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子居:清华简十一《五纪》解析(之六) | 中国先秦史

清华简十一《五纪》解析(之六)

子居


【宽式释文】

  天为首,地与四荒与行、明星、颛顼、司盟为脊,甲子之旬是司。

  高大、大川、大山与月、膢、宛穷、少昊、司禄、大严及门为右胁,甲戌之旬是司。

  大音、大石、稷匿与日、昜者、昭昏、大昊、司命、癸中及司𥹜为左胁,甲申之旬是司。

  南陆右肩,东陆左肩;北陆左髀,西陆右髀。西柱右肱,东柱左肱;西柱右股,东柱左股。左南惟左臂,右南惟右臂;北唯之右右骸,其左左骸。是唯大神,当大骨十二,十辰有二是司。

  大角为耳,建星为目,南门之间为鼻,箕为口,北斗为心,玄壁为肺肝,狼为肾,伐为朘,轸为脐,奎为植,甲午之旬是司。

  东维左手,南维右手,甲辰之旬是司。

  西维右足,北维左足,甲寅之旬是司。

  六旬当短节小骨,示神是司。

  南门授仁,而北斗授爱,是秉仁而行爱。既膺受德,践位有常。

  毋迎皇,毋道妨,慎左右,退有次,进有行。听唯聪,视唯明。珍璧毋荡,闵四方。规受天道,祠有常。后是矩援四维,春夏秋冬,后序正命以此。

  耳唯爱,目唯礼,鼻唯仁,口唯义。

  缜曰组,吝曰怍。参曰固,四曰抚,八曰龀,廿曰弁。四曰肢,二曰巧,德曰好。

足曰立步迟速旋,手曰搤御驭量秉。择蠲食饮抱,止跛蹲踞肆。武跬步走趣,两足同度曰履。腕扶咫尺寻,再手同度曰袤。是谓履袤。会躬唯度,四肢作律,周盈威德。

凡天下万民,作好用此,蕃息用此,嗣子用此,恭祀用此。

  作有百祟,在人之出。占民之疾,群神群示,当其枝节,上下左右,有辰与日。

  凡民有疾,自腰以上,是谓兴疾,天鬼祟。自腰以下,是谓辟鬲,地鬼祟。疾凥颈、脊及尻,是谓稽,诅盟祟。疾凥腹心肺肝之中,是谓囷,人鬼祟。疾凥四肢:骸、足、股、肱,是谓武疾,无良、不葬死祟。

  凡民有疾,百体百节,莫疾莫痛。暑热漫漫,厥气为狂,瘼气为疡,肿溃不已,上下无方。杂德不纯,百祟之殃。民之不敬,神示弗良。天下有常,不违之用行。

  凡民恭事,时遇福祸,时不祥。天作妖,神作孽,民不敬,自遗罚。天地疾瘨,神见祸孽,过而弗改,天之所罚。

  于天如规,于神如矩,于人如度,天地、四荒、四陆、四柱、四维是司。

  正列十乘有五。

【释文解析】

天爲𦣻(首)〔二〕,

(地)與四【七九】巟(荒)与(與)行、𥁰(明)星、瑞〓(顓頊)、司𥁰(盟)爲朿(脊)〔三〕,甲子之旬是司〔四〕。

  整理者注〔二〕:“《说文》:「天,颠也。」[1]实际上《易传·说卦》的“乾为首……乾,天也。”明显是时间与观念都较《说文》更接近《五纪》的旧说,而《说文·页部》:“颠,顶也。”却并不言“颠,首也。”则说明许慎并无以“颠”为“首”之义,可证整理者注引《说文》来证《五纪》的“天为首”实属不确。

整理者注〔三〕:“朿,清母锡部,读为精母锡部之「脊」,《说文》:「背吕也。」此可与前文「尚章司礼」、「尚正司义」、「尚度司爱」、「尚时司仁」、「尚数算司忠」五组所配神祇相对应,简文在跨组的神祇之间用「与」或「及」作为区分。此处之「四荒」对应前文之「大和」、「小和」、「大

」、「小
」,应是「四荒」所指,与《尔雅·释地》之「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颇为不同,详参贾连翔:《〈五纪〉中的宇宙论与楚帛书等图式的方向问题》,待刊。[2]将“地’对应于“脊”而非“足”是非常不寻常的对应方式,且与清华简《筮法》和《易传·说卦》有相关性,《筮法》第二十四节“卦位图、人身图”部分所绘人身八卦图如下:

在首者为乾卦,在身者为坤卦、离卦,而据《筮法》第二十四节“奚故谓之震?司雷,是故谓之震。奚故谓之劳?司树,是故谓之劳。奚故谓之兑?司收,是故谓之兑。奚故谓之罗?司藏,是故谓之罗。”及《筮法》整理者注:“四卦所司雷、树、收、藏,与常见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含意相似。劳(坎)卦属火在南方,而离卦属水在北方,与《说卦》第五章相悖。”可见,《筮法》中离卦对应北方。《说卦》第九章:'乾为首,坤为腹。”第十一章“离为火、……其于人也,为大腹。”也可归结出在首者为乾卦,在身者为坤卦、离卦。在《五纪》中,天、地、四荒对应于中,门、行、明星、颛顼、司盟、司𥹜对应于北,北方的首尾是门、司𥹜,在《五纪》此节被分属甲戌和甲申,而北方的行、明星、颛顼、司盟则被归于“”,按《筮法》的北方对应离卦,正是乾卦为首,坤卦为脊,离卦的大部分内容也为脊。也就是说,如果脱离文字解说,仅由人身图来看,坤卦、离卦对应于心腹还是对应于脊,其实直观而言是没有什么大区别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可能《五纪》和《筮法》的人身图有着一定的同源性,之后分化成了不同的系统。《五纪》重脊,或是因为其所抄的原人身图以背图为主所导致的,与《筮法》的正面图不同。

  整理者注〔四〕:“天、地、四荒、行、明星、颛顼、司盟共十位神祇,每神各司一日,总为甲子之旬。后文「甲戌之旬」、「甲申之旬」道理相同,皆各有十神。[3]《五纪》的作者拼凑到此节大概已经忘记了自己前面抄的“天其号曰苍皇,高畏□□,上甲有子。地其号曰降鲁,天合有土,上甲有戌。四荒同号曰天荒,有光司晦,上甲有申。四陆同号曰天陆,行猷有伦,上甲有午。四柱同号曰天柱,建安有常,上甲有辰。四惟同号曰天惟,行望四方,上甲有寅。”六甲对应关系。此处四荒各仅辖一日,四维却各对应五日,所谓“十辰有二是司”的四陆、四柱、四惟更是无法兼容于六十甲子,可见不仅这段内容本身是多种来源的拼凑,而且这种拼凑甚至已完全无视了前面《五纪》作者自己抄录的内容,这自然只会说明《五纪》作者思维能力不足、知识来源复杂却缺乏宏观统辖、理解、整合能力的情况。

高大〓(大、大)川、大山与(與)月、婁、

躳、少昊、司录(禄)、大敢(嚴)及【八〇】門爲右臘(脅)〔五〕,甲戌之旬是司。大音、大石、禝(稷)匿与(與)日、昜(揚)者、
(昭)昏、大昊、司命、癸中及司
(校)〉爲
(左)臘(脅)〔六〕,【八一】甲申之旬是司。

