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锔瓷与金缮的现代重生

谢葵萍

[摘要]锔瓷和金缮作为两种修复器物的传统方法,承载了“惜物保福” 和“侘寂”的哲学思想。通过田野调查,笔者发现锔瓷和金缮在现代得以重生,并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文化创意产业两大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锔瓷;金缮;传承;创意设计

[Abstract]Curium porcelain and gold repair are two traditional repairing crafts, which carrying the cherish the venerable and WABI philosophy thought. Through field survey about Chinese curium porcelain and gold repair, we found that the two traditional crafts have rebirthed today, which bring us useful exploration and inspiration in two fields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Key words] Curium porcelain; Gold repair; Inherited; Creative design

瓷器易碎的特性催生了使器物復活重生的锔瓷和金缮工艺。现代人对于破碎的瓷器大多是丢弃,走街串巷的锔匠吆喝着“锔盆、锔碗、锔大缸”已成为民俗文化记忆。曾流行于达官贵人中的“锔活秀”随着封建王朝的终结一度消失在战乱之中,锔补、镶扣、金补(陶瓷补金)、蜡补、复烧、随色、做旧等皇家陶瓷修缮工艺难寻踪迹。近年来,文物收藏之风兴起,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备受关注,文化创意产业欣欣向荣。自锔艺和泥金彩漆等传统手工艺申遗成功,锔瓷和金缮又重回人们的视野,二者皆承载着“惜物保福”和“侘寂美学”的哲学思想,将残缺的具有艺术价值或个人情感的古物进行修复和艺术加工,使器物得以重生和升华。在追求个性、文化多样性的时代,锔瓷和金缮逐渐步入创意定制的设计空间,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在现代得以华丽重生。

一、锔瓷无痕与金缮尽美

锔瓷是一种在陶瓷上钻洞,再用金属锔钉做搭扣使残器得以卯合的修复技术。修复步骤主要包括对位成器、钉位点记、打窝钻孔、锔钉锔瓷等几个环节1。由于瓷器的硬度非常高,金属无法在瓷器上打孔钻眼,“金刚钻”和“锔钉”的发明也就成了锔瓷形成的必要条件。著名的歇后语“没有金钢钻,就别揽瓷器活”,说得就是锔瓷行当。中国锔瓷用到的金钢钻主要有山东的皮钻、河南的弓钻和河北的砣钻,这三种金刚钻,钻头相同,只是形状与操作方法有所不同。锔钉一般是用金、银、铜或铁做成的两脚钉,还有具有艺术特色的,被称之为“花锔”的镂空钉、雕花钉、镶钻钉等。各地锔钉大同小异,在锔瓷过程中的使用基本一致。锔瓷有粗活和细活之分:粗活是为普通老百姓修补破损的碗、碟、盆、缸等,所用的金刚钻较大、单一,锔钉为清一色的铁钉,工艺略粗,以耐用为主;细活是为大户人家修复观赏瓷或紫砂壶,金刚钻小巧精致,锔钉用民间绝活锻铜工艺加工而成,有花钉、素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1]之别,注重艺术价值,工艺要求精致。历史上出现的“锔活秀”表明了锔瓷手艺开始向锔瓷艺术进行转变,“干粗活”的锔匠与“干细活”的锔艺师繁荣着整个锔瓷行业,锔瓷由此达到了鼎盛时期。由于采用锔瓷修复后的器物牢固耐用,像笔洗、茶具等容器可做到滴水不漏,被称为“锔瓷无痕”[2]。

