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做明中医

1象思维 


一个6岁的小男孩,患唇风[1] 两年,每天无数次地舔唇下。在这样一个医案中,我们怎么去明“理”。沈谦益先生说:理法方药看小病,看大病要看象!我们怎么来看象?我的学术研究方向是妇科,首先就想到冲脉和任脉,它们都环口一周,我就从冲任来考虑这个问题。他本身有溃疡面,我首先想到的是封髓丹[2] :黄柏、砂仁、甘草。黄柏是壮水之药,甘草是补土伏火之药,砂仁打开中焦的湿气,自然龙虎回环,热量降下来之后有水所依。在我学医的生涯中,读了近百年来200多位名医的作品。这些大师级的人物中,我最佩服刘炳凡老先生,他在七十多年的临床生涯中总结出一个经验:治疗风湿用六君子汤加常春藤、鸡矢藤、鸡血藤三味药。在我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认为鸡矢藤和鸡血藤都是通冲任的。唇风有个“风”字,又考虑到冲任之间的关系,我就把这两味药再加到里面,五味药,三付。两个月后,他父母来了,说治好了。 


如果我是初学者,首先想到的是这个病用的什么方、什么药。我们先不谈方药,先讲里面的道理,这就是先明理,我们要做一个明中医。


另一个医案是我和张弛先生在松花湖坐诊时遇到的一个女孩。她的唇周好像刷了一层黄漆,她说每天化三层妆都遮不住。黄色属于真脏色,属脾。一摸脉,关尺都是紧象,手脚凉,我认为病在厥阴,就给她开了当归四逆汤。因为厥阴属木又属土,如果患者是当归四逆汤证的话,吃完药胃口一定会开的。两诊之后,效果很好。凡是嘴唇四周的问题,包括痘痘、中年妇女长期的嘴唇周围发黯等,都可以从冲任考虑。


医与易 


还有一个医案是一个6岁的小女孩。小女孩出生时心脏膈膜有问题,然后到香港做了手术,割了一个很长的口子,然后这个小孩六年来没有放过屁,大便是羊粪蛋的状态,时常肚子疼,西医诊断是肠系膜炎。多方求医无果,偶然的机会我们就结了一个缘。一摸脉发现最重要的是小肠积滞,我就问:“这孩子是不是长期口腔溃疡?”,她家长说:“哎,我就忘记说这个了”。所以我就从小肠积滞和长期的口腔溃疡入手,选择了《千金方》中的一首方。个人认为,大肠中的寒和热,包括小肠之寒,我们用温脾丸就可以解决。如果单独地涉及到小肠之热的问题,《千金方》有一个无与伦比的方,柴胡泽泻汤。泽泻、柴胡、枳实、旋覆花、升麻、桔梗、黄芩、芒硝各二两,生地黄一升。治小肠热胀,口疮。凡是小肠有积滞引起的火,这样的一个方剂就好用。我觉得这个方主要在于气机的调整。这个小姑娘愈后很好。


张大昌先生说:“老的中医,肝与大肠同治,脾与小肠同治。”我们可以理解肺与大肠相表里,但是该怎么理解肝与大肠相通呢?我们通常讲“肝肠寸断”,为什么肝和肠能连着呢?关于这个问题,我过去百思不得其解,最近有幸接触易及先后天八卦之后,我才明白这个道理。它涉及到后天八卦。卯时是大肠经运行的旺时,卯位于震位,而震位属肝,所以肝与大肠是相通的。小肠经运行的旺时属于未时,未时在坤位,而坤位属脾,所以脾与小肠可同治。


还有一个医案,是我40岁上中医药大学时,有个同学是从新加坡来求学,她当时35岁,也是因为有病来上学的。她是长春人,到新加坡之后就得了子宫下垂,治了三年没治好,于是立志学习中医,我们就成为了同班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中医界的朋友给她看病,我非常感兴趣,就也给她开了个方,吃完她就好了。她说:“别人都给我开的补中益气汤。”我给她开的也是补中益气汤,只是加了两味药,牡蛎和枳壳。我多次在课堂上讲过这个医案,但我当时的理解是有限的,仅仅是从一气周流的理论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牡蛎是收敛药,枳壳一定是走右路的。但是我通过学习《易》,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易》里面有“山泽通气”[3] ——古代行军打仗过程中,只带粮草不带水的,他们找水的方法是:挖一个一丈见方的大坑,然后在中间点上艾草,目视距离很远的地方,如果有地方冒气的话,那个地方一定能挖出水。“山泽通气”根据后天八卦来讲,兑为泽,艮为山,艮是肝,兑为肺!我的师父衣之镖先生在《伤寒论阴阳图论》里一再讲,金木互换,金木互含,在这个阴阳图上,已经画出来了,但我还是很难理解。通过学习《易经》,我知道了“山泽通气”的原理之后,我想上面这个医案在这里面解释会更好。 


