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体三焦除湿邪,燥,寒,热之一
          论述人体的湿,燥,寒,热与饮食的调理(第一部分) 论述人体的湿,燥,寒,热与饮食的调理(第一部分)
          第一集: 西医研究人体的营养状况,中医研究人体的自然状态,因为中医认为人体与大自然相应, 人体的规律与大自然的规律是一致的,大自然有湿,燥,寒,热的天气变化,人体一样也有 湿,燥,寒,热的状态改变.随著人体状态的改变,人体的功能也跟著有所改变,人体的生 理表现与自我感觉也有所不同,不舒服的自我感觉常常就是我们所认为的"病".西医用直 接消除症状的药物去治"病",而中医巧妙地去调节人体的自然状态,状态改变就可以使 "病"的症状不治而愈. 湿——在生活的术语中是指物体有水的状态,但是在中医术语中,湿的意义就比较复杂. 关於人体湿的术语有:湿阻,伤湿,寒湿,湿热,湿温等.正常人体的含水量约体重的七成 左右,但是湿在人体内不单是指水分太多,还包括很多带水的多余物质,例如过剩营养和代 谢产物. 湿也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别.外湿是指环境的湿,居住在山林,沿海地区和亚热带地区的 人,比较容易患上与湿相关的病症.内湿是指人体内部的湿,饮食不当或体质不健的人也容 易患上与湿相关的病症. 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元代医师朱丹溪说:"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居八 九."中国南方,东南亚,日本,英国以及一些沿海地区发病率较高.随著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过食肥甘,过饮茶酒,多逸少劳,饥饱不调,恣食生泠,乐逸贪凉,使内伤湿病者逐渐 增多.清代医师陆子贤说:"夫湿乃重浊之邪,其伤人也最广."例如在西医学中的常见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肠伤寒,斑疹伤寒,布氏杆茵病,流行性出血热,风湿,类风湿关节炎, 肩关节周围炎,纤维组织炎,湿疹,皮炎,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脑供血不足,脑部肿瘤, 脑软化,鼻炎,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胸膜炎,肋骨 炎,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胆结石,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 化不良,胰腺炎,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结肠炎,泌尿系统感染, 前列腺炎,良性和恶性肿瘤,妇科带下,月经不调,不孕症以及多种皮肤病等等,都是与湿 相关的病症.
             第二集: 第二集: 与湿相关的病具有一定的特点: 湿病起病缓慢,病情缠绵,病程长,疗程长.湿为阴邪,其性濡润,有来缓去迟的特点. 湿气熏袭,人多不觉,人体内湿的产生,多数在脏腑功能失调和阳气不足之后,内湿的蕴积 是慢慢地汇集,初起无自觉不适,往往要经年累月才会出现较严重的症状,患者经常无法说 出准确的发病时间.由於湿性粘滞,在体内残留广泛,所以治疗时难有快速的治法,一般都 取效较慢,疗程较长,治疗忌操之过急.若病者急於求效,医者急於建功,过急易引起变证, 伤害身体,甚者速死,医者患者都宜慎重.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於脾."脾胃主持人体水谷的受纳,腐熟, 吸收和水湿的运化,是水液代谢的中枢.外湿进入体内,经常阻碍脾胃消化功能;脾胃功能低下,不能正常运化水液,又是内湿产生的根源.所以,湿病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湿困脾 胃与脾胃虚弱是湿病中与脾胃相关的基本病机,因而健脾利湿是湿病常用的治疗方法. 湿邪为质阴有形之邪,容易阻碍人体阳气运行,壅遏人体气机的活动.因而湿病者常见 有气机受阻,阳气不能外达的症状,例如头重嗜睡,精神不振,肢体麻木,怕泠,重著疼痛, 胸闷脘胀等. 湿为重浊有形质之邪.重的意思是沉重,重著,症状表现为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 沉重懒得动,精神不振,嗜睡等;浊即秽浊,指物质秽浊粘腻不清,症状表现为面垢增多, 面色晦而不清,大便溏粘而不爽,下痢粘液,小便浑浊,妇女白带增多,湿疹浸淫流液,舌 苔腻浊等.