“金缮”,是用天然大漆将瓷器碎片黏合,快干的时候在瓷器表面敷以金粉或金箔,或用金进行绘画的一种修复工艺。其所用的粘合剂生漆是一种天然树脂涂料,具有防腐蚀、耐强酸碱、耐高温、防潮绝缘等性能。从字面上看,金缮中的“金”意为黄金、金色,缮为修缮、修复,意即用黄金或金色之物来修缮残缺,其工艺流程大致有拼贴配补、打磨髹漆、金绘或贴金等环节;从工艺角度来看,金缮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泥金彩漆工艺的部分工序;从考古及博物馆学角度看,金缮是修复瓷器、紫砂、玉器、象牙、竹木器等文物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读性、相容性和可逆性;从美学角度看,金缮追求“侘寂”的审美趣味。“侘”意为简陋,“寂” 意为寂静,“侘寂”是一种在日本流行的观念,其强调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环,在残缺中发现美,在寂静中发现古物呈现的岁月之美。这种哲学观或许可归结于岛国资源缺乏,常遭地震等自然之灾所带给他们的命运无常之感。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处于瓷之大国的中国人对于兔毫、油滴、木叶天目之淡然,而日本人将曜变天目供奉为国宝。填补、髹漆、阴干、打磨,用金细细地描绘,甚至还要耐受大漆的过敏症状,金缮需要极大的忍耐力和漫长的等待,类似于绘制唐卡的修行之举。胸怀一颗惜物之心,用世上最贵重的东西来修复残缺,装饰、美化、升华至一个新的艺术境地,可谓“金缮尽美”[3]。

锔瓷善于修复陶瓷的裂缝和冲线等缺陷,由于需要打孔,会对器物造成二次伤害,但修复后的器物结实耐用。金缮适合修复陶瓷的缺肉、飞皮等缺陷,但金漆粘合部分遇热水可能会破损。现代陶瓷艺术修复师经常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以扬长避短。

二、锔瓷与金缮的历史概说与现状

(一)锔瓷的流变与现状

锔瓷是随着中国陶瓷产业的发展而自然形成的行业,是中国陶瓷文化的衍生部分。锔瓷行当起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最早可见于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锔匠做活的场景,一般认为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纵览中国陶瓷史,从陶器到瓷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瓷器在古代曾是非常珍贵的东西,且不说唐代秘色瓷、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明代青花瓷以及清代皇家之珐琅彩,就是普通老百姓的瓷质餐具出现了裂痕也不忍丢弃,而那些不慎打破的传家之宝或有纪念性、寄托情感之物都会请人加以修复或进行艺术加工,锔瓷行业曾经繁荣兴旺。明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见闻札记》中曾对瓷器修补有所记载。日本江户时代的《蚂蝗绊茶瓯记》记载了幕府将军足利义政寻求中国匠人修复南宋龙泉窑茶碗,因对其凸起的、如蚂蝗绊般的锔钉不满,改用金缮工艺来修复的故事。清代《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清宫廷陶瓷修复修缮工艺包括清洁、打磨、镶扣、胶粘、蜡补、金补、锔补、随色、复烧、做旧等10种,可见在古物收藏兴盛及注重文人审美的时代,锔瓷等陶瓷修复技术是一种为贵族服务,被人欣赏的高级工艺。晚清民国战乱时期,由于物资非常匮乏,锔匠们走街串巷,挑着担子,对老百姓的日用陶瓷器物进行修补。