  整理者注〔五〕:“腊,楚文字中常通「胁」。《仪礼·特牲馈食礼》「长胁二骨短胁」,胡培翬正义:「脊两旁之肋,谓之胁。」人有十二对肋骨,其中第十一、十二对末端游离,称「浮肋」,其余十对相连,正与左右两胁各有十神数量相当。[4]注文所说“人有十二对肋骨,其中第十一、十二对末端游离,称「浮肋」,其余十对相连,正与左右两胁各有十神数量相当。”完全是基于现代解剖学的常规认知推衍生成,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先秦时期古人有这样的观念,而且据《牛津艺用人体解剖学》:“肋骨(rib)是一种扁而窄的骨弓,从后至前有一定弧度。肋骨全都与脊柱相连。在身体前侧,肋骨各自的肋软骨相连。第一至第七对肋骨的前端与胸骨连接,称为'真肋(true rib)’。第八和第九对肋骨与紧邻其上方的肋骨的肋软骨相连,而第十对肋骨只是偶尔附着于紧邻其上方的肋骨的肋软骨上;这些肋骨称为假肋(false rib)(有时,第八对肋骨也会连接于胸背底)。第十一和第十二对肋骨的肋软骨很短,不与其他任何肋软骨相连,所以它们也被称为假肋或浮肋(floating rib)。[5]复据《辞海·生物学分册》:“人的肋骨都为腹肋,共十二对,其后端都与脊柱相连接,前端为肋软骨,第一至第十对直接或间接与胸骨相连接,第十一和第十二对则埋藏于腹壁肌内,不与胸骨相连接,故称'浮肋’(我国人的第十对肋为浮肋者高达79.5%)。[6]因此中国近百分之八十的人实际上并不符合整理者注所言“其余十对相连,正与左右两胁各有十神数量相当。”关于左右肋的认知,还可以类比于前文的“地与四荒与行、明星、颛顼、司盟为脊”,古人无论如何不会认为人的脊椎骨只有九块,因此同样可推知,左右肋各对应十神并不意味着《五纪》作者认为左右肋各十根。实际上,由《五纪》前文各节内容的拼凑与混乱就不难看出,《五纪》作者是典型的书蠹型人物,真把人体骨骼打散摆在《五纪》作者面前的话,此作者估计连哪几根是肋骨都分不清,更不要说知道区分什么是“浮肋”了。

  整理者注〔六〕:“

,即前文之「司校」,「
」所从之「文」疑为声符「爻」之形讹。[7]
”很可能当读为“司糗”,前文已言。显而易见,如果对于甲子、甲戌、甲申三旬,南、北方皆每旬安排二神,其从整体效果方面而言会比《五纪》现在的安排整齐得多,由此也可见《五纪》篇这部分抄录片段几乎可以肯定是有特殊原因才导致的如此安排,而其安排与《筮法》人身图的关系前文解析内容已言。

南冘右肩,東冘

(左)肩;北冘
(左)䠋(髀),西冘右䠋(髀)〔七〕。西
(柱)右厷(肱),東
(柱)
(左)厷(肱);西
(柱)右夃(股),【八二】東
(柱)
(左)夃(股)〔八〕。

整理者注〔七〕:“䠋,《说文》「髀」字古文,谓之「股也」。段玉裁注改作「髀,股外也」。简文后有「夃」,即「股」(参看赵平安:《关于「夃」的形义来源》,《中国文字学报》第二辑,商务印书馆,一一〇〇八年,第一七—二二页),此处「髀」与「肩」共由「四冘」所司,应同属人体机关部位,故疑「髀」应指髋。《说文》:「髋,髀上也。」[8]先秦文献未见“”字,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右髀,步米反,《說文》:'股外也。從骨,卑省聲也。'古作䠋,或作䯗,亦通。《经》作䏶,俗字也。”同书卷六十八:“𣎑骨,欵丸反,《考声》:'臗,䏶骨也。’《说文》:'髀上也。’从骨宽,《声论》从肉作臗,亦通。”同书卷七十二:“髋髀,上欵官反,《埤苍》云:'臗,尻也。’《考声》云:'髋,䏶骨也。’《说文》:'髋,在髀上也,从骨宽声也。’亦从肉作臗,同。尻音考高反。䏶音陛。下瓶米反,《韵诠》云:'髀即股也,内曰股,外曰髀。’《礼记》云:'无猒髀也。’《说文》云:'髀,在股外也,从骨卑声。’亦作䠋,古文也。俗作䏶。”由此可见,髋既然可以训为䏶,说明在古代没有严格概念定义的情况下,髋、髀确实存在通用的情况,这一点与髀、股浑言则通类似,甚至不妨推测,先秦时期很可能只有“髀”字而没有“髋”,“髋”字是在后世从髀的部分义项中发展出来的。

  整理者注〔八〕:“肱、股同属四肢上段,由「四梪」所司。「右夃东

夃」六个字系刮削后补写。[9] 对比前文“礼爱成,左:南维、北维,东柱、东柱;义忠成,右:南维、北维,西柱、西柱;成矩。”可见,《五纪》作者在用词方面极端缺乏严谨性,此处的“西柱右肱,东柱左肱;西柱右股,东柱左股。左南惟左臂,右南惟右臂;北唯之右右骸,其左左骸。”如果使用准确表述的话应该是“西南柱右肱,东南柱左肱;西北柱右股,东北柱左股。东南维左臂,西南维右臂;西北维右骸,东北维左骸。”因为《五纪》作者前文完全没区分左右的柱与维,笼统地将西南、西北的柱皆称为西柱,相应将东南、东北的柱也都称为东柱,维的情况与此类似,于是导致此处柱、维的描述不清情况。

(左)南惟(維)
(左)辟(臂),右南惟(維)右辟(臂);北唯(維)之右〓(右右)
(骸),亓(其)
〓(左左)
(骸)〔九〕。是隹(唯)大神,尚(掌)大骨十二〔一〇〕,十㫳(辰)又(有)二是司〔一一〕。

  整理者注〔九〕:“

,本简两见,简九三、一一一还有两个异体分别写作「
」(或为讹形)、「
」,三个字形以巳(或子)为声符,其余部件应属意符,均是「骸」之异构。巳、子相通习见,巳、亥相通之例可参今传本《老子》二十五章「独立不改」之「改」(从巳声),郭店简本作「亥」,马王堆帛书乙本作「垓」,北大汉简本作「骇」。《说文》:「骸,胫骨也。」《素问·骨空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骸、臂同属四肢下段,由「四维」所司。
[10]“骸”字用为“胫骨”义的实际辞例很少见,段玉裁注《说文》时引用了这段《素问·骨空论》内容,另《素问·气穴论》:“热俞在气穴,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及之后《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臂欲大而短,骸欲小而长。”也是用“骸”为“胫骨”义的辞例,由此可见“胫骨”义的“骸”是一种非常专业化的用法,而《五纪》作者的行文足以显示出其不具备这样的专业性,故可推知其是在抄缀一些较专业的原始材料,这种情况与清华简十《四时》的成文比较类似。

  整理者注〔一〇〕:“肩二、髀二、肱二、股二、臂二、骸二,即大骨十二。[11]《五纪》此处言四陆、四陆、四惟“是唯大神”,然而据下文,四荒的级别比四陆、四陆、四惟应该是更高的,所以《五纪》此处的指称恐有大小失据的情况。并且,实际上如果严格按人体实际骨骼计算,肱、骸皆应该是四,人体小臂的骨骼分尺骨、桡骨,小腿骨骼分腓骨、胫骨,所以并不是“大骨十二”,而当是“大骨十六”,这一点自然也说明《五纪》作者实际上并不熟悉人体骨骼,只是在拼凑一些目前来源不明的原始材料而已。

