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创作方法探微(一)

舍得

 

大家好!

    今天开始,我们准备展开一个新的课目:诗词创作方法探微。

   诗词创作方法之研究,在上一次讲座中舍得所做的《诗学杂谈》中,其实就已经展开了。舍得强调的首先是视角问题,是观念问题。舍得试图从思维模式的角度来理解一下诗词等韵文类文体的性质本源。跳出诗文去,再回诗里来,是舍得推荐的思维方式。以广角的视野及换位的灵活去看待诗,去创作诗。但是,这样说的毕竟很笼统,道理是这道理,我们要知道的,不是这些虚的道理,我们要结合我们创作时所遇到的具体的困难和问题,知道该如何运用这所谓的广角思维模式。今天开始,我们将用一定的篇幅,做这类问题的讨论。

   正文开始之前,舍得在此先用一定的篇幅做一些序言,以做正论之引。

   舍得寻常并不关心诗坛的官方信息如何,也不知道中华诗词学会是个什么机构,不知道它是干啥用的。前几天偶然看到某篇赞扬这个学会的会长孙轶青的文章,看到了孙轶青是如何议论诗词普及的,才恍然大悟,现在关于一些观念问题以及一些基本概念的争论,背后的推手原来在这里。普及诗词文化是好事,舍得也在业余的不遗余力的在做这样的事,毕竟这也属于公益之事,多多普及,于人是善举,于己是乐趣。但是,若想普及诗词文化,必须首先懂得诗词文化,必须尊重诗词文化本身具有的艺术性质和艺术规律。

   舍得可以这么定论,诗词作品的可观赏性是雅俗共赏的,但是,诗词文体的创作本身,并不是可以普及到每个人都有条件去做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的诗句,我们可以众口相传,甚至童叟皆知,但是,不等于童叟皆可以去做李白杜甫白居易。在过去的几千年,以诗词创作并得以成名流传的,没有一个是平头百姓的,诗人们再落魄,再喊悲酸苦穷,那也是官场上的起起落落而已,和老百姓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李杜苏辛,哪个是平头百姓呢?非官即吏,非富即豪。诗词创作,在过去那是属于贵族化的玩意,穷苦百姓,学不起的。寒窗数年读了学了写了,也是为了学而优则仕,那是为了去做官。

   从我们看到的最早的诗集《诗经》看起,虽然也包括国风等,看是写的都是民间生活的大众化诗句,但是我们要知道,那都是当时的士大夫官僚阶层,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并整理归纳出来的。最早的词集《花间集》,那更是士大夫官僚文人们闲时酒乐时的产物。是普及到老百姓人人可读可诵的,却并未普及到老百姓人人可以去做诗经的程度。这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官本位的概念,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诗词这类精深的文学体裁,无疑也会打上这种烙印

   我们暂且不以社会阶层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只从其艺术价值的角度看待诗词文体,诗词艺术本身,也是具有高贵的贵族气质的,它就姓,它就属,它就是必须精心雕琢,巧加修饰,才得以释放华丽富贵的精彩的。它用华丽的光彩去照耀低俗,却不可以用低俗去污染它涂抹它本身的高贵气质。要做中华诗词文化的普及,是好事,但是,方向不能搞错。提高民众的艺术修养,让更多的人成为贵族,来享受诗词写作的乐趣,这是正确的方向。而不是将诗词庸俗化,改革掉它的贵族气质,降低它的艺术品质,让它庸俗化,来将就更多的诗词门外汉。

   换句话说,应该努力将门外汉引进诗词的殿堂,而不是将诗词贬值扔出殿堂去。当今所谓的新旧韵之争,所谓的新旧体之争,无非就是这种谁进门谁出门的性质。可悲的是,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的论点,无疑鼓动的是更多老干体的产生。我希望孙轶青先生进舍得群来听听舍得的声音,呵呵。

   好,杂谈结束,闲言少叙(虽然很不少了呵),我们现在开始进入唐风宋韵的境界中,我们去领略那大唐的风骨和大宋的风韵。我们去追寻那诗词文化的本源,从一件件精美典雅的诗词艺术品中,去寻找我们诗意的灵感,从那一曲曲古乐之风中,陶冶我们诗性的升华。诗词创作本身,就是艺术创作,在我们用心地写诗填词时,我们自己无疑也是高贵的艺术家,这不需要谁来给我们加冠,而是我们用自己的心灵去融汇这历史的云烟,我们用词句,去实现自己心灵与大自然的对话。忘掉自己的俗尘之事吧,艺术的生命,才是永恒而瑰丽的。

