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梦中华·侨乡故事丨上海弄堂里这些童年往事,侬还记得伐?
userphoto

2023.08.08 上海

关注


李守白-海派重彩《弄堂风情》2008

冰心曾说过:“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老一辈上海人的童年是定格在弄堂里的。他们自小就在弄堂里生活,长大或是因为上海的发展旧房拆迁便搬离了弄堂,等老了再回到了弄堂中却仿佛异客他乡,那明明全是童年的味道,却距离自己如此遥远。当年搬出去时青春年少,如今再回来却是物是人非,原来其中的距离并非一张火车票就可以弥补,而是横跨了几十年令人唏嘘的光阴。
如今,这些曾经发生在弄堂里的童年往事,侬还记得伐?

爆炒米花

李守白 海派重彩 《爆炒米花》2007

爆炒米花可是弄堂里的一绝,深受儿童喜欢。那个时候,差不多隔几天便会有“爆炒米花”的小贩来弄堂里大喊:“爆炒米花呕”。小孩子们听到声音便吵着大人爆炒米花,大人烦不过,只好舀出一洋铁罐米(或干的年糕片儿),给小贩三分钱加工钱,多加一分钱,还可以放两片糖精片。然后小贩就在弄堂转角或者过街楼下生起炉子,支撑起像驴肚子一般黑漆麻乌的压力表铁锅,将米或者年糕倒进去,掰紧锅盖,一只手拉风箱,另一手不停地转动锅炉。熊熊的火苗将小贩的脸烤得又黑又红,而小孩们儿则站在一旁看着那叫一个新奇。

弄堂里爆炒米花

紧接着随着“”的一声响,孩子们捂住耳朵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就知道米花炒好了。他们欢喜地去拿自己的米花并分享给自己的小伙伴,这是他们友谊的见证。他们有的会一把抓进嘴里,咬的嘎嘣脆,有的呢还会将米花丢进碗里,泡一壶热水,撒上一勺糖,喝起来甜滋香润,满口都是的米花香。

补钢精锅子

李守白 海派重彩 《补钢精锅子》2007

那个时候的商品不比现在,旧社会人民贫穷,买东西讲究质量,一口好的锅锅体厚实,所以那个时候在邻居间常听见得“侬屋里厢的锅底又被烧穿啦,赶快去换一只底伐”讲的倒不是真的被烧穿的。而是被勤劳的弄堂女主人给擦穿的。那个时候没有抽油烟机,家家都是煤球炉,钢精锅子上全是油叽叽黏糊糊的污垢,爱干净的弄堂主妇看不过去了,便烧上一壶开水,然后泡上碱水,用抹布沾着碱水、裹着黄沙或者黑煤灰擦去钢锅外的污垢,擦得锃光瓦亮。经过这样反复的擦拭,日子一久,锅壁也就变得越来越薄,也就被烧坏了。

手艺人换锅底

烧坏了就要拿去补。有的会拿到服务站去,有的就会就近在弄堂里的修补摊上,有的小贩儿还会带上工具亲自上门。锅底穿了说是补,其实是换底,烧穿一次换一次,留下一道缝,几次换下来,一道叠着一道。所以那个时候常常能看到一口好端端24寸的锅子,补了几次后,竟成了28寸。

皮匠摊

李守白 海派重彩《窗下皮匠摊》2007

除了补锅子,还有修鞋的,早些年弄堂里的人少有大富大贵,大家都穷,每家都每户勤俭节约,东西坏了先想着不是丢,而是修。所以弄堂里的皮匠摊生意那是从早忙到晚。皮匠师傅取一小块儿车胎皮放在开了口的鞋后跟上,再用胶水一粘,拿鞋钉一阵敲打,这鞋便又好了。

皮匠摊修鞋师傅

陈丹燕便在《上海弄堂》里是这样描述的:“修鞋师傅,坐在弄口,乒乓地敲着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儿新橡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光着一只脚等着修鞋,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次品鞋的奸商。”

理发摊

李守白 海派重彩《弄口理发摊》2007

弄堂口的理发摊已经难寻了,上海人喜欢将剪发叫做“剃头”,文明点叫“理发”。弄堂里的理发摊一般位置是固定的,比如石库门弄堂的过街楼下。剃头匠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靠边占地,一人一刀,一凳一布,一梳一面镜,也不用什么招牌便把生意招呼起来了。

弄堂口理发的匠人

过街楼是弄堂人家的必经之路,理发摊的位置极好,人来人往,再加上理发师傅们都十分客气,逢人便勤打招呼,笑容可掬,因此从不担心会没有生意。还有因为腿脚不便不能出来理发的,师傅们也是有求必应,亲自上门。倘若这个时候师傅再技艺精巧,收费又低,那么必然声名远扬,其他弄堂的人们也会闻声而来。

弹棉花

李守白 海派重彩《过街楼下弹棉花》2007

弹棉花也是一门老行当了,虽然如今的城市已经不多见,但是老弄堂的人还是会对“弹棉花”记忆犹新。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仿佛变魔术一样,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引来孩子们的惊叹。

弹棉花的师傅

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走街串巷,生意应接不暇,随到随弹。弹棉花的师傅一手扶着弓,一手拿着锤子,敲着上面的牛筋,敲得棉花敲得松松软软,然后再用纱布将棉花包好,用一个烧饭的铁锅子盖头将棉花压下去,随后绷上线。要是您这棉花是女儿出嫁时用呢,他便给你绷上红绿的,讲究喜庆。


小书摊康乐球

李守白 海派重彩《小书摊康乐球》 2007

康乐球曾是弄堂里最火的游戏,倘若说斯诺克是洋人的桌球,那么康乐球便是上海人的桌球。相较于桌球,康乐球更加平民化,两个人在弄堂里支起桌子,就可开战。康乐球和桌球相近但又不同于桌球,桌球桌子是长方形,有六个洞,而康乐球只有四个,是个正方形。其次,桌球是个圆,而康乐球则是个饼,条件差点儿,大家便用象棋子来代替。
在弄堂小书摊旁旁常放着一个康乐球桌,那是用来租的。几个闲来无事的好友约到一起,一人摊个几毛钱出来,就可以小书摊旁乐上一个下午。

聚在一起打康乐球的青年们

后来康乐球被打上了赌博的旗号,随着文化大革命一起被批斗了下去,虽然改革开放后,康乐球运动被恢复,但是随着斯诺克的兴起也让它也再度迎来没落,至今已经也没能恢复了。

而随康乐球消失的还有许许多多,这也许并不是一桩坏事,因为时代的发展总是向前的。它们之所以被淘汰正是因为人们有了更好的生活。只是对于年长一年的我们,童年就像一辆疾驰的火车,再也不会回来。而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像电影《东邪西毒》里说的那样——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编辑丨王燕华

审校丨廖慧敏

编委丨林萧凡

本文 来源于守白艺术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看懂上海:弄堂里的“康乐球”
仁济里弄堂里的康乐球
这些老物件,上海人还记得伐?
最后的小皮匠
记忆上海:消失的吆喝声
上海剪纸艺术大师李守白作品新加坡展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