           第三集: 第三集: 湿病的产生与气候,地理,体质,生活习惯等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气候潮湿的季节,湿 病的发生也较多.中国北方特别是西北部乾燥地区,湿病较少,而南方地区气候潮湿,北方 人到南方工作居住,常因水土不服而患上湿病.经常工作,居住於潮湿或空气不流通的环境 中的人易患上湿病.脑力工作者,活动少的人,思虑气结,血脉不畅,气血不通,容易湿邪 内生.长期在泠气环境中工作居住的人,汗孔紧闭,腠理拘急,开合失常,湿邪不能外泄, 最易形成风寒包裹内湿热的湿病.人体内在湿邪是人体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许多脏腑功能 失调,气机紊乱的人,往往由内在生湿邪引起湿病.容易导致湿病的生活习惯主要是饮食不 节,过食肥甘,嗜酒恣泠,汤水太多等,还有吃无定时,时饱时饥,也易损伤脾胃功能,从 而产生湿邪.中老年人阳气不足,阳虚必生内寒,内寒必生内湿.中老年人易受阴邪侵袭, 易生内湿,湿病的发病率比较高. 湿病的性质复杂多变.一般单纯的湿病,未兼寒或热之时,因为湿为阴邪,病性应当属 於寒,"寒湿为本,湿热为变."初起外感寒湿之邪,患者尚阳气盛,但湿邪久郁化热,最 后变成湿热病.然而,不论是外感湿邪或内伤湿热病,若湿病缠绵日久必损伤阳气,或医者 过用寒凉药物,都可能形成阳虚寒湿病证.在某些具体的病变过程中,情况有可能更复杂, 例如用药过於燥热,使病性由寒转热;因体质关系,有的患者出现上焦热,下焦寒或上焦热, 中焦寒,下焦热的局面.也有的由於湿邪阻碍气机,阻滞阳气外达,而出现真热假寒证的肢 泠畏寒的假象.所以,湿病的性质在寒热,虚实方面,常错综复杂,临床诊断与治疗应小心 谨慎.
            第四集: 第四集: (性质)湿病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湿邪的来源和病性的寒热区分.以湿邪的来源区分, 可分为外感湿邪和内伤湿邪两大类;以病性的寒热区分,分为寒湿和湿热两大类.寒湿病指 寒邪加湿邪的湿病;湿热病指湿邪加热邪的湿病. (来源)外感湿病指外环境中的湿邪入侵人体而产生的湿病.湿邪入侵有三种途径,其 一是由口鼻传染;其二是由肌表入侵;其三是入侵脾胃.外感湿邪早期属实证,有恶寒发热 的表证,属原发病,病程较短,疗程一般也较短. 内伤湿邪是指人体脏腑功能降低,津液代谢失调,病理产物内生湿邪产生湿病.内伤湿 邪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属继发病,病程较长,治疗时必须调理脏腑功能与祛邪除湿并举, 祛邪的同时还要扶正,所以疗程也较长.患者必须有信心和耐心,坚持长期治疗才能治愈.
2
外感湿邪与内伤湿邪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关系密切,常在一个患者身上交替发生,令 诊断与治疗变得更为复杂. 寒湿病证指湿邪加上寒邪为患的一类病证.外感寒湿病是湿邪与寒邪同时合邪侵犯人 体.内伤寒湿病是内生的寒邪与湿邪共存於人体中.因为湿为阴邪,所以凡是湿病而无热脉 热证者,都归於寒证. 寒湿病的症状有湿象和寒象,常见表现为:头身困重,口不乾,大便溏,小便清,舌质 淡胖,有齿印,苔白腻或白滑,脉细缓弱.在不同的病位还有不同的表现:肌表外感寒湿见 恶寒重,发热轻;内伤寒湿损伤阳气多见畏寒肢泠;寒湿阻於经络见关节与头身重著疼痛; 寒湿犯肺见咳嗽痰白量多;寒湿阻於胸则胸闷胸痛;寒湿在肠胃则见纳呆,脘腹痞闷,呕吐 恶心,大便溏软或水样便;寒湿在肌肤则水肿等,在上述症状中,舌质颜色淡白是确定病性 属寒的主要指征. 寒湿病的治疗,总的原则是温阳燥湿. "寒湿之病,宜温燥,非温不能燥也".临床上 要根据病邪的来源,阳气受损的程度和病位的不同,采取具体的治法.如外感寒湿邪气与内 伤寒湿邪气的治法是不同的.外感寒湿邪气,身体阳气尚未严重受伤,治疗时应立足以祛邪 为主,宜温而兼散,用药如五积散,平胃散,加味五苓散等.内伤寒湿之邪,初起阳气亏损 不严重者,尚可以温经通阳,燥湿利湿,但阳气虚损严重者,则必须以温补阳气和温补脾肾 为主,扶正以祛邪.因为凡病内湿邪气者多属气虚之人,病初起不严重者,宜温宜利宜燥, 用药如五苓散,平胃散,六味地黄丸之类.和病情严重者,则必须用温补的药物,使阳气恢 复,阴邪才能退.用药如八味地黄丸,理中汤,圣术煎,佐关煎等. 不论是外感寒湿病或内伤寒湿病,治疗不当,过於温燥,或过於温补,都有可能转化成 湿热病.此时就必须转为按湿热病治疗.