我学医十几年之后才明白医和易是真正相通的,我希望大家可以多学学《易》。学中医关键在于明理,在于悟,而不在于偶得的一方一药。我们在临床上如果偶然把一个疾病治好了,一定要研究它背后的原因,争取把它作为经典的东西彻底明白,那么你在未来的临床中就游刃有余了。


伤寒与内伤 


我们一定要明白内伤和外感是完全不同的。过去老医常说,“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李东垣先生很多的学术成就是从虚证来考虑的,比如纯虚用补中益气,兼湿用升阳益胃。结合现在的时代来看,东垣先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强调《内经》之旨:“饮食自倍,脾胃乃伤”。那个时代,不像当今盛世有每天大鱼大肉的条件,所以饮食自倍的问题,可能在学术上就被忽略了。而我们正赶上大鱼大肉的时代,我曾经在深圳做公益养生节目时就说,无论你们吃怎样的大餐,多大的桌子,你们饿着肚子回家,那么你这一顿饭就算吃赢了。假如你只能消化二两饭,饭店的大桌子一转,一样吃一口,就吃了五两,于是脾胃乃伤,大小肠就产生了积滞。


清代著名医家张璐先生在《千金方衍义》中对补虚益精大通丸[4] 的解释,提到怎么样才能进入千金之门,原文如下:“补虚益精而用防风、白芷通阳,麻仁、大黄通阴,川椒、干姜下气。先清宿滞,则参术归地苁蓉天冬之属,方始得力能透此关,方许入《千金》之室。”如果不把肠中清理干净,好的东西是吸收不进去的,那么这个关就通不了,你就进入不了千金之门。所以说,内伤和外感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内伤的脾胃的问题。


圆运动的理论,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看,非常好。彭子益老先生说,脾升胃降,胆气降下来,肺金降下来,肝木上升,肾水上承,一共十二经,三上三下,另外六经随着上下,除此之外别的不用考虑。如果涉及到我们现在大鱼大肉的年代,这明显是一个谬论,因为他忽略大小肠积滞的问题。如果大小肠没有积滞,那么补中或升阳,都会很有效。在十二经运动中,最重要的是六腑以通为用,但大小肠之气是向上升的,升的是能量。如果小肠之气不升,下陷到大肠、到肛门,无以复加时,只剩这一点儿热,而整个中焦都是寒湿的。肛门上所有的毛病,包括痔疮、肛周脓肿、肛门血管瘤等,这一类疾病都是因为中焦寒湿,不能龙虎回还,而仅仅是这一点儿热在肛门。


万病治从中的临床意义 


在大小肠的问题上,我提出一个“锅巴理论”。炒完菜后没有刷锅,就形成了锅巴,下次炒菜时,是不是要先把锅巴刷干净才能去炒菜呢?就人体而言,只有把大小肠清净,才能气化,才能龙虎回还。在大鱼大肉的当今社会,我们多吃进去的食物就留在体内,形成了“锅巴”。 理中、建中、补中,在这种状态下都不好使。在这种情况下,温脾丸基本都能解决。若有温脾丸解决不了的小肠问题,加一味芒硝就可以。根据我个人的临床经验,大黄主要走大肠,芒硝主要走小肠。另外,按照张大昌先生的理论,咸能润燥润下。


谈到这里,给大家介绍几个内消外透的方。第一个,大柴胡汤;第二个,防风通圣散;第三个,黑散[5]:麻黄,大黄,杏仁,各等份,既可内消外透,又调畅气机,小儿实证,腹诊肚子硬伴感冒均可用。20天大的小孩儿我都用过,把一点点药兑在奶瓶里喝,效果非常好。还有一个方,九味当归散[6] 。以后有志从事儿科的学子,希望你们一定记住这两个方,它们在儿科的成就极高,无与伦比。九味当归散原方是治积食引起的发热。我认为它里面有两个结构,一个为阳旦,一个为阴旦。按大昌先生的说法,阴旦和阳旦治复杂的问题效果非常好。它唯一加的一味药就是大黄。


