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隐士吴瑛的家世及其与名流的交往

隐士吴瑛的家世及其与名流的交往

陈仕猛

 

吴瑛出生在北宋世家大族,祖父吴淑是著名学者、文学家,父亲吴遵路是宋仁宗时名臣。祖孙三人在《宋史》中均有传。

吴瑛官至虞部员外郎、郴州知州,中年辞官不做,司马光、王安石等赋诗饯行。归隐蕲春后,大文豪苏东坡、曾任宰相的刘挚登门拜访。

吴瑛以其高尚的品德,如春雨润物,感化了父老乡亲和宾朋好友。他以八十四岁高龄辞世后,“苏门四学士”之一、著名文学家张耒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以籍贯蕲春,最早被“二十四史”立传的,是吴瑛,他被写入《宋史》的“隐逸传”,详见《宋史》卷四五八。《宋史》还为吴瑛的祖父吴淑、父亲吴遵路分别立了传,不过称吴淑为“润州丹阳人”,写吴遵路则回避了籍贯问题,只说他“父淑”。

历代《蕲州志》都没有说“吴淑是蕲春人”。从现存第二部《蕲州志》——康熙《蕲州志》起,吴遵路被写入了《人物志》。康熙、乾隆《蕲州志》都称吴遵路是“蕲春人”,咸丰、光绪《蕲州志》说吴遵路“原籍润州丹阳路”。而历代乡贤祠中却没有供奉吴遵路。查现存五部《蕲州志》中有关“乡贤祠”的记载,整个宋代唯有吴瑛一人。

一、吴瑛的家世

北宋后期著名文学家张耒为吴瑛撰写的《吴大夫墓志铭》中记载:

公吴氏,讳某,字德仁,龙图阁学士赠太尉讳遵路之子也。……

曾祖讳文,大理司直。祖讳叙,尚书职方员外郎、秘阁校理、赠尚书右丞。……

吴公出延陵,以国为氏。而始居京师者,自司直君。老于蕲,今其子孙遂家蕲春。……

《宋史》卷四四一《文苑传三》“吴淑传”记载:

吴淑,字正仪,润州丹阳人。父文正,仕吴,至太子中允。……

子安节、让夷、遵路,皆进士及第。……

吴瑛祖父之名,究竟是“吴文”还是“吴文正”?古代臣子须避君王讳、子孙须避祖先讳,如果吴淑之父为“文正”,吴淑“字正仪”,儿子侵犯父亲的名讳“正”,那是大逆不道的事。因此,应以《吴大夫墓志铭》所记为准,单名“文”,而不是“文正”。

吴文所任官职,《吴大夫墓志铭》说是“大理司直”,《宋史》说是“仕吴,至太子中允”,皮明庥《湖北历史人物辞典》说是“蕲州令”[1],各说不一。宣统二年《黄州府志拾遗》卷五《艺文志》编入了张耒的《朝奉大夫虞部员外郎知郴州吴瑛墓志铭》,文字是:“自司直君老于蕲其子孙遂家蕲春”,与笔者所见其他版本的吴瑛墓志铭的文字一致[2]。而该书卷三《人物志》“吴遵路”条,引用的张耒为吴瑛写的墓志铭,则是:“自司直君老于蕲其子孙遂家蕲春”,“今”字变成了“令”字。吴文任“蕲令”一说,或许是由此而来。

这也难怪,《吴大夫墓志铭》中,“而始居京师者,自司直君,老于蕲,今其子孙遂家蕲春”几句,也确实有点使人费解。是自司直君“始居京师”,还是司直君“老于蕲”?笔者是这样理解的:吴家从吴文起,离开了祖居之地润州丹阳,开始在京师生活;后来,吴文到蕲春为官,老死在蕲春,子孙们就在蕲春安了家。

