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上那个最完美的老爸去世了!


世界上那个最完美的老爸去世了!

作者/蝴蝶

前言

根据澎湃新闻讯 据外媒报道,在经典家庭喜剧《成长的烦恼》中扮演父亲杰森·西弗尔(Jason Seaver)的加拿大演员艾伦·锡克(Alan Thicke)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69岁。艾伦·锡克是因昨天与19岁儿子卡特打冰球时心脏病发作,送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的,他死后可能捐赠部分器官。艾伦·锡克是演员、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和音乐创作人。他最为人所熟知的形象就是《成长的烦恼》中那位完美老爸杰森·.西弗尔(Jason Seaver),年少时候大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位这样的爸爸!



第一次看《成长的烦恼》是在20年前的大学校园里,直到几年前终于看完150集全剧,那一次我才全景式地了解了这一家人的故事,并且非常推崇他们的价值观、教育理念、生活方式——这一家人的生活就是我心目中完美而理想的中产阶级生活范本。




一、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虽然是20年前的电视剧,故事是美国中产阶级80年代的家庭故事,但是在我看来,那个推崇以“爱”为终极价值观的年代才是我理想中的生活年代——西弗尔夫妇为人正直、热情,同时又敬业、热爱家人、热爱生活,和孩子们自由、平等地相处,他们和谐的家庭关系堪称完美典范。西弗尔一家子,爸爸是精神科医生,妈妈是新闻记者,都是拥有独立、自主人格、依靠专业技能生存的优秀人士。他们住在纽约郊区长岛自己的有三层9个房间带地下室、独立车库的房子里,那里现在已经是很有名的富人区了——在房价日益高涨的中国,这一点对中国的中产阶级而言有些困难,中国人在大城市中央区有套大点的公寓房子就算中产阶级了。




西弗尔夫妇是那么热爱自己的家庭和三个孩子迈克、卡罗尔和本恩,不管他们自己的事业多么成功,他们一定会有爸爸或妈妈一人照顾家庭,先是爸爸西弗尔出去工作,妈妈麦琪在家里照顾孩子15年;等三个孩子都上学之后妈妈复出从事新闻工作,爸爸则在家里开精神病诊所,以便照顾三个孩子,期间为了妈妈能继续从事她所热爱的新闻工作,爸爸甚至还拒绝了长岛医院精神科主任这一待遇优厚的职务,而妈妈为了和家人在夏威夷安心度假再次辞职;麦琪还拒绝过一家知名报社的高薪职位,只因为那领导觊觎麦琪的姿色——在我们的社会司空见惯的职场和娱乐圈“潜规则”对麦琪而言绝对没用;直到麦琪在电视19频道从事新闻播音工作变成家喻户晓的知名记者,事业可谓成功,可是她40岁生下第四个孩子克瑞斯之后却义无反顾再次辞职照顾克瑞斯,此时爸爸又再出去开独立诊所养活全家。




当然美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相对全面是一个重大背景,可是关键是无论何时何地,他们总把家庭放在首要位置,最后西弗尔夫妇的工作地点迁到华盛顿,孩子们起初根本不领情,一点没有要到首都去生活的喜悦感,对自己出生、成长的纽约长岛充满感情,这和我们国家打工大军千方百计离开家乡去大城市打拼的观念简直大相径庭。重视家庭和亲情,这一点我尤其赞同,我们古代诗云“有情不在朝朝暮暮”,而我的看法正相反,我认为“有情就在于朝朝暮暮”,正是有了家人的关心和支持,他们才能这样总是充满温情的人格魅力。以前我们说“商人重利轻别离”,现在却不只是商人了,我们所处的社会所有阶层都“重利轻别离”——动辄借口为了事业不要孩子,或者为了事业夫妻分居两地、甚至为了事业完全不顾孩子或者生孩子只是意外抑或只是怕自己将来老而孤独,完全不是为了给孩子以爱——这种情形比比皆是,大家对于长相厮守是那么不屑一顾,都觉得挣钱、事业才是最重要的,当人变成了挣钱机器,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人性,还有什么乐趣啊!