         第五集: 第五集: 湿热病指湿邪与热邪同时存在於人体的一类病证,也分外感与内伤.外感湿热证多由外 感湿热病邪,或外感寒湿病邪之后,治疗不当郁而化热所致.内伤湿热证多由饮食不调,七 情郁结而致湿热内生,或内伤寒湿病邪,治疗不当而致寒湿化热所致.湿热病的发病率很高, 六气之中,湿热病十居八九.此类病不仅发病率高於寒湿病,而且病机转归也较为复杂. 湿热病,尤其是内伤湿热病的本质相当复杂,互相纠缠在一起的病因病机,大致上有三 个:1.湿邪停滞於体内,能够阻遏和消耗阳气,使病性偏寒;2.热邪客於体内,耗伤津液, 并使气血运行加速,使病性偏热,虽然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二者性质相反,但由於热邪的 阴阳属性比湿邪更为突出,因而,总体上湿热病的病性仍属热;3.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气虚, 甚至阴虚. 《景岳全书》说:"故凡病内湿等证者,多属气虚之人."
         第六集: 第六集: 《蠢子医》说:"湿热原从寒上得."由於阳气不足,病性属寒,和湿热病的总的病性 相反,在正气尚盛的湿热病,尤其是外感湿热病的初期,患者阳气不足不容易表现出来,更 由於气虚和湿证在症状表现上有相似之处,易於混淆,不易鉴别诊断出来,湿热病阳气不足 的一面在临床上的表现容易被忽视.但这一个病机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促使湿热病向寒湿病 转化的主要因素,提醒医者在治疗湿热病的用药上不可以过於寒凉,因为湿热一去阳气亦衰 微.
3
由於湿热病的病机复杂,所以,临床上的表现,除了有湿病共同的特点外,还存在另外 3 个特点:1.特殊的热表现——身热不扬;2.矛盾性的症状;3.舌红苔黄腻. 湿热两邪同时为患,两者各自要表现自已的特点,但又互相影响,互相裹结,湿遏则热 伏,热蒸则湿动.因而临床上常多见矛盾的症状,例如:身热不扬,即虽发热而皮肤不灼手, 或者虽发热而四肢反凉;发热而脉不数;面不红反淡黄;精神不烦躁反而呆滞;口乾而水不 多喝;大便数日方解而不燥结等. 除了上述比较共同的表现外,当湿热之邪蕴阻於不同的部位还有不同的表现: 湿热困於头部则见头目困重不清,甚则神昏;湿热阻滞於关节经络则见肢节重著红肿热 痛;阻於肺脏则咳嗽有痰;阻滞心胸则胸部闷痛,心悸,怔仲;阻於肝胆则胁痛,黄疸,胆 结石;阻於胃部则呕吐,嗳气,呃逆,胃脘闷痛;困阻脾脏则纳呆,便溏,泄泻;阻於膀胱 则尿赤,尿频,尿急,尿痛,尿结石;阻於大肠则泄泻,痢疾.
         第七集: 第七集: 诊断湿热,舌象是比较重要的依据,常见的舌象为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 湿热病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祛湿.但治之前,首先应该辨明湿与热的轻重,如果湿重於 热者治疗以祛湿为主;而热重於湿者以清热为主.再根据病邪所在的部位采取相应的祛湿方 法:上焦用芳香化湿,中焦用苦温燥湿,下焦用淡渗利湿.还需要酌情配合理气,化痰,消 食等治法.内伤湿热病如长期不愈,湿热蕴结日久,阻滞气血运行,往往可见湿热与痰瘀互 结的状况,形成症瘕积聚如肿瘤,结石,肝硬化,慢性炎症等病变,所以治疗时还要配合活 血化瘀,通络化痰.长期的内伤湿热病,还会损伤阳气和津液,治疗时还必须配合益气养阴. 治疗方法如不当会引起变症,如过用寒凉药物损伤阳气,转变为寒湿症;过用温燥药物, 助长热邪,化燥化热,转变为热病.