吴(因皇帝姓杨,又称杨吴)后来被南唐取代。吴文之子吴淑(947—1002)聪明好学,文思敏捷,深受南唐重臣韩熙载等人器重,又被著名文学家、文字学家、官至吏部尚书的徐铉招为女婿。南唐时,吴淑以校书郎直内史。《宋史·吴淑传》中写到吴淑一件事:

初,王师围建业,城中乏食。里闬有与淑同宗者,举家皆死,惟存二女孩。淑即收养如所生,及长,嫁之。时论多其义。

从吴淑的这一义举可见,吴淑与族人较长时间聚居在南唐国都金陵(又名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的某一街坊。南唐被灭后,吴淑也随之来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吴淑一生大部分时间,先后在南唐、北宋的政治中心居住、生活,有可能只是童年时代曾在蕲春生活过。

吴淑是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他撰的《事类赋》、《江淮异人录》,均被收入《四库全书》,他还参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大典,预修《太宗实录》。他被写入《宋史》的“文苑传”。奇怪的是,在张耒为吴瑛写的墓志铭中,吴瑛祖父的名字不是“吴淑”,而是“吴叙”。这应该不是笔误,为他人写墓志铭,是不可能更不允许发生这样低级错误的。这很可能是张耒的文集在流传过程中,因“淑”字与“叙”字字形相近,而在传抄、刻印或排字时发生了讹误。

吴淑的三个儿子都中了进士,其中最有出息的是小儿子吴遵路。吴遵路(988—1043),字安道,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进士。他与蕲春的渊源,史书上有明确记载。《宋史》卷四二六《循吏传》“吴遵路传”云:

迁工部郎中,坐失按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降知洪州。

吴遵路曾担任淮南转运副使,由于政绩显著,被提拔重用,升为工部郎中。不料升官不久,就受到蕲州知州王蒙正故意判下属死罪一案的牵连,而被降职。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九记载:

(仁宗景祐三年)七月,……初,知蕲州、虞部员外郎王蒙正故入知蕲水县、太常博士林宗言死罪,诏殿中侍御史萧定基往按之。定基谕所随吏蔡颙等曰:“蒙正必赂汝,汝第受之,亟告我。”蒙正果赂颙等直三百万,定基因以正其狱。庚申,贬蒙正为洪州别驾,本路转运使蒋堂坐失察举,降知越州,副使吴遵路知洪州,提点刑狱徐越知庐州,同提点刑狱赵日宣为杭州都监。

当时的这个蕲州知州王蒙正,的确不是个良善之辈,其斑斑劣迹,史不绝书。他本是四川嘉州(在今四川乐山)的一个土豪,但由于是章献太后的姻亲,因而胡作非为,如他家在嘉州广占良田,他的儿子王齐雄曾把一个老兵凶残地捶死了。景祐三年(1036),他陷害下属蕲水县(今湖北浠水县)知县林宗言致死案,被人告发。当时蕲州属淮南路,他的上司——淮南转运使蒋堂、副使吴遵路等人因为失察,而被“追究领导责任”,降职使用。

王蒙正是蕲州的耻辱,也是吴遵路的耻辱。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对吴遵路求全责备。实际上,吴遵路是一位非常正直、干练、清廉的官员。《宋史》将其写入“循吏列传”。奉职守法的官吏,称之为“循吏”。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曰:“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宋史》详细记载了吴遵路的生平事迹,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性夷雅慎重”,“为政简易,不为声威,立朝敢言,无所阿倚”。

吴遵路为朝廷、为百姓鞠躬尽瘁,他曾权知开封府(后来包拯也曾任过此职),最后病死在知永兴军(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岗位上,仁宗皇帝十分悲伤,下诏派官员护送吴遵路的灵车回到京城,可谓荣哀备至!无论是当京官还是任地方官,无论是掌财权还是独揽一方大权,吴遵路都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然身为高官,但他家中竟然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以致在他去世之后,妻子儿女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困难,不得不靠他的老朋友范仲淹分出薪水救济。

