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贽的著作及简评

李贽著作很多 , 最重要的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要》、《九正易因》及批点《水浒传》、《西厢记》、《拜月亭》、《琵琶记》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传说的看法往往相违背;他是中国小说戏剧评点的实际开创者之一。
    李贽所学很广 , 吸收佛学、老庄思想 , 高见卓识 , 胆识独具。故气概激昂 , 行为惊俗 , 谈吐新奇 , 时寓针讥 , 为卫道者所不容。终于被统治者以"敢倡乱道 , 惑世诬民"逮捕入狱;其书籍已刊未刊者 , 令所在官司尽搜烧毁。

    贽反封建反假道学的斗争不妥协 , 不畏死 , 留偈云 :" 志士不 忘在沟壑, 烈士不忘丧其元。"又有诗云 :"把头迎白月 , 一似斩秋 风。"
由于其著述中反封 建思想、反假道学先生很突出 , 很激烈 , 为统治阶级所不容 , 先后几次被禁毁。
    第一次 , 万历三十年 (1602) 下诏 : 其书籍己刊未刊者 , 令所在官司尽搜烧毁 , 不许容留 , 如有徒党曲庇私藏……并治罪。
    第二次 , 天启五年 (1625 )下诏 : 李贽诸书怪诞不经 , 命巡抚衙门焚毁;不许坊间发卖 , 仍通行禁止。
    第三次 , 清乾隆时 , 李贽的著作仍列入禁书目录。
    但是禁毁自禁毁 , 流行自流行 , 一些书贾还假冒李贽著作刊印以获利。李贽的学生汪本钶说 :"(卓吾)一死而书益传 , 名益重……
    渐至今日 , 坊间一切戏剧淫谑刻本批点 ,动曰卓吾先生。"
    李贽著作目录
    《李氏藏书》六十八卷。明万历二十七年 (1599) 刻于金陵。
    《李氏续藏书》二十七卷。明万历三十七年 (1609) 刻。
    《史纲评要》三十六卷。明万历四十一年 (1613) 霞猗阁刻。
    《李氏焚书》六卷。明万历十八年 (1590) 刻于麻城。
    《李氏续焚书》五卷。明万历四十六年 (1618) 新安海阳虹玉斋刻。
    《初谭集》十二卷、三十卷。均明刻。
    《卓吾老子三教妙述》 ( 又称《言善篇》 )四集。明万历四十年 (1612) 宛陵刘逊之刻。
    《李卓吾遗书》十二种二十三卷。明继志斋刻。 ( 包括《道古录》二卷、《心经提纲》一卷、《观音问》一卷、《老子解》一卷、《庄子解》二卷、《孔子参同》三卷、《墨子批选》二卷、《因果录》三卷、《净土诀》一卷 , 《暗然录最》四卷、《三教品》一卷、《永庆答问》一卷 ) 。
    《李氏文集》十八卷。明刻。
    《易因》二卷。明刻。
    《李氏六书》六卷。明万历四十五年 (1617)痂嗜行刻( 包括《历朝藏书》一卷、《皇明藏书》一卷、《焚书书答》一卷、《焚书杂述》一 卷、《丛书汇》一卷、《说书》一卷)。
    《阳明先生道学钞》八卷。明万历三十七年 (1609)武林继锦堂刻。
    《龙溪王先生文录钞》九卷。明万历二十七年 (1599) 刻。
    《枕中十书》六卷。明刻本 ( 包括《精骑录》、《篑窗笔记》、《贤奕贤》、《文字禅》、《异史》、《博识》、《尊重口》、《养生醍醐》、《理谈》、 《吟坛千秋诀》 ) 。
    《批评忠义水浒传》 100 卷、 100 回。明容与堂刊、芥子园刊 ( 另
    《批判忠义水浒传全传》 121 回, 明杨定见刻) 。
    《批点西厢真本》二卷。明刻。
    《批评红拂记》二册。明刊。
    《批评幽闺记》二卷。明刻。
    《批评洗纱记》二卷。明刻。
    《评选三异人集》二十四卷。明俞允谐刻 ( 包括《方正学文集》十 一卷、《传状》一卷、《于节暗奏疏》四卷、《文集》一卷、《诗集》一卷、 《文集》一卷、《自著年谱》一卷、《传状》一卷 ) 。
    《读升庵集》二十卷。明刻。
    《世说新语补》二十卷。明刻。
    《四书评》明刻。
    《坡仙集》十六卷。明刻。
    《九正易因》二卷。
    还有《李氏说书》八卷、《姑妄编》七卷、《李温陵集》二十卷、《禅谈》一卷、《龙湖闲话》一卷、《文字禅》四卷、《左德机缘》三卷、《李氏因果录》三卷、《业报案》二卷。