         第八集: 第八集: 从病因方面分析:不论是寒湿症或是湿热症,都可分为内生与外感的两方面.内生湿病 中,寒湿病多由脏腑的阳气不足,寒湿内生;而湿热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湿邪内生,郁久 化热所致,或者是湿热二邪同时产生所致. 其感邪途径:在自然界中,地面的湿气在热气的作用下,化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聚 合成云.所以,湿热之气的运动途径是由下而上的,湿热之气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因为湿 热之气这种上升的特点,使湿热之邪侵犯人体多从上部开始,由口鼻入侵. 是"先伤天气, 次及地气,经曰:伤於湿,首如裹.又曰:湿上甚为热是也."这就是湿热之邪的感邪途径. 相反,寒湿之邪的特点是,寒邪与湿邪都是阴邪,两者合邪时,湿邪重浊趋下,所以寒湿之 邪多从人体的下部侵犯人体.是 "先伤地气,后及天气." 从病机方面分析:寒湿病在正气方面是以阳气受遏或阳气不足为主,邪气方面是以阴邪 (寒邪)与阴邪(湿邪)共同存在於人体内为主,疾病的性质比较单纯,纯属於阴证,寒证. 而湿热病的邪气方面以阴邪(湿邪)与阳邪(热邪)共同存在於人体内为特点,是性质不同 的两种邪气互相纠缠,比较复杂,因为热邪的阳属性比湿邪的阴属性突出,所以湿热病的总 体病性属阳证,热证.从正气方面分析,湿热病在正气方面可能有阳气和津液两方面的损伤, 但由於湿病的本身特点,仍是以阳气受损为主. 在病位方面分析,湿热病的病位会比寒湿病广泛,因为"热蒸则湿动,寒郁则湿凝",
4
湿受寒邪,活动力低,所以病位集中;湿受热邪,热蒸则湿动,活动力强,因而病位广泛. 这使湿热病在治疗上比寒湿病更为复杂与困难. 在临床表现上,寒湿病主要是一般湿病的表现与寒象,容易识别,而湿热病除了有湿病 的表现外,还有湿热邪气互相纠缠引起的一些错综复杂的表现. 在治疗方面,寒湿病以温燥为主,由於湿与寒的性质相同,要同时祛除就比较容易,调 补阳气也是比较容易.而湿热病以清热去湿为主,清热用的是寒凉的药物,祛湿用的是温燥 的药物,两种性质相反的药物要一起应用,在治疗上就比较复杂,而调补正气也是比较难以 进行.
        第九集: 第九集: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大自然的所有因素与人息息相关,大自然对人类最大的影 响力就是水土与天气,也就是水的变化.水是生命之源,所有生物不论是低等或是高等,都 离不开与水相关. 中医对水的认识起码可以追溯到 2000 年前,最早的文献记载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 经》 ,关於湿的性质,来源,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法则,预防措施已经有比较祥细和完 整的记载.之后历代医家继续研究,不断加深对湿的认识及提升治湿的方法,中医在悠久的 发展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治病防病的医疗体系,是人类健康的最有力 支柱. 日本民族对水的论述,最早见於日本名医吉益南涯的"气血水"学说,他的年代相当於 中国的清代,他提出:所有的疾病都是气毒,血毒,水毒引起的观点.水毒的定义是:在正 常情况下留滞或偏聚在组织和器官中的水份,即非生理的体液.他的观点与中医对湿邪的认 识相仿. 中医专家最新的观点认为,人类的所有疾病的病因都是水的问题,而治疗任何疾病最容 易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调节人体内的水,使人体内的水保持最适量和最畅通.当今所有的疾 病,不论是常见的伤风感冒,或者是复杂的内脏病,或是西医认为一世都必须服药控制的糖 尿病,高血压,甚至被西医誉为绝症的癌症,中医都可以应用治水的方法将疾病治愈(患者 曾被西医治疗过将影响疗效) . 大自然空气中存在正常的湿度是湿气,中医不称其为"湿邪",只有异常高的湿度才被 称为"湿邪".人体内以生理状况存在的水分就是津液,也即是体液.中医并不把津液称为 "湿气",而是把体内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才称为"内生湿邪". 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必须具有水分的总称,广泛地存在於人体脏腑,形体, 官窍等器官的组织,细胞之内,和组织,细胞之间,津液对人体起著很重要的作用:1.滋润 和濡养全身的细胞和组织;2.化生血液;3.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例如体温;4.运载全身之 气,运载营养物质;5.排泄代谢产物,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等.