关于吴瑛的家世,笔者试作如下结论:

吴瑛的曾祖吴文,在杨吴时曾任大理司直、太子中允,最后在蕲春为官,老死在蕲春。

吴瑛的祖父吴淑,可能是在蕲春度过了童年时代。后来长期在南唐、北宋都城生活。

吴瑛的父亲吴遵路,是吴淑第三子,可能在蕲春生活过,少年时随父亲在都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求学,进士及第后做过京官,但长期是在外地为官。

二、吴瑛的隐士生活及与名流的交往

吴瑛(1021—1104),就是出生在上述这样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因父亲吴遵路官至龙图阁直学士[3],吴瑛蒙受恩荫,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就被朝廷委派了官职。他初任太庙斋郎,这是太常寺下属的低级官吏,承担皇帝宗庙祭祀事务;历任监西京竹木务,就是负责在西京(今河南洛阳)监管收取商贩竹木税;签书淮南判官厅公事,就是协助淮南转运使处理公文和其他重要事务,从八品官;监真州榷货务[4],就是负责在真州(治所在今江苏仪征市)监管盐、茶、香、矾等重要物资的专卖交易与纸币的兑换;后任池州通判、黄州通判,通判尽管是知州的副手,但是论职权,不仅可与知州同理一州之政,而且还有监察官吏之权,可直接通达皇帝。[5]上州通判正七品,下州通判从七品。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市)为上州,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尽管为下州[6],但是与蕲州比邻,离家较近。最后以虞部员外郎知郴州,就是按虞部员外郎定品位、领俸禄,实际职务是郴州(在今湖南)知州,虞部是工部下属的一个司,员外郎为正七品,郴州为中州,知州为从六品[7]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吴瑛在郴州任期届满,回到京师,这年他四十六岁,正值壮年,而且仕途一片光明——他按朝奉大夫(从六品)的官阶拿俸禄,勋级升至护军(从三品),赐三品服。但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上书朝廷,请求提前退休回家。朝中公卿大夫,上自执政大臣,下至普通官员,凡是平时与吴瑛有些交情的,得知这一信息后,十分吃惊,都出面极力劝解、挽留吴瑛,但吴瑛去意已决,毅然辞职回乡。公卿大夫们十分感叹,无不敬佩吴瑛,认为自己达不到他那个境界。离京前,好友们纷纷为吴瑛饯行,赋诗相赠。其中流传最广的作品,是著名史学家、大学者、后出任宰相的司马光(1019—1086)的一首诗(见《全宋诗》第9册第6167页):

和吴仲庶寄吴瑛比部安道之子,壮年致政,归隐蕲春[8]

负米承亲愿已赊,遭母忧,服除,遂致仕。

耻随鸡鹜啄泥沙。

一朝投绂真高士,

万卷藏书旧世家。

齿发未衰非药物,

山林不返为云霞。

庞眉尚有郎潜者,

徇禄忧生直可嗟。

司马光敬佩吴瑛淡泊名利,“耻随鸡鹜啄泥沙”,由衷地称赞吴瑛是“真高士”!

从司马光的诗作题目看,他是唱和吴仲庶的,即吴仲庶也曾赋诗为吴瑛送行。吴仲庶即吴中复(1011—1079),兴国军永兴县(治所在今湖北阳新)人,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任殿中侍御史时,弹劾宰相梁適、刘沆,梁、刘因而罢相,仁宗亲书“铁御史”三字赐之。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历任江宁府、成德军(治所在今河北正定)、成都府、永兴军、荆南府(治所在今湖北江陵)等地知府或知军。[9]遗憾的是,笔者没有查到吴仲庶赠吴瑛的原作。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后来两度出任宰相的王安石(1021—1086),赠诗吴瑛(见《全宋诗》第10册第6648页):

寄致政吴虞部

白鸥生意在沧波,

不为风尘有网罗。

年只冯唐初未半,[10]