    李贽的著作和书评远不止这一些;但这一些当中也可能有真伪参杂。据日本内阁文库图书第二部《汉书目录》子·第十类"小说", 内有李贽评书数种 : 《水浒全书》 120 回 , 明李贽评 , 明版 ,20本;《忠义水浒传》百回 , 明李贽批评 , 明版 ,20 本;《西游记》 , 百回 , 明李贽批评 , 明版 ,10本;《西游真诠》 , 百因 , 明李贽等评 , 清版 ,10 本;《绣像龙图公案》 ,10 卷 , 明李贽评 , 嘉靖七年刊,6本;《开卷一笑》 ,14 卷 , 明李贽编 , 明版 ,5 本。这些书都由"舶载"进日本 , 从中可以看出一些膺品 , 如嘉靖七年李贺才二岁;西游记龙图公案早已从李贽著作书目中划出。

   李贽的史学著作 , 最重要的是《藏书》、《续藏书》和《史纲评要》。他的这些著作 , 原想藏之名山 , 留给后世 , 不想竞流传于当世而大受攻击、谩骂。对于这些著作一出现可能激起的波澜 , 他是有 思想准备的 , 也不愿委曲、回避。因为他既摆脱了儒学教条的羁绊 , 不以孔子之是非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 而要确立自己的是非 , 对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论 , 其是非褒贬就一定会悖于前人 , 直至把过 去的是非褒贬颠倒过来。但他做了,自认为是"系千百年是非", 并以此证实自己具有二十分胆 , 二十分识。
    李贽的史学著作 , 是中国史学宝库中的瑰宝 !

    一、《藏书》、《续藏书》

   《藏书》和《续藏书》是李贽编著的人物评和记传述评。他自称"惟此一种 , 系千百年是非。"
    《藏书》记述上起战国 , 下迄于元代的历史人物约 800 名。多取 材于正史《通鉴》 , 各采辑事实编为纪传。其中"世纪"六卷 ,"列传"六十卷。在帝王、大臣传记之前各有总论 , 后附评语 , 抒发自己的观点。列传之中分为大臣、名臣、儒臣、武臣、贼臣、亲臣、近臣、外臣八 类。后又辑录明代史实 , 写成《续藏书》。
    《藏书》之名 , 就是取"藏之名山"不以示人的意思。较后之何乔远著《名山藏》 , 也出于同样的意思。
    李贽思想力主解放 , 不受传统观念束缚。在《总目前论》中 , 开宗明义不以孔子的是非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他认为古代所谓"圣贤"的言论 , 不可能永久作为人类思想的绝对标准 , 在衡量历史人物时 , 不受孔子之是非的羁绊 , 其议论又往往独创 , 反对保守。因 此 , 有的千百年来的见解被推翻 , 有的人物评价颠倒过来。封建卫 道者们对此惊呼 , 群起而攻之。
    直至清代,虽是满族统治,但道统仍相沿袭,故《四库全书目录提要》任意取舍。如《焚书》、《续焚书》、《史纲评要》等皆不收录;收录目的,据《提要》对《李温陵集》评云:"贽非圣无法,敢为异论。虽以妖言逮治,惧而自到,而焦卅等盛相推重,颇荣众听,遂使乡塾陋儒,翕然尊信,至今为人心风俗之害。故其人可诛,其书可毁,而仍存其目,以明统治者同声一气。
    其实 , 李贽阐明的是真理。真理被当作谬误 .正人被指为妖人 ,中外古今都有 , 原不足怪。不过应让读者读到他的原文。李氏在《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说 , 人作为是非的人 , 最初没有一定的标准 , 他是"是"还是"非",没有定论。夏商周三代不必说 , 汉唐宋三代一千余年 , 难道元是非 , 难道当时的人也无是非 ? 全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所以就没有是非了。但是 , 我本身就是一个有是非的人。怎么能安于这种情况 ! 是非的争论就象岁时运行一样 ,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 , 今日非雨后日又是矣。即使孔夫子再生于今日 , 也不知他如何否定是的事物, 怎么可以就以此为根据而施行赏罚呢 ?