        第十集: 第十集: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一个涉及多个脏腑和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活动.津液的生成 主要来源於饮食,是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消化,吸收饮食中的营养和水分而生成的. 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肝,肾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完成的.这些脏 腑中任何一个出现功能障碍都可能导致"内生湿邪'的产生.
5
脾主运化,是津液代谢的中枢.肺为水之上源,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将津液分别输布到 人体的体表,肾,膀胱和全身.肾对津液的输布有主宰的作用,在肾的气化作用下,津液中 清的蒸腾,经三焦上输於肺,浊者化为尿液注入膀胱,排出体外.肝主疏泄,使三焦气机调 畅,气行则津液行,促进全身的津液输布畅顺.三焦是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空间. 津液的排泄也是依靠脾,肺,肝,肾,三焦等脏腑的综合工作,通过汗,呼气,尿,大 便等途径排出体外,它们也是治疗湿病时祛湿邪的主要途径.
          第十一集: 第十一集: 要治湿首先要了解水的特性,大自然中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形态,导致水成为不 同形态的主要因素就是温度!温度很低时水变成固态的冰,冰加热就会融化成为水;温度继 续上升就会蒸发,成为水气;如果加温到沸点,水就会沸腾而全部变成水蒸气.流动性的空 气会加速水的蒸发,这是中医所说的"风胜湿".影响水的形态还有大自然中的生物和非生 物,水在大自然中要正常的运动,从液态变成气态或固态,并混合在大自然中所有的生物或 非生物中,使大自然充满生命力.但是,大自然中也有邪气,当不正常的温度,辐射或磁场 等"邪气"干扰水分,就会产生灾害,例如暴风,暴雨,水灾,旱灾,地震,海啸,龙卷风, 沙尘暴,冰庖等大自然的"疾病". 存在於人体的水分,也有类似於大自然中水分的变化,吸收进人体的水混合了人体中的 营养精华成为人体内的津液,正常的津液在人体中呈不断流动的液态,在体温的影响下,一 部分变成气态的津液,流动的津液与气态的津液共同维持细胞组织的生理活动.与大自然不 同的是,活人体内有正常的相对稳定温度,所以水在人体中没有固态的冰,但却仍有固态的 或类似固态的水混合物,那就是津液与病理产物的混合物 .津液与病理产物混合,就是人体 中的湿邪,由湿邪与寒邪或热邪再混合而成的汗,痰饮,痰,痰核,硬结,肿瘤,癌等,会 使人体产生各种疾病,例如炎症,疼痛,麻痹,麻木,内分泌失调,各种急性慢性病等. 在人体内不正常的水混合物,中医称为湿邪,湿邪有以下致病的特点:1.湿为阴邪,容 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这是因为湿为有形之邪,阻滞任何部位都影响该处的气血流通,使 功能不利.如阻滞於胸腔,会引起呼吸不畅,胸闷;如阻滞於脾胃,会消化不良,脘痞腹胀, 大便不爽等.2.湿性重浊,表现为沉重,重著的特点.临床上可见周身困重,四肢倦怠,头 重如束,关节重著痹痛,分泌物与排泄物秽浊不清等.3.湿性粘滞,表现为粘腻停滞的特点. 例如舌苔粘腻,小便涩滞不通,大便粘腻不爽,病情缠绵难愈等.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为水邪,有向下的惯性.湿病易患於人体的下身,例如下肢浮肿,淋浊,泄痢,带下,下 肢溃疡,下肢静脉曲张等.
           第十二集: 第十二集: 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方法是"望闻问切",湿病的诊断同样从望诊开始,观察患者的精神 状态,面部色泽,形体动态,舌象,皮肤,五官九窍等,其中以舌象更为重要. 望舌对湿病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因为舌象是人体全身的缩影,舌形,舌质,舌色与舌 苔可以直接反映身体中,物质,水分的储量及分布与能量变化的状况.舌的大小,宽窄,厚 薄,长短,高低,软硬,润燥等可以代表人体的气血的盛衰,物质的多少,含水量的高低, 内脏的强弱,循环的阻等.舌质代表细胞内的物质,舌苔代表细胞之间能量运行的状况. 舌苔有无,厚薄是空间能量,水气盈亏变化的象徵.舌色还可以说明身体内寒热的情况.