整理者注〔一一〕:“本篇底本疑原有配图,此段十二辰插在六旬之中,或即由图式转化所致。[12]相对于整理者所认为的是图式转化所致,不如认为是两种不同的材料拼合的结果,一份以六甲旬日为对应,另一份则以十二辰为对应。与《五纪》类似的人体对应关系于后世道教文献也可见,如《赤松子章历》卷一“书符式”:“谨勑臣身中五体真官,魂为天父,魄为地母,头为雷公,发为黑云,顶为明星,脑门为朱雀,眉为麒麟,眼为日月,鼻为虎贲,上唇为风伯,下唇为雨师,舌为九州都督,喉为九层楼台,左颊为东王公,右颊为西王母,耳为仙童远听,项为天柱,肩为金刚,肘为力士,左臂为璇玑却狄大将军,右臂为玉衡破狄大将军,掌为火车,指为甲卒,肝为青帝,肺为白帝,心为赤帝,肾为黑帝,脾为黄帝,肠为黄龙,胆为太一,膀胱为河伯,血为水官,筋为天网,骨为地网,毛为天罗,足为白马,前步三官,各领七千万众,乘驾大车,并从臣身中出,助臣书符行炁,破杀凶魔,魍魉魑魅,恶鬼邪炁,急急如太上口勑律令。甲子旬治病使者,领黑功曹,子时太上还治;甲戌旬治病使者,治病功曹,戌时太上还治;甲申旬治病使者,治病功曹,申时太上还治;甲午旬治病使者,正一功曹,日中太上还治;甲辰旬治病使者,中部功曹,食时太上还治;甲寅旬治病使者,直使功曹,平明太上还治。右凡书符,取此时乞愿,符禁迅速。”《赤松子章历》卷三“却三灾章”:“上请皇天上帝、日月华盖、北斗君、三天录都司算君、度厄司马,并直使功曹,下治某腹中百病,正一功曹,下治某心中百病,治病功曹,下治某脾中百病,役气功曹,下治某胃中百病,中部功曹,下治某肝中百病,阳神决吏,下治某左腋下百病,阴神决吏,下治某右腋下百病,狼吏虎贲,下治某肠中百病,察奸君吏,下治某肺中百病,钩骑君吏,下治某小腹中百病,三官仆射,下治某背脊中百病,天绉甲卒君吏,下治某二十指中百病,天丁力士,下治某头脑问百病。”不难看出,《赤松子章历》中也是有六甲旬日对应与肢体、脏腑对应的不同。

大【八三】角爲耳,

(建)星爲目,南門之辡(間)爲畀(鼻)〔一二〕,𥫶(箕)爲口,北主(斗)爲心,
(壁)爲
(肺)肝,良(狼)爲胤(腎)〔一三〕,
(伐)爲
(朘)〔一四〕,軫爲
(尻)〔一五〕,圶(奎)【八四】爲𣚅〔一六〕,甲午之旬是司。

  整理者注〔一二〕:“辡,可读为「间」。一说读为「畔」,训为界。南门为星名,曰「辡」以别于其他星宿。[13]星占内容中,“XX之间”习见,南门为二星,因此读为“间”比读为“畔”合理得多。至于整理者注言“南门为星名,曰「辡」以别于其他星宿。”当无据,南门与二十八宿皆是星官,并不存在南门可以称“之间”而二十八宿不能称“之间”的情况,《开元占经·荧惑占·荧惑犯北方七宿·荧惑犯虚》:“齐伯曰:荧惑出入留舍虚之间,忧在齐。”《开元占经·填星占·填星犯北方·填星犯南斗》:“郗萌曰:填星出入留舍南斗之间,二十日不下,有大丧。”《开元占经·彗星占·彗孛犯北方七宿·彗孛犯须女》:“巫咸曰:彗星出须女之间,辰星之变也。”皆可证。“箕为口”对应于《史记·天官书》:“箕为敖客,曰口舌。”《索隐》:“《诗》云:'维南有箕,载翕其舌。’又《诗纬》云:'箕为天口,主出气。’”清华简十《四时》中有以四方首宿为“目”的情况,因此《五纪》中的“建星为目”不排除与此有关。二十八宿与人体的对应,其他文献有比《五纪》更有条理的对应关系,《灵枢·五十营》:“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虽然二者都是牵强附会的数字迷信,但《灵枢》明显就比《五纪》对应得更好,至少不用截取首尾省略中间。

  整理者注〔一三〕:“胤,字见于上博简《周易》简四九「㓹丌胤」,今本作「列其夤」,王弼注:「夤,当中脊之肉也。」「夤」为喻母真部字,「胤」为匣母真部字,疑《周易》与此皆当读为禅母真部之「肾」。《书·盘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14]”字也是余母真部字,与“”字同音,整理者言“「胤」为匣母真部字”不知何故。《周易·艮卦》:“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释文》:“夤,引真反。马云:'夹脊肉也。’郑本作'𦟘’,徐又音胤,荀作'肾’,云:'互体有坎,坎为肾。’”故“”确可读为“肾”。

  整理者注〔一四〕:“

,从田,从肉,允声,试读为「朘」。《说文》:「朘,赤子阴也。」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15]《马王堆汉墓帛书 壹》与《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肆》所收《老子》乙本皆是作“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16],而不是“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故不知整理者所引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是根据什么材料而来。

整理者注〔一五〕:“

,疑指肛门,字右上所从与「
(仇)」字声符同形,试读为「尻」。《慧琳音义》卷九二「尻端」注引《考声》云:「谷道也。」
[17]
”当即“涞”或“泲”字异体,“
”字所从的“来”形是“𠦪”字之讹,“涞”、“泲”皆与“尻”字声韵俱异,因此“
”字恐无从读为“尻”。“齐”、“𠂔”、“来”皆相通[18],故“
”字疑当读为“脐”,《说文·肉部》:“𪗇,肶𪗇也。从肉齐声。

  整理者注〔一六〕:“此十神皆属星宿,除南门、北斗外,其余八神取四方宿之首、尾两宿。所司十个人体部位似由九窍和五脏组成,其中耳、目、鼻、口、朘、尻为九窍,心、肺、肝、肾属五脏,疑「𣚅」指脾。[19]关于“𣚅”字,罗小华先生《〈五紀〉小札》[20]文中言:“我们怀疑,此字当读为'䐈’,指直肠。《灵枢经·淫邪发梦》:'客于胞䐈,则梦溲便。’出土文献或作'直’。《五十二病方》简262:'巢塞直(䐈)者,杀狗,取其脬,以穿籥,入直(䐈)中,引出,徐以刀【剶(劙)】去其巢。’整理者注:'䐈,直肠。’”所说当是,因为肠并不属于五脏,《五纪》中也见提到脾,故可见整理者注所言“所司十个人体部位似由九窍和五脏组成”实际上只是整理者的推测,而实不与《五纪》所记相合。《白虎通·性情》引《春秋纬·元命苞》曰:“目者肝之使,肝者木之精,苍龙之位也。鼻者肺之使,肺者金之精,制割立断。耳者心之候,心者火之精,上为张星。阴者肾之写,肾者水之精,上为虚危。口者脾之门户,脾者土之精,上为北斗,主变化者也。或曰:口者心之候,耳者肾之候。或曰:肝系于目,肺系于鼻,心系于口,脾系于舌,肾系于耳。”所记星宿与内脏对应关系与《五纪》颇为不同,但仍可见类似的观念为纬书系统所继承。

東維右(左)手,南維右手,甲㫳(辰)之旬是司。西維右足,北維

(左)足,甲寅之旬是司〔一七〕。【八五】六旬尚耑(短)桼(節)少(小)骨〔一八〕,示(祇)神是司〔一九〕。

  整理者注〔一七〕:“双手、双足各有十指,故可各司一旬。手、臂相连,足、骸相连,故以「四维」相配。[21]甲戌、甲申二旬不是对应左右各十根肋骨,前文解析内容已言。甲午旬中,壁宿对应肺、肝二脏器,说明甲午旬也不是要对应人体十个部位。以此类推,则《五纪》此处四维对应手、足应该也并不是为了对应整理者所说“双手、双足各有十指”。

  整理者注〔一八〕:“首、脊、胁、手、足、九窍、五脏,统称短节小骨。[22]不难看出,前文甲午旬对应的人体内容完全不符合“短节小骨”的称谓,也就是说星官所对应的人体部位本不属于“六旬当短节小骨”的内容,而二十八宿加上南门、北斗正合三十日,故《五纪》甲午、甲辰、甲寅三旬很可能原是由二十八宿和南门、北斗来对应一些人体骨骼,如此则“东维左手,南维右手,甲辰之旬是司。西维右足,北维左足,甲寅之旬是司。”则很可能是《五纪》作者改写加入的内容。