才方疏广岂能多。

孤清楚国知谁继,

遗爱郴人想共歌。

嗟我欲归真未晚,

雪舟乘兴会相过。

吴瑛有才有德,“遗爱郴人”,又年富力强,王安石深为惋惜,但也羡慕吴瑛不为世俗所累、自由自在的生活。“雪舟乘兴”,出自一个著名的典故——“雪夜访戴”。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子猷(yóu)潇洒、率性,当时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一天夜里下了大雪,半夜醒来,忽然想念远在剡(shàn)县(今浙江嵊shèng州西南)的朋友戴安道,就连夜乘小船前往,天亮才到,到了戴的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安石反用这一典故,期待以后与吴瑛相会。

北宋史学家、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的刘攽(1023—1089),也赋诗相赠(见《全宋诗》第11册第7251页):

吴国博未五十致仕归蕲州

名宦于身甚纆徽,

白头青紫莫言归。

曼容自以微官去,

蘧瑗应知过事非。

笛竹满山经夏冷,

江鱼如玉向秋肥。

避喧不厌尘纷远,

何况孤城人迹稀。

刘攽用“蘧瑗知非”的典故称誉吴瑛。蘧瑗(qúyuàn),字伯玉,约生于公元前585年左右,卒于公元前484年以后,春秋末卫国大夫,历仕献公、襄公、灵公,被灵公称为贤大夫。他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孔子几次到卫国,大多住在他家里,称赞他是真正的君子。蘧伯玉被后世尊为“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一位。相传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吴瑛回到了故乡蕲春。家中有一些田地,收入仅够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他在白云山下的小溪旁边修了一座房子[11],房子的四周养花种草。他常手捧自酿的美酒,临溪独酌,怡然自得。他清心寡欲,把家务事都交给子弟们去处置。每当有客来访,无论客人是贤是愚、是贵是贱,他都会拿出家酿美酒与客人畅饮,每次都是喝得大醉方休,有时醉得不省人事,甚至随意睡在花草丛中,客人何时离去,他也不知道,醒后,他也不过问客人的去向。有时宾朋满座,有的客人酒酣耳热,开始评论当朝人物,或褒或贬,吴瑛从来不搭一句话,只是不停地催仆人“倒酒,倒酒”,不停地劝客人“喝酒,喝酒”,免得客人把有些惹是非的话说出了口。因此,凡是见过吴瑛的人,没有哪一个不羡慕他超凡脱俗,不敬重他品行高洁。一次,有个贵客来访,吴瑛喝得起兴,唱起歌来,顺手拿起乐器,在客人头上敲打着节拍,客人知道吴瑛的个性,也不恼,很顺从地让吴瑛继续敲下去。

对隐居生活,吴瑛自得其乐。下面一首诗可能是他晚年所作[12]

蕲春溪堂幽居

幽居溪堂边,尘事不相干。

天地醉来小,琴棋静里欢。

草芳春径绿,蕲竹夜窗寒。

若问长生术,逸兴胜灵丹。

吴瑛视钱财如粪土。他的妹夫擅自将吴瑛家中几十万钱放贷给他人,结果那人因经营不善而无力偿还。吴瑛听到后,十分同情地说:“这个人只有个老母亲,老母亲如果听说儿子欠了这么多的债,不就会急死了吗?”吴瑛让妹夫把那个人找来,当面将债券烧毁了,郑重地表示不要这笔欠款了。吴瑛的一个门生,多年来一直为吴家掌管田产收入。一天,门生突然要求辞职回家,吴瑛询问原因,门生说:“有人说我隐瞒了田产收入,所以我不适合继续干了。”吴瑛让家人把多年来的收入账簿都拿来,让门生自己看,原来,这些年来门生盖封的账簿,吴瑛从来也没有启封过。门生听到的那些风言风语,一下子不攻自破,门生怀着十分内疚、惭愧的心情,留在了吴家。有一个小偷,夜间到吴家行窃,吴瑛听到动静也不吱声,当小偷来扯他的被子时,他才说:“别的东西,你尽管都拿去。现在夜深天冷,我的这床被子,你就不要拿去了吧。”

