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原文,白话,注释--乌鸦子

第一章 道可道

 道可道 非常道(可以言传之道, 非永恒之道),

 名可名 非常名(可以定义之名,非永恒之名)。 

无名天地之始(“无名”为天地启始状态), 

有名万物之母(“有名”为理解万物之源泉)。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因此,往往实验设置“无”以求观察其奥妙), 

常有 欲以观其徼 jiǎo(而往往实验设置“有”以求观察其细微)。

 两者同出异名(无-有,这两种设置,有共同背景,但是被不同冠名),同谓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都是玄之又玄,观察一切奥妙的法门)。

 注释:学习系统科学,可以理解为什么老子的《道德经》是华夏所有学术,包括科学,艺术,经济学的源泉。 复杂系统的每一个组成个体,都经过,“有”-“无”的状态。其作者老子,身为周朝历史学家,开篇就提出历史方法论。 “有”-“无”,实验对照,才能检验历史因果的奥妙。类似医学的双盲实验。有-无,验证以后,方能立论。

 第二章 标准化的善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如果天下有共识,“美是美的“,那么这种标准化美学就邪恶了);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如果天下有共识,“善是善的”, 这种标准化善学就不善)。

 故有无相生(其实,有-无,状态其实是不断互相转换)、 

难易相成(比如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所以圣人办事不折腾), 

行不言之教(他的行为都是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协助万物自由发展而不推辞)。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拥有),

 为而不恃(帮助而不自恃),

 功成而弗居(功成而不居功)。

 夫为弗居 是以不去(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得到永恒)。

 注释: 标准化的美和善,总是有其破坏性副作用。 自我不可禁锢。《道德经》字里行间,透力作者强烈的“自我“。 所以《道德经》不仅是哲学,是科学,诗歌;为华夏浪漫诗人,屈原李白,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满树繁华,根在《道德》。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极端,后来章会详细解释。

 第三章 不尚贤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崇尚贤良, 使民众不攀比不伪装);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不珍爱难得之货,使民众不偷盗)。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领导者克制自己的欲望,就不会导致人心浮躁)。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使人虚心、务实爱身), 

弱其智 强其骨(使人思想淳朴、自强骨气),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无知无欲,从而类似圣人),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自作聪明者不敢折腾别人)。 

为无为 则无不治(施政以无为,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注释:领袖推行简单淳朴克制。使人民自然自主,也类似领袖。 于是领袖和人民都可以自主。

 第四章 道冲 

道冲 似万物之宗(道似一个器皿, 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 而用之或不盈(它深远啊,可是用之不尽)。 

挫其锐 解其纷(挫去锋芒,解开纷扰);

 和其光 同其尘(和其光, 同其尘)。 

湛 zhàn 兮似若存(湛湛啊,好像存在着)。 

吾不知谁之子(我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它应该先于三皇五帝)。

 注释: “挫其锐,解其纷”。多次出现; 这是《道德经》重要的处理纠纷矛盾的教育。“和其光,同其尘“则描述光风霁月的胸怀。这一章开始老子的“水”题。 多次用水部首字,比如“冲”“渊”“湛”。 

第五章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天地不考虑“仁”,无偏向), 

以万物为刍 chú 狗(把万物当作草做的祭祀狗,任凭自由发挥);

 圣人不仁(圣人不考虑“仁”,无偏向),

 以民众为刍狗(任凭民众自由发挥)。

 天地之间 其犹橐 tuó 龠 yuè 乎(天地之间,犹如大风箱),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虚空但无穷, 能量不断涌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言多必有偏向, 不如守中)。

 注释: 无为无欲,都是为了避免偏向和极端。 老子提倡“慈”,却不提倡“仁”。 

第六章 用之不勤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pìn(谷神无穷尽, 像是修身养息的母兽)。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母兽孕育万物,是天地根)。 

绵绵若存(绵绵不断的生命存在了), 

用之不勤(可以用,但是不要过分索取)。

 注释:环境保护,就是不要过分索取。 

第七章 天长地久之道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长久),

 以其不自生(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

 故能长生(所以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因此圣人谦退反而被拥戴), 

外其身而身存(超然物外反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yé(难道不是因为无私吗)? 