  整理者注〔一九〕:“以上三段内容可参图二《〈五纪〉人体推拟图》。[23]按前文分析,则整理者所绘的这个《〈五纪〉人体推拟图》其实应该以背图为主,也就是说下图最适合旋转90度观看。

《五纪》人体推拟图(贾连翔绘制)


南門受(授)

(仁),而北主(斗)受(授)炁(愛),是秉
(仁)而行炁(愛)。旣䧹(膺)受悳(德),
(踐)立(位)又(有)尚(常)。

  笔者在《清华简十一〈五纪〉解析(之二)》中已提到:“《五纪》中对南门的特别数次提及,很可能是显示出《五纪》作者是在摘抄某份有天文背景的原始材料时,按自己的理解把南门与北斗配对,从而人为给南门增加了若干特殊意义。”在《清华简十一《五纪》解析(之一)》中还提到:“值得考虑《五纪》篇中的'仁’,其所抄缀的原始材料中本是作'信’,《五纪》篇作者或是误读,或是基于自身某种目的将大部分的'信’都改写成了'仁’。”因此此处实为“南门授信,而北斗授爱”,将南门与北斗并举说明作者所居很可能较南,《国语·吴语》:“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可证信、爱兼重是江淮地区较推崇的品德特征。

母(毋)卬(迎)皇(枉)〔一〕,【八六】母(毋)衜(道)方(妨),

(慎)
〓(左右),退又(有)
(次),進又(有)行。聖(聽)隹(唯)蔥(聰),
(視)隹(唯)𥁰(明),貞璧(辟)母(毋)湯(蕩),
(閔)四方〔二〕,矞(規)受天道,
(祠)又(有)尚(常)〔三〕。

  整理者注〔一〕:“卬,读为「迎」,奉也。皇,读为「枉」,邪曲也。《礼记·少仪》:「毋渎神,毋循枉。」[24]卬皇”二字与前面简31中“皆思仰皇天之三德”的“仰皇”全同,整理者读“”为“枉”并训为邪曲,但“迎邪曲”是什么意思,未见整理者明言。笔者认为,由语境来看,整理者读“”为“迎”或是,此处可训为逆,《荀子·儒效》:“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杨倞注“迎,谓逆。”“”当读为原字,“迎皇”犹言“逆天”。“道妨”盖是“妨道”为押韵而倒装,逆天与妨道对言,皆指不顺天道。“慎左右”之说,星占文献习见,如《开元占经·日占·日中有杂云气》引《石氏》曰:“日中有立人之象,君慎左右急。”《开元占经·岁星占·岁星犯石氏中官·岁星犯大角》引《海中占》曰:“岁星守大角,臣谋主者,有兵起,人主忧,王者戒慎左右,期不出百八十日,远一年。”基本同样的文句又见于同书《荧惑犯大角》、《填星犯大角》、《太白犯大角》、《辰星犯大角》。《开元占经·岁星占·岁星犯石氏中官·岁星犯郎将》引《巫咸》曰:“岁星犯守郎将,命曰陵;陵则将有诛,若将忧;一曰大臣为乱,诚慎左右。”基本相同的内容又见于《荧惑犯郎将》。《开元占经·流星占·流星犯石氏中官·流星犯郎将六》引《齐伯》曰:“流星抵郎将,则将有诛;若大臣为乱,王者戒慎左右,不出其年。”认为这些星占文献皆是受《五纪》影响其可能性当非常之小,故可推知《五纪》使用“慎左右”很可能当是受与《开元占经》所录这些星占文献有同样文化渊源的某份星占文献所影响。

  整理者注〔二〕:“贞,正也。璧,读为「辟」,治也。汤,读为「荡」,恣纵也。《书·毕命》:「以荡陵德,实悖天道。」

,读为「闵」。《书·君奭》「予惟用闵于天越民」,孔传:「闵,勉也。」[25]前文《清华简十一〈五纪〉解析(之三)》内容已提到,网友gefei指出整理者若干释为“贞”的字当释为“真”读为“珍”[26],此处的“”亦当释为“真”读为“珍”,珍璧类似于言珍兽、珍车、珍甲,《管子·乘马》:“是故官虚而莫敢为之请,君有珍车珍甲而莫之敢有。”《山海经·海内北经》:“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故整理者注“贞,正也。璧,读为「辟」,治也。”当非是。“”读为“荡”虽可,但似当训为毁坏,《国语·周语下》:“夫周,高山、广川、大薮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荡以爲魁陵、粪土、沟渎。”韦昭注:“荡,坏也。”对比下文“规受天道”,则“珍璧”疑指式盘的天盘。

整理者注〔三〕:“

,从示,以声,「以」与楚文字常见形体有别,保留了甲骨文早期的人形,此读为「祠」。此段尚(常)、皇(枉)、方(妨)、行、方、尚(常)为韵,阳部。[27]由下文来看,此处的“祠有常”盖即指四时宗庙之祭,《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郑玄注:“此盖夏殷之祭名。周则改之,春曰祠,夏曰礿,以禘为殷祭。”《尔雅·释天》:“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尝,冬祭曰蒸。

后〈司〉是巨(矩),爰四【八七】維,旾(春)

(夏)
(秋)𣅈(冬),后㘧(序)正命以此。耳隹(唯)炁(愛),目隹(唯)豊(禮),畀(鼻)隹(唯)
(仁),口隹(唯)義。

  《清华简第十一辑整理报告补正》中石从斌先生提出“后〈司〉”的“后”可能不误,所说是,“”读为“援”训为“引”,《说文·手部》:“援,引也。”“矩援四维”与上文的“规受天道”对言且引出下文的“春夏秋冬”。《五纪》前文已言“后曰:目相礼,口相义,耳相爱,鼻相仁,心相忠。”故此处的“耳唯爱,目唯礼,鼻唯仁,口唯义。”很明显是一种没有什么意义的重复记述。

塡曰組,吝(類)曰

(作)。參(三)曰固〔一〕,四曰
(撫)〔二〕,八【八八】曰利〔三〕,廿曰㝸(變)〔四〕。四曰幾(機),二曰攷(巧),
(十)曰好〔五〕。

  “”盖读为“缜”,字又作“𦁄”,《方言》卷四:“纑谓之缜。”《说文·糸部》:“纑,布缕也。”《玉篇·糸部》:“缜,丑仁、之忍二切,丝纑缕也。……𦁄,丑人切,音侲。带也。”《集韵》:“缜、𣞟、𦁄,纑也。或从枲,亦作𦁄。”《礼记·内则》:“织紝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孔疏:“组,紃俱为绦也。……皇氏云:'组是绶也。’然则薄阔为组,似绳者为紃。”《文选·宋玉〈招魂〉》:“纂组绮缟,结琦璜些。”吕延济注:“纂組,绶带也。”是缜、组皆有带义。“”盖读为原字训为羞耻,《广雅·释诂四》:“羞、𩕶,耻也。”王念孙《疏证》:“𩕶者,《恒》九三云:'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吝。’'吝’與'𩕶’通。”《后汉书·杨震传》:“三后成功,惟殷于民,臯陶不与焉,盖吝之也。”《后汉书·张衡传》:“得之不休,不获不吝。”李贤注皆言:“吝,耻也。”“

”盖读为“怍”,《庄子·让王》:“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成玄英疏:“怍,羞也。”《后汉书·文苑传》:“复参挝而去,顔色不怍。”李贤注:“怍,羞也。”是吝、怍皆有羞耻义。

  整理者注〔一〕:“指下文武、跬长三尺。[28]笔者则认为,“参曰固”更值得考虑可能是指人体长到三岁时头盖骨闭合,《大戴礼记·本命》:“三年暿合,然后能言。”孔广森补注:“暿,囟也。”《说文·囟部》:“囟,头会,脑盖也。