改革开放后,制瓷业迅猛发展,供大于求且物美价廉,致使残器大量丢弃,锔瓷行业由此日益萧条,锔瓷工艺濒临灭绝。21世纪初,随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上日程,锔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在古玩市场,锔瓷品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特殊印记的文物(图1)。从前默默无闻的锔瓷艺人出现在网络新闻中,参加民俗手艺、民间绝活和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到高校讲学等等。王振海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为锔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是原宫廷造办处御工山东巧工王神手的第五代传人,4岁起跟爷爷学习家传锔艺的24样、72种、136道绝活,11岁开始承袭祖业(图2)。锔艺申遗成功后,王振海先后在内陆,到台湾、英国、德国等地讲学,并举办展览,以此传播锔瓷文化和传授锔瓷技艺。湖南卫视、东方卫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等媒体对其事迹有专题报道。他说:“锔艺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经过千锤百炼凝聚的艺术精华,用来消除破碎、抚平裂纹、缝补伤感、修复懊悔、缝补断代、修复遗憾。锔艺是艺人与残瓷的对话,残瓷只是载体,锔艺是过程,锔艺为即将逝去的器物注入二次艺术生命,造就残而不残、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另外锔艺也是一项非常环保的行为。”[4]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锔瓷的设计产品也开始繁荣与流行。江朝文传承祖父的手艺,注册“玩瓷片”锔瓷商标,店面开在景德镇陶艺街,是最早带动景德镇锔瓷行业复兴的一位。江朝文说:“30年前,许多年轻人向往城市缤纷的生活,都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锔瓷曾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危机,但是我坚持下来了,并在文化复兴的当今,加以创新发展。”随着景漂现象的出现,景德镇留下了大量艺术家和手工业者制作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破损的作品,以往的丢弃现象在减少,象“玩瓷片”这样的锔瓷工作室渐渐出现(图3)。景德镇是世界上最大的陶瓷工业城市,从宋景德年间建镇至今一千多年来,地下保存了大量的陶瓷碎片,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垃圾。景德镇“忆千年”陶瓷艺术品有限公司,采用传统锔瓷工艺,对陶瓷千年的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成功将“工业垃圾”转变为“文化珠宝”,专业开发以古瓷片为载体的文房用品和首饰创意定制,已成功步入旅游纪念品和文创产品市场。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引入,还有人研发了锔瓷机器人,锔瓷不仅得以重生还得以“升华”。

(二)金缮溯源及现状分析

很多人认为金缮属于漆艺范畴,因其修缮瓷器所用的粘结剂为天然大漆,技术手段和髹漆无异,只是金缮的目的是修缮瓷器等残破器物。据最新的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在8000年前已出现髹漆工艺,唐代的“金银平脱”一般是在漆器表面贴金银片,著名的有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金银平脱”。明代《髹饰录》记载的“补缀:补古器之缺……”,明确提到用大漆修缮古器旧物。清代《景德镇陶说》记述“粘碗盏法”和“粘官窑器皿法”两种古瓷器修复技术。《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清宫廷陶瓷修复工艺的金补即陶瓷补金,是将金粉与漆调和后对陶瓷断裂、缺失处进行补配,或在漆修补的基础上再在陶瓷破损处撒、贴金粉金箔的修补工艺,这应该就是日本所称的“金缮”。清宫档案中还有用大漆修补瓷器的记录,如“乾隆十一年……总管刘沧州交均釉飞脊花觚一件。传旨:着用漆补好,钦此”。从审美取向来看,由于深受日本茶道文化的影响,这种修复工艺最终在日本发展成型,名为“金缮”。宁波泥金彩漆工艺是中国濒临失传的传统漆艺之一,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艺角度来看,金缮其实是泥金彩漆工艺的部分工序。泥金彩漆工艺泥料以大漆、陶土、瓦灰、贝壳灰等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合,练制成高密度且具有坚韧性的修补填充材料或堆塑漆泥,并在缺损面上雕塑各类装饰形状图案。泥金工艺起源于新石器时期,古人用植物汁液调和天然金粒涂在石器表面以作装饰。历代文献对其皆有相关记载,如唐代崔涂《过绣岭宫》诗:“古殿春残绿野阴,上皇曾此驻泥金。”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封禅》言:“树石九旻,泥金八幽。”《旧唐书·后妃传上·太宗贤妃徐氏》载:“ 齐桓小国之庸君,尚图泥金之事。” 宋苏轼《永裕陵二月旦表本》言:“岱岳泥金,未讲升中之礼;荆山铸鼎,遽成脱屣之游。”等等。

