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帖敷常见临床运用儿科篇

.儿童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外感染疾病。多发于春末夏秋季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多由外感病毒引起,以急性发热和咽部疱疹溃疡为特性。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强,有自限性,为中医时行感冒范畴。当属“温病”范畴,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肌肤疏薄,卫外不固,四时气候骤变,冷热失常,风热邪毒乘虚侵犯,由口鼻而入,直袭咽喉,外邪于咽部气血相搏结,以致咽部红肿疼痛,咽峡部散在疱疹或溃疡而至此病。

临床表现多为急骤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咽痛,吞咽时尤为严重。有时年长儿可自述头痛、腹痛或肌肉疼,起病口腔黏膜出现少数疱疹,周围有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

 

组方用药:治疗以清热解毒,泻火利咽为主。大黄、黄连、吴茱萸、青黛、冰片、桑白皮、黄岑、知母、地龙、甘草;研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双侧涌泉,6小时更换一次。

 

    用药分析:方中大黄攻击积滞,清湿热、凉血祛瘀、泻火解毒;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吴茱萸配伍黄连辛开苦降,共奏泻火解毒之效;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冰片清热解毒 ; 全方共具清热解毒利咽、泻火凉血 , 消肿之功效。

 

.小儿腹泻

 

腹泻为婴幼儿秋冬季常见病之一,临床表现为三多(大便量多、水分多、次数多)为自然性疾病。若处理不及时,也常常出现脱水等并发症。中医学认为 :小儿“脾常不足”,最易感受湿邪,使脾胃功能发生障碍,而引起泄泻,临床常见腹泻原因有三 。  1.小儿脾胃功能不足,又感湿邪,湿实困阻,乃成泄泻。2.外感秋凉之邪,发为泄泻;多因小儿固有伏邪,复感秋季当令寒湿之邪致病。3.中焦积滞不化,小儿脾胃尚未健全,若乳食不节,饮食停滞,蓄积中焦,发为泄泻。

    组方用药:肉桂、丁香、白胡椒、鸡内金、川连、砂仁、冰片;研粉每贴取4-6克,加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神阙穴、中脘穴各一贴,24小时更换一次。

用药分析:小儿腹泻为婴幼儿常见病之一,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它相当于中医的泄泻,《景岳全书》谓之“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而小儿脾胃薄弱,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寒,均可导致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脐为神阙,和诸经百脉相通。用川连去中焦,湿热、解毒利湿;肉桂、丁香、白胡椒温中散寒,通血脉;鸡内金用于消化不良、食积不化;砂仁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消化水谷、温暖脾胃;冰片具有开窍醒神之效。诸药合用,有温脾利湿、通窍解痛、消积止泻之功效,收效甚速,尤对婴幼儿秋季腹泻效果更佳,中药透皮技术贴敷肚脐解决了小儿口服用药困难的难题,并简单易行,临床效果显著。

 

 

.小儿遗尿症

 

遗尿症俗称尿床,指因禀赋不足,肾气不固温热瘀血内蕴,致膀胱失调而遗尿,脾肺气虚,则水液无止制;肾关不固, 则尿出无知,湿热下注,可致膀胱功能失调。

 

  组方用药:丁香、肉桂研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神阙穴。12小时换药一次。

 

用药分析:本方肉桂、丁香以补元阳、固肾气、暖脾胃、散寒温肢、调理膀胱、固肾缩尿。采用中药透皮技术治疗小儿遗尿,疗效显著、使用安全简便,值得临床推荐。

 

中医透皮技术治疗小儿遗尿,通过透皮贴外敷治疗效果显著。

  

.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医称之为“风热乳蛾”,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发热、咽部疼痛、喉核红肿、喉核表面附有点片状腐物为主要症状,多为链球菌感染。此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可出现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并发症。

 

组方用药:金银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冰片;以上药物共研细末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神阙、天突穴,每次贴敷12—24小时,一般3—5天痊愈。

 

    用药分析:运用中医药透皮技术治疗乳蛾,咽喉肿痛,热解肿消,疗效显著。组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疮;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均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散结消肿功效。局部外贴,直达病所,使扁桃体炎能迅速有效控制症状,缩短病程,安全性高,值得基层医生推广应用。 

 


.小儿咳嗽

 

中医认为咳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的一种常见证候,脏腑娇嫩,肺常不足,易受风寒或风热侵袭,邪郁犯肺,郁闭不宣,其气上逆,而为咳嗽。

 

    临床常见以下几种分型:

 