西弗尔自己每月都计算开支,家里的开支用度他每一笔都精打细算,不仅努力工作,而且很会安排生活。他们所有的家庭活动都走专业路线,例如家里举办晚会就请专门搞PARTY的公关公司来策划;他们也很追逐潮流,迈克和卡罗尔出生时候他们就特意购买了卡式录音机记录,后来他们还顺应潮流购买了家庭摄、录像机,小儿子本恩最喜欢拍摄制作各种家庭短片了;在那个年代,麦琪为了赶新闻稿件就有一台体积象行李箱一样庞大的“手提电脑”带着去夏威夷工作,并且卡罗尔已经通过调制解调器登录网络帮妈妈查询资料;他们请的各种家庭维修人员都是维修后将维修费用的账单寄过来,绝对不可能偷税漏税,而每年的家庭开支都请专业的会计人员上门处理,计算纳税额。我注意到西弗尔医生曾说过“因为养育本恩,美国政府给予免税2000元”——在30年前的美国,抚养一个孩子,可以减税2000元,这是多么合理。我觉得我们国家计算纳税额也应该象美国那样以家庭为单位计算,而不是现在这样每人单独计算纳税额,这样即使我们这些妈妈不出去工作也能减免家庭顶梁柱的部分纳税,一方面我们不工作可以为社会贡献多余的工作岗位,让有工作需求的人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我们自己留在家里又能照顾到家庭,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西弗尔一家热情、正直,关心弱势群体,热心公益事业,而孩子们在夫妻俩的影响下,待人也都非常热情、友爱。西弗尔医生在圣诞节不惜舍命帮助一个要自杀的病人,9岁的本恩曾经在圣诞节在垃圾桶旁把一个在外流浪的女孩子带到自己家里过节、迈克在当代课老师的时候把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路克带回家里,后来这个路克成为西弗尔夫妻的养子,这个路克就是由少年时代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的,现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已经成为好莱坞一线男星。




西弗尔医生还带着卡罗尔一起参加对少年犯的公益咨询活动,后来卡罗尔和其中一个少年犯约会过一次,让西弗尔大为紧张。西弗尔夫妇不是什么官人,也从没想过当官——但他们在家里却能举办兴建医院的募捐晚会,虽然他们准备的晚会因为各种原因而糟糕透顶,但是邀请的众多社会名流并未介意,纷纷慷慨解囊,一举获得几十万美金的募捐款。这让我更是感慨,因为象我们中国的中产阶级,可能收入上达到了中产阶级的水平,但是在社会地位上还远远不及30年前美国的水平——美国乃至西方国家的富豪、名流热心公益事业早就是深入人心,巴菲特、比尔盖茨都早已将自己庞大的财富成立了慈善基金,而现在我们国家基本不可能靠中产阶级个人力量举办募捐晚会,即使举办了也不大可能邀请到那么多有头有脸的人物出席一个很普通的家庭募捐活动。




西弗尔医生和麦琪注重生活情趣,常常单独外出渡过属于他们自己的时刻,比如情人节、结婚纪念日等,或者一顿晚餐、一次音乐会、一次舞会等,孩子们对于这一点都特别理解和尊重,所以他们夫妻之间总是富于浓情蜜意。而且,他们也每年都组织孩子们家庭度假,去夏威夷或者其他地方,因而一家人在一起总是其乐融融。




二、他们的教育理念。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尤其值得赞赏——注重诚信,尊重、理解,鼓励独立,赏罚分明。每个一婴儿出生就拥有独立的房间,每个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有月规钱作为零花,不够部分则鼓励孩子出去勤工俭学;还设定了“劳动日”全家一齐大扫除;对孩子的责罚主要有两种,对外出肇事者罚一段时间不准外出,其他则罚以家务劳动。滑头的大儿子迈克成年后读大学期间仍住家里,为了根治迈克不爱学习、不事劳动的缺点,西弗尔医生想出了一招就是每月收房租50元,后来迈克真的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男子汉,甚至成为原本对他十分头疼的中学的代课老师——这仅仅是西弗尔夫妇教育案例中的成功的案例之一。他们最重视的品德就是诚信,为此妈妈麦琪虽然在19频道的新闻新闻记者工作非常成功,但是一旦头儿让麦琪用虚假的表演来报道新闻,这违背了西弗尔家庭的原则,麦琪绝不愿自己人格扭曲,马上就辞职了。因此,这夫妻俩对孩子们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撒谎,每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总是夫妻两人联袂解决这个问题。