当今,中国人更多接纳与欣赏的是金缮所传递的惜物之心、残缺的崇拜及侘寂美学。王珊创立的金缮工作室名为“漆息”,意为“以漆养心,万物同息”。她说:“冷静地接受残缺且真诚地修补,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不只是修补,而是成全了一颗惜物之心。物件和人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免会磕磕碰碰,这些伤痕造就了现在的你,物件破碎后通过金缮修补,也会留下一份独家记忆。选择用昂贵的金粉装饰并非为了掩盖器物的缺陷,而是接受这份不完美并将其美化,使器物拥有新的生命力。”“一善门”金缮工作室是由一群90后的年轻人创建的,主要从事器物修复和工艺教学。“一善”取自古语“日行一善”,善是初心,缮是作为,“行善心,修缮器”是宗旨。目前工作室的修復工艺主要有金缮、银缮和漆缮。工作室的主持人说:“我们欣喜于遇见的每一件器物,或珍贵、或平凡,就好像遇见每一个人,也倾听,也诉说。尊重每一个人,每一件器物,存善念,行善待。修缮器物的同时,亦是对自心的修行。”“一善门”梅琳玉讲述了她为著名陶艺家安田猛修复作品的故事,这件金缮之作成就了惜物之心,保留了一份美好的记忆(图4)。“木匚 ”金缮工作室由漆艺专业出身的曹明健创建,他和他的合作伙伴们除了做金缮,还致力于现代漆器的设计与制作,开创性地将漆器与瓷器设计相结合(图5)。

三、锔瓷和金缮重生的有益探索

(一)锔瓷和金缮利于环保

瓷器的坚硬、耐磨和易碎等特性导致了破损的瓷器永远不可再生或降解。瓷器垃圾坚硬锐利且很难处理,与人类争占着大自然的有效空间。金缮和锔瓷修复瓷器生命,在缺陷中寻找美,将垃圾变成另类的艺术品,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瓷器垃圾的产生,为环保作出了贡献。笔者曾带领学生收集一些因有缺陷而被作坊丢弃的陶瓷商品,针对其缺陷采用金缮等手段进行二次创作。由于瓷器的不可降解性,大量的残瓷废弃物存造成环境污染,锔瓷和金缮赋予了残瓷的二次生命,是一种绿色环保、变废为宝的手段(图6)。通过调查发现,这一修补方式引起了许多商家的关注,有些瓷器商家采用锔瓷的方法对有少量缺陷的产品进行了补救,以此降低重复生产的成本。陶瓷文物修复多采用环氧树脂等化学材料作为粘合剂和配补材料,对文物和人体存在一定的危害,而金缮修复主要使用天然生漆,调和蛋白、糯米粉、黄土粉等作为粘合剂,以大漆、陶土、瓦灰、贝壳灰等材料作为修补填充材料,这样的黏合剂和配补材料没有化学污染,天然环保,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相容性、可逆性、可读性等,即对修复师以及文物几乎没有危害又符合国际文物修复的道德准则。如在大英博物馆等文物收藏机构,我们能够看到一些使用金缮修复的瓷器。

(二)锔瓷和金缮是设计发展的一个方向

锔瓷和金缮都是基于残瓷的二次艺术创造和再加工,锔艺师和金缮师历来都是根据主人的要求进行创作,以求锔钉或金绘部分与器物更加和谐美观。近年随着收藏热的到来,古瓷片因存世丰富、学术与艺术价值较高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珍稀瓷片,比如宋五代名窑、元青花、明清官窑龙纹和款识等瓷片卖到数万不等,经过加工设计成戒指或扣子等也成了价格不菲的奢侈品。为迎合普通大众的需求,设计师采用锔瓷工艺将古瓷片设计成各类生活用品,比如扣子、胸针、首饰、U盘等,一些商家设有网络销售平台或线上与线下同时销售,这些跨越时空、文化内涵丰富的艺术品慢慢流行起来。“忆千年”古瓷标本首饰首创中国人文珠宝,“木匚”工作室以古瓷为标本,将锔瓷和金缮相结合,设计与制作出既承载文物信息,又具有文化底蕴和时尚气息的优秀作品(图7)。