故能成其私(反而成全了圣人的私人理想)。

 注释: 不要完全自私,也不要完全无私。自我,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值得尊重。《道德经》多次肯定自我的智慧,可以运用于辨别祸福,长生久视,身存功成。 长久指 sustainability.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如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斗),

 处众人之所恶(乐处于众人唾弃的下方),

 故几于道(所以水接近“道”)。 

居善地(起居善于选择地势)、

 心善渊 与善仁 (心态善于悠远、交往善于仁慈) 

言善信 正善治 (言语善于取信、政见善于治理)、

 事善能 动善时 (办事善用势能、行动善握时机)。 

夫唯不争 故无尤(惟有像水的不争, 故无患)。 

注释: 水文,治水,水利是古代历史学家的重要课程。《道德经》作为史学总结大纲,把水作为为人处事的模型。有所不争,才能有所争。有所利万物,才能有利。

 第九章 金玉满堂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赚钱再盆满钵满, 不如适可而止)。 

揣 chuāi 而锐之 不可长保(武器锋锐,不可长期维护)。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金玉满堂, 无人永保)。 

富贵而娇 自遗其咎(富贵而骄横,自招倒霉)。 

功遂身退 天之道(完事就全身而退,才是天之道)。 

注释: 物极则反。 功名财锐,都有肇祸潜质。 

第十章 祷载营魄抱一 能无离乎(神与形一致, 能不分离吗)? 

专气致柔 能婴儿乎(专注以致柔和能像婴儿吗)? 

涤除玄览 能无疵 cī 乎(洗涤玄妙的历史之镜, 能无瑕疵吗)? 

爱民治国 能无为乎(爱民治国, 能不折腾吗)?

天门开阖 hé 能为雌乎(大开大合的宽广心态, 能如女性吗)?

 明白四达 能无知乎(明白通达, 能不用欺骗吗)?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创造它养育它,创造而不占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有作为而不自恃, 助长万物而不独断专行),

 是谓玄德(这就是最深奥的德)。 

注释: 这是道,德的祷文。 无为,有不折腾,不好大喜功,不妄为的意思。

 第十一章 无之以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 gū(三十根辐条围轴做成轱辘), 

当其无有车之用(正因为中“空”,才能造就有用的车)。 

埏 shān 埴 zhí 以为器(烧粘土做成器皿),

 当其无 有器之用(正因为中间有”空“,器皿才能有用)。

 凿户牖 yǒu 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房间), 

当其无 有室之用(因为中间有”空“,房间才有用)。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所以“有”之利, “无”之用)。 

注释: 呼应第一章。 “无“-”有“,都是平等的设计元素。 只“有”的设计,是没法用的。多多益善的设计,往往会悲剧。

 第十二章 为腹不为目 

五色令人目盲(美色令人目眩而盲); 

五音令人耳聋(佳音令人耳顺而聋);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令人舌头麻痹);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骑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失德)。 

是以圣人之治 为腹不为目(所以圣人治下,务实而不做秀),

 故去彼取此(这才是明确的取舍)。

 注释: 务实为本。 观察内在,聆听信息,不放纵贪欲。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 

宠为上 辱为下(宠使人心高昂, 辱使人心低落),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得宠则惊喜, 失宠则惊恐)。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我所以有患得患失的心态,是因为我有身体)。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如果我没有身体, 我还有什么“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珍惜自身而推广至天下的人),

 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于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而推广至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注释: 类似第七章,这章继续讨论自私与无私的关系。 《道德经》并不认为无私是有道,有私是无道; 反而认为,保护自己的身体,是最最基础的责任。自保以后,才能有担负更大的责任。 这一章的“宠辱若惊”的惊字,是道家独特的危机感的反应。 《道德经》分析系统,其重要的功能就是分析系统危机。而“自我”是分析系统的动机。没有“自我”的人,天下如浮云,不可以托天下。 

第十四章 是谓道纪

 视之不见 名曰夷(看它,不能看见,名为“夷”);

 听之不闻 名曰希(听它,不能听见 ,名为“希”);

 抟之不得 名曰微(抓它,不能拿到,名为“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这样的东西不可描述), 

故混而为一(只能“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 其下不昧(它的上面不光明, 它的下面不暗昧), 

绳绳不可名(像远古的绳子纪录的历史一样深奥难懂), 

复归于无物(回归“无物”的状态)。 

是谓无状之状(这叫无状态之状态), 

无物之象 是谓恍惚(无物象之物象, 这叫“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面对它看不见它的头),

 随之不见其后(跟着它看不见它的背后)。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掌握远古之道,可以驾驭今日的所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可具体知道的历史源脉, 就叫”道纪”)。

 注释: 《道德经》是历史学的纲领。 这一章是作者,一个历史专业人士,写给历史学的情书。 先打个长长的哑谜“视之不见。。。”,然后给出答案“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为“道”的人),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微妙玄通, 高深莫测)。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正因为高深莫测, 我尽力描述):