现在的小孩太金贵了,经常是大人成天端着饭碗追着小孩儿喂,生怕他不吃饭。这样吃多了,脾胃就“自伤”了,就产生了积滞。这样的孩子身体是很虚的。个人认为,虚用九味当归散,实用黑散。还有一个重要的运用方式,就是合方。我运用这二个方的医案不多,但我的一位学生,是上海x医院的儿科大夫,他在门诊有大量的应用这两个方,效果非常好。这里都包含了一个原理,方里都有大黄,包括大通关丸、大柴胡、防风通圣丸、黑散。我通过这十五年的临床认为,用好附子能救命,但真正能把大黄在内伤杂病中用好,我认为是非常关键的。


阴阳易位的秘密  


邹澍先生乃千古一人!我希望大家把下面这句话记住,它出自《本经疏证》黄芩条:“盖唯下焦阴中有阳而气升,故阴恒由命门以升。上焦阳中有阴而气化,故阳恒由膻中以降。”自然界当中,水永远是往下走的,火曰炎上。先天八卦中没有升降是为体。我们作为一个活人,就体现出后天八卦为用了。下焦属阴,这是自然的状态,不是生命的状态。生命的状态,一定要把水弄到天上去,就是“下焦阴中有阳而气升”。它从什么地方升?从命门。上焦属阳,阳中要没有阴,是不能气化的、是不能下降的,它从膻中气化。“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这是我们熟知的。关于命门,之前十年也没弄明白什么是命门?可能就是目前我们所有的中医书里都是有问题的。


宋以前有一本道家著作的合辑,叫《云笈七籤》,从其中我得到了一个真正的启示。命门就是下气海,膻中是中气海,上气海是泥丸。其有关论述有《服元气法》,道家认为“食谷使人智,服气使人寿”,这是一个修炼的办法。“气海者,是受气之初,传形之始,当脐下三寸是也。婴儿诞育时,惟脐带与母胞相连,脐带空中如管,则传气之所形从此凝结也”。最初的是传气,气化形,凝结之始就是脐带。“气海者与肾相连,属于癸水,水归于海,故名气海。气以水为母,水为阴,阴不能独生成,必以阳相配。心属南方丙丁火,是盛阳之主。既知气海,以心守之,阳既下临,阴即上报,是以化为云雾,蒸熏百骸九窍,无所不达,亦能为津液如甘雨,以润草木,正气流行,他气自匿。”《胎息口诀》中有一句话,“乃知脐为命门,信然不谬”,又说“人有三丹田,上元、中元、下元是也。上元丹田,脑也,亦名泥丸;中元丹田,心也,亦名绛宫;下元丹田,气海也,亦名精门。”所以我最后得出来的结论:真正的命门在气海。邹澍先生是道门人,所以他说出这话毫不奇怪,这两个就完全画上等号了,所以说这句话非常重要。如果你心中不存这个阴,开方时所有的阳药都没有了着落。


何为理?法?方?药? 


当代中医学巨臂沈谦益先生对我学术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我们经常讲理法方药,什么叫理法方药?什么叫理呢?理难道是古人凭空杜撰出来的吗?我百思不得其解。沈公云:“理法法药,法从理出,方以成法,药而成方”。


1理法法药,法从理出


有一次我给深圳的医生讲课,从冲脉论述桂附八味丸,就有学生提问:为什么用山萸肉而不用五味子、乌梅?山萸肉、五味子和乌梅都是酸味药,在八味丸、小青龙和乌梅丸上,它们可不可以互换?当时就把我给撂倒了。


理法法药,法的是什么?就是药的生长收成!我最受益的一本书就是邹澍先生的《本经疏证》。他从每一味药的象、生长收成来论述。每味药在不同时期的生长表现,包括收成的时间都是不同的。所以理法,法的是药!为了能说明这个问题,我把邹澍先生论述的山萸肉、五味子和乌梅之间的生长收成过程介绍给大家 ,大家自己想想这三味药为什么不可以互换 ?