锔瓷和金缮的方法、理念也启发了当代的设计师和艺术家,锔瓷和金缮将是瓷器设计发展的一个方向。美国陶艺家南茜收集世界各地的瓷片文物,采用传统金缮工艺创作了表达经济全球化的现代陶艺作品《全球陶瓷船》。台湾艺术家陈高登传承知物用物、爱人敬天的惜物哲学,将传统锔瓷工艺用于现代器物修补,创造了融合锔瓷艺术之美与当代生活美学的设计作品(图8)。陶艺家周先锋是特殊教育学院的教师,曾拜锔瓷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振海为师,采用传统锔瓷工艺创作了陶艺作品《修复—心》,表达对残缺的赞美。

(三)锔瓷和金缮的重生将引领一种文化时尚

金缮就工艺来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泥金彩漆工艺的部分工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锔瓷一样是研究民间技艺、经济发展、文化特征的活化石。它们体现了我国古代先民对物品的循环利用、对资源异常珍视的态度。古人崇尚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接触了事物,才能获得真知[5]。锔瓷和金缮也是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能不断获得感悟,成功修复破损物件的过程,就像是自我修行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古器物收藏热的兴起,人们一边玩味古老器物承载着的历史痕迹与经年之美、历代使用者的往事和体温,一边研习这些古老手艺,手工技艺、文物鉴赏的能力与对人生的感悟一同增长与提升。

锔瓷采用的锔钉金扣和金缮中残缺部分的贴金,是在用世界上最贵重的东西来面对残缺,以此对残缺器物进行装饰与美化、升华及涅槃。现代人身上大多有一份浮躁,蕴含“惜物保福”的锔瓷,承载“侘寂美学”的金缮,此类文化媒介之物俨然成为现代人

修身养心以及与社会交流的纽带。

结语

锔瓷和金缮在现代不仅得到重生,成为艺术品修复与保护的方法,同时积极参与现代的艺术设计与创作,最终从“幕后”走向了“台前”,成为了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人们的消费观念悄然发生着变化,从消费物质到消费非物质,消费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抑或感觉与品位,锔瓷和金缮成为了“修身养性”、“格物致知”、“惜物保福”、“侘寂美学”等文化符号的媒介,這种媒介将引领一种珍爱资源、绿色环保、去除浮躁、沉静养生、增进文化素养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时尚,并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两大领域带给人们有益的探索和启发。

注释:

1对位成器:将破碎的瓷器摊开对位,找碴,对缝,用胶纸在对合成形的瓷器里面粘复,使瓷器基本恢复原有形状。钉位点记:按照瓷器的形体结构与破碴、缝隙的位置计算锔钉的张合位置及位点,加以标记,计算出所需锔钉数量、样式来配合瓷器原来的形状和花纹图案。打窝钻孔:根据标记好的钉位用金刚锥打两个小窝再用金刚钻钻孔。钻孔时必须双腿双脚上下与金刚钻的拉伸同时运动,钻出倒燕尾孔。

参考文献:

[1]王文权.论民间传统锔瓷艺术[J].作家,2012(6).

[2]滕逸骅.锔瓷无痕 金缮尽美[J].第一收藏,2014(8).

[3]王振海提供的高校讲座手稿.2011.06.

[4]俞惠,杨植震.古陶瓷修复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5]进入高校的“修复”热[J].美术观察,2016.0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残缺至美,岁月流金
“惜物之心”瓷器之金缮修复步骤及赏 析
匠人 · “中国金缮第一人”以最贵重修补残缺,以最尊重接纳无常
邓彬:面对残缺,不是抛弃而是从容温柔对待
无漆不休——漆器的源起与修复
历史上有柴窑存在吗?你是怎么认为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