大文豪苏东坡(1037—1101),于神宗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元丰七年四月,谪居黄州。东坡非常钦慕吴瑛,有一次,他游蕲水清泉寺后,余兴未尽,再步行到蕲春白云山,想拜访吴瑛,碰巧吴瑛外出未归,没有见到吴瑛,只得兴尽而返。[13]元丰八年(1085),东坡离开黄州后,曾给吴瑛写信,作诗相赠[14]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东坡先生无一钱,

十年家火烧凡铅。

黄金可成河可塞,

只有霜鬓无由玄。

龙邱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

谁似濮阳公子贤,

饮酒食肉自得仙。

平生寓物不留物,

在家学得忘家禅。

门前罢亚十顷田,

清溪绕屋花连天。

溪堂醉卧呼不醒,

落花如雪春风颠。

我游兰溪访清泉,

已办布袜青行缠。

稽山不是无贺老,

我自兴尽回酒船。

恨君不识颜平原,

恨我不识元鲁山。

铜驼陌上会相见,

握手一笑三千年。

诗中“濮阳公子”即指吴瑛(吴德仁)。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吴氏是古代帝王颛顼时人吴权的后代,因颛顼建都濮阳,所以吴姓的祖根在濮阳。唐代《元和姓纂》记载吴姓郡望有濮阳、渤海、陈留,并说吴姓先世自濮阳过江。吴瑛先世润州丹阳吴氏,属延陵郡望,也是濮阳郡望的支系。[15]“龙邱居士”指隐居麻城岐亭的陈季常(陈糙)。“贺老”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晚年归隐会稽,这里以贺知章比吴德仁。“颜平原”即唐忠臣颜真卿,“元鲁山”即唐清官元德秀,东坡以颜真卿自比,以元德秀比吴德仁。

这首诗第五至八句称赞吴德仁养生卓有成效,吴德仁没有像东坡那样学道,也没有像陈季常那样学佛,却自然地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他不为外物所累,过着神仙般的生活。第九至十一句写自己拜访吴德仁而未遇的情形和心态,“兴尽回酒船”,也化用了上文提到的王子猷的故事。最后一句,期待以后与吴德仁相遇。苏东坡这首诗,表达了对吴瑛的钦慕、向往之情。

刘挚(1030—1097),曾在哲宗元祐元年(1086)至元祐六年先后担任副宰相、宰相,罢相后,于绍圣元年(1094)七月至绍圣四年二月贬居蕲州时(可参看拙作《宦游蕲春的宰相》),多次拜访过吴瑛,有诗为证(见《全宋诗》第12册第7984页):

贻致政吴德仁朝请

四十悬车三十年,

白云山下古溪边。

松姿郁郁霜中寿,

鸿意冥冥物外天。

归为田园陶令达,

化行乡党郑公贤。

我惭出处今如此,

应得高人一粲然。

 

二月二日过吴德仁二首

清门令德江南吴,

三纪兰洲心自娱。

明时中林隐君子,

早岁东门贤大夫。

老去笑谈惟玉尘,

病余风韵更冰壶。

世于出处罕无意,

两忘未见斯人徒。

 

三径长篱依断崖,

筑堂能向紫溪开。

案头日有青精饭,

缸面常浮白玉醅。

坐对云山飞鸟没,

笑看花木早春回。

高情不厌城中客,

更许时时杖履来。

刘挚过去与吴瑛是老朋友,这次见面,吴瑛这个早年的“东门贤大夫”,已在“白云山下古溪边”隐居达三十年之久。三十年来,吴瑛以其高尚的品德、豁达的胸怀“化行乡党”,如春风化雨,如春雨润物,足以称得上“贤”、“达”,称得上“高人”!