    接着又说 , 老来无事, 看看汇编的录目 , 从春秋开始 , 止于宋、元;分为纪传、总类列目。借以自己欣赏 , 不可给别人看 , 所以取名 《藏书》。有一二好事朋友 , 硬要借看 , 我无可奈何只能借给 , 但告诫说 : 看任你们去看 , 但不要拿孔夫子的固定框框对待我就好了。
    这个前言就是他的宣言。其书内容 , 《提要》评云 :"提书皆狂悖乖谬 , 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 ,别立褒贬 , 凡千古相传之善恶 ,无不颠倒易位 , 尤以罪不容诛。"如何颠倒易位呢 ? 他赞扬秦始皇统一中国 , 誉之为千古一帝;冯道历经五代 , 稳定社会动乱 , 人称变节 , 他称为五代一人;对历史上一些变革家给予高度评价 , 如商鞅、 韩非、晃错 , 列为"强主名臣", 把李悝、桑弘羊等列为"富国名臣";评论三国时事 , 以司马懿忠为巧 , 以诸葛亮为拙;论晋政事 , 极赞赏王导、谢安"治以不治"的治道为不可及 , 认为儒者"虽名为学而实不知学 , 往往学步失故 , 践迹而不能选其域"。对韩愈、朱熹的道统论以及传统的世俗见解均进行尖锐批评 , 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窦建德列入"世纪 " 等。学术观点 , 可以各抒己见 , 李贽正是这样做的 , 怎能以一人之是非系千百年之是非 !
    李贽对班固所著《汉书·司马迁传》指责司马迁"是非谬于圣人", 看法大不相同。在《藏书》卷四十《司马迁传论》说 :" 迁、固之悬绝正在于此。夫所谓作者 , 谓其兴于有感 , 而志不容己;或情有所 激 , 而词不可缓之谓也。若必其是非尽合于圣人 ,则圣人既已有是非矣 , 尚何待于吾也 ? 夫按圣人以为是非 , 则其所言乃圣人之言也 , 非吾心之言也。言不出于吾心 , 词非由于不可遏 , 则无味矣。有言 者不必有德 , 又何贵于言也 ? 此迁之史所以为继《麟经》 ( 即《春秋》 ) 而作 , 后有作者终不可追也已。《春秋》者 , 夫子之史也 , 笔则笔 , 削则削 , 初未尝按古圣人以为是非也。 " 这段话说出了司马迁著作《史记》有自己的是非标准 , 无须以圣人的标准来代替自己的标准 , 可以说是司马迁千载以后的知音。而这也正是李贽著书论史的原则。 李贽所根据的这种原则 , 在千年以前司马迁就实行过 , 也曾受指责过 , 所以李贽在明代那种环境中受到那么疯狂的攻击 , 并不足怪。 再如《司马相如传》的评论 : 先感慨相遇相知之难 , 司马相如若不逢汉武帝 , 即使他的赋是千古绝唱 , 也是徒然。再以卓王孙等人不如一女子之知人加以说明 : 当相如作客临邛时 , 临邛富人如程郑、卓王孙等都财富倾东南 , 而目不识丁。虽令相司鼓琴 , 也是白鼓 , 谁知琴心 ? 那些作陪的贵宾都衣冠楚楚 , 空有其表 , 只看到金没见到人;只看到相如贫没见到相如富。如果不是卓文君 , 谁能知相如。假如当时文君要求王孙 , 与相如成梁鸿、孟光之结合 , 我知道王孙肯定不答应。这样目光短浅的人 , 怎能与他计议大事 , 白白失去佳偶 , 空负良缘。所以卓文君果断地私下找相如 , 忍小耻而就大计。《易》云 ,"同声相应 , 同气相求", 归凤求凰 , 何等正确 , 哪能非议。封建卫道士把卓文君私奔相如视为伤风败俗 , 李贽却认为是知人果断 , 胜王孙多了。像这样的"是非谬于圣人", 正足以显示李贽的思想光辉 , 那些假道学先生的诬陷如同"蜀犬之吠日"。
    《续藏书》
    《续藏书》二十七卷,记载明初至万历以前的明代人物约四百名。