6
诊断湿病,主要观察舌苔,舌色与舌的润燥,正常的舌应该是淡红色又润泽的舌质,而 舌苔应是薄白均匀,舌中,舌根苔稍厚.不正常的舌包括:黄腻湿苔表示细胞之间湿浊,属 湿热证;黄燥苔表示细胞之间燥热,湿邪已化燥伤阴,属津液受伤之燥热证;白苔多为表证, 白腻苔表示细胞之间寒湿,脾胃受寒湿困阻,属寒湿表证;白燥苔表示细胞之间乾燥,多属 湿邪中阻,津液不能上承,因寒化燥为寒燥表证,因热而化燥为燥热表证;黑湿苔表示细胞 之间水多湿重,肾阳虚衰属寒湿证;黑燥苔表示细胞之间浊而热极,是热盛阴伤的热证;无 苔表示细胞运动不利,水分,精微物质缺乏.舌大而且软表示人体细胞内水分的含量过大. 舌的润燥代表人体细胞之间水分含量的高低,水分含量过低,细胞则无以润化;水分含量过 高,将阻碍人体能量的顺利运行.很多传染性疾病,西医常将其病因归结於各种病毒,病菌, 中医则认为是人体中的燥或湿所引起的,若疾病出现在胸膈之上,比如脑部疾病伴随高热, 多由燥引起的;若疾病出现在膈膜以下,比如肠部疾病伴随高热,多由湿所引起的.人体中 或湿或燥,都会在舌上有所体现.湿舌表示水分停滞於细胞外部空间,不能进入细胞内补充 胞内物质;燥舌表示细胞外部空间含水量较低,患者往往伴有大便乾燥症状.
          第十三集: 第十三集: 望形体,元朝朱丹溪说:"肥人湿多,瘦人火多",凡内湿壅盛者,多形体壅肿,肥胖. 形体肥胖壅肿多见於湿邪内生的患者,而外感湿邪的患者,形体特点表现就不明显,因为瘦 人同样也可感受外来的湿邪. 湿邪在身体不同的部位,表现的症状各不相同:湿邪注於人体下部,则足胫跗肿,肌肉 松软如泥,按之凹陷不起,痿软无力.湿邪壅塞於肌肤则身重肿胀.湿邪阻滞於经络,气血 运行不畅,筋肉缺乏营养,导致颈项,肢体强直疼痛,活动不利,"诸痉强直,皆属於湿". 不过,必须留意的是湿病的诸痉项强,与肝风内动的角弓反张,颈项强直完全不同,二者切 不可混淆,湿邪所致的诸痉项强,主要表现为颈项,手足等关节强直拘急,重著,活动不利, 局部麻木,还伴有头重如裹,苔腻等湿阻之象;而肝风内动,则表现为关节拘急,肌肉抽搐, 震颤等"动摇"之象,还伴有肝风其他的症状. 在患者的动态方面,行动属阳,行动迅速者阳气充足,行动迟缓者阳气不足,湿为阴邪 容易阻碍阳气,所以湿病患者在动态方面常见疲乏懒动,身重难行,肢体活动不利,喜卧等 状似阳气不足之象.但是,由於适当活动可以使气血运行加快,使血脉比较畅通,因而湿病 患者在适当活动后,多数自觉精神振作一些,而且症状减轻,虽然患者自觉疲乏,但劳作时 气力并不明显减少,并且没有动后气促,疲乏的表现.与虚证者所表现的疲乏无力,动则气 促是不同的,应该留意区别.
         第十四集: 第十四集: 湿邪阻滞经络容易引起关节疼痛,伸展不利之痹证,临床上痹证有风,寒,湿之分,但 无不夹湿,可谓是"无湿不成痹".湿邪较重的痹证其特点是患处重著疼痛,固定不移.湿 邪也是引起痿病的主要原因,痿病的表现为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活而无痛,湿邪阻滞於 肌肉,经络之中,阻碍气血津液对组织的温养濡润,导致痿病. 湿邪致病者常见面目浮肿或身体肢体浮肿,但是由内湿,外湿和寒湿,湿热所引起的肿 势会各有不同.外感湿热邪气主要途径是由口鼻皮毛进入,所以头面先浮肿;湿热为阴中之 阳邪,所以肿势也是由头面先起;内湿多因为脾肾功能失调所致,湿从内生,所以肿势多从
7
腹部,下肢先起;寒湿是阴中之阴邪,所以肿势也是由腹部与下肢先起,逐渐波及全身. 如果湿热壅盛於脾经,可见到眼胞红肿湿烂,眼皮下垂,开眼困难,鼻头红肿溃烂.如 果肝胆三焦湿热,可见到耳朵周围起疮疹,或湿烂流黄水,耳朵内经常流黄,白色脓液.如 果湿热聚於口腔的粘膜之下,则容易引起口腔溃疡.而咽喉漫肿,颜色淡红,觉得阻塞不适 者也多是湿痰凝聚所致.