  整理者注〔二〕:“指下文拳、扶长四寸。[29]四曰抚”也完全可能指的是人在四岁时尚需抚养。

  整理者注〔三〕:“指下文咫长八寸,寻长八尺。[30]更值得考虑的是“八曰利”的“”很可能是读为“龀”,“龀”字从“匕”,“匕”为脂部字,“八曰利”盖即指《大戴礼记·本命》:“故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中的“八岁而龀”、古代八岁是一个关键年龄点,《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仪礼·丧服》:“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殇。”《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谓八岁以上。”皆可证。

  整理者注〔四〕:“指下文寻长是拳、扶的二十倍。[31]如果按整理者注,则前文参、四、八皆是取实际长度数,此处却转为倍数,未免前后不一,故整理者这几条注文恐皆不确。此处不如直接训“”为冠,将“廿曰弁”理解为指二十岁时行冠礼,类似于后世二十称弱冠,《诗经·齐风·甫田》:“未几见兮,突而弁兮。”毛传:“弁,冠也。”《礼记·内则》:“二十而冠,始学礼。”《礼记·曲礼》:“二十曰弱,冠。

  整理者注〔五〕:“几,疑读为「机」,事物变化之所由。《庄子·至乐》:「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二,顾炎武《日知录·史记注》:「古人谓倍为二。『秦得百二』,言百倍也;『齐得十二』,言十倍也。」

,字可分析为从惪,十声,疑为表示十进制的专字,可读为「十」。《说文》:「十,数之具也。」此段系介绍长度单位的进制特点。[32]“几”似当读为“肢”[33],“四肢(支)”一词先秦习见,如《管子·君臣下》:“四肢六道,身之体也。”《国语·郑语》:“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由此“二曰巧”疑是指双手,“手”称“巧”先秦文献可见于《六韬·虎韬·军用》:“修治攻具,砥砺兵器,巧手三百人。”《韩非子·定法》:“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从惪的字往往皆由直得声,整理者言“
,字可分析为从惪,十声”甚是难以理解,“
”字疑为“德”的异体,“德”称“好”的情况先秦文献可见于《尚书·洪范》:“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由前文分析可见,整理者所谓“此段系介绍长度单位的进制特点”盖非是。

足曰立步屖(遲)𨒲(速)還,手曰

(搤)
(摏)
(御)量秉〔六〕。睪(擇)
(蠲)飤(食)
(飲)
(飽),止
(跛)
(蹲)凥(踞)【八九】
(肆)〔七〕。

  整理者注〔六〕:“

,从米,益声,读为「搤」,指以手握物时的围长。《仪礼·士丧礼》「苴絰大鬲」,郑注:「鬲,搤也。中人之手,搤围九寸。」《仪礼·丧服》又作「苴絰大搹」,郑注:「盈手曰搹。」此句分述足、手的动作。[34]整理者所引《丧服》郑玄注下文尚有“搹,扼也。中人之扼围九寸。”《说文·手部》:“搹,把也。从手鬲声。㧖,搹或从戹。”段注:“'㧖’今隷变作'扼’。犹'軶’隷变作'轭’也。许云扼者搹之或字。而郑注《礼》云'搹,扼也’者、汉时少用'搹’。多用'扼’。故以今字释古字。非于许有异也。”可见“搤”即“扼”字。“
”似当读为“御”,训为抗御,《小尔雅·广言》:“御,抗也。”“
”则更适合读为“驭”训为驾驭,《管子·形势解》:“驭者,操辔也。”《玉篇·马部》:“驭,使马也。”“”盖当读为“旋”指转身,“”即用手去度量,“”即持,《尔雅·释诂》:“秉,执也。

  整理者注〔七〕:“

,从勹,卯声,为「饱」之异构,《说文》「饱」字古文从食卯声。
,即「竣」之异体,清母文部,读为从母文部之「蹲」。凥,读为「踞」,与「蹲」义同。
,从人,㣇声,读为「肆」。蹲踞肆,意指仪态恣肆,引申为骄倨无礼。《法言·五百》:「如夷俟倨肆,羁角之哺果而啗之,奚其彊?」《淮南子·说山》:「以非义为义,以非礼为礼,譬犹倮走而追狂人,盗财而予乞者,窃简而写法律,蹲踞而诵《诗》《书》。」参看黄德宽:《〈五纪〉篇「㣇」「
」的释读及相关问题》,待刊。此句疑为古之谚语,意谓择蠲则饮食可得满足,足跛则仪态纵恣不雅,旨在说明手足的重要作用。[35]
”当读为“抱”,与择、蠲、食、饮都是通过手来做的。“”当训为行不正,《说文·足部》:“跛,行不正也。从足,皮声。一曰足排之。读若彼。”蹲、踞义近,泛用则通,细别则异,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四:“蹲踞,上殂论反,下居御反。《考声》云:'竖膝坐曰蹲,申足坐曰踞。’《说文》互相训,'蹲,踞也。’'踞,蹲也。’”“肆”盖当训为踞,《盐铁论·散不足》:“黎民泮汗力作,蛮夷交胫肆踞。”《后汉书·鲁恭传》:“蹲夷踞肆,与鸟兽无别。”《广雅·释诂》:“蹲、跠、𡱐、啟、𨽸,踞也。”王念孙《疏证》:“𨽸者,《说文》「𨽸,极陈也」,义与「踞」相近。《法言·五百篇》云:'夷俟倨𨽸。’《汉书·叙传》云:'何有踞𨽸于朝。’”《玉篇·长部》:“肆,踞也。”止、跛、蹲、踞、肆都是通过足来做的。

武跬步

(走)𨓭(趣)〔八〕,兩足同厇(度)曰
(計)〔九〕,
(拳)扶咫尺
(尋)〔一〇〕,再手同厇(度)曰
(袤)〔一一〕,是胃(謂)
(計)
(袤)。

  整理者注〔八〕:“武、跬,半步,三尺。《国语·周语下》「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韦注引贾逵说:「半步为武。」《礼记·祭义》「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郑注:「顷当为跬。一举足为跬,再举足为步。」《小尔雅集释》胡世琦曰:「《类篇》引《司马法》:『凡人一举足曰跬。跬,三尺也。两举足曰步。步,六尺也。』」[36]“武”不是只有贾逵所说“半步”一解,《仪礼·乡射礼》:“乃张侯,下纲不及地武。”郑玄注:“武,迹也。中人之迹尺二寸。”贾公彦疏:“汉礼云:五武成步,步六尺。”“步”于传世文献也有另说,《诗经·小雅·白华》:“天步艰难,之子不犹。”毛传:“步,行。”孔颖达疏:“举足谓之步,故为行也。”《周礼·夏官·射人》:“若王大射,则以貍步张三侯。”郑玄注:“郑司农云:貍步,谓一举足为步,于今为半步。”可证古时另有一举足即为步之说。《诗经·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毛传:“武,迹。”《北山录·异学》:“王敬之徐武于焚屋。得其审也。”慧宝注:“武,步也。”步为行,武为行迹,武可训步,说明武、跬、步都曾用来指称同样的距离。走、趋在《说文》中互训,《说文·走部》:“走,趋也。……趋,走也。”但《尔雅》则有与之不同的另说,《尔雅·释宫》:“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郝懿行《义疏》:“时者,《玉篇》作'跱’,引《尔雅》曰:'室中谓之跱。跱,止也。’《说文》'歭’云'䠧也’,《玉篇》云'止不前也’。是歭、跱同,与'时’声近,其字可通。盖室中迫陋,行宜安舒,故《曲礼》云'室中不翔’,即歭䠧不前之意。歭䠧与踟蹰同。〇行者,《释名》云:'两脚进曰行。行,抗也,抗足而前也。’《说文》云:'行,人之步趋也。’按行、步、趋、走,四者异名而同实,其义互训,散文俱通。《尔雅》对文,故随在异称也。《曲礼》云:'堂上接武。’郑注:'武,迹也。迹相接,谓每移足半蹑之。中人之迹尺二寸。’按堂上地稍阔,可容举足而行,接武即行容之度也。〇步者,《说文》云:'行也。’《释名》云:'徐行曰步。步,捕也,如有所司捕,务安详也。’《尔雅》邢疏引《白虎通》云:'人践三尺,法天地,人再举足曰步,备阴阳也。’《曲礼》云:'堂下布武。’郑注:'布武,谓每移足各自成迹,不相蹑。’按堂下地又益阔,可容举足徐行。步武即行步之节也。《淮南·人间篇》云:'夫走者,人之所以为疾也。步者,人之所以为迟也。’是步为徐行。《韩诗外传》云:'齐桓公出游,遇一丈夫,裒衣应步。’然则步之名非独施于堂下矣。〇趋者,《说文》云:'走也。’《释名》云:'疾行曰趋。趋,赴也,赴所期也。’《左氏》成十六年传云'免冑而趋风’,言疾行之容也。故《曲礼》云:'帷薄之外不趋。’郑注:'行而张足曰趋。’按张开其足,为便于疾趋。《乐师》注云:'趋,谓于朝廷。’是朝廷以趋为敬。又《公羊僖十年传》云:'吾夜者梦夫人趋而来。’然则趋之名亦非独施于门外矣。〇奔、走者,《说文》云'走,趋也’,'奔,走也’。是皆互训,亦散文通也。《释名》云:'疾趋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奔,变也,有急变奔赴之也。’按《礼》唯亲丧言奔。日行百里,见星止舍,明其速疾。至于中庭言走,则《左氏》襄卅年传云:'使走问诸朝。’释文以为走速疾之意,其说是也。然经典多奔走连文。《诗》'骏奔走在庙’,庙中非大路,亦可言奔矣。”走、趋皆非长度单位,故“武跬步走趣”与其后的“腕扶咫尺寻”实不相应。