五味子:


“春初生苗,三四月开花 ,七月成实,采摘时间八月 。生苗于春,开花于春夏之交,结实于秋,是发于木,盛于火,告成于金也。气告成于金,酸味乃胜,是肺媾于肝也。 ”所以小青龙汤治咳逆上气用五味子。


乌梅:


“梅之花苞于盛冬,开于先春,梅之实结于初春 ,成于初夏 。故梅之用,能吸寒水 ,以成制相火之功 。乌梅丸在丑时和寅时之间,正是厥阴相火旺时。 ”所以乌梅丸中的乌梅不能被其它两味药替换 。


山萸肉:


“二月开花,四月结实,九十月之交,万象萧索之时,惟三种茱萸(吴、山、食)累然朱实,灿烂可观。 二月开花,四月结实,收成却到十月份 ,山萸肉之长 ,结实于春而备受夏秋冬之气 ,不吐不茹,能常保其酸温之气味,常布其煦育之清标。在阴能使阴谐而阳不潜,在阳能使阳秘而阴不耗,山茱萸之功力毕于此矣。”


八味丸,按大昌先生说是补气补阳的正方。曾经有个很好的中医界的朋友,他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桂附八味丸是补中益气的大哥!大家自己去体会句中深意。理法法药,法从理出,理与法都出自于药的生长收成中!


2方以成法,药而成方


说到乌梅丸,不得不提的就是厥阴。愚跳出历代医家以《伤寒》释厥阴病的梏桎,通过对《千金》、《外台》及《普济本事方》等厥阴法式(方剂)的研究,得出结论如下:


1、《伤寒》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后世注家定性为厥阴病的提纲条文,显然是错误的!!


2、326条只能是厥阴病的或然证,而不是必然。“上热下寒”不是乌梅丸惟一的专利,更不是厥阴病“寒热错杂”的惟一专利。如果我们不否认“六经赅万病”,那么不跳出《伤寒》范畴来论厥阴病,定会结论为千古疑案。


我翻阅了《千金》、《外台》、《医心方》、《小品方》、《古今录验方》,海外回归的善本19本,专门研究厥阴的法式。发现了一共18个法式,乌梅丸只是其中一法,温脾丸也是其中一法。我公开发表的文章当中,深师大茱萸丸也是其中一法。假定一个人身体健康,他没有积滞而得了伤寒,那是伤寒法式。但是如果这个人是一位老太太,得了30年病,而且她还有积滞,并且我们还要考虑她几十年的寒,那一定是要从内伤法式考虑的。


给大家介绍一个方,叫正园散,是许叔微先生的,叶天士先生非常推崇此方。桂枝、干姜、附子、吴茱萸、白芍、甘草、麻黄、大黄、半夏、陈皮。叶天士是温病大家,他为什么推崇此方?这是非常生动有趣的。此方外透内消,用大量的温药,这是其中的又一个法式,而这种法式是叶天士先生一生非常推崇的,可用于虚人感冒、寒人感冒。原方是有症候群的,但我基本已经把原方的症候群全忘了。透漏一个秘密:《千金方》的研究,如果用药来测所适应的症候群,是无限广阔的。希望在座的学子在今后的医学生涯当中,能够记住我这句话。


我们学中医,思维方式一定要改变,我们可以根据原方的用药结构特点,巧妙地改变治疗方向。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方:隐居(陶弘景)效验,面黑令白去黯方[7] :乌贼骨、细辛、瓜蒌、干姜、川椒各三两,上五味,以苦酒渍三日,以成炼牛髓二斤煎之,以酒气尽药成,作粉以涂面,丑人亦变鲜妙光华。把干姜、细辛、川椒、乌贼骨、瓜蒌、牛脊髓,用醋来泡,最终打成粉。我试过把它们各30克,加200克牛脊髓煎浓汤,敷脸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我很费劲地煮了一点,连保存七天都做不到,我就放弃了。 


我们今天讲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我把牛脊髓去掉,加了两味药:附子、艾叶,大家想想这几味药加起来能做什么?这就是真正的中医思维和思维转变,一定要以药物的结构来看此方到底治什么病。《本经》上说,干姜开皮肤中结气,川椒、细辛去死肌,乌贼骨收湿敛疮,瓜蒌使人好颜色,保护皮肤不被燥药所伤。加上附子、艾叶之后能升阳,每样30克,打成粗粉,泡脚、泡手。我给此方命名为浴足散。治疗脚气、糖尿病足、雷诺氏病、脚冷痛,能同时美手美脚。高血压者,加一味吴茱萸。


