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2普陀一模范文
userphoto

2022.09.01 上海

关注
有人说,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本材料作文的关键词是“知识”和“想象力”。材料用“土壤”做比喻来表达“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是想象力的必要条件;知识滋养和培育了想象力。材料同样用了我们熟悉的表述方式:有人说……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这四个字,可以让我们拓宽思路进行联想,不尽如此的是知识对想象力的消极作用?亦或是想象力的土壤还有其他?,我们的观中心论点往往是肯定前一个论点之后的补充论述。
        如果从想象力的定义入手,我们会发现它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一种能力,这就很好论证了材料的第一句“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然而联系到孩童与成人的对比,我们很容易发现知识储备量处于优势的成年人,想象力却远远输给孩子,这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为什么知识与想象力不成正比呢?这就很快照应了上文中的第一个“不尽如此”。在进行析因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想象力的特征入手:天马行空、自由无限、打破常规……它会与稳定而坚固的现有知识体系进行碰撞。我们也可以从现代社会效率至上的角度入手,谈知识异化为谋利工具后对想象力的扼杀。
        然后,我们发现想象力被禁锢的危害性就是知识更新的停滞,文明社会的倒退,于是知识与想象力之间的双向关系昭然若是。
        联系现状,我们看到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却难现轴心时代的尴尬境地,这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才能让想象力化为帮助人们利用已知突破未知的工具呢?首先要明确不是知识束缚想象力,而是人失去了主体性,成为了工具的奴隶。其次我们要找回孩童的求知欲,保持对生活的的热爱与好奇。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批判怀疑的态度,有包容异己的胸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三9  强壮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社会不再如古代那样稳定,正如卡尔·马克思所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万众创新,全民创业”,在现代,创新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在看到众多成功人士的经历后,人们开始思考创新与知识的关系。有人说:“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
无可辩驳的是,知识的确为想象力创造了基础。由想象的定义可知,想象一定是从实际存在的事物联想到其他事物。在仿生学中,人们可以从鱼骨中想到建造船,从鸟儿中想到制造飞机;但没有了基础就无从想象,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人类至今无法想象出四维空间的样子,就是因为人类生活于三维空间,没有人见过任何四维空间的事物。
因此,知识是想象力的前提条件,并且一定程度上,知识越丰富,想象力就越强,想象的结果也越可能成为现实。比如《蒙娜丽莎》的作者达芬奇,不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数学家。他利用他广博的数学知识,将黄金分割、螺旋曲线等数学图形,经过精确测量、计算,最后完美地呈现在了每一幅画作之中。
当然,这不仅如此。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同时能推动知识的进步。因为想象其实是对充满随机性的事物的预测,可能会有许多种结果,有些是不切实际,被证明错误;有些却在后人的努力中被实践所证明。生物学家孟德尔在研究遗传定律时,大胆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结论,之后在DNA被发现所证明,而DNA的实验就是根据孟德尔的推测来设计的。这时,想象便成为了知识进步的灯塔,为科学的前进指明了方向。
诚然,知识能够提高想象力,然而某些时候也会成为想象力的限制因素。当一个人囿于自己的知识,而不敢于想象,不敢于越雷池半步;或者自恃有足够的知识而对想象轻而易举地否定时,他的知识就成了想象力的束缚。在这方面,成年人就常常不如儿童。小孩子会指着天上的云说:“看,那是一条狗。”而成年人往往只会关注房价、工作等实际的东西。因此在一些不懂得教育的大人那里,孩子的想象力会受大人的影响而逐渐消失。
虽然知识表面上限制了想象力,究其根本,真正限制想象力的并非脑海中的知识本身,而是一个人对待想象力的态度。在看待同样的事物上,有些人只看到了眼睛中呈现的影像,而还有一部分人的眼前是很多东西。这样的人常常能在工作中、学习中达到创新,发现新的途径。他们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待想象有着积极的态度愿意多去想象,而这其实也代表着他们愿意接受新的事物,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随机应变。