 豫兮若冬涉川(谨慎,如寒冬过河), 

犹兮若畏四邻(犹豫,如惧怕邻里),

 俨 yǎn 兮其若客(客气,如出外做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涣散呆萌,如要融化的冰),

 敦 dūn 兮其若朴(敦厚朴实如一块木头),

 旷兮其若谷(旷达开阔如山谷),

 浑兮其若浊(浑浊晦暗如脏水)。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谁能将浊水净化静等它徐徐沉淀呢)?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安然感悟长久动荡以后生机呢)?。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道”的人不会自满地先入为主),

 夫唯不盈 故能敝而新成(正因为他不会自满地先入为主,才能不断纠错,取得新的成就)。 

注释:《道德经》是 2500 年前历史学的集大成者。 这一章是作者作为历史专业人士,写给历史学前辈的赞歌。 时间空间跨度大,历史学追求透视因果逻辑。故而学者必须让历史数据沉淀,力求纠错;忌教条偏见先入为主。 

第十六章 吾以观复 

至虚极 守静笃 dǔ(“道”看似很虚, 其实坚守“静”,即可)。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万物自有轨道, 我观察他们的循环)。

 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万物芸芸,各自遵循自己的周期)。 

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周期的观察需要“静”; 只有“静”才能复盘生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复盘生命就叫永恒的规律; 了解永恒的规律,叫“明”)。

 不知常 妄作凶(如果不知道永恒规律, 妄作必招祸)。

 知常容 容乃公(知道永恒规律,才能包容; 包容,才能公正),

 公乃全 全乃天(公正才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天道), 

天乃道 道乃久(符合天道就是得“道”; 得“道”可以久远), 

没身不殆 dài(终身无凶险)。 

注释:循环周期,是历史最大的课题。 不理解循环周期,就不理解历史。追求的久远就是 sustainability.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 不知有之(最好的领袖,民众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 亲之誉之(其次的,民众亲近他,赞美他)。 

其次 畏之(再次的,民众畏惧他)。 

其下 侮之(更次的,民众蔑视他)。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信用不足, 自然不受信任)。

 犹兮其贵言(还是要谨慎少言啊)! 

功成事遂(事情办好), 

民众皆谓:“我自然”(让民众都说:“我自然”)。 

注释: 历史学家总结的领袖论文。 少说而守信,利民以顺其自然。

第十八章 智慧出有大伪 

大道废 有仁义(大道废弃, 会出现伪仁义的骗子)。

 智慧出 有大伪(崇尚谋略, 会出现伪聪明的骗子)。

 六亲不和 有孝慈(家庭不和,会出现伪孝慈的骗子)。

 国家昏乱 有忠臣(国家昏乱, 会出现伪忠臣的骗子)。

 注释: 历史学家总结的社论。 要透视花团锦荣的表面现象,去观察内部的危机。很多善意的措施,往往会收获反效果。 这一章极具前瞻性。即使偶然出现的一点伪数据,也足够破坏理论的整体逻辑。 何况很多时代,政策鼓励各种造假? 自然前仆后继的骗子们粉墨登场。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上层不标榜圣人崇拜,杜绝谋略诡计,那么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上层杜绝仁义做秀, 自然父慈子孝);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上层不标榜钻空子和牟利的行为, 盗贼自然绝迹)。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圣智,仁义,巧利,此三者虚伪及其后果都无上限), 

故另有所属(所以不如另外换一套标准追求):见素抱朴(保持真实纯朴),

 少私寡欲(减少私心,弱化欲望)。

 绝学无忧(有了这些,不用模仿伪装,反而没有忧患)。

 注释:这一章继续上一章。“文不足”似乎指虚伪造成严重无上限的后果(unbounded errors);反之,一般来说真小人的后果是自我限制的(self limiting)。 历史学家提倡的替代道德标准:简单,真实,朴素。 

第二十章 愚人之心 

唯之与阿 相去几何(同意与反对, 相差多少)? 

美之与恶 相去若何(美与恶, 相差又在那里)? 

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人们所畏惧的东西,不可不敬畏啊)! 

荒兮 其未央哉(浩瀚洪荒, 有多少未知呢)? 