  整理者注〔九〕:“

,从足,自声,可参上博简《三德》简七「凡飤(食)㱃(饮)无量詯」之「詯」,读为「计」。[37]
”疑是“𨂠”字之讹,“𨂠”为“履”字异体,《说文·履部》:“履,足所依也。从尸从彳从夊,舟象履形。一曰尸声。凡履之属皆从履。𩕎,古文履从页从足。”《集韵·旨韵》:“履,两几切,《说文》:'足所依也。’或作𡳐,古作𩕎、𨂠、𢔃、𡲟。”履训为步,《大戴礼记·五帝德》:“养材以任地,履时以象天。”王聘珍《解诂》:“履,步也。”《左传·文公元年》:“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杜预注:“步历之始以为术之端首。”孔疏:“日月转运于天,犹如人之行步,故推历谓之步历。

  整理者注〔一〇〕:“拳、扶,四指宽,即四寸。《礼记·投壶》:「筹,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郑注:「铺四指曰扶。」孔疏:「扶广四寸。」「扶」或作「肤」。《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肤寸而合」,何注:「侧手为肤,案指为寸。」咫,八寸。《说文》:「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尺,《说文》:「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尺,所以指标尺榘事也。从尸,从乙。乙,所识也。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

,即「寻」之异体。《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寻长通常等于身高,每人寻长有别,故或云「七尺曰寻」(见《史记·张仪列传》索隐),或云「六尺曰寻」(见《广韵·平侵》),此处取八尺。《大戴礼记·王言》:「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38]笔者《清华简十一〈五纪〉解析(之一)》[39]已提到:“'
’盖为'腕’字异体。
”并引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五:'踝腕……下乌灌反,俗字也。《文字集略》从肉作腕,《说文》作𢯲,从手𥄗声,音一活反。古文作
,郑注《仪礼》云:'掌节也。’扬雄云:'腕,握也。’经文作捥,亦俗字也。
”而由“扬雄云:'腕,握也。’”可见,《五纪》中所用的长度单位“腕”盖相当于一握,与“扶”为四指宽同。整理者注所谓“每人寻长有别,故或云「七尺曰寻」(见《史记·张仪列传》索隐),或云「六尺曰寻」(见《广韵·平侵》)”明显不确,《通雅》卷四十:“以身仞之曰仞,以两手寻之曰寻,以两足步之曰步。《说文》伸臂一寻八尺。徐锴曰:'六尺曰寻’,《小尔雅》曰:'四尺曰仞,倍曰寻。’包咸、郑玄皆以仞为七尺,《汉书》应邵注:'五尺六寸’,顔籒曰:'非也。八尺曰仞,取人伸臂一寻。’《书》:'为山九仞’,《释文》云七尺,《左传》:'仞沟洫’,《孟子》:'掘井九仞’,注:'八尺也。’仞即俗之认,《儒林传》仞,其说是也。以身认之,其长曰仞。两手寻之,亦如是也。两足步之,亦如是也。戴氏皆以为八尺。盖古尺短,周尺八寸,以今度之一寸又减二分。应邵之说据汉尺也,郑玄七尺之说疑八尺太长耳。”虽然所论并不详尽,但已指出主要是时代不同、量制有异导致的差别,而非“寻长通常等于身高,每人寻长有别”。

整理者注〔一一〕:“再,二。

,读为「袤」,长也。[40]《说文·衣部》:“袤,衣带以上。从衣矛声。一曰南北曰袤,东西曰广。”由此可推知“袤”字盖是从“表”字中分化产生的,《说文·衣部》:“𧘝,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以毛为表。𧞧,古文表从麃。”毛、矛作为声符往往可以互换,如髦与髳即其例,故“𧘝”自可书为“袤”,“𧘝”为上衣,“袤”为衣带以上,字义也相关,所以“袤”字原盖即“𧘝”的异体。

(標)躳隹(唯)厇(度)〔一二〕,四幾(機)組聿(律),道【九〇】𦀚(盈)緯
(十)〔一三〕。
(凡)天下萬民,乍(作)好用此,番(蕃)自(息)用此,
(嗣)子用此〔一四〕,共(恭)祀用此。

  整理者注〔一二〕:“

,疑为「
」之省体,「
」即「暴晒」之「暴」及其后起分别字「曝」之异体(参看陈剑:《上博竹书〈昭王与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后记》,《战国竹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三年,第一二七页),此读为「标」或「表」。《周礼·大司马》:「虞人莱所田之野,为表,百步则一,为三表,又五十步为一表。」孙诒让正义:「故树木为表,标识步数,以正进退之行列也。」本句意谓以身体标记为尺度。
[41]网友汗天山提出:“今按:'[爻戈/日]’字,似当以释读为月部的'卫’、'彗’声之字为妥。[42]所说当近是,包山楚简“岁”字多从“乂”作“
”形,望山楚简则“岁”字的“月”形讹变为“日”形作“
”,对比《五纪》的“
”,可知“
”盖即是左上讹变为“乂”形、左下讹变为“日”形的“岁”字,此处可读为“会”训为“合”,《说文·会部》:“会,合也。”“会躳唯度”犹“合身唯度”。“”当读为“作”,银雀山汉简《晏子春秋》第十六篇“公作色大息”句“作”即书为“组”。“律”训法度,《尔雅·释诂》:“律,法也。”《淮南子·览冥》:“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以治日月之行律。”高诱注:“律,度也。”故“四肢作律”即从四肢取值作为测量的法度。

  整理者注〔一三〕:“𦀚,读为「盈」,满也。纬,疑读为「围」。此句似指十进制。[43]道𦀚”盖当读为“周盈”,《五纪》前文作“

”。“”疑当读为“威”,《周易·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上博简《周易》作“六五:氒孚洨女,愇女,吉。”“威德”一词先秦文献习见,如《管子·兵法》:“定宗庙,遂男女,官四分,则可以定威德。”《管子·任法》:“重爱曰失德,重恶曰失威,威德皆失,则主危也。”“天下万民”于先秦文献又见于《文子·精诚》:“天下万民、禽兽、鬼神与之变化。”《文子》与《淮南子》多有相似文字,因此可知其成文时间盖接近《淮南子》,由此也可见《五纪》盖成文于战国末期。

