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玄览

王玄览

(626~697)
    唐初道士、道教学者。名晖,法名玄览。广汉绵竹(今属四川)人。年三十余,与乡友去茅山学道。途中觉同行者概非“仙才”,而归故里。感叹“长生之道,无可共修”。此后遍研释、道二教经论,务究其源奥。年四十九,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李孝逸召见,深受敬重。后为道士,隶籍至真观,居成都。士人和道士多仰慕其学,常相与谈经问道。其思想源于道家而杂有佛教色彩。他仿照佛学中“佛”与“众生”非一非二的命题,认为“道”先于“众生”而存在,“众生未生,已先有道,有道非我道,独是于古道”。并认为“众生有生灭,其道无生灭”,众生已死,道仍长存。他又分“道”为“可道”和“常道”,认为“常道”生天地,“可道”生万物。万物有生有死,而天地可以不老,所以“可道”无常,而“常道”是实。此乃因袭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之说而来。认为欲得道,不应外求,而应内求。因为道不在人心之外,而是人心中具有的“道性”。道生万物,就是心生万物。“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心之与境,常以心为主”。他以事物之动静为例:“眼摇见物摇,其物实不摇;眼静见物静,其物实不静。为有二眼故,见物有动静,二眼既也无,动静亦不有。”又称“法本由人起,法本由人灭,起灭自由人,法本无起灭”;“一心一念里,并悉含古今”,“十方所有物,并是一识知”。所以,他认为修道成仙的要旨,是要修得一个清静不变的“识体”。这又接近佛教法相宗唯识论的观点。著作有《遁甲四合图》、《真人菩萨观门》、《混成奥藏图》、《九真任证颂道德诸行门》、《老经口诀》等,皆佚。弟子尊其为洪元先生,将其谈论经教之语录,辑成《玄珠录》2卷,收入《正统道藏》。
                  邱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静
《道德经》第四章导读:摆脱物逻辑
启世录51-60卷
重阳立教十五论
意拳正轨  王芗斋 著
儒家内圣修养心法(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