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性善惡淺說(陈攖宁先生)

 人性善惡淺說

著者:陈攖宁先生

昔者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惡,各述一幟。在理論上絕對不同,然皆能自圓其說。但後世儒者,大都崇孟而黜荀,以為荀子謂人性本惡,即無異乎教人為惡,斯不足以服荀子之心也。蓋孟子言性善,非聽其自善而已。乃欲吾人求得本性中一點天良,發揮而光大之,不使其埋沒於眾惡中,而莫由自拔也。荀子言性惡,亦不是任其作惡而已,乃欲吾人警惕於性分內原藏有惡種子。凡一舉以動,不可絲毫放鬆,必須盡力克制,則惡性日減。而善性日增矣。故孟荀二氏主張雖不同,而宗旨則同。孟子主先保存其善,而後惡自不生;荀子主張先認識其惡,而後方能勉成其善。至其宗旨,皆不外乎勸人為善。固殊途而同歸也。

或問:孟荀之宗旨相同,既已明,然孟荀之學說,根本立於反對地位,如謂性善說為是,則性惡說為非;若性惡說為是,則性惡說為非。二者如冰炭之不相容,將奈何?

答曰:二者皆是也。試觀世間諸人,不論中國外國,不論黃種白種。有生來性格和平、慈愛、忠信、廉潔者,亦有生來性情、暴戾、殘忍、狡詐、貪污者。前者性善,後者性惡,皆是先天帶來的種子所造成。善者生來就善,既未曾受教育所感化,惡者生來就惡,亦未必由習染所傳變。可知,人人本性中,既有善種子,即有惡種子,不盡屬善種子,亦不盡屬惡種子。故極善之人,或不免偶起少許之惡念,惟賴當機撲滅,即不至於蔓延。極惡之人,或亦有偶發之一時之善心,惟賴助長扶持,即不至於消失。蓋人性是最複雜的,而非單純的,所以現此矛盾之象。譬彼太極圖中,包含陰陽二氣。周流循環猶之人有善惡二性也。一部《易經》,其宗旨都是扶陽而抑陰,親君子而遠小人。亦猶孟荀二氏去惡善之苦衷也。善人患少,惡人患多。凡讀書明達之士,務須體古哲之遺言,會《易經》之原理,振頹風而挽末俗。息邪說以正人心。將使性善者常保其善,性惡者亦漸漸改為善,則大亂可已,治安可期。余於此有厚望焉。

著者按:本篇所用性字。是普通的解釋。如性格、性情之類皆是。故有善惡可言。若儒家所謂窮理盡性,佛家所謂明心見性,道家所謂性命雙修。此等性字所代表的意義,皆至高至妙,超然象外。無善惡之可見。亦不能拿言語文字去形容他。必須學者親自做工夫。實地驗證。方可領悟。

最奇怪者,就是現在所流行的新名詞,如性別、性交、性學、性史、性教育、性知識,數不勝數,皆是專指男女肉體之間關係而言,弄得社會一般青年學子,腦筋中除了雌雄二具以外,更無所謂性。吾恐將來字典上性字的意義,要大加改革,從新註解一番,方合於今後人類所需用,閱者諸君以為然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性善恶浅说(陈撄宁著 蒲团子校)
习相远
关于人性善恶观点之起源
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
儒家哲学/梁启超
略论先秦儒学及其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