让我最震惊的另一个教育案例是——二女儿卡罗尔一向是门门全A,,品学兼优,一次学校打算让卡罗尔跳级,这样她就将和哥哥迈克同级了。妈妈为此欣喜不已——多象我们现在的家长——我们常常因为一个孩子聪明、漂亮和多才多艺而爱她,而不是因为孩子本来就可爱而爱他,连家长都变得这么功利了——但是爸爸西弗尔想的完全不是这样,他忧虑卡萝尔跳级之后是否有足够的社交时间、和比她大的同学是否能相处融洽,以及她是否会感到压力太大,当然他们不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卡罗尔,他们让卡罗尔自己选择,卡罗儿最终选择了不跳级。西弗尔大夫完全是从孩子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跳级的事情,这让我想起湖南一名神童的母亲,为了让儿子跳级,不让儿子从事任何家务、社交活动,儿子终于提前进入某科技大学,却最终因为不懂和人相处、也不具备大学独立生活能力而退学,而那位母亲甚至因此而非常痛苦,她痛苦的不是儿子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而是没有继续光宗耀祖,她根本没意识到儿子已经成为她虚荣心的牺牲品。我们的教育难道就是培养一个只知道读书,不懂得生活、也没有生存技能的人吗?相反,当西弗尔夫妻看到一直调皮捣蛋的大儿子迈克终于高中毕业时,他们不但一家人盛装出席迈克的高中毕业典礼,甚至非常激动地在心里想:成功了!如此简单的成功却让他们如此快乐,真是可爱之极——对孩子的要求真是很低很低的。




我们喊的口号却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听上去就让人感觉压力很大——孩子爸爸就说,我不怕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关键是孩子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则认为,人生这么长,哪有什么起跑线呢?不是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吗?同样,剧中西弗尔夫妇的女儿卡罗尔被名校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他们甚至鼓励女儿晚一个学年报到,以便女儿参加社会实践,而卡罗尔上班不久就升职了,甚至不想去哥伦比亚大学报到,西弗尔夫妇同样给予了理解。这和我国考取一个哈佛就要出一本类似成功指南的书,以为进入名校就功成名就的价值取向简直是天壤之别!




让我羡慕的还有美国的学校教育在30年前甚至更长时间以来就非常重视阅读经典,例如卡罗尔在初中时就有莎士比亚作品课程,而任课老师还让卡罗尔帮助中学足球队长学习莎士比亚,两人在家里朗诵莎剧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对白,由此成就了卡罗尔的初恋。而迈克在高中时代就已经在学校里演出桑顿.怀尔德的百老汇名剧《小镇》,从而让迈克萌生了以后当演员的想法。这让我无奈地想到我们的孩子的语文课本上大多数都是不知其名的作品,被我师兄愤怒地讥笑为“板报文学”——读着板报文学长大的孩子和读着文学经典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精神内涵相差该是多么的巨大啊!所以即使是不学无术的迈克后来也熟知戏剧经典了,所以我给孩子买的书全是经典,只有这样才能部分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美国的学校教育也非常注重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最小的女儿克瑞斯5岁在幼儿园时,就有图文并茂介绍爸爸妈妈职业的作业;本恩9岁时,每个学期的都有观察实验和记录作业,而且要求不能重复,逼着孩子们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后来他高中时还做过一个火山爆发的装置,被克瑞斯按动机关后,“火山熔岩”滚滚流出,非常壮观——我想到没有一个孩子不热爱动手的作业,孩子对老师布置的观察发豆芽、做纸筒电话、做中秋灯笼的作业最为热衷了,但是这样动手又动脑的作业还是比较少。




美国学校里上课的班级不但是我们所说的小班,甚至是小小班,一堂课人数只有十几个——让我想到小学孩子班上就有近50名学生,不但老师工作压力大、非常劳累,而且这样的教师和学生比例又如何保证老师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呢?电视剧里多次出现上课的场景,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发言进行提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对孩子非常宽容,迈克去代课的那班就有一个学生读了6年高中还没毕业,学校竟然还允许他继续读下去。我注意到卡罗儿即使在高中即将升入大学的时候,竟然还能每天下午两点半回家,照看小妹妹克瑞斯,一点没有高考前的紧张和压力——再看看我周围要高考的家庭,无论孩子和父母都如临大敌,孩子是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娱乐时间了,我一个朋友有一年时间甚至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送要高考的儿子去学校,晚上还要接回来,并且这还是在国内资源相对较好的大城市——为什么我们活得这么辛苦啊?!我想起20年前我的高考,上学的前11年都不太用功,马马虎虎过去了,只高考那年用功考上了大学——现在既然人人都能上大学,为啥有的家长在小学阶段就把孩子的所有时间都占满了,连周六、日都不放过?难怪几乎有点条件的人都想为了孩子移民,最少也要让孩子到国外留学。