讲一个案例,我的一位朋友,他的手掌皮比一个手指甲盖还厚,因为是领导,一跟人握手,他就不好意思,这个病困扰了他七年。然后他就来问我能不能治。我就想,这个死肌是皮肤当中的结气打不开呀,就给他在此方基础上加麻黄、防风一类外透的药,他泡了大概半年以上,就彻底好了。


病非病,药非药 


1病非病


我们以高血压为例,一个患者是华为的工程师,2年的高血压。我们一见到高血压,常规思维模式就是决明子、牡蛎等重镇的药,那只是一方面。个人认为所谓的“病非病”在高血压的体现上,它是一个证候,而不是一个病,高血压是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他的阳气升不上去,身体应激性地升高血压以维持大脑的血液循环。给患者摸完脉之后,发现是大小肠积滞引起的升降运动有问题,给他泻大小肠积滞就行,这个人两诊以后就好了。


2药非药 


药不是万能的。在你本身具备调节疾病机制能力的基础上,药就是雷锋。好比你在拉车走上坡路时,遇到困难,雷锋帮你一把,但帮你的前提是你一定能站起来,如果你站不起来,何来拉车,当然百药无效。所以冬虫夏草等的乱用都是有问题的。如果药的功能可以发挥到无限,那坐在这个讲堂的人不是我,而是我们的医圣张仲景先师,因为他就不会死了。所以药的功能是有限的。


另外,多年的平衡是不能被打破的。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先生,14岁他就去法国勤工俭学,就开始抽烟,到去世前不久时,他的医疗组让他戒烟,打破了五六十年的平衡,这种平衡被打破对身体的危害很大。我曾经研究长寿的人,发现有一个老太太,只吃猪肉,加上当地的茶,别的不吃,竟也活到了100岁。如果你给她吃冬虫夏草,她可能就活不到100岁了,因为打破了她所有的平衡。


3大道至简


以腹诊为例,《黄帝内经》中提到,女子左为顺为从,右为逆为进,这是冲脉夹脐而上的节点。当然左路压痛只是足厥阴,而右路压痛则是手足厥阴并病了。关元以下至气海,把手搭上去,空空如也。我不知道历代医家是如何解释这个空的。但就妇科而言,掌握了《黄帝内经》中的这句话就有很大的意义。冲脉为血海,女子以血为本。虽然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脾主运化,肾精化血,但生血、造血不是单个脏腑能够完成的,更要注重它们的协调和联系问题,而冲脉是它们的协调者。个人认为,妇科当中腹诊是非常重要的。妇科从冲任去论治,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如何看书  


看书一定要细,要建立自己的法式。


刘炳凡先生是我非常推崇的学术大家,他在临床生涯当中的学术分为三个阶段。早年叫刘熟地,中年时期是绝对的伤寒大家,晚年时期他专注于脾胃,处方经常以六君子汤打底。老先生的书从头到尾都在讲六君子汤,但难道除了六君子汤之外,就没有其他值得学习的东西了么?书中有一句话:崩漏用六君子汤加三炭(荆芥炭、蒲黄炭、灵脂炭),但如果遇到非常疑难的崩漏,就不用六君子了,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加三炭。我在临床经常使用这种法式,非常有效。但是不仔细看书的人是不会发现这一条的,这一条要是没抓住,损失就大了。


麻瑞亭老先生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第二十五代弟子,他出了一本书,可是从头读到尾,我也没觉得老先生掌握了黄元御的精髓,但是这本书没白买。因为书中有一个重要的经验:女子肚脐右侧有压痛,用当归四逆汤加一味石菖蒲。当归四逆汤是左路阳气不升时用的方,可是肚脐右侧有压痛说明什么?说明左路的病而体现出“右路的为逆为进”的特征。加一味石菖蒲,石菖蒲可止血化瘀,它是开膻中之药。冲脉夹脐而上至胸中而散,是龙虎回环之地,降的气化之点在膻中。