    分十四目 , 有功臣、名臣。功臣有开国、靖难;名臣有开国、逊国、靖难、内阁、勋封、经济、清正、理学、钟节、孝义、文学、郡县等。"开国名臣 "记追随朱元璋起义及立国后起作用的大臣事迹;"逊国 名臣"记忠于建文帝诸臣事迹;" 靖难名臣 " 、 " 靖难功臣 " 记追随朱棣(永乐)起兵夺取帝位和降服的建文旧臣事迹。这些人物包括王侯将相士 , 庶人方外缁黄 , 佣仆妾妓等。搜罗宏富 , 内容翔实 , 秉正直书 , 显微阐幽 , 标新领异 , 这方面和《藏书》略同 , 不同的是立意于 " 扬善不刺恶。 " 李维祯作《序》云 :"其甄别去取 , 若奇而正 , 若严而恕 , 若疏而覆 , 若朴而藻 , 可谓良史。"卷一有《小引》 , 说明为什么要首录开国诸臣 , 并赞颂明太祖说 , 我圣祖起濠州 , 以至于登上帝位 , 前后 50 年 , 没有一日不叨念着百姓 , 无一时不思得到贤臣来辅助。原因是他自寄身于皇觉寺之日 , 就非常痛恨贪官污吏虐待百姓 , 要想铲除这些贪官污吏才甘 心。所以他每一次用兵 , 都晓喻诸将严申禁令 , 无一字不饱涵着恻 隐之情 , 无一字不出于忠诚之心。正由于他这样爱民 , 这样忠诚 , 所以天下有才能的人都愿意为他效芳 , 为他去战斗。
在撰写开国诸臣之前 , 先赞颂开国之君 , 而着眼在国君的爱 民、恨贪官污吏 , 这也是李贽的思想。从中就不难看出著述《续藏书》的倾向性。

   二、《史纲评要》

   《史纲评要》三十六卷 , 属编年体史评。从唐尧一直到元代 , 计 3724 年 , 按王朝帝系顺序排列 , 每一朝代列一"纪", 再按王朝先后和时间顺序记载重大历史事件 , 用自己的观点加以摘录和评论。计分"三皇五帝纪 " 、 " 夏纪 " 、 "高纪 " 、 " 周纪 " 、 " 后秦纪 "、 " 汉纪 " 、"东汉纪 " …… " 元纪 " 。其史文可能不完全出于李贽手撰 , 而通过眉批、 夹批、段后评和对史文的圈、点、抹等 , 表达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
    《史纲评要》最早于万历四十年癸丑 (1613) 刊印于南京 , 次年 甲寅又有茂勤堂翻刻本。由于几次禁毁 , 这部书存世极少 , 泉州市 文物馆藏有万历癸丑本。 1974 年中华书局根据泉州存本校补重印。
    《评要》对儒家进行批判。李贽批判那些"峨冠博带 , 讲发政施仁" 的儒生成不了事。尤其鄙视那些虚伪的道学家 , 多处加以驳斥和揭露。对变革、法治的人物热烈赞扬。他继《藏书》评秦始皇为 "千古英雄 " 之后 , 又评 "始皇出世 , 李斯相之 , 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 ", 说秦始皇"是圣是魔 , 未可轻议"。赞扬萧何制法的杰出作用,对贾谊、晃错提出的削藩、重农、抗击匈奴的主张 , 再三评说"名言切中"、"甚是" 、为"有用之言" 。

    第三节 李贽杂文和书评

    李贽的杂文和文学评论大部收入《焚书》和《续焚书》。这些杂文针对当时弊病 , 指向对象明确 , 语言泼辣、犀利 , 所以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一些美学观点和文学主张 , 还有一些评点小说、传奇的 文章 , 都一反封建卫道者的道德规范。这种杂文和评论 , 有很大的 鼓动性 , 竟至谈吐之间非卓吾之书不快 , 有些地方竟至"一境如狂" , 统治者和卫道者惊恐万分 , 视为洪水猛兽。
    一、《焚书》精义

   《焚书》六卷。大约成书于万历四年至三十年间 (1576- 1602) 。
    内容分书答、杂述、史论和诗歌四个部分。全书主要内容着重于批判儒家经典和假道学家。抨击他们崇尚《六经》、《论语》、《孟子》等 , 都是口头禅 , 是假道学者们的藏身之所 , 不作为万世之至论。自序云 : 《焚书》本来是答知己书信往来所提出的问题 , 所言大多刺中近世学者的要害。既中其痼疾, 他们怎肯与我干休 , 必然要杀我 , 所以要焚毁 , 不要保留。《焚书》的本意就是这样。
    《续焚书》五卷 , 是《焚书》的续篇。体例大体相同。部分内容已见于《焚书》 , 部分见于《藏书》。