          第十五集: 第十五集: 湿热病经常会出现各种皮肤病,例如夏季的"痱子",在人体的头面,脖颈子,乳房, 肩背等多汗部位,出现针头大小或粟粒状的红色丘疹或水庖,是暑湿熏蒸肌肤而成.湿疹也 是湿热浸淫於皮肤而成的常见的病症,可发作於全身每个部位,出现瘙痒的红栗丘疹,慢性 者皮肤增厚经年不愈.由於湿邪重浊其性趋下,容易流注於下肢,引起小腿溃烂流黄水,瘙 痒如有虫行.湿热病所致的皮肤病有一些共同的表现,患处多起水庖或肿处弥漫,分泌物多 为黄色,量多,呈粘液状,病程较长.如果下阴部生疮,肿而热痛者为肝经湿热,肿胀不痛 者多是水湿下注所致.现代医学的多种传播性疾病,例如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等,中医辨 证多属於湿热证,按照去湿清热解毒治疗,多有良效. 湿病患者表现在痰涎方面:凡咳痰量多,白滑易咳出者为湿痰;如咳嗽反复发作,咳声 重浊,受凉咳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痰多易咯,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食甘甜油腻食物 加重,易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疲乏便溏,舌淡苔白粘腻,脉濡滑者为寒湿阻肺;如属湿热 阻肺,则痰量多,并不稠厚,色白或黄腻,咳声重浊,一般不发热或仅低热,同样有胸闷脘 痞,恶心纳少,腹胀便溏,不渴,舌苔白腻,脉濡滑等症状.涎唾是人体津液的一部分,湿 病患者涎唾常有不正常的症状,脾阳不足或寒湿内停者多见涎唾清稀量多,伴有疲乏畏寒, 舌淡苔白滑;湿热且偏热者,多见涎唾粘稠量少,常伴有苦口臭口粘,口舌生疮,舌偏红苔 黄腻.如果痰湿互结,阻塞津液通道,患者反而会口乾,涎唾粘腻量不多,难以吐出. 湿病患者出汗情况也有异常现象,湿热病患者容易有汗出,由於湿邪阻滞经络,在经络 不畅的部位如上半身,头部,手心足心等常有汗出.一般外感病往往汗出热退,但是湿热病 患者如有发热,虽有汗出,但热势的减退却不多.因为汗出可以排出部分湿邪使气机通畅, 所以湿病患者汗出之后常觉得精神比较清爽.还有湿热病患者汗液会比较粘腻,颜色较深, 甚至出黄汗. 寒湿病与湿热病中湿重於热的患者,常见口不渴或口渴不多饮并喜温饮.湿病患者还可 见口觉得甘甜,口中粘腻,口苦或口淡,口中酸腐臭味等异常感觉.
         第十六集: 第十六集: 由於湿邪困扰脾胃,影响运化功能,所以湿病患者常见纳呆或纳少.多有明显的食欲减 退,而且厌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及生泠食物.寒湿病患者常喜吃温热和辛香食物,而湿 热病患者则多喜食清淡的食物. 在二便方面:寒湿者大便溏泄,伴有肠鸣腹痛,恶寒;湿热者便溏不爽,气味臭秽,便 后有难尽感觉;如湿热下注大肠,则泄泻稀如蛋汤或黄糜,泻势急迫,严重者或有脓血,其 味腥臭.大肠湿热者还常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大便奇臭,腹痛即泻,泻后痛 减,伴有身热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脾肾阳虚,寒湿内停者,可见黎明前 腹痛作泄,泄后则安,腰膝酸泠.一般脾虚困湿患者,多见大便溏泄,腹胀纳少,腹痛隐隐.