1)风热犯肺型咳嗽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润肺止咳。用桃仁、杏仁、柴胡、黄岑、胆南星;以上药物研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膻中、肺腧、定喘穴位。

小儿咳嗽多因感受风邪所致,在临床以风热多见。因小儿脏气清灵,脏腑娇嫩。初起邪在肺卫,本应清去外邪,清宣肺卫即可。现大多误治,原因有:1.滥用抗生素,初期咳嗽邪在表阶段并不适宜用抗生素。2.惯用抗病毒药,尤其初期用“清开灵”“炎琥宁”“喜炎平”等所谓的中药抗病毒药,于邪在表面者有用之过早之意。3.乱用镇咳药,有兜涩恋邪之弊。4.中药过早使用寒凉之品,如双花、黄芩等,致使邪遏不解。或过用辛散过强的药物以耗伤肺气。总之,小儿咳嗽初起宜清宣肺气为主。应用轻扬发散、疏风利咽的药物,忌大辛、大苦、大寒之品。

 

2)脾虚痰阻型咳嗽

    治疗原则:治疗予健脾化痰止咳。用麻黄、桂枝、芍药、细辛、灸甘草、干姜、半夏、五味子;研粉每帖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膻中穴、肺腧穴、神阙穴。

按:小儿脾虚痰阻型咳嗽是其常见类型,盖小儿脾常不足,易为饮食所伤,致脾失健运,酿湿生痰上犯于肺,症见咳嗽痰多。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古人云: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理脾之治,一则,燥其湿绝其生痰之源;二则,健其脾土以益肺金;三则,小儿伤食易致脾虚。故消其积而咳自止,不必用肺药止咳,亦其治也。

 

3)风寒犯肺型咳嗽

小儿脏腑娇嫩,形体未充,肌肤柔弱,卫外功能差,又寒暖不知自调,难以适应外界气候变化,因此在气候多变之时,易受风寒之邪侵袭,而肺为“华盖”之脏,应首当其冲,风寒之邪犯肺,壅阻肺络,气机不宣,肃降失司,肺气上逆,则为咳嗽。

 

治疗原则:治疗以祛风散寒,宣肺止咳为主。紫菀、百部、桔梗、白前、陈皮、荆芥、甘草、防风、苏叶、生姜;研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肺腧、膻中,每日一次。

 

用药分析:方中紫菀、百部味苦入肺经,性温而不热,功以止咳化痰,为君药;桔梗味辛苦,长于开宣肺气;白前味辛甘,善于降气化痰;两药合用,一宣一降,恢复肺之宣降功能,并能增强君药止咳化痰之力,共为臣药。陈皮理气化痰,荆芥疏风解表利咽,共为佐药,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合理,具有温而不燥,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防风、苏叶、生姜具有加强散邪的功效。

 

.小儿高热

 

小儿高热是儿科常见症状,可引起机体功能紊乱、精神及食欲不振等。鉴于抗生素、激素的滥用、病原体的变异以及耐药性的不断上升等原因,中药穴位贴敷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中医学认为,小儿肌肤薄嫩,卫外不固,寒热自动调节功能差,外感邪气极易趁虚而入;加之小儿素体为稚阴稚阳之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易随体质而化热;小儿心神怯弱,神智发育未完善,不耐高热,热甚则极易产生惊厥。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外感发热多为外邪侵袭,正邪相搏,邪气实所致。内伤发热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所致。

 

临床常见的发热分三型

 

(1)太阳证发热:感冒初期,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颈强痛,无汗,因其邪在表,治疗以发汗解表为主。组方用药:葛根、麻黄、石膏、杏仁、甘草;研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大椎,神阙。

 

(2)少阳证发热:往来寒热,胸中烦热、胸满、身热、咽干口苦、小便赤黄。治疗以清热除满为主。组方用药:黄岑、柴胡、白芍、石膏、竹叶、知母、甘草;研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大椎、神阙。

 

(3)阳明证发热:胃家实,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治疗以泻热除实为主。组方用药;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白芍;研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神阙,便通即停。

 

    用药分析:临床疾病大多都是寒热混杂,难以分辨,据临床观察,太阳病症和阳明病症偏少,而少阳病最为多见,那么临床时发热之初或发热无汗者就选用葛根麻黄汤发汗解表,有汗或胸满,咽干口苦用黄岑柴胡汤清热除满,便秘者就用大黄芒硝汤清热除实,屡屡获效。

             

 

 .小儿支气管炎

 