美国的学校还鼓励孩子们多多参加社交,初中生已经开始有约会和舞会、晚会,他们出席这种社交场合时,即使是再小的孩子也是身着西装、打着领结、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女孩子做头发、穿晚装,俨然是不知不扣的绅士和淑女,相当有PARTY范儿——我认为那是对自己和晚会的一种礼貌和尊重——爸爸西弗尔为了卡罗尔中学的第一次舞会,甚至自己亲自出马了解足球队长波比不邀请卡罗尔去舞会的实情,最后安排卡罗尔身着白色的礼服裙和波比一起在帝国大厦楼顶共舞,场面浪漫之极,真让人感动不已。我不禁联想到自己一直向往可以偶尔出席对着装有要求的那种晚会,甚至还准备了几套礼服,可是基本上没什么机会可穿——在中国,虽然女明星的打扮已经进步了不少,但是人们还是习惯于穿便装,甚至连电影百花、金鸡奖的颁奖晚会上,还有不少大陆电影人穿得十分随意,着T恤、牛仔裤上台领奖的大有人在,完全没有社交礼仪——这一点比起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香港电影人来真是差得太远了——一秒钟就可以造就一个有钱的暴发户,而培养一个贵族却需要几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啊!




三、他们和老一辈的关系。西弗尔夫妇和老丈人、丈母娘的关系显然要亲过和自己的老娘。因为剧中麦琪的父母就象中国的老人家,经常不请自到,喋喋不休,自做主张;也会在他们短期外出时帮忙照看三个孩子,甚至把自己的遗产拿出15000元来给每个孩子分了5000,而西弗尔自己也毫不犹豫拿出4000块帮助老丈人渡过房屋危机。但他和母亲的关系显然是美式的,在他父亲去世、母亲再婚后,他们有次因为信用卡冻结,无法到酒店投宿而不得不到自己妈妈家去,妈妈却说是由再婚的丈夫管钱,要儿子去和老公谈投宿的问题,本来就对母亲再婚反感的西弗尔结果和母亲的丈夫奥利谈得是不欢而散。这一点作为中国人还不够理解,儿子到母亲家竟不能投宿,可能是美国人过于注重独立和私人空间了,注重到了缺乏人情的地步。



四、他们的时尚。电视剧表现的是80年代至90年代美国的时尚,他们的衣服基本都是宽肩膀、蝙蝠袖,穿小脚裤,强调直、硬的线条,这种着装风格硬朗,比较适合男生但不适合女生,象卡罗儿本来个子不高,却还穿着那样宽肩衣服,加上那时流行的卷毛狮子般的造型,只会让她显得更矮。而这种时尚在近年似乎有回流的趋势,我已经在不少名利场的照片看到女明星身着有垫肩、宽肩膀的衣服,同时从去年起小脚紧身裤早就开始流行了,所谓的时尚就是30年风水轮流转啊!而且从电视剧里看,30多年前美国人的身高还不算太高,例如西弗尔医生和妻子麦琪身高根据我目测分别有180和170,但是他们的儿女,除了三儿子本恩后来长到180外,大儿子迈克貌似只有172多点,顶多不超过175,因为他后来成年后也就和他妈一般高,我想他妈还得穿个高跟鞋,甚至迈克的好友,波纳和埃德,电视剧一开始时他们和迈克一般高,可直到迈克成年,他们一直都没再长个子;而女儿卡罗儿资料上说是160高,还有扮演西弗尔医生母亲的演员,也是一个和卡罗尔一样的小个子。电视剧里当然有很高大的演员,但大部分个子只相当于今天中国人的平均身高,这说明从电视剧的演员看,30年前的美国人只是当今中国人的平均身高,所以我们30年后的今天身高达到美国人当年的水平看来也是实情。