而这,便是我们应该对待事物应有的态度,“君子不凝滞于物而与世推移”。现代的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切都在时时刻刻的变化,人们需要一种对新的环境和变化正面积极应对的状态,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沃识之壤,栽梦之花
高三9 唐孝天
芝诺曾向其学生提出过“知识圆圈说”——我们已知的愈多,个体认知的圆圈边界愈广,
随之触探的未知也愈多,想象也更丰盈。或言,知识乃是想象力之壤,这无疑昭示知识与想
象间的基本关联,然而欲凭此栽梦花于知识之壤上,未免过于浅易。
想象常被视作主观个体对已知事物的“温故知新”、重组再现,是基于自身认知的创造性的意识外延。这种理性的想象一定是源于个体已知的,因为作为土壤的知识常带有潜在的路标性,指引人的想象方向、确认主体的想象空间,这也正阐释了为何知识被喻为土壤。
不过,认知也会时常束缚想象,僵化个体的思想,塑造批量化的“别利科夫“。当知识本身压制主观智慧,人们终将心甘情愿地化身装在套子里的人,奴于个体认知的局限性却洋洋自得——于是,阿西莫夫再难思考时间的本质以憧憬科学未来,余华再难邂逅牛背上的徐福贵以反讽黑色现实,小说家将失业,哲论者将流浪,智慧将日渐退化,文明将固步自封,世界从此多了分平而淡的狭隘,少了分梦与思的色彩。
说到底,对知识的一昧依赖才造就想象力的流失和固化。因此我们要明悉,正如无水之壤种不出想象之花,我们渴求额外的准则来滋润久涸的思想,而不是仅仅受制于个体有限的已知。无论是以好奇之心探索外境,亦或以怀疑之眸审查认知,想象力永远源自于已知的再审视,源自新与旧的碰撞,而非源自知识的扁平堆叠。
进而,当梦之花绽放,想象力迸发而丰沛起来,新的知识会被发掘,新的认知将被确立,由此形成一套自然的、良性的求知循环。知识和想象从此交替互往,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彰显,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将开阔而清晰起来。
揆诸当下,这是最便捷的时代;这也是最急促的时代。人们因各自内卷而精神自耗,时间因奔走匆忙而分裂破碎,效率因功利主义而举足轻重,竟一时分不清知识和人究竟谁为主、谁为仆。日渐偏激的现代人服役于知识的象牙塔,殊不知,比知识高尚百倍的想象力正迷失在人们自愿贫瘠的土壤上。我们早该警惕知识的异化,从而开阔胸怀,敢于批判怀疑,坚守好奇本心,如此才能唤醒人的主体性,升格彼此的感知力、创造力、想象力,以免囿于知识的桎梏而沉溺于鼠目寸光。
我很喜欢李清照的一词“酴醾落尽,犹赖有梨花”,而它也正阐释出知识和想象的双向关联。知识之壤孕育想象力的酴醾,而想象甘休,新的知识也就此产生。任外境纷扰,我们当以主人的身份上岸,沃识之壤,栽梦之花,在旧知的重温中,在想象力的喷薄中,在酴醾的谢幕中,静静品味那方才盛放的一树梨花香。
失去的可能性
高三9 周天一
茹贝尔曾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一处就是人类拥有全面的自我意识,而想象正是自我意识的衍生物,体现了人类对于身边事物的联想和美好世界的追求。那么,到底是什么培养了人类如此发达的想象力?有人说:“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但在我看来,其中的关系远不止于此。
上文的话解读起来很简单,想象力好比植物,而知识正如培育想象力的土壤,也就是想象力发展的源泉,知识造就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的确,人类起初的想象正从身边的一花一草开始。如果对于周围事物无法正确认识,做出总结,更不要谈进一步的想象了。随着人类对事物发展规律的了解,科技的发展,人类想象的范围不断扩大。起初,人类靠双脚出行,只有人力支撑的代步工具。但随着蒸汽机的出现,人们的想象力获得了发展,产生了用蒸汽机等科技成果改变出行方式的想法,因此火车出现了。但在火车被发明时,谁又能想到将来
人类能依靠人造的翅膀翱翔天空呢?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随着科
技的进一步发展,有人产生了这样的想象,尝试去创造新的出行方式。人类科学史上的这一系列变革有力证明了知识对想象力的积极作用,知识拓宽了想象的视野。
但任何现象都存在反例。成年人比孩童多接受了数十年的教育,知识远比孩子丰富。按上面的说法,成年人的想象力应该比孩子更加广阔。但事实恰好相反,多数成年人的想象力及其贫乏,而孩子的想象力却很丰富。这引出了知识与想象力的深层关系。知识,从定义上说,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与归纳。这种一般性地概括,容易造成我们对于事物的刻板印象。尤其是经过长时间的课本教育,我们仿佛为一件事物的发展设定了极限,事物在目前社会的功能就是其全部可能性的体现,这使我们忽略了任何事物的潜力。而孩童对世界的认识尚不完全,这样的状态给予了他们一种优势,也就是运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思想对世界做出不同的阐释。孩子注重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大多数人的普遍观点。