刘挚的儿子刘跂[16]在此前的元祐年间(1086—1093)曾任过蕲水知县,他与父亲唱和,赠诗吴瑛(见《全宋诗》第18册第12206页):

次大人二月三日过吴德仁韵二首

溪上高人称福吴,

一尊深喜共为娱。

步行可是困公子,

日晏不应骄灌夫。

纵履全胜驱下泽,

缓歌长欲听提壶。

行年八十心如水,

正觉公非稽阮徒。

                     

一一郊原春事催,

客愁今日为君开。

柳枝鸜鵒未成舞,

溪面葡萄初泼醅。

曲水便应诗句满,

稽山那复酒船回。

海棠径里纹楸石,

为尔从今得得来。

正如刘跂所说,吴瑛的确是“心如止水”。宋哲宗在位(1086—1100)初期,有人向皇上举荐吴瑛,朝廷下诏委任吴瑛为吏部郎中,吴瑛没有赴京就职;朝廷照顾他,让他就近任蕲州知州,他也婉言谢绝了。

徽宗崇宁三年(1104)元宵节过后,吴瑛身体不适,他自知天命将尽,就闭门谢药。四月十一日,他神志清醒地与家人作别,含笑而逝,享年八十四岁。他一生与世无争,心平气和,所以长寿,在古代更是少有的寿星。

吴瑛有三子四女,长子吴禧,小时就夭折了,次子吴升、三子吴奕,都中了进士。崇宁三年七月,吴瑛安葬在“蕲春县永福乡新安里芙蓉山”(在今蕲春县城西北约8里处)[17]。吴升恭请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名列“苏门四学士”的张耒为其父写墓志铭。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张耒一生三次宦游黄州。哲宗绍圣四年(1097)春至元符二年(1099)秋,因属元祐党籍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三年春,又从监竟陵酒税起用为黄州通判,当年六月离任;因“闻子瞻卒,饭僧缟素而哭”,受到新党攻击,于徽宗崇宁元年(1102),责授房州别驾,黄州安置,直到崇宁五年底才离开。张耒熟知吴瑛的事迹品行,他怀着崇敬的心情,欣然命笔。《宋史》的《吴瑛传》,主要取材于张耒的《吴大夫墓志铭》。现存五部《蕲州志》中的《吴瑛传》,又是依据《宋史·吴瑛传》撰写的。张耒还给吴瑛的诗集和作品集写过题跋。这些宝贵的资料,使我们得以较清楚地想见吴瑛的仙风道骨,感受到吴瑛的厚德仁心。

贤哉德仁,蕲春之瑛!

 

【注】

[1]皮明庥:《湖北历史人物辞典》“吴遵路”条,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1页。

[2]如《柯山集》,《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版;《张耒集》,李逸安等点校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

[3]张耒《吴大夫墓志铭》,咸丰、光绪《蕲州志》的《人物志·儒林·吴遵路》,光绪《黄州府志》的《人物志·隐逸·吴瑛》,均说吴遵路官至“龙图阁学士”,《宋史·吴遵路传》则说吴遵路仅为“龙图阁直学士”。今从《宋史》。

[4]《吴大夫墓志铭》作“榷货物”,为“榷货务”之误。

榷货务是宋代重要的官营商业机构,负责盐、茶、香、矾等重要物资的专卖交易与钞引(纸币)的兑换,还收买羽毛、胶、漆、瓦木之类物资,以“通商贾,佐国用”。参见《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尚书省》;雷家圣:《宋代的监当官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台湾)《逢甲人文社会学报》第11期,2005年12月出刊。

据《宋史》卷一八三《食货志下五》记载,宋代在江陵府、真州、海州、汉阳军、无为军、蕲州之蕲口设置了六处榷茶的榷货务。

[5]参见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66—367页;沈起炜、徐光烈:《中国历代职官词典》“通判”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5页;徐连达:《中国官制大辞典》“通判”条,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23页。