    《焚书》和《续焚书》实际上就是一部战斗性很强的杂文 , 并公开以"异端"出现 , 所击既瞄准要害 , 语言又尖辛泼辣 , 所以在那种 禁锢的时代 , 市井小民、农夫樵子、下层士人拍手称快 , 而假道学则恨之入骨 , 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焚书》、《续焚书》尽管内容驳杂 , 但比较集中 , 比较引起反响的有两个方面 : 一是对儒家经典的批判和对假道学家的抨击;二是 美学思想的阐述和对小说、戏剧的批点。二者都出于同一个思想 : 追求真 , 疾恶假。
    《焚书》一出 ,郡守兵宪诬蔑李贽是左道惑众 , 搜捕甚急 , 李贽只好离开黄安去衡州 , 经武昌时耿定向气急败坏 , 发表《求儆书》 , 并呼吁他的徒子徒孙群起攻之。
    李贽批判儒家经典并不是否定其人 , 目的在揭示假道学家借其著作而谋取富贵功名利禄 , 因此就连带贬低孔子 , 自己也因此被当作异端。
    李贽对儒家经典并不轻信 , 敢于揭示其不合理部分。他说《六经》、《论语》、《孟子》等书 , 不过是当时他们的弟子的记录 , 有头无尾 , 得后遗前;大半非圣人之言 , 就算有圣人之言 , 也只是一时的因病所发药石 , 不是"万世之至论。"并指出 , 由于史官过于褒崇 , 其臣子极为赞美 , 后世道学家就以这些为资本混世。
    李贽指出 , 即使是出自孔子等圣人之言 , 也不是人人都理解其圣之所在。后之学者 , 所言者 , 不过是接受父师的教授 , 父师也不知 其精蕴 , 而是听之于儒家的先辈 , 而儒家的先辈也往往是出于自己的揣度。这样一来"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 , 小子朦胧而 听之 , 万口一词 , 不可破也;千年一律 , 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 而曰′己知其人 ′, 不曰′强不知以为知′, 而曰′知之为知之′, 至今日 , 虽有目 , 无所用焉。"
    他说 , 我自幼读圣贤书 , 不知他的精义;尊崇孔子 , 也不理解他 为什么值得尊崇 , 就像矮子看戏一样 , 跟着人家叫好。说实在的 , 五十岁以前还像一只狗 , 前面的狗见个影子叫了起来 , 我也随着叫 , 问为什么叫 , 只好笑着 , 说不出所以然。
    他著《四书评》 , 不像经学家的传统态度 , 称为注、疏、解、沽、 训、释等 , 而用个"评 "字 , 公开亮相 , 敢以自己的见解评定这些经典的是非、正误。
    他指出 , 孔子从来也没曾教人要学孔子 , 也没有以自身的学说作为天下学习的教科书。孔子也是一个人 , 孔子也得学。如果说 " 天不生孔子 , 万古长如夜 ", 那么孔子生前如何行动呢 ? 如果一切 是非都得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 那么在孔子以前岂不是没有是非 ! 再说诸子的学术就各有作用, 各有其标准 , 这是客观存在 , 那些假 道学家掩盖得了吗 ? 他与当时的假道学家的代表耿定向反复论辩 , 《焚书·答耿中丞》信中说 :"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 , 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给于孔子 , 则千古以前无孔子 , 终不得 为人乎 ? ……夫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 , 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 孔子为学 , 虽公亦必认为真可笑矣。"这样精辟的见解 , 使那些咬牙切齿的假道学家不能拉衣蔽体 , 而只能暴怒和谩骂 !