众人熙熙(众人熙熙攘攘热闹), 

如享太牢 如春登台(如参加大祭,如春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只有我独自沉浸在荒凉境界,探寻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如婴儿还没有学会语言)。 

傫 lěi 傫兮 若无所归(很孤独,似乎无家可归)。 

众人皆有余 而我独若遗(众人都似乎富贵有余, 而我很困顿)。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我有一颗愚人之心,混沌啊)。 

俗人昭昭 我独昏昏(俗人都觉得很明确的东西,惟独我不理解)。

俗人察察 我独闷闷(俗人都要打听细微的东西,惟独我不在意)。 

众人皆有以 而我独顽且鄙(众人皆有目标, 惟独我固执而鄙陋)。

澹兮 其若海(宽广如大海),飂 liù 兮 若无止(海风一样无休止)。

 我独欲异于人 而贵食母(我不同于众人,因为我吸取“道”的母乳养分)。注释: 回到现实,历史学家吐槽,其格格不入的社交生活。 与古人神交久了,多少不太合群。 历史的“未兆”,往往是不幸可怕的真实预见。 人人都愿意听好消息,都愿意相信线性的预测,父永远为父,君永远为君,权威永远权威,强大永远强大,敌人永不翻身。 可是,要知“道”非线性,复杂系统的复杂周期,质变和相变;可以观测,可以顺应,可以引导;不可忽视,不可伪饰,不可违逆。 

第二十一章 自古及今

孔德之容 唯道是从(要窥视”德“的形状, 只有符合大道)。 

道之为物 唯恍唯惚(道对于事物的影响,似乎只有恍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惚惚恍恍啊, 其中有形态);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恍恍惚惚啊, 其中有物); 

窈 yǎo 兮冥兮 其中有精(深远幽谧, 其中有精华)。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其精华很真实, 其中有可信的真理)。 

自今及古 其名不去(从古至今的历史中,“道”是永恒), 

以说众甫 fǔ(用它可以了解万物万事之父)。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万物之父如此呢)? 

以此(就是这样的): 

注释: 这一段呼应第一章。 历史的因果,“道”的运行不在表面;需要科学方法可以证明。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曲则全 枉则直(委屈反而保全,弯路反而直达), 

洼则盈 敝则新(低洼反而收获, 陈旧反而创新), 

少则得 多则惑(少信息反而容易决策, 多信息反而决策迷惑)。 

是以圣人抱一 为天下式(所以圣人拥抱简单的“一“, 反而成为天下的榜样)。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不自持偏见,反而明白; 不自以为是,反而彰显);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 jīn 故长(不自吹自擂,反而成功; 不自骄自傲,反而得到尊重)。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他与世无争, 天下无人可以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古人言:“曲则全”者, 怎么会是虚言呢)? 

诚全而归之(这句话很实在的归纳人生现象)。 

注释:大量历史数据归纳总结后的人生道理,有点另类,甚至逆直觉。但是其人与其言,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飘风不终朝 

希言自然(少言,符合自然)。 

飘风不终朝(狂风不能坚持整个上午),

骤雨不终日(骤雨不能坚持整天)。 

孰为此者(谁能造成狂风骤雨)? 

天地(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于人乎(天地尚不能坚持狂暴, 何况人呢)? 

故从事于道者 同于道(所以遵道者以道,类聚); 

德者同于德(有德者喜欢以德,类聚); 

失者同于失(失道失德者,与其他失道失德者,类聚)。 

同于道者 道亦乐得之(同道者,道也乐于包容); 

同于德者 德亦乐得之(同德者,德也乐于包容); 

同于失者 失亦乐得之(同样失道失德者, 失道失德者也乐于包容)。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诚信不足,所以有不信)。 

注释:这一段分多段 A)(希言自然) 大道默默地运作。 B) 强者不要暴虐,弱者不要失去希望 (飘风不终朝) C)(道者同于道)道以类聚。德以类聚。失者类聚。这是自然。 D)(信不足焉)人以类聚,才有互相德理解和信任。 理解和信任是大道的基础。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踮脚者不能久立; 大步者不能远行)。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自我表现者不能明白, 自以为是者不能彰显),自伐者无功 自矜 jīn 者不长(自我夸耀者不能建功,自鸣得意者不得长远)。 

其在道也 曰余食赘 zhuì 行(这些夸耀的毛病,对与“道”来说, 像吃撑了或者肿瘤一样累赘)。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这写毛病容易引发敌意和贬损;所以有道者不犯)。 

注释: 夸耀的毛病很常见,无论阶层。 老子并不道德谴责;只是指出,这种毛病是概率上,导致不幸。 

第二十五章 周行而不殆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有物混沌, 先于天地而生)。 

寂兮廖 liáo 兮 独立而不改(寂寥啊,独立纯正而永恒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周而复始而不会殆尽, 可以认为它是天下万物之源泉)。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 “道”(我不知它的名字;姑且送它一字叫“道” ), 

强为之名曰“大” (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 )。 

大曰逝 逝曰远(“大”到无穷,以至于,看不见; 看不见,以至于,遥不可及); 

