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阳心语

作者:青城散人

“八月十五桂花香,九月中秋菊花黄”眼看重阳节又快到了。说来惭愧,鄙人从未有过重阳节的习惯。平生只有一件事与重阳有关,那就是抗战时期上初中时,老师让我们抄写他的一篇重阳节的文章,作为留念。至今还记得开头几句是“春秋两佳节,重三与重九。百年三万日六千,所最难得唯少年……登高固说是陋俗,也可借此陋俗一览神州大亚之山川。……”还记得最后一句是“归来酒醉涌如潮,吐尽胸中无限恶。”原来那位老师在登高时与同事对当时社会的痛苦大发牢骚,并以酒浇愁,沉醉一场。

重阳节的称谓和习俗,最早见于三国时代。重阳节的目的应该是,趁秋高气爽,五谷丰登之际,登高望远,抒发情怀和健身祛病。然而由于各人的处境和心情的千差万别,实际上会有各种不同的感受。纵观民间各种节日,余以为其中包含概念最广,习俗内容最多者,当数重阳节。诸如登高、祭祖、思亲、敬老,以及赏菊、吃菊花糕等等。余以为这些概念和习俗大多是由“高”字引申出来的。心胸开阔,传统观念强的人,登高一望,浩瀚无垠的神州大地,美丽的湖光山色,不免对开创华夏伟业的始祖和列祖列宗崇敬不已,从而引申出重阳祭黄帝陵和祭祖乃至敬老养老的诸多传统习俗。远离家乡和亲友的人,登高一望,就有“西望长安不见家”之感,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写的诗中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志趣远大,奋发向上的人,引出“人往高处走”的概念,祈求“飞黄腾达,出人头地”乃有重阳吃“糕”(谐意高)的习俗。而高官显爵者登高时,却从“高处不胜寒”感悟到自身前程的艰险!文人骚客和风花雪月之士,却对秋菊深感兴趣,故有重阳赏菊和咏菊之风。更有身世坎坷,穷途潦倒之士,只有以哀叹来度重阳,爱国诗人杜甫在其《登高》诗中叹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一直陶冶着亿万华夏子孙,至今仍然经久不衰。余也曾登临过秦岭之巅、华山之顶,攀援过青城和五台之峰,也曾荡漾于心旷神怡的感受之中、焕发过思乡之情。余今已年逾古稀,随着体力的衰老,登高之趣也已逐渐减退。但是,重阳文化仍然牢树于心。回顾平生对社会之贡献微薄,却也获得不少的回报。亲身体验到当今社会的尊老养老风气的日益浓厚与温暖。尽管社会上还存在着不少时弊和阴暗面,但是传统的老年文化仍然是主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仍然深入人心,世代相传。更可喜的是,政府近年来在尊老养老方面先后制定和推行了许多重大举措,诸如养老保险制、老年保健补贴以及若干优待老人的法规等等。就是在互联网上,我这个老顽童也经常受到许多网友的尊敬与爱戴,这种“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博爱精神,使我深感温暖!今当重阳佳节又临,不禁感慨万千,心语油然而生:“叹人生之须臾兮,吾当自强不息,映彩虹于夕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圣诞节,走肾不走心
传统习俗活在最真实的生活里
那些大家都讨厌,但却一直没有改变的习俗
【文史拾零】年
费孝通 | 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