    李贽对于假道学家的揭露、抨击和嘲笑 , 真是刻骨入木。他骂儒者为鄙儒、俗儒、迂儒 , 鄙儒无识 , 俗儒无实 , 迂儒未死而臭。最高 的是名儒 , 名儒往往能死节殉名 , 但"也有头巾气 ",即书生习气。
    他揭示道学家的丑恶说 , 这些人自鸣清高 , 实际志在高官厚禄。有的能写几句诗 , 就自称为山人;不会写诗 , 就讲讲 "良知 ", 就 自称为圣人。他们 "名为山人 , 而心同商贾 ; 口谈道德 , 而志在穿窬( 穿壁逾墙盗窃 ) 。
    在《三教归儒说》中 , 他揭露道学家讲道学的实质 ," 阳为道学,阴为富贵 , 被服儒雅 ( 穿戴得道貌岸然 ), 行若狗彘然也 ( 行为却和猪狗一样 )", 他进一步分析说 , 世上不讲道学而博得高贵的不少 , 何必以讲道学作为取得富贵的资本呢 ? 原因很简单 , 不靠讲道学而能取得富贵的 , 这种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 , 有了真才实学 , 不给他富贵是限制不了的。那些无才无学的人别无出路 , 如果不靠讲道学之名以求富贵 , 将终身贫贱耻辱 !
    他描绘道学家的丑态说 :" 平居无事 , 只能打恭作揖, 终日匡 坐 , 同于泥塑 , 以为杂念不起 , 便是真实大圣大贤人矣。其稍学奸诈者 , 又搀入良知讲席 , 以阴博高宫。一旦有警 , 则面面相觑 , 绝无人色 , 甚至互相推诿, 以为能明哲。盖因国家专用此等辈 , 故临时无人可用。"深刻地揭示明王朝腐败昏庸与用人制度的关系。
    再以假道学的代表人物来解剖 , 看看这些名公的言行。在《焚书·答耿司寇书》中 , 李贽说 :"试观公之行事 , 殊无甚异于人者。人尽如此 , 我亦如此 , 公亦如此。自朝至暮 , 自有知识以至今日 , 均之耕田而求食 , 买地而求种 , 架屋而求安 , 读书而求科第 , 居官而求尊显 , 博采风水以求福荫子孙。种种日用 , 皆为自己身家计虑 , 无一厘为人谋者。及乎开口谈学 , 便说′尔为自己 , 我为他人;尔为自私 , 我欲利他′,′我怜东家之饥矣 , 又思西家之寒,难可忍也′,′某等肯门教人矣 , 是孔孟之志也;某等不肯会人 , 是自私自利之徒也′,某行虽不谨, 而肯与人为善 ; 某等行虽端谨 , 而以好佛法害人。′以此而观 , 所讲者未必公之所行 , 所行者又公之所不讲。其与′言 顾行 , 行顾言′何异乎 ?" 撕下了道学先生的假面具。这此言论虽答的是一个人 , 而打击的是整个统治者所御用的道学家们 , 因此天下之伪学胆战心惊 , 并群起而攻之。
    假道学先生的丑恶何止于此 ! 既为假为伪 , 本来也没有什么人 格和良心可言 , 但他们偏又满口仁义道德。李贽就利用具体人物具 体事情暴露之。
    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何心隐 , 聚徒讲学 , 以计促严嵩罢相 , 因 得罪张居正被逮捕。耿定向是何心隐的好友 , 又与张居正友善 , 当 何心隐被捕时 , 竟依违其间 , 未曾手援。为了自己的地位 , 耿定向不惜出卖朋友 , 把道德仁义抛到九霄云外 , 何心隐竟被杀害。李贽在《焚书·何心隐论》中愤慨地斥责耿定向说 : 你得什么不畏死 ? 试 想 , 当时没有张子房 (良), 谁能救项伯脱险 ? 当时没有鲁朱家 , 谁脱季布于难 ? 我因何心隐的死 , 更相信"谈道者之假也 " 。从现在看 , 那时沿途愤慨地为何心隐喊冤的 , 都是那些未曾相识的 , 而那坐视何公之死 , 反而落井下石的 , 却尽是聚徒讲学的人。这就是"匹夫无假 , 故不能掩其本心 ;谈道无真 , 故必欲划其出类 ", 这就很明白了。