小儿支气管炎是指由于各种致病原引起的支气管黏膜炎症。主要感染病原为病毒、肺炎支原体或细菌,或为其混合感染。主要临床变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之后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开始为干咳,以后有痰。婴幼儿症状较重,常伴有呕吐、腹痛、腹泻等。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咳有干、湿啰音。

 

组方用药:外感发热肺热证,治法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为法。麻黄、杏仁、甘草、石膏、胆南星、地龙;所选取药物共研细末,每贴取4-6克,加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膻中穴,神阙穴共两贴,每日一次,12-24小时换药,7次为1疗程;

 

用药分析:本方重用辛寒之石膏,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气;加胆南星清热化痰、息风定惊;地龙清热定惊,入络搜风排痰。由此可见,采用中药透皮技术,运用透皮贴配合中药组方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疗效显著,使用安全简便,减少抗生素及激素的使用,并降低了医疗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3-7岁的年龄阶段,且男童发病率较高,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临床表现右下腹或脐周疼痛,以阵发性、痉挛性腹痛为特点,夜间常为发作,可伴有发热症状。中医学认为,该病属于中医“腹痛”范畴,其病机主要是毒壅气滞,湿热交阻,不通则痛。

 

  临床常见以下两个分型

 

1)阳明证:患者见便秘,舌红脉洪等热象者。组方用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黄连、半夏、穿山甲;共研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中脘、神阙、天枢、每天一次,七次为一个疗程。

2)太阳病:腹痛、腹泻、呕吐、舌红、苔白、脉缓。组方用药:桂枝、白芍、干姜、丁香、甘草、附子、吴茱萸、穿山甲;研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中脘、神阙、天枢穴、每天一次,七天为一个疗程。

  用药分析:急性肠系淋巴结炎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发病季节来看属于中医伤寒症范畴,从症状分为伤寒阳明病和伤寒太阳病,阳明化为燥热之邪阻滞胃肠,方中大黄、枳实、黄连之苦寒以润燥除湿;半夏、厚朴之苦温以下燥结,温经通脉行气止痛;芒硝之咸寒以攻蕴热,软坚消痈。诸药合用,共奏奇效。

 

          

.小儿肠道蛔虫

 

  小儿肠道蛔虫是基层医疗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影响儿童学习、生活,甚至生长发育,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时作时止,面色萎黄、不思饮食、呕吐清水、或呕吐蛔虫。

 

  组方用药:乌梅、使君子、槟榔、干姜、细辛、花椒、黄连、黄柏、白术、茯苓、延胡索、川楝子;研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加醋调和,湿贴于神阙,大肠腧。

 

  用药分析:小儿肠道蛔虫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肠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按照中医学“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的治疗原则,用乌梅、使君子、槟榔、安蛔杀虫;干姜、细辛、花椒温脏驱蛔;黄连、黄柏,苦可下蛔;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固正气。诸药合用共奏温脏安蛔,清热下蛔之功,食醋为酸性之物,用醋调敷能安蛔止痛,以防蛔虫在人体乱窜,导致严重并发症。


.小儿咳喘

 

小儿咳喘是儿科常见病,可引起机体功能紊乱、精神及食欲不振等。鉴于抗生素、激素的滥用、病原体的变异以及耐药性的不断上升等原因,中药穴位贴敷越来越受到医护工作者的重视。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薄弱,易为乳食、生冷、积热所伤,脾失健运,水谷不能生化精微,反酿成疾,上贮于肺,阻遏气道,使肺之清气不得宣达而咳喘,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也可因小儿禀赋不足,素体肺脾不足,因外感咳喘,日久不愈,可耗伤气阴,出现肺虚咳喘或阴虚咳喘。内伤咳喘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实,阴津亏耗咳喘则属虚,或虚中夹实。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喘为其证候特征。

 

    结合儿童特点分型如下:

 

1)肺虚咳喘:咳喘经久,咳而无力,痰液稀少,语声低微,面色白,动则气短,  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舌苔薄白,脉细无力;

组方用药:党参、白术、茯苓、麦冬、五味子、甘草、补骨脂;研粉每贴取 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肺腧,神阙穴。

2)痰湿蕴肺:则咳声重浊,胸闷气憋,纳少,痰多色白粘稠,舌苔白腻,脉濡

 滑;

 组方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杏仁、紫苑、款冬花;研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肺腧,中脘穴。
3)痰热郁肺:咳喘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组方用药:桑白皮、麻黄、秦艽、大黄;研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