[6]据《宋史》卷八八《地理志四》。

[7]宋代上州知州正六品,中、下州知州从六品。据《宋史》卷八八《地理志四》,郴州为中州。

[8]《全宋诗》和咸丰、光绪《蕲州志》均把“和吴仲庶寄吴瑛比部安道之子壮年致仕归隐蕲春”作为诗题。笔者拙见:诗题仅是“和吴仲庶寄吴瑛”,至于“比部安道之子,壮年致仕,归隐蕲春”,则是“注”,或者说是“小序”。

“安道”,咸丰、光绪《蕲州志》误写为“道安”。吴瑛之父吴遵路,字安道,而非“道安”。

[9]参见《宋史》卷三二二《吴中复传》;《湖北历史人物辞典》“吴中复”条,第119页;傅璇琮主编:《宋登科记考》,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全宋诗》第7册第4704—4709页录吴中复诗24首。

[10]《全宋诗》作“年抵冯唐初未半”,在“抵”下注:“张本作祗”。张本,即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笔者认为宜采用张本,因为用“只(祗)”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文意贴切。

[11]乾隆、咸丰、光绪《蕲州志》的《地理志·古迹》,依据《名胜记》说:“溪堂,在旧治南,宋至和中吴瑛致仕时隐居处也。”“至和”是宋仁宗年号之一,为1054—1055年,当时吴瑛尚未致仕回家。

[12]转引自周勤选编:《中国蕲春诗综》,1990年自印本,第12页。出处为《吴氏宗谱》,至于是何处的《吴氏宗谱》,则未注明。笔者未予考证。

[13]据孔凡礼考证,元丰五年三月,苏轼左手肿,赴蕲水(今浠水县)麻桥庞安时家求诊,病愈后,与庞安时同游清泉寺,欲访吴瑛,未果,回黄州。参见孔凡礼:《苏轼年谱》卷二一“元丰五年”,中华书局2005年重印本,第537—538页。

[14]据陶文鹏、郑园编选:《苏轼集》,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参见孔凡礼:《苏轼年谱》卷二四“元丰八年”,第673页。《蕲春文化研究》2010年第1期《名列正史的蕲春人》一文说,吴德仁去世后,东坡赋诗纪念。吴德仁卒于崇宁三年(1104),东坡卒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东坡先于吴德仁辞世,如何赋诗纪念?

[15]周勤在《中国蕲春诗综》一书中,将“濮阳”直接改为“蕲阳”,并解释说“他本作濮阳,实指蕲阳吴德仁事,故以濮易蕲。”实际上,周勤不是“以濮易蕲”,而是“以蕲易濮”。“濮阳”,是吴氏家族悠远、高贵历史的象征。称吴德仁为“濮阳公子”,比称其为“蕲阳公子”,更能体现东坡对吴德仁的钦慕之情。

然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从《中国蕲春诗综》一书中获益不少,文中引用的好几首诗作,就是从该书中获得线索,并将其与《全宋诗》、宣统二年《黄州府志拾遗》等书,相互参校而确定下来的。在此,谨向周先生表示感谢。

[16]宣统二年《黄州府志拾遗》卷二《秩官传·刘跂》:“刘跂字斯立,东光人,登元丰二年进士,元祐间知蕲水县事,有政声。”《宋史》卷三四〇《刘挚传》:“跂能为文章,遭党事,为官拓落,家居避祸,以寿终。”

[17]据鲁西奇:《宋代蕲州的乡里区划与组织》,《武汉大学历史学集刊》(第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笔者未予考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蕲春明代以前进士具名录
唐故奉义试洋主府长史濮阳吴府君(吴达)墓志铭
那些被冠以“濮阳”的牛鼻人物
峒字
北宋天章阁待制吴鼎臣墓志考释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肖佳忆 ‖ 欧公与绵州的关联探析(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