    《焚书》为封建社会的那群卫道者、假道学 , 勾勒出其嘴脸。文学家公安三袁中的宏道 , 深刻体会其精神 , 他说 :" 幸床头有《焚书》一部 , 愁可以破颜 , 病可以健脾, 昏可以醒眼 , 甚得力。"
    万历四十六年 (1618),李贽死后十六年 , 他的学生汪本钶编辑 《续藏书》 , 在序言中评论说 :" ……先生一生无书不读, 无有怀而不吐……以故一点撺, 自足天下万世之是非 , 而一■唾, 实关天下万世之名教 , 不但如嬉笑怒骂尽成文章己也。盖言语真切至到 , 文辞惊天动地 , 能令聋者聪 ,聩者明 , 梦者觉 , 睡者醒 , 病者起 , 死者活 ,躁者静 ,■者洁 ,)肠冰者热 , 心炎者冷 , 柴栅某中者自拔 , 倔强不降者亦无不意俯而心折焉。"这一段话正好说明李贽抨击腐儒的社会效应。

    二、《童心说》和小说、戏剧评点

    李贽的美学思想和创作思想 , 虽没有象《诗品》、《文心雕龙》那么宏篇巨构 , 但它更具有时代性 , 更富有战斗性 , 是划时代的作。 集中体现在《童心说》和一些小说、戏剧的评点文章。
    《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单篇论文 , 收入《焚书》卷三。这篇 论文不仅论述了文学创作必须有真情实感 , 而且在道德、政治、艺术等方面都必须是一个真人 , 说真话 , 做真事。这是对明代盛行的假道学在各个领域表现的全面冲击。
    论文开始说 :" 夫童心者 , 真心也 ! ……夫童心者 ,绝假纯真 , 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 , 便失却真心 ; 失却真心 , 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 , 全不复有初矣 ( 失去人之初的童心 ) 。"这种童心为什么会失 ? 开始时 , 闻见从耳目而入 , 而以所入为主 , 童心就失 ;长大了 , 有些道理从闻见而入 , 而以所入道理主于其心而童心失;久而久之闻见愈多 , 所知所觉逐渐扩大 , 这样 , 又知道美名是好的 , 就想要扬其美名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是丑事 , 而想加以掩饰而童心失;道理闻见都是读书认识义理得来的 , 古之圣人何尝不读书 , 他们何以不失童心 ? 本来吗 , 不读书童心也存在 , 即使多读书也是为了保持这一童心不让她丢失 , 怎么可以多读书识义理反而掩蔽其童心。既然多读书识义理反而掩蔽了童心 , 圣人又何必著书立说 , 而使学习的人失去童心呢 ?"童心既障 , 于是发而为言语 ,则言语不 由衷;见而为政事 , 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 ,则文辞不能达。"
    "盖其人既假 ,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 , 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 , 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 ,则假人喜。无所不 假 , 则无所不喜……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 , 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 于后世者 , 又岂少哉 !"