远曰反 (遥不可及,以至于,周而复始)。 

故道大(所以说,道是宏大的)、天大 地大 人亦大(天是宏大的,地是宏大的,人也是宏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个宏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居其一)。人法地(人遵循于地的法则),

地法天(地遵循于天的法则),天法道(天遵循于道的法则), 

道法自然(道遵循于自然的法则)。

 注释: 这一章是历史学家对历史周期的感悟。 老子特别指出, 天,地和历史有远远大于人生的宏大周期。而渺小的个人生命,渺小的人类,却有其自然尊严。 人也要顺应小周期,小周期要顺应大周期。 

第二十六章 静为躁君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稳重是轻率的基本盘, 宁静是急躁的主宰)。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 zī 重(所以圣人远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 燕处超然(即使有排场,也能超然处之)。 

奈何万乘之主(为什么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 

而以身轻天下(却纵容自己急躁轻率地处理天下事呢)? 

轻则失本 躁则失君(他们因轻浮而失去他们的基本盘, 因急躁而失去他们的主宰地位)。 

注释:任何一个组织,都有重心。 重心低,慢,则更加稳定,也可以扩展(scalable)。 庞大的组织,重心必然短期长期地移离其领袖和领袖圈;这是自然。 庞大组织的领袖,如果轻率急躁,朝令夕改,必生恶果。 

第二十七章 圣人常善救人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善于驾车者不留下辙迹;善于言谈者不留下把柄), 

善数不用筹 chóu 策(善于算术者,不用筹码工具); 

善闭无关楗 jiàn 则不可开(善于关闭的工匠,无需门栓也无法打开); 

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于捆绑者,不用绳索也无法解脱)。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因此圣人常善于救人, 所以没有人被遗弃); 

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常善于充分利用资源,所以资源不被浪费)。 

是谓袭明(这是传承大道的“明”)。 

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师(所以善于此道者,是不善于此道者的老师); 

不善人者 善人之资(不善于此道者,是善于此道者的资源)。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有的人不尊重他们的老师, 不爱惜他们的资源),虽智大迷(他们虽然聪明伶俐,却要迷失)。 

是谓要妙(以上解释“善”的要妙)。 

注释:老子的“善”不同于现代的“善”。 老子版本的”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标榜的道德。善者不会标榜自己的“善”,不善者也不是道德缺失。 这一章包含了危机救急学,资源管理学的概念。 

第二十八章 大制不割 

知其雄 守其雌(了解阳刚,却守护雌柔), 

为天下溪(成为天下的溪流)。 

为天下溪(成为天下的溪流),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永恒的德不离不弃, 恢复婴儿的纯真无害)。

 知其白 守其黑(了解光明,却黑暗中守护), 

为天下式(成为天下人的榜样)。 

为天下式(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常德不忒 tè 复归于无极(永恒的德不会偏差, 恢复无极的中立)。 

知其荣 守其辱(了解荣耀,却自守谦卑), 

为天下谷(成为天下的山谷)。 

为天下谷(成为天下的山谷), 

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永恒之德才能丰足, 才能返朴归真)。 

朴散则为器(有质朴宏大品质者,可以成大器), 

圣人用之 则为官长(圣人善于挖掘有这种品质的人,用为领袖)。 

故大制不割(所以有德的制度不会伤害人)。 

注释:好的制度,如婴儿简单无害,最大程度上避免成员的互相伤害,是制度的保险。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有的人想要征服天下), 

吾见其不得已(我认为他不可能成功)。 

天下神器 不可为也(天下社稷, 不可能向人臣服)。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试图征服天下的人必然失败, 试图控制天下的人必然失控)。 

故物或行或随(所以万物有自主的,也有从众的), 

或嘘或吹(有吸气的,也有的吐气的), 

或强或羸 léi(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 

或载或隳 huī(有稳重靠谱的,也有丢三拉四的)。 

是以圣人去甚 去奢 去泰(所以圣人避免极端, 避免奢侈,避免安逸。 

注释: 历史上很多野心家,伪善者,窃权者,暴力狂,相继呼风唤雨。 但是人,有自由意愿,有神性,不堪永久的鞭策奴役。 

第三十章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辅佐的人主), 

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不以武力强行征服天下, 这样办事容易成功)。师之所处 荆棘生焉(因为军队驻扎过的地方,荆棘将会丛生)。 

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战争即使已经结束,必然有灾害凶年)。 

善者果而己 不敢以取强(善用兵者适可而止,不敢用武力强势求胜利)。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达到目的不要自夸,达到目的不要盲目自负),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达到目的不要骄傲, 达到目的也是不得已的),果而勿强(达到目的就不要逞强)。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万物自恃强壮则是衰老的开始, 这是“不道”), 