8
湿病患者小便常以小便不利为特点,如湿热下注膀胱,常见尿频尿急,尿痛短赤,也常见石 淋或尿结石.脾肾阳虚者,气化无力,水湿内停,水走肌肤,可见小便清而短少,脸面或下 肢浮肿. 湿病患者还有睡眠异常.失眠多见於湿热病患者,夜寐不安,多梦易醒,但在曰间则因 为卫气被湿邪所遏,不能外达而昏昏欲睡,精神不振.单纯湿证或寒湿患者,则困倦易睡或 嗜睡,伴有头目昏沉,精神不振,身重脘闷,如兼脾胃气虚者,还常见饭后神疲困倦易睡, 伴有食少纳呆,少气乏力,形体衰弱. 妇女湿病患者可见带下异常,脾虚湿盛者常见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臭味,伴有 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便溏;湿热病患者常见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夹血液,或带 下浑浊似泔水,味秽臭,阴中瘙痒,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腻浊.
           第十七集: 第十七集: 湿病的治疗——由於湿病最为错综复杂,所以历代医家特别用心於湿病治法的研究. 祛邪与扶正是中医治病基本重要法则,也是治疗湿病的根本原则,因此湿病治法也是由 两大部分组成:祛除病邪的治法和调理气机及脏腑功能的治法. 首先是祛除病邪的治法:湿病主要祛除的病邪是湿邪,其次是兼夹的其他病邪,如风邪, 寒邪,热邪,暑邪,燥邪等,和清除病理产物如食滞,痰饮,瘀血等. 治疗湿病概括地说:湿轻者宜燥湿;湿重者宜利便;湿在外层肌表宜微汗;湿在内脏宜 渗泄;凡风药可以胜湿;泄小便可以引湿;通大便可以逐湿;吐痰涎可以祛湿;湿兼有热用 苦寒药燥之;湿兼有寒用辛热药除之;湿在上焦宜芳香化湿;湿在中焦宜苦温燥湿;湿在下 焦宜淡渗利湿;湿在大肠可用泻药攻下逐湿;脾虚湿困可用风药升阳胜湿.不可过服淡渗药, 以防重竭正气. 具体的治法有: 发汗祛湿法——通过适当的解表发汗,祛除人体肌表的湿邪.此法可用於风湿,寒湿, 湿热困於肌表的患者,症状如恶寒或有发热,头痛如裹,身重倦怠,口不渴,舌舌薄白滑腻, 脉浮缓或濡.所用药物可选防风,藿香,羌活,香薷,苍术,生姜,前胡,麻黄,桂枝等. 其中,藿香解表化湿和中;羌活止痛较好;前胡祛湿兼宣肺止咳;麻黄桂枝仅用於寒湿表证. 常用的药方如羌活胜湿汤,麻黄加术汤,藿朴夏苓汤,麻杏苡甘汤等.使用发汗祛湿法应注 意:湿证发汗只可以微微汗出,不可以发汗太过.因为湿性粘著不易速去,只可徐徐微汗而 解.发汗太过可能湿去热留,化燥化热伤阴. 芳香化湿法——用气味芳香的化湿药物宣化人体上部湿邪.应用於湿邪困阻上焦,兼及 中焦的病证,症状如头重如裹,身体困重疼痛,胸闷脘痞,纳呆,精神困怠,身热不扬,或 神识昏蒙,舌苔白腻,脉濡等.主选药物有佩兰,藿香,苏叶,白豆蔻,郁金,石菖蒲等. 其中,佩兰解除头重如裹最好,素称"醒头草";藿香苏叶除了芳香化湿还可解表和中;白 豆蔻是解除上中焦湿困的佳品;郁金,石菖蒲除湿又具有芳香开窍功能,适用於湿浊之邪蒙 蔽心包证,对於精神困怠,头目昏蒙疗效较好.本类药物都有一定的醒脾功效,对於湿困脾 胃引起的纳呆脘闷,小量使用效果较好.常用药方如藿香正气散,菖蒲郁金汤.应注意的有: 对於湿热夹痰蒙蔽心窍的患者,忌用藿香,白豆蔻,佩兰这类芳香化湿药,以防芳香药辛窜, 会带湿邪上冲加重病情,应该用芳香开窍的郁金,石菖蒲.本类药物温燥小心勿过量使用, 以防化热伤阴,处方中注意配清热药.
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述人体的湿、燥、寒、热与饮食的调理-(2)
温病辨治汇讲第一讲(下)
外感病因(二)
中医:口干就是上火?不一定!湿气过重也会口干!中医教你辨证治口干
四君中医论坛学堂系统
红豆薏米神仙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