韦伯曾对理性做出诠释,他把理性分为两类,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正如其名,工具理性将理性用作衡量事物的客观尺度,用于实现某一目标。自从启蒙运动以来,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工具理性,对事物的作用做出评判,找到达成目标的最佳途径,获得最大效率和收益。
因此,社会中的官僚体系出现了。在这种体系中,人不被看做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每个人的个性都被抹去,只追求至上的社会效率。这种做法只是不断榨干现有可能性,而完全没有开拓新的边界,极大地遏制了人类的想象力。同时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知识产生了异化,沦为了追求利益的工具,如果说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那这样的知识,只会让想象之花枯萎,消磨人类探索无限可能性的热情。
进一步来说,想象力受到限制,又反过来抑制了知识的进步。爱因斯坦曾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者进步,是知识的源泉。”由此看来,想象力也是知识的土壤。人类历史上知识的获取,源自人类了解事物的渴望。从对一种事物的认识,发展到想对与其相关的其他事物产生认识,需要联想,也就是想象力。失去了想象力,人类对周围的世界会表现出冷漠。失去了求知欲,知识将无从获取,文明社会也会因此倒退。
我们都是现代社会的自由之人,应当运用这份自由,打破当代社会死板与利益化的铁笼,找回孩童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找回真正的生命价值。
让想象力更富想象力
高三9 聂序文
知识和想象的结合让人类文明产生进步和跨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者相辅相成,未必有高低之差,更像是不同阶段解释世界的方式。 
从来不会有人认为,拥有先进知识是人具有想象力的必要条件。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每个人都曾经历儿童时期,幼年时期,那时候每个人都具有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即使掌握了非常有限的知识也丝毫不会影响对于世界的想象。同样的,在更大的时间维度上,古代人所掌握的知识相对于现代人来说寥寥无几,但是也正是古人充足的想象力,使其精神和文明达到了一个又一个高峰。
然而这种伴随人天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想象力是朴素而稚嫩的。孩童对世界充满好奇,但是因为所掌握的知识不够,所以他需要自己思考,用自己思维下的结果来给自己一个答案。比如孩子对于下雨的天气现象,在他并不了解背后原理的同时,将雨水与泪水作比或许会觉得天空在哭泣;同样古人的部分迷信往往是建立于对未解之谜背后原因的猜想。
至此可以看出想象力的激活,一方面是由于知识掌握的不充分所导致的。因为不理解而寻求答案,因为找不到答案而展开想象。但在一定程度掌握事物运行规律的情况下,对于一个彻底了解的东西,人很难对他再释放更多的想象力。正如《苏菲的世界》里谈的,“你太习惯这个世界了,所以你会对他不感到一丝惊奇”。依据相对有限的知识,人能够进行的想象终究是浅薄而缺少内涵的,井底的青蛙永远想象不到井外的大千世界,或许只能想到每一口井上面都会垂着一片月亮。不是说知识越少的人越有想象力,反而是掌握的知识越少人的想象力将会越有限,因为只能从表面上,浅层次地认识世界。
另一方面,在更高深和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下,人的想象力将会成维度的增长。有限的知识所带来的思想局限性,会在逐步掌握知识中逐渐被打破。陆九渊说“人之知识,如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知识掌握的越丰富,了解的更多,对于世界的广度和深度,认识就更清晰,因而给到想象力一个驰骋的更大空间。知道了地球的存在,对于宇宙的想象力不仅限于天圆地方,而是能畅想黄赤交角日月星辰的变化;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结构,不再从朴素的五行观点来认识世界,可以尽情发挥分子层面的猜想,设想未知元素与新型材料的构建...思维更加深入本质,更加跳出表面,无限想法从“想不到”变为“想得到”,无穷奥秘从“不可知”成为“可待而知”。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懂得越多而疑问越多。会有人因为知识的获得感与成就感而刚愎自用,不再提问与想象;真正有知者用已知叩问未知,不断想象,不断求索,不断习得。
不是知识会成为想象力的必要条件,而是充足的知识能够为想象力开辟更大的空间,让思维更加尽情的释放,让想象力更富想象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论如何激发生命意志
2023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12组热门主题+11组思辨语段荟萃
知识源于经验还是理性?2000多年前,人类的思想家们就洞悉了一切
诗性智慧
孩子胆小真的是件坏事么?家长如果过分干预,后果可能很严重
《想象的一切都将是可能的》上 内维尔·戈达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