不道早已(“不道”难免早衰)。 

注释: 道德经每一章背后都有数据。 这一章背后的历史大数据,包括各种行动的成功概率(其事好还),包括战争的长期祸害(师之所处。。。大军之后。。。),包括历史兴衰周期(物壮则老,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夫佳兵者 不祥之器(即使最好的军队, 依然是不祥的国家工具)。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军队容易树敌, 所以有道者不会妄用)。 

君子居则贵左 用兵则贵右(文官贵左, 军官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军队是不祥的国家工具,不是文官的工具)。不得已而用之 胜而不美(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使用, 即使获得军事胜利也不能得意)。 

而美之者 是乐杀人(因为军事胜利而得意的人, 其价值观就是乐于杀人)。 

夫乐杀人者(一个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吉事尚左(吉祥典礼的列位中,左边是尊贵的), 

凶事尚右(葬礼凶事的列位中,右边是尊贵的)。 

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因为军官的列位是按照丧礼排序的)。 

杀人之众 以悲哀泣之(战争中双方的巨大伤亡,要悲哀同情)。 

战胜 以丧礼处之(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 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注释:继续前章。 老子追求和平,但是并不排斥军事为国防自保的工具。 他写得一大段关于军官的排序(左/右),看似小节,其实解决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制问题。 历史上很多国家政权,都不断地在文官统治/武官统治,两极中间摇摆。至今很多国家都会发生频繁的军事政变军事独裁,原因是法制没有限制军权。很多国家被侵略,原因就是法制没有限制文官干涉军队。 如果重武轻文,则军事政变军事独裁军国纳粹;如果重文轻武,则容易被侵略被殖民。 老子阐述军队与文官的基本价值观的不同(杀人之众),从而解决仪式的排序问题。因为军官与文官,一个尊右,一个尊左;这样就可以文武并重,分列,政府可以稳定平衡。 这正好也是现代的美国宪法的选择。 

第三十二章 莫之令而自均 

道常无名(“道”一般没有名字)。 

朴虽小 天下不能臣(质朴而微小, 天下没有能臣服它的)。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宾(侯王若能遵守”道“, 万物将自动归顺他)。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之气相合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 而自均(没有人可以命令它, 而甘露自动均匀)。 

始制有名(制度建立开始时分配名分), 

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之(名分既然分配好以后, 就还应该知“道”),

知之所以不殆(知“道”所以不会有危险)。 

譬 pì 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与江海(天下之于道,好象河水汇流于江海)。

 注释:《道德经》的读者往往是统治者。 这一章主要讲统治艺术中的“分配”问题,特别是开国之初。 怎样分配利益? 怎样分配“名份”? 这些是永恒的经济难题,也是政治难题。可以共患难者,不一定可以共富贵。可以共富贵者,不一定可以共患难。注重奖励还是注重投资? 通货膨胀还是收缩? 老子的建议是:”自均“,”自宾“,“川谷之与江海”。 这种准则默默指引了华夏文明 2000 多年。 即使今天,依然没有落后于世界。 

第三十三章 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了解别人者有智, 了解自己者有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能战胜别人者有力, 能战胜自己者坚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知足者富裕, 克服困境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不迷失其家园者能够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死去而不被忘记的人长寿)。 

注释:华夏文明是现存文明中,最古老拥有连续信史的民族。 即使老子的时代,已经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字历史,供天子诸侯贵族参考。春秋战国时代更是文史科学空前普及,出生贫寒者中产者,如孔子,也能识文断字,参政,成大匠大家。 正是因为这个古老的信史传统,产生了华人独特的信仰。 华人传统信仰的永恒,围绕历史,而不围绕怪力乱神,不承诺天堂,也不探讨来生;华人追求的永恒,是其人生事迹得到后人的感怀,名垂青史。所谓“立德,立功,立言“。 

第三十四章 大道可左右 

大道泛兮 其可左右(大道浩瀚啊, 它可以左,也可以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万物依赖它生存,它并不推卸), 

功成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功成之后而不图名, 衣养万物而不主宰)。 

常无欲,可名于小(常显得无追求,默默无闻, 这样可以称之为“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可名为大(万物归顺它,却不思主宰, 也可以称之为“大”)。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 因此能成就大业)。

 注释: 大道深远而又浩瀚,人生的选择也从大道无限(其可左右)。 现代人也是面临无限的选择中。 所以《道德经》教育的自主选择艺术,至今不过时。 下一章继续。 

第三十五章 道之出口 

执大象 天下往(顺应“道”的领袖,他的领地为天下人所向往)。 

往而不害 安平泰(投奔那里可以免受伤害, 那里安全、和平、泰然)。乐与饵 过客止(音乐和美食, 固然可以吸引过客)。 

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但是道却显得平淡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因为它看不见, 听不到), 