看书要取其优点,在于心细,心细的人能留意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学好中医。


这一生在学术上成就我的有两个人,孙真人和张大昌先生。我曾特意去河北拜谒张大昌先生的陵墓。今年11月份,在我55岁生日时,我去西安铜川孙真人晚年的道场,虔诚地跪下,因为这值得,也是我的宿愿。张大昌先生的书在我们那个年代几乎人手一本,看书要一字不落,细细琢磨才能有所收获,我从中受益颇多。大昌先生认为深师大建中汤是补血补阴的正方,桂附八味丸是补气补阳的正方,中焦运化之方是温脾丸。大昌先生独具慧眼地发掘出这几个方,但是很遗憾,包括我的师父衣之镖先生和所有弟子在内,没有这几个方的医案。我研究使用了深师大建中汤,使用了三年,发现这个方很神奇,但依然不了解十味药的结构和运用的原理。在这个时候,我就需要找旁证,我和弟子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翻遍《千金》和《外台》。按照黄金分割原理,这十味药在《千金》和《外台》里面只要出现有任意的六味药的方子,我就视为古人那个时期对这个方的加减。最后发掘出八十八个方,去粗取精,定位在三十九个方,还公开发表了《深师建中汤类方辑要》。这样一来,我们对这个方的结构就比较清楚了。


所以说看书一定要认真,最好是一字不落,还有就是今天看不懂的明天再看,或者说你在临床上有感悟的时候再去看。如果能把大昌先生的每一个字都研究透,一定会有所成就。我在十五年的临床生涯中,至少看过200位医学大家的书,但是我走到哪都要带着的书有一本是《本经疏证》,因为这是工具书,另一本就是大昌先生的著作。这是看书和学习的方法。


在座的大多都是青年中医学子,今天非常荣幸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医学生涯中的学习体会和感受。为什么我没有分析方,没有讲方的结构运用,就是我们要做个明中医,不执方、执药,一定要把问题分析清楚。比如说血府逐瘀汤,它不仅仅是活血之方,它是痰瘀郁共存之方,如果只活血,桃仁红花就够了,大家在临床上去体会血府逐瘀汤是什么样的。


因为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张驰老师: 


尊敬的恒伟老师,尊敬的各位师友和同学们,非常荣幸。感谢曹然老师让大家有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听恒伟老师给咱们奉献出这么一堂源流明澈、醍醐灌顶的课,我在听的过程中收获很多。恒伟老师做学问的深度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非常感染我,也感谢恒伟老师多次提及家师——沈师。不夸张地说,在听讲课过程中,我有一种感觉,就是我跟师父这些年算是白学了,不如恒伟老师看到师父的几句话这么的深厚。我觉得咱们同学要学习恒伟老师对做学问的这种精和深,这种从每个字里都能把东西抠出来的精神。再次感谢恒伟老师! 


附:


[1]唇风:是以口唇肿胀、灼热痒痛、干燥皲裂、溃烂流黄色液体为特征的疾病。又称“驴嘴风”、“唇瞤”、“猪头风”。唇风症状的描述始见于《灵枢·寒热病》:“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蜡。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其中“唇槁”二字,实际包括了唇部的红肿、疼痛、燥裂等多种症状。


[2]封髓丹:清代医家郑钦安《医理真传》:封髓丹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考封髓丹一方,最早见于元·许国祯编纂的《御药院方》一书“补虚损门”中。原文:“封髓丹:降心火,益肾水。黄柏三两,缩砂仁一两半,甘草。上药捣罗为细末,水煮面糊稀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苁蓉半两,切作片子,酒一大盏,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滤去滓,送下,空心食前服。


[3]山泽通气:《周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 , 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4]补虚益精大通丸:干地黄8两,天门冬6两,干姜6两,当归6两,石斛6两,肉苁蓉6两,白术6两,甘草6两,芍药6两,人参6两,麻子仁半两,大黄5两,黄芩5两,蜀椒3升,防风4两,紫菀5两,茯苓3两,杏仁3两,白芷1两。出自:《千金卷》十九卷


[5]黑散:麻黄 半两 杏仁 半两 大黄 六铢  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五


[6]九味当归散:当归 一分 甘草 炙,一分 芍药 一分 人参 一分 桂心 一分 黄芩 一分 干姜 一分 大枣 五枚 大黄 二分 出自:《外台秘要》


[7]隐居效验方:出自《肘后备急方》,是"陶隐居效验面黑令白去黯方"。将乌贼骨、细辛、瓜萎、干姜、蜀椒各60克切碎,以苦酒浸3日,以成,炼牛髓1000克,煎之,苦酒气尽,药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温脾丸的前世今生
每月遗精四十余次,一料乌梅丸直穷肝肾|临证问道录
时病本气篇之火土转寒水泻
任之堂跟诊日记(56--60 )
千金妙方:巧吃乌梅能疗病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5(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