   我们学习写作诗词时,最难把握的是什么?说来好笑,最难把握的,就是对我们最熟悉的事物的描述。写诗填词,景物描写看着很简单,高山啊大河啊,花花草草莺莺燕燕的,好象随手都可以写上,我们的注意力往往不在这景物的描写上,而只去注意怎么去写我们的相思啊喜怒啊这类情意上的表达。其实,这是我们没有好好体会这诗词体裁的本质特点的原因。我对很多诗友作品的点评,说的很多,其实仔细看看我的点评,并没有多说什么诗法之类的专业术语,而更多的是告诉他们一些他们自己本就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我做的更多的是提醒。

   比如,起句写了个明月当头照,次句就常常去写上红枫惹笑颜。我就只得去告诉他最普通的自然常识,明月写的当然是晚上,但月光再明亮,那时的枫叶也不会是红的,那月下的花儿也不会是红黄绿的,而只能是黑区区的一团团一片片。这是最普通的自然常识,月夜下,去看看院子里的花是什么颜色就知道了。这道理作者知道不?肯定知道。但是知道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写呢?这就是因为,写作时,对景物描写的不够重视。

   我们常说到的一句话是——诗言志,词言情。这志就是心绪是感觉是情志,我们写诗填词时,所以就多是奔着这个目标就去了,急不可耐的想大抒心志,大吐块垒。可是,我们是在写诗哦,既不是去娓娓言来说情话,也不是大喊大叫放高声,而是在做诗词。诗词是什么东西?就是让你不能有话去直说,要拐个弯儿来说它,要把话儿变成画儿,用你的话去做一幅画,让这画的画意来代表你的语意。我们常听有人说意为先,这话初听是很有道理的,写诗嘛,不就是为了表达一个吗?所以,强调意是没啥错的。但是,说这话的人,往往目的不是在如何重视这个意的表现,他的真正目的,只是在于他对形式(格律等)的轻视或惧怕,以强调来掩饰他不懂的尴尬。什么叫啊?没有形的承托,意在哪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所说的是孤魂野鬼没形体吗?

   舍得在这里强调,不要去轻信那些所谓意在形先的论调,那只是空乏的毫无价值的口号式说法。不论说这话的人是多么名气大,甚至是所谓的伟人。我们只尊重客观的艺术规律,而不必盲目去跟从羊群效应。舍得的观点是,不仅仅对诗词体裁上的(格律等体裁格式要求)要重视——对这个的重视程度,甚至要重于所谓的,而且,在写作过程中,对有形的物象(如风景,事物等),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这个的重视程度,也要重于所谓的的直白表达。

   所以,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说:景语,要重于情语

   我们在写作时,把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我们作品中的景语之上。也就是说,要用主要精力,去布置安排,去设计我们的诗中画面,让它更协调,更新颖,更精彩。可以这么说,画面设计的新颖奇妙好看,那所谓的情志,也就是所谓的,其实是呼之即出的。甚至,这就已经在这诗画之中了。在美感的表现上,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意就是画意,画意就是诗意!词感就是乐感,乐感就是词感!诗词作品,就形同与音画艺术,只是,我们用文字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用文字的手段实现这种美的通感。

   我们随便拿一首唐诗来看看,景语是如何表现的。看一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分明是一首思念之诗。可是,我们没有看到这类思念啊,想你啊,愁断肠啊,泪满面啊这类的描写,义山只是给我们把画面展现出来了。他这就是用景语说话。他展现的画意,是否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诗意?一切尽在不言中,是不是更有味道?什么味道?这就是诗味!那些老干体们直白的,声嘶力竭的口号式的诗,怎么和这样的诗来比啊?呵。做诗写景,其实,不是真实的去摄影拍照,不是如实的去现场写生,而是把所谓的意象推出来。关于意象意境,舍得做过专题讲座,有兴趣的朋友,可参看舍得之前的近体诗基础知识讲座系列。

   意象二字,一个是意,一个是象,象,就是具体的实在之物象,而意就是你对这象的感知和认识,意象就是现实具体的物象在你感觉中对他的形象定。这个是固定不变的,而这个是活的,是随着你的情绪而变化的