用之不足既(但是运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注释:这一章继续细说选择的艺术。 现实中,很多人和事,表面和内质都有分家的倾向。《道德经》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反直觉的逆向思维。 下一章继续阐述反直觉的逆向思维。 

第三十六章 时间之微明 

将欲翕 xī 之 必固张之(想要收敛它, 必须先膨胀它); 

将欲弱之 必固强之(想要削弱它,必须先增强它); 

将欲废之 必固兴之(想要废除它,必须先振兴它); 

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想要夺取它, 必须先给予它)。 

是谓微明(这就是“微明”的道理)。 

柔弱胜刚强(柔弱胜过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鱼儿不能离开深水),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保护国家之重器,不可以炫耀)。 

注释:又一个反直觉的逆向思维。 时间是根杠杆,施力的方向和最后的力量的方向,往往是反的。 最重要的维度是时间。 

第三十七章 自化自定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往往无为反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侯王若能守道,万物将自主教化)。 

化而欲作(自主教化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恶性的竞争),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我将用朴实的“无名”来压制恶性竞争)。 

镇之以“无名之朴” (一旦用朴实的“无名”压制恶性竞争), 

夫亦将不欲(恶性竞争也将消停), 

无欲以静(没有恶性竞争,就没有内斗,没有内斗则宁静致远), 

天下将自定(如此天下将自主安定)。 

注释: 这一章也有两个“自”,“自化”和“自定”。 《道德经》大篇幅阐述“自爱”,“自知”,“自然”的重要性,因为道家文化尊重自我。 ”欲“指恶性的竞争,引发内斗的”干柴“,往往会导致系统成员,自相矛盾,自相残杀,最后分崩瓦解。 所以虽然尊重自我,也要注意避免内斗。 

第三十八章 不居其华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品德高尚的人不自夸”德“, 实际上正是有德的表现)。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品德低下的人终日唠叨“德”, 实际上没有德)。 

上德无为 而无以为(品德高尚者不干涉, 也不自以为是); 

下德为之 而有以为(品德低下的人乱干涉, 并且自以为是)。 

上仁为之 而无以为(大仁者做好事,不自以为是); 

上义为之 而有以为(大义者做义事,并且自以为是), 

上礼为之 而莫之应(大礼者行礼,如果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回馈)

则攘臂而扔之(就恨不得抓着别人胳臂强迫行礼)。 

故失道而后德(所以失去大道的人,往往退而求其次,追求德), 

失德而后仁(失去德的人往往退而求其次,追求仁爱), 

失仁而后义(失去仁爱的人往往退而求其次,追求义气), 

失义而后礼(失去义气的人往往退而求其次,追求礼节)。 

夫礼者 忠信之薄(一个社会普遍推行礼节, 正意味着忠信浅薄), 

而乱之首(粉饰太平正是引发动乱的罪魁祸首)。 

前识者 道之华(有预见的人,知道社会上一旦推行繁复的礼节), 

而愚之始(那么各种骗局就随之而至)。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 不居其薄(因此大丈夫愿意选择忠信敦厚, 不选择忠信浅薄)。 

处其实 不居其华(选择朴实务实,不愿意选择礼节繁华)。 

故去彼取此(所以这就是取舍)。 

注释: 这一章继续阐述选择艺术。 无论交友,婚配,找工作,找邻居,移民,都是“预见”基础上的选择。 

第三十九章 珞珞如石 

昔之得一者(昔日得到“一”者如下): 

天得一以清(天得到”一“可以清澈); 

地得一以宁(地得到“一”可以安宁); 

神得一以灵(神得到“一”气可以有灵性); 

谷得一以盈(川谷得到“一”可以丰收); 

万物得一以生(万物得到“一”可以有生命);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侯王得到“一”可以匡正天下)。 

其致之(以下解释为什么这样): 

天无以清将恐裂(天没有清澈恐将崩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地没有安宁恐将废弃); 

神无以灵将恐歇(神没有灵性恐将灭亡); 

谷无以盈将恐竭(川谷没有丰收恐将枯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万物不能生息恐将绝灭); 

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jué(统治者失去匡正天下的能力恐将被颠覆)。 

故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因为贵以贱为根本, 高以下为根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 

此非以贱为本邪 yé(这不是本来低贱吗)?非乎(不是吧)! 