  整理者注〔一四〕:“

,读为「嗣」,继也。[44]作好”犹言结好,《左传·成公二年》:“宣公使求好于楚。庄王卒,宣公薨,不克作好。”《五纪》中盖是用以指结亲。“恭祀”又见于清华简十《行称》,由于《行称》篇也明显当是阴阳家作品,故值得考虑《行称》、《五纪》是同一个作者的可能。

乍(作)又(有)百祟,才(在)人之出。占民之疾,羣神【九一】羣示(祇),尚亓(其)枳(肢)桼(節),𠧗〓(上下)

〓(左右),又(有)㫳(辰)与(與)日〔一〕。

  整理者注〔一〕:“此段示(祇)、桼(节)、日为韵,支、质合韵。[45]”指始生,《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枝节”又见于《尉缭子·攻权》:“将帅者心也,群下者支节也。其心动以诚,则支节必力;其心动以疑,则支节必背。”《尉缭子》是标准的战国末期文献,由此也可证《五纪》最可能成文于战国末期。“上下左右”指身体的位置,先秦文献又见于《周礼·春官·卜师》:“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管子·九守》:“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曰上下左右前后,荧惑其处安在。”《国语·晋语一》:“贰若体焉,上下左右,以相心目。”由此亦可见《五纪》与《周礼》、《管子》、《国语》的密切关系,此点与多篇清华简文献的情况相似。“”即十二辰,“”即十日,二者合为六十甲子,即前文六甲之旬所司。

(凡)民又(有)疾,自要(腰)以上,是胃(謂)興疾,天畏(鬼)祟;自要(腰)以下,是胃(謂)辟(癖)鬲(隔)〔二〕,𡏇(地)畏(鬼)【九二】祟。

整理者注〔二〕:“辟,疑读为「癖」,指积块。鬲,疑读为「隔」,障也。辟鬲,或说读为「辟历」,即「霹雳」。[46]凡民有疾”可比于《史记·天官书》:“东南,民有疾疫,岁恶。”既然《五纪》不能晚至汉代,则自然可推知其成文时间以战国末期为最可能。“辟鬲”盖是“𣦢”字的缓读,字又作“躄”、“躃”,《礼记·王制》:“瘖聋跛躃,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孔疏:“跛躃,谓足不能行。”《说文·止部》:“𣦢,人不能行也。”段注:“《荀卿书》、《贾谊》传皆假'辟’字为之。服虔曰:'辟、病躃不能行也。’”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三:“攣躄,上力傳反,下卑亦反。《字書》:手足屈弱病也。”同书卷二十四:“癵躄,上劣圆反。顾野王云:'病也,身体拘曲手足拳曲也。’古今正字义同,从疒,亦作挛。下并弈反,顾野王云:'躄,谓足偏枯不能行也。’《说文》作𣦢,训同,从止辟声也。

疾凥(處)頸、

(脊)及
(尻)〔三〕,是胃(謂)旨(耆)〔四〕,祖(詛)𥁰(盟)祟〔五〕。疾凥(處)
(腹)心肺肝之中,是胃(謂)桾(窘),人畏(鬼)祟。

  整理者注〔三〕:“

,读为「尻」,此指臀部。《仪礼·少牢馈食礼》:「腊两髀属于尻。」[47]“人”、“尸”形近,“口”形往往是羡符,故“
”字很可能就是“尻”字异体而不仅是“读为「尻」”。

  整理者注〔四〕:“旨,读为「耆」,本指兽之脊背,引申为背部疾病。《汉书·扬雄传下》「兖鋋瘢耆、金镞淫夷者数十万人」,颜注引孟康曰「瘢者,马脊创瘢处也。」[48]“耆”字本义与脊背无关,故整理者所说“旨,读为「耆」,本指兽之脊背”不知何故,整理者所引《汉书·扬雄传下》辞例,《文选·扬雄〈长杨赋〉》同句李善注:“如淳曰:'兖,括也。’孟康曰:'瘢耆,马脊耆创瘢处。’善曰:如氏之说,以为箭括及鋋所中,皆为创瘢于马耆。孟氏以为耆被金镞过伤者甚众也。服虔曰:'耆,鬣。’伤者或矛𥎝内未出,其疮如含,然或箭插其项未拔,藂若鬣焉。”可证颜师古注引孟康说是漏引了“耆”字,并非孟康以“”为“马脊”。《长杨赋》此“耆”字实读为“𩬺”,《文选·王逸鲁灵光殿赋》:“奔虎攫挐以梁倚,仡奋舋而轩鬐。”李善注:“郭璞曰:鬐,背上鬣也。”《玉篇·髟部》:“鬐,渠祇切。鬐,鬣也。”“”、“”同源,《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揵鳍掉尾,振鳞奋翼。”郭璞注:“揵,举也。鳍,背上鬣也。”虽然《礼记·少仪》:“冬右腴,夏右鳍。”郑玄注:“鳍,脊也。”但这是只有在鱼身上才成立的,因为只有鱼的背鳍骨才属于脊骨。《五纪》下文的“”、“”都不是取人体部位为病名,故此处的“”当也非整理者所言“旨,读为「耆」,本指兽之脊背,引申为背部疾病。”笔者认为,“”字盖当读为“䭫”,字又作“稽”,指稽首礼,《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郑玄注:“稽首,拜头至地也。”《说文·首部》:“䭫,下首也。”盖稽首的动作主要会涉及到臀、脊、颈,故“疾凥颈、脊及尻,是谓旨”。

  整理者注〔五〕:“祖𥁰,读为「诅盟」,楚卜筮祭祷简常作「

(盟)
(诅)」。”[49]“诅盟”早在《尚书·吕刑》:“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即已有辞例,整理者注中另言“楚卜筮祭祷简常作'盟诅’”不知是要说明什么。“”字盖当读为“囷”[50],心、肺、肝皆为内脏,《释名·释形体》:“腹,复也,富也,肠胃之属,以自裹盛,复于外复之,其中多品,似富者也。”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兔腹……下风伏反。顾野王曰:“腹,所以包裹五藏也。’《说文》:'肚也’,从肉复声也。”“囷”则为粮仓,《说文·囗部》:“囷,廪之圜者。从禾在囗中。圜谓之囷,方谓之京。”《广雅·释宫》:“囷,仓也。”故囷与腹和内脏在意象上有相关性。

疾凥(處)四只(肢):

(骸)、足、
(股)、【九三】厷(肱),是胃(謂)武疾,𡔞(無)良、不
〓(壯死)祟〔六〕。

  整理者注〔六〕:“无良,即无良死,疑为对楚地卜筮祭祷所见「不辜」、「兵死」、「溺人」等的统称。或说读为「魍魉」。不

〓,见于清华简《筮法·祟》「肴乃父之不
〓」,当读如望山一号墓简一七六之「不壮死」。《礼记·曲礼上》载「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不壮死」应指「未满三十而亡」。
[51]此处的“无良”盖是指曾受惩戒或小刑罚的人,《诗经·大雅·民劳》:“无纵诡随,以谨无良。”郑笺:“王为政无听於诡人之善不肯行而随人之恶者,以此敕慎无善之人,又用此止为寇虐、曾不畏敬明白之刑罪者,疾时有之。”孔疏:“此诡随、无良、寇虐俱是恶行,但恶有大小。诡随小恶,无良其次,寇虐则大恶也。诡随未为人害,故直云不得纵之。无良则为小恶已著,故谨敕之。寇虐则害加於民,故遏止之。然则三者各自为罪,而云无纵诡随,以谨无良,以为相须之意,故传解之云:'谨慎其小,以惩创其大。’以无良之恶,大於诡随。诡随者尚无所纵,则无良者谨慎矣。至於寇虐,则不可以谨,故别云'式遏’,谓加之大罪也。”受刑的人死后不能入族墓,因此会成为孤魂野鬼,《荀子·礼论》:“刑余罪人之丧,不得合族党,独属妻子,棺椁三寸,衣衾三领,不得饰棺,不得昼行,以昏殣,凡缘而往埋之,反无哭泣之节,无衰麻之服,无亲疏月数之等,各反其平,各复其始,已葬埋,若无丧者而止,夫是之谓至辱。”兵、刑同源,因此“无良”为祟属于“武疾”。“不壮死”为祟为什么会是“武疾”,未见整理者给出解释。笔者认为,“
”即死后没有行葬礼埋葬者,此点笔者在《清华简〈筮法〉解析》[52]已指出,死后没有行葬礼埋葬者多为受大刑或是野外战死,《周礼·春官·冢人》:“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因此这类人死后为祟,也被称为“武疾”。上博四《相邦之道》:“庶人劝于四肢之艺,以备军旅。”所以“疾凥四肢:骸、足、股、肱,是谓武疾”。