五、剧中的几个数字。不知道西弗尔一家的收入情况,但有几个数字我很注意——那是30年前的美国,迈克找到一份周薪250元的工作,就被认为是发了大财;4000元就可以买一栋波士顿郊区的房子(就是我们叫独立别墅的那种东东);每抚养一个孩子,可以减税2000元;西弗尔夫妇送给迈克的第一辆大众轿车(看上去非常象甲壳虫)只需要2600元,卡萝尔做一次头发的费用是55元,一本历史课本是25元,请一个水管工来家里维修,水管工的报酬是每小时50元,那天水管工的维修费加材料费是340元,而西弗尔医生每一个病人的咨询费是100元,同时从纽约飞到洛杉矶的来回程机票才279元。我发现听上去比较下里巴人的水管工跟高尚体面的西弗尔医生收入相差不大,甚至从表面上看还超过了西弗尔医生。




我想起看美剧《绝望的主妇》时,我非常惊讶里面一个女作家苏珊,一个在我们这个社会看来从事高尚体面职业的人竟然和邻居一个水管工恋爱,我把这个发现告诉我在加拿大的一个女友,她立刻批评我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因为在西方国家,彼此收入相差并不大,水管工怎么就不可以和女作家相爱呢?这让我真是非常惭愧。很多职业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差不多,这说明他们是在践行真正的平等啊!平等还体现在,迈克女友凯特是个从大学退学的演员、模特,也当过封面女郎,因为对身材的要求,吃的东西非常古怪——“不吃任何有脸的东西”——而他们一家子并没有对她另眼相待,仍象对待朋友一样和谐相处。



六、《成长的烦恼》所揭示的娱乐圈实质。20年前的这部整体风格十分温馨的电视剧,有一集借西弗尔一家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娱乐圈光鲜背后的实质。那集电视剧讲14岁左右的本恩非常崇拜一个摇滚歌星,听说这位歌星来纽约演出,激动万分的他就象我们生活中的追星族一样,特意排长队去买演出票,结果没有买到。后来妈妈从电视台同事那里搞到演出票,本恩兴奋异常和爸爸一起去看歌星的演出。到中场休息时,西弗尔医生为了儿子还特意到歌星休息室找他签名。歌星表面上配合媒体宣传对本恩非常友好,搂着他拍照,还给他签名,可是背地里却大骂西弗尔是个混蛋,本恩是个小混蛋——这一切刚好又被本恩听到了。本恩还看到歌星让助理去找一杯“咖啡”,其实是让助理找个妓女来供他享乐,歌星的形象顿时一落千丈,这一切让本恩对歌星彻底失望了(歌星的扮演者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布拉德.皮特)




这让我想起某次在机场乘机的经历——刚到机场就看见候机厅围了好多人,一阵阵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我非常诧异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直到后来,我看到标语才知道原来歌星韩庚要来,歌迷们——多半是招募的一些少女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来一堵偶像的风采。那时,我既不知韩庚是谁,也不知道韩庚到底唱过什么歌。终于韩庚的飞机抵达机场了,只见那歌星戴着黑超眼镜,目不斜视、极度傲慢地快速通过,长什么样我也没看清楚,而韩迷们热情的欢呼声差点掀翻整个候机楼的屋顶——他甚至没有假惺惺和歌迷合影——我想大概是因为机场看上去好像没有媒体在场吧。然后近年,我偶尔看到韩庚和几个男生的组合时不时在央视登台,才看清他的长相。之后又看到他的花边新闻,什么脚踩两船之类的——娱乐圈的真相大底如此——还是包容的西弗尔医生劝慰儿子说得对——这不妨碍我们觉得他的歌好听——这很像那句话——我们吃鸡蛋就行了,不需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娱乐圈的光鲜热闹不过是供人谈论的聊资,它的实质不值得去探究,早在30年前,《成长的烦恼》已经告诉我们了。

作者|蝴蝶


广东省朗诵协会副秘书长,2016年南国书香节“最美阅读声音”,热爱朗诵、文学、电影、旅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么多年过去,我们只记得他叫西佛医生
这部30多年前的老剧告诉我们:爱和尊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富爸爸穷爸爸>
好债与坏债的区别
穷人与富人,两种观念,两种人生
52岁女子沉迷怀孕 25年生15个娃如今又怀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