   比如说义山这诗里的夜雨,就是一个意象,夜是夜,不变的形象,雨是雨,我们都熟知的,但是,我们说到夜雨,就会有一定的条件反射,我们会联想到那漆黑的夜里,淅淅沥沥连绵下雨,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寒凉,阴冷,以至于使们感觉到凄凉,孤独,空寂,伤感……。这样的感觉之下,我们最需要什么?当然需要的是温暖!而妻子、父兄、朋友这样的亲切之人,是不是常在这时被想起?所以,一说到夜雨,我们自然就会有这样的联想,这样能使自己产生一定情绪感觉的物象——就是意象。

   这个夜雨的意象如此的意蕴深远,甚至让义山不惜重复笔墨,短短的28字他连续两次写上了它。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两个画面,一个是孤寒中只身在外的游子,夜雨中思念远方妻子的情状,另一个画面是画中画,是在这个游子脑中形成的想象中的画面,和亲爱的秉烛夜话,温馨恩爱时的情状。

   李商隐是晚唐的一大才子,著名的诗人。却一生落寞不得志。他别妻离子的远赴边疆,也是因为遭受妻子娘家的背景,被牵连到牛李的党争之中的。可是,流浪天涯,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却不能割舍自己的亲情。在他的另一些诗作中,也同样表现出对妻子的恩爱之情。恩爱之深,思念之切,够深了,可是,我们并没看到他使用什么想念啊,哀伤啊,那类的语言表达。他熟知诗体的艺术表现手段。他在诗中不断地给我们展现一幅幅画面,或是连环画,或是系列画,或是画中画,那画意中流露出的,又岂是直白的语言所能表现出来的?

   我们写诗,一般都要有一定的景物描写的,而这景物写什么呢?以景起诗,是很通常的写法,以景结篇,也是常用手段,诗中的情景如何交融,是我们不断遇到的大问题。说写诗如写画,不错,美感是相同的,但是,写诗毕竟不等于做画,写诗歌,甚至像在拍电影。诗中的画,不是呆板固定的,而是流动的,甚至可以是跳跃的,可以把镜头推回到N多年前,也可以把镜头调向未来几多年。可以把镜头伸到宇宙深处,也可以把镜头微距拍到很细致的微小处。镜头拉来推去的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我们情意表达服务的。比如上面说的义山这首诗,就是做了这样的画面推拉。

   我们前面说了,夜雨,会带给我们一系列的感觉和联想,那么,这种联想的镜头,也可以反推回去。他想妻子了,他就感到了孤单,他孤单,就感觉到一种清冷和孤寒,而最常能代表孤寒意象的,当然就是夜雨。他,把这夜雨借来入诗,也是很自然的。其实,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未必就真的当时窗外在下雨。也就是说,当时外面是否真的在下雨,或者是否真的是晚上时分,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想老婆了。为了这个想,他可以借景,他可以把自己的情,移情入画。

   注意我们上面这一系列推论。想念了——孤单——清冷——夜雨——成画入诗。这个推论,也可以逆推。这样的思维方法,其实,就是一系列联想和想象。那么,他选用的这个夜雨,就是很合理的,很恰当地渲染了他当时的心情和感觉。其实,看前人的一些作品,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对景物是如何描写的。景物的描写,绝对不是零散而无序的。真的就如那艺术的画面推拉过来,一层层递进,一幅幅展现,那精彩的画面变换,也是具有一定的艺术构思的。有时看着各不相同,其实,所表现的蕴意是有一定的内在脉络联系起来的。

   我在前时讲诗钟的时候,说过杜甫的《登高》,以前也多次介绍过。下面,我们不妨重新来看一下,以审美的视角来看,以欣赏画面的视角,来品位他诗里的意象是如何的组织。我们要看的,是他对景色做的是如何的描写,老杜诗里的画,又是什么样的构图和构思。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舍得在这里不多做赏析了,把它展示在这里,欣赏诗画之美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借鉴到我们自己的笔下来。我们又该如何去构建我们自己的诗中画面?如何让我们诗中的画面流淌出我们自己的心绪情致?具体到我们自己写诗时,如何去取景,如何用诗的语言去构建我们自己理想的画面。

   今天的讲座,只是一个系列的开始。基础理论是很重要的,但是,基础知识多是工具性的知识,这些工具是为我们诗意服务的。我们如何写诗,就应该从如何绘制我们自己的风景人物画来开始。从哪起笔,如何选景?

   我们下次讲座,继续探讨。今天就说到这里,非常感谢各位,并祝各位周末愉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与诗歌之(三)让诗歌,有诗的语言
《初学写诗,如何营造意境》
写诗填词让自己写明白了
古 典 诗 词 的 意 蕴 之 美高玉敏
诗词入门十八讲(9--14讲)徐宜恭/作
诗词创作方法探微(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