(凡)民又(有)疾,百僼(體)百桼(節),莫疾莫痈(痛),
(暑)
(熱)儇〓(嬛嬛)〔七〕,會
(氣)爲
(狂),
(悍)
(氣)爲瘍,【九四】瘇(腫)
(潰)不巳(已)〔八〕,𠧗〓(上下)亡(無)方。集(雜)悳(德)不屯(純),百祟之央(殃)。民之不敬,神示(祇)弗良。天下有尚(常),不韋(違)之用行〔九〕。

  “”训“大”,《小尔雅·广诂》:“莫,大也。”故“莫疾莫痈”犹言“大疾大痛”。

  整理者注〔七〕:“「儇」下有重文符,读为「嬛嬛」。《诗·闵予小子》「嬛嬛在疚」,郑笺:「嬛嬛然孤特,在忧病之中。」或作「茕茕」,《左传》哀公十六年:「茕茕余在疚。」[53]睘、曼相通,《方言》卷十二:“儇,虔,谩也。”故“儇儇”盖当读为“漫漫”,《文选·扬雄〈甘泉赋〉》:“正浏滥以弘惝兮,指东西之漫漫。”李善注:“漫漫,无厓际之貌也。

  整理者注〔八〕:“会,合。

,即「旱」,读为「悍」,猛烈。《素问·腹中论》:「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
,从疒,胃声,可参清华简《楚居》「渭自
(胁)出」之「渭」,读为「溃」。《素问·五常政大论》:「其动疡涌,分溃痈肿。」
[54]”当读为“厥”,《山海经·中次七经》:“有草焉,其状如榆,方茎而苍伤,其名曰牛伤,其根苍文,服者不厥,可以御兵。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郭璞注:“厥,逆气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王冰注:“厥,气逆也。”《素问·厥论》:“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妨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网友海天游踪怀疑整理者读为“”的“
”字是“某”字[55],说当是,某、莫相通[56],故此处盖读为“瘼”,《尔雅·释诂》:“瘵、瘼、癠,病也。”郭璞注:“今江东呼病曰瘵,东齐曰瘼。

整理者注〔九〕:“此段

(狂)、疡、方、央(殃)、良、尚(常)、行为韵,阳部。”[57]“德不纯”见于《逸周书·大开武》:“三、淫乐破德,德不纯,民乃失常。”《国语·晋语九》:“德不纯而福禄并至,谓之幸。”由此可见《五纪》与《逸周书》和《国语》的措辞相关性。

(凡)民共(恭)事,【九五】寺(時)
(遇)福化(禍),寺(時)不羊(祥)。天乍(作)夭(妖),神乍(作)
(孽),民不敬,自
(遺)罰〔一〇〕。

  整理者注〔一〇〕:“此句义近于《书·高宗肜日》:「非天夭民,民中絶命。」《酒诰》:「天非虐,惟民自速辜。」清华简《成人》:「非天作吝,惟民猖凶。」[58]《孟子·公孙丑上》引《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又见同书《离娄上》)《礼记·缁衣》引《太甲》作:“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明显较整理者所引各书例更接近《五纪》此处的内容。《太甲》篇毋庸置疑有着殷商文化的背景,因此《五纪》与之措辞上的相近反映的当是宋地文化构成的影响。

(地)疾
(愠)〔一一〕,神見𥛔(禍)
(孽),化(過)而弗改,天之所【九六】罰〔一二〕。於天女(如)矞(規),於神女(如)巨(矩),於人女(如)厇(度),天
(地)、四巟(荒)、四冘、四
(柱)、四唯(維)是司。

  整理者注〔一一〕:“

,从疒,因声,影母真部,读为影母文部之「愠」。《诗·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羣小」,毛传:「愠,怒也。」[59]
”盖读为“瘨(疹)”,《诗经·大雅·召旻》:“瘨我饥馑,民卒流亡。”郑笺:“瘨,病也。”《诗经·大雅·云汉》:“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释文》:“《韩诗》作疹,耻吝反。”《国语·越语上》:“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整理者注〔一二〕:“此段

(孽)、罚、
(孽)、罚为韵,月部。[60]此节的“”字是补写的。“祸孽”又见于《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卷一引《庄子》曰:“天有六气,阴阳晦明风雨,应时运行,谓之元气,孳萌万物,完天地施使然也。国家秽德,祸孽莫遗,示现祆星邪气耳。”可证《五纪》与《庄子》成文时间相近。

正列十

(乘)又(有)五〔一三〕。

  整理者注〔一三〕:“此句或为图数之记,或为对前文章节数的总结。

,见本篇简二八「
」字所从,字形像乘驾的人形,疑为「乘」之本字,详参贾连翔:《从清华简〈五纪〉看先秦「图」书》,待刊。[61]图数”恐不会称“正列”,称“正列”只适合是简册,“乘”、“策”相通,《楚辞·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乘”字《文选》五臣本、奎章阁本、朝鲜正德本皆作“策”,《汉书·礼乐志》:“六龙之调,使我心若。訾黄其何不徕下。”应劭注:“訾黄一名乘黄。”策为初母锡部,訾为精母支部,锡、支密近,可见“乘”字别本作“策”应并非仅为异文,如此则“十乘有五”即“十策有五”,可以指十五支简。《五纪》每简为35字左右,“正列十乘有五”此句无论是指之前的十五支简,还是指之后的十五支简,都无法在《五纪》中获得完整内容,故“正列十乘有五”盖是《五纪》作者所抄原始材料中的一句,且此原始材料所用简的每简字数很可能远多于《五纪》每简字数。



[1]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17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2]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17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3]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17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4]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17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5] (美)古德芬格著,李慧娟译《牛津艺用人体解剖学》第13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月。

[6] 《辞海 生物学分册》第1052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月。

[7]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17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8]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17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9]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17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10]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17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11]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17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12]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17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13]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18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14]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18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15]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18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16] 《马王堆汉墓帛书 壹》第4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3月。《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肆》第195页,北京:中华书局,20146月。

[17]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18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18] 《古字通假会典》第402页“赉与齎”条、第581页“济与泲”条,济南:齐鲁书社,19897月。

[19]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18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20] 简帛网:http://www.bsm.org.cn/?chujian/8483.html20211116日。

[21]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18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22]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18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23]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18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24]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0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25]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0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26] 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s://www.preqin.tk//2022/02/10/3851/2022210日。

[27]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0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28]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1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29]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1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30]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1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31]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1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32]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1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33] 参《古字通假会典》第460页“蚑与蟣”条,济南:齐鲁书社,19897月。

[34]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1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35]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1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36]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1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37]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1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38]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1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39] 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s://www.preqin.tk/2022/01/09/3595/202219日。

[40]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2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41]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2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43]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2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44]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2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45]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46]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47]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48]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49]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50] 参《古字通假会典》第121页“麕与麏”条,济南:齐鲁书社,19897月。

[51]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52] 《周易研究》201501期。

[53]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54]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3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56] 《古字通假会典》第443页“谋与谟”条,济南:齐鲁书社,19897月。

[57]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4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58]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4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59]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4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60]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4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61]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第124页,上海,中西书局,202111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903鬼部
第三节 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四神二十八星宿_子虚.南唐
道家懒人八段锦 赖床练功两不误
四和八组成的成语四字组词,带有四什么八什么的四字词语
《出土文献》| 李均明:清华简《五纪》之象神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