液调和,湿贴于肺腧、神阙穴。
4)阴虚咳喘: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 红,少苔,脉细数。

组方用药:地黄、麦冬、玄参、川贝母、白芍、牡丹皮、薄荷、甘草;研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神阙,肺腧穴。

 

 

十一.小儿四时感冒

 

四时感冒是小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由于六淫之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时,侵袭肺卫、皮毛所致,多以风邪为首。四时之中,气候失常、护理不当、冷暖失调以致肺卫不固或儿童乳食不节、过食生冷、内伤食积、脾失健运,都可导致小儿四时感冒。其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咳嗽、鼻塞、流清涕、舌淡苔薄白;同时兼有不同程度的呕吐或腹泻,伴纳差。运用中药透皮技术,采用中药透皮贴结合中药组方香苏饮加味穴位贴敷治疗小儿风寒感冒兼内伤,每获良效。

 

方药组成:香附、紫苏、橘红、甘草、杏仁、半夏、黄岑。伤食加山楂、麦芽;咳嗽加杏仁;有痰加半夏;舌尖红有热加黄岑。以上药物共研细末,每贴取4-6克,配 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神阙穴1贴,双侧肺腧2贴,一天一次。

 

用药分析:香苏饮中紫苏疏表气而散外寒;香附行里气而消雍;橘红能兼行表里以佐之;甘草和中,亦能解表为使也。在香苏饮的基础上,加味治疗,结合中药透皮技术,对小儿风寒感冒咳嗽伤食具有疗程短、见效快、治愈率高的优势,极大地降低了医疗风险,深得患儿家长好评。

 

十二.腮腺炎

 

腮腺炎是由于感染了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临床常见疾病,尤以小孩常见,临床表现为耳下腮部弥漫性疼痛,伴有发热症状,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易于流行。祖国医学认为;腮腺炎为外感风温邪毒,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阳明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

 

组用药方:大黄、黄连、胆南星、吴茱萸; 以上药粉研末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双侧涌泉穴,每天更换一次,至治愈为止。

 

    用药分析:方中大黄泻热解毒,活血化瘀;黄连清湿热、解毒;吴茱萸外敷于涌泉,其性虽热,而能引火下行;胆南星外用解毒,散结。诸药共奏解毒、清热、消肿之效,故对腮腺炎有较佳疗效。运用中药透皮技术贴敷治疗腮腺炎,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操作简便,适于临床深入开展。

 

十三.哮喘

 

哮喘是中医“哮喘”“哮证”“肺胀”等病症的范畴,认为其病因多由于痰饮内蓄,复因感受外邪所诱发。风寒、风热、风痰、虚证型,小儿哮喘病因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内因责于肺、肝、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留伏。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接触异物以及嗜食咸酸等。

 

哮喘临床辨证分型:

 

1)风寒哮喘:喉中痰鸣,呼吸急促,憋喘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治法以宣肺散寒,化痰定喘为主。组方用药: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甘草、白芍、白芥子、葶苈子、半夏;共研超微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肺腧、神阙。

    2)风热哮喘:喉中痰鸣如吼,气粗喘息,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咳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治法以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为主。组方用药:生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白术、白芥子、瓜篓、半夏;共研细末。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肺腧、神阙。

    3)风痰哮喘:喉中痰延雍盛,声如拽据,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 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痰湿哮喘。治疗以利湿化痰,止咳平喘为主。组方用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术、太子参、山药、白芥子、炒麦芽、苏子;以上药物研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神阙、肺腧。

    4)虚性哮喘: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作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哮喘,口唇爪甲青紫,咳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黏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治法以健脾益气,化痰平喘为主。组方用药:党参、白术、防风、五味子、桑白皮、紫苏子、半夏、甘草、前胡、陈皮、厚朴、当归、川芎、地龙、白芍;共研超微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神阙、肺腧。

刺激神阙可以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调节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从而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促使其恢复正常。神阙穴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通过传统中药透皮技术治疗方法效果明显,运用中药透皮技术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症,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值得在基层医疗机构深入推广。

 

  

 

十四.小儿便秘

 

小儿便秘,主要是指孩子排便规律的改变,如大便干燥、坚硬,秘结不通,排便时间间隔较久,或虽有便意而排不出大便。小儿便秘的诊断主要看患儿便秘的性质,即大便干燥、坚硬,其次看患儿排大便的感觉,即使患儿大便正常,但排大便时特别费劲,也可称之为便秘,至于大便间隔时间,则可因人而异。

 

临床常见以下几种分型:

 

1)热秘:最为常见,小儿进食过多,导致上火,大便干结,排出困难,甚至多日一解。

    组方用药:大黄、厚朴、枳实、火麻仁、杏仁、黄连、黄岑、炒六神曲、芍药、槟榔;以上药物研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神阙穴、中脘穴,每日一次三天为一个疗程。

  2)脾虚便秘:表现为大便干结,或先干后稀,或虽不干但便时费力。

    组方用药: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枳实、厚朴、当归、肉苁蓉;以上药物研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神阙穴、中脘穴,每日一次,三天为一个疗程。

  3)阴虚便秘 : 表现为大便干结、便如羊粪、口干少津、形体偏瘦、皮肤欠润、舌红少苔。

组方用药:当归、生地、芍药、玄森、麦冬、火麻仁、枳实、瓜蒌; 以上药物研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神阙穴、中脘穴,每日一次,三天为一个疗程。

 

    中药透皮技术贴敷疗法,方法简便,无痛苦,患者乐于接受你,见效快,更适用于小儿。

  

十五.小儿厌食

 

小儿厌食指小儿食欲不振在两个月以上,患儿食之无味,甚至拒食,面色少华,体瘦。因长期厌食,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身体发育。

 

组方用药:治疗以养胃育阴为主。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白术、茯苓、扁豆、知母、石斛、甘草,共研超微粉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神阙、中脘。

 

    中药透皮技术的使用,治疗儿科疾病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效果稳定,有效率高,适应症广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十六.小儿肺炎

 

小儿肺炎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四季均可发生,3岁以内的婴幼儿在冬、春季节患肺炎较多,如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引起多种并发症,影响孩子发育。常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细湿啰音,也有不发热而咳喘者。

 

组方用药:麻黄、杏仁、地龙、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冰片、生姜;将上述药物共研细末,每贴取4-6克,加2-4毫升透皮液调成糊状。贴敷之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用75%的酒精棉球进行局部消毒,将配制好的药粉,置于透皮贴上,贴敷双侧肺腧、膻中穴,6-8小时取下。每日一次,连续5天为一个疗程。

 

用药分析:方中麻黄能增加平喘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麻黄含麻黄碱、伪麻黄碱等,麻黄水溶性提取为有镇咳作用,甲基麻黄碱可舒张支气管平滑肌,麻黄煎剂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历代草本称“麻黄为肺经专药,治肺病用之”。白芥子性味辛、温,归肺经。能够温肺祛痰,现代药理研究白芥子有抗真菌作用,白芥子甙水解物,刺激胃黏膜,使痰液变稀而起祛痰作用。地龙通络平喘,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地龙的某种成份可阻断组织胺受体,对抗组胺。缓解气管痉挛及增加毛细血管壁通透性作用,此为平喘的主要机制。苏子配杏仁:苏子辛温下气利膈消痰、润肺平喘;杏仁苦温降肺气以化痰止咳平喘。杏仁为止咳平喘之要药,苦杏仁含杏仁甙,其药理作用有镇咳平喘作用。二者合用其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更加显著。莱菔子降气化痰,冰片开窍醒神、清热之痛,芳香开窍,凡诸风、诸气所致经络壅痹,均可得以宣统,更为引经药。

 

    中药透皮技术穴位贴敷无毒副作用,此疗法刺激穴位,由表入里,发散走窜,使药物直达病所,药力专一,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此法简便易行,易于掌握,患儿依从性好,患者家属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十七.鼻衄

 

鼻衄,即鼻中出血,因脏腑功能失调引起,鼻衄的产生是各种原因引起鼻部阳络损伤的结果,临床多见肺经热盛、胃热炽盛、肝火上逆、肝肾阴虚、脾不统血等。

 

组方用药:黄岑、栀子、生地、怀牛膝、三七;研粉每贴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调和,湿贴于双涌泉。

 

    用药分析:黄岑,清热泻火善清上焦之热;栀子,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消除心肺胃三焦之火热;生地,清热止血,养阴生津,清热凉血;怀牛膝,滋补肝肾,苦泄下降,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三七,止血化瘀,活血定痛。止血不留淤,化瘀不伤正;冰片,清热止痛。

I 

I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种散剂
抗病毒口服液和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可以联用吗?小儿感冒咳嗽,精准荐药是关键!
小儿咳嗽食疗方
服止咳药先看痰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与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能不能联用呢?
村医小帮手| 三子二陈汤穴位贴敷治疗小儿痰湿咳嗽的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