    李贽指出《六经》、《论语》、《孟子》等书 , 不是"万世之至论", 断断乎不是圣人的童心之言。而只要童心常存 , 时时都会出现真的文章 , 创造出各种文学体载。他大胆地指出 :"诗何必古选 , 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 , 变而为近体 , 又变而为传奇 , 变而为院本 , 为杂剧 , 为《西厢曲》,与《水浒传》 , 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 , 皆古今至文 , 不可得而时势先生论也。"
    李贽说明至文无分古今 , 自然也不分体裁 , 只要出童心 , 诗、文、辞、赋和传奇、杂剧等等 , 都是优秀的作品。这种见解否定过去 封建正统文人对通俗文学的轻视 , 提高了小说、戏曲的文学价值。 这种理论 , 还直接影响后来的公安三袁的文学观和冯梦龙的创作实践。由于时代的局限 , 也由于李贽哲学思想未能摆脱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 , 论说大多过分强调心里因素。但这种理论在当时是划破黑暗天空的闪电 , 是震聋启聩的惊雷。
    真心必然激发真情。在《焚书》卷三 ( 杂说 ) 一文中 , 李贽议论 说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 , 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 无状可怪之事 , 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 , 其口头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 , 蓄极积久 , 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 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 , 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 , 感数奇于千载。既已喷玉唾珠 , 昭回云汉 , 为章于天矣 , 遂亦自负 , 发狂大叫 ,流涕恸哭 , 不能自止;宁使见者闻者切齿咬牙 , 欲杀欲割, 而终不忍藏于名山 , 投之水火。"
    他正是以这种真心和至情的创作 , 来评价《拜月》、《西厢》和《琵琶记》之差异的。他说 , 《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 他认为"化工"是自然神妙 , 画工虽巧己落第二也。并进一步分析说 :" 追风逐电之足 , 决不在于牝牡骊黄之间;声应气求之夫 , 决不在于寻行数墨之士 ; 风行水上之文 , 决不在于一字一句之奇。"他说 , 那些结构紧密 , 合乎法度 , 首尾相应 , 虚实相生 , 种种技巧 , 虽也是写文章的技巧 , 但都不足以谈天下之至文。《西厢》、《拜月》没有《琵琶》的穷巧极工 , 而《琵琶》似真非真 , 不能深入人们肺腑 ;《西厢》、《拜月》何工之有 , 而所写者 , 正是宇宙之内自有如此感动人的人。如自然化工 , 其工巧真不可思议。
    李贽给杂剧这样高的评价 , 对小说更从其社会功能、历史真 实、文艺教育等方面加以阐明。他在《忠义水浒传序》中写道 :" 太史公曰 ,′(说难)、( 孤愤 ), 圣贤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 , 古之贤圣 , 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 , 譬如不寒而颤 , 不病而呻吟也 , 虽作何难乎 ? 《水浒传》者 , 发愤之所作也。"
    "发愤而作" 这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 是检验创作动机是真是假的标志。《水浒传》为什么是"发愤之所作" 呢 ?愤宋事 ! 宋 室腐败 , 举措颠倒 , 大贤处下 , 不肖居上 , 导致夷狄入侵 , 纳币称臣 , 甘心屈膝如犬羊。由于以上这种政治背景 , 因而驱使天下大力大贤尽纳之水浒。这种愤 , 不是一般的私愤 , 而是为国家民族的不幸 , 为忠义之士不平而激发的愤。
    小说的社会功能 , 就是从表现这种愤的艺术形象中产生的。啸聚水浒的强人 , 都是由于"官逼民反 " 、 "逼上梁山" 的 , 所以他们就组成 " 同功同过 , 同死同生 " 的忠义英雄的群体。如果统治者能读一读这部书 , 真正理解这部书 , 那么这些忠义之士就不会驱之于水浒, 而为朝廷为卫国干城的心腹了。
    当时封建正统文人 , 以及明清以后不少封建卫道者 , 大骂水浒英雄为"盗贼", 而李贽独具慧眼 , 不仅为逼上梁山的英雄端正形象 , 而且把小说的社会地位和文学价值的大旗高高举起。他是中国文学史上 , 小说戏剧评点的实际开端者之一。
    宋元时代 , 我国戏剧、小说己经相当发达。到了明代 ,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市民阶层的扩大 , 这些文学形式更加发展和繁荣 , 历史要求给他们应有的地位。李贽就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完成历史要求的任务。因此 ,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 , 起过划时代作用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
    李贽既是一个封建传统的离经判道者 , 又是历史发展新阶段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他以自己留下的禁不止、焚不完的著作 , 竖起一座巨大的思想家的丰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智大勇的思想家李贽
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李贽
浅谈“中国第一思想犯”李贽的“异端”思想
是非
异端思想家李贽
他是明朝第一狂士,蔑视六经,挑战正统,不把孔子放在眼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