故至誉无誉(因为最高的荣誉无需标榜)。 

不欲琭琭 lù 如玉 珞珞 luò 如石(不愿意自比为美玉, 宁愿自比顽石)。注释:”一”也是“道”的代称。 万物规律的基础。 “珞珞如石”,取其朴实坚强自我。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反者 道之动(道的运作往往违反直觉)。 

弱者 道之用(道往往会运用微弱的力量)。 

天下万物 生于有(天下万物都依赖“有”), 

有生于无(其实“有”起源于“无”的积蓄)。 

注释: 道德经很多章,都在说复杂系统的运作规律。良性的正反馈,是保持增长的。恶性的正反馈,摧枯拉朽。 而负反馈,是保证“长生久视”,系统稳定的关键。 结合第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 “反者““弱者”“无” 往往被忽视。忽视它们,所以不能知“道”。 

第四十一章 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上等的人才,一旦闻道则勤奋地付诸实践);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中等人才,一旦闻道,会存疑,半信不信); 

下士闻道 大笑之(下等人才,闻道会大笑)。 

不笑 不足以为”道“(下等人才如果不笑,那么也许就不是真的”道“)。 

有建言者(有人提出以下理论): 

明道若昧(明白的“道“,反而似乎暗昧), 

进道若退(前进的”道“,反而似乎后退), 

夷道若纇 lèi(平坦的”道“,反而似乎崎岖)。 

上德若谷(最高尚的”德“反而类似山谷), 

大白若辱(最清白的品格反而似乎招毁谤), 

广德若不足(最宽广的“德”,反而似乎不足), 

建德若偷(勤劳建设”德“的过程反而似乎懒惰), 

质真若渝(质朴纯真反而似乎有暇疵)。 

大方无隅 yú(最方正的人品反而似乎没有方角), 

大器晚成(最贵重的器皿反而最晚成型), 

大音希声(最美好的音乐反而似乎简洁安静), 

大象无形(最宏大的现象反而似乎无形)。 

道隐无名(”道“隐蔽而无名), 

夫唯道 善贷且成(只有遵循“道”的人, 善于利他并且成功)。 

注释: “道”是隐蔽而且反常识的。 所以真实的“道”,几乎必然被下士所嘲笑。 如果下士都追捧的东西,很可能不是”道“。 要理解“道”,需要逆向思维,常用于科学,经济学,投资学。

 第四十二章 万物负阴而抱阳 

道生一(道生“一”), 

一生二(”一“生”二“),

二生三(“二”生“三”), 

三生万物(“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背朝阴而拥抱阳), 

冲气以为和(竞争冲突中抗衡和谐)。 

人之所恶 唯孤寡不谷(世人最厌恶的, 莫过于“孤”、“寡”、“不谷” ),

 而侯王以为称(而侯王却如此自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可见万物越贬损反而导致增益), 

或益之而损(或是越增益反而导致贬损)。 

故人之所教 我亦教之(其实古人的教训, 我也传承同样的教训)。 

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暴者不得善终), 

我将以为教父(我的领袖课程的基础就是这样的) 。 

注释:负阴而抱阳,意味着背负,拥抱和抗衡。反之却不一定成立:“负阳而抱阴”。 道是反常识的,增之而损,损之而增;这是系统学的负反馈的描述。 强暴者反而折戟沉沙。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之至柔, 却能驾御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无“和“有”的纠缠,亲密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所以我理解到“无为”的益处)。 

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不言之教育, 无为之益处), 

天下希及之(天下少有超越此两者)。 

注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四十四章 多藏必厚亡 

名与身孰亲(名声与身体中选择,哪个更切身)? 

身与货孰多(身体与财货中选择,哪个更重要)? 

得与亡孰病(得到与失去,哪个会导致痛苦)? 

甚爱必大费(过分的欲望,必然有大代价)。 

多藏必厚亡(过分的敛财,必然有大损失)。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知足所以不会招辱, 知止所以不会招祸), 

可以长久(可以长久)。 

注释: 人的需要分层次。 人身需求是最基础。 财,美,名等等,都是附加需求。 附加的各种需求,没有明显的限制,往往趋于极端,索取巨大的代价,呼应第二,三,三十五章。 老子总结出的方法,就是“知足”,“知止”; 这两”知“,又呼应第三十三章,“自知”,“知人”。 ”长久“一般指 sustainability.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大成就的人反而似有欠缺, 但他的影响不会有弊端); 

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极充盈的人似有空虚, 其作用不会穷尽)。

大直若屈(极正直的人反而似乎能弯屈), 

大巧若拙(极灵巧的人反而好似笨拙), 

大辩若讷(极卓越的辩手反而好似木讷)。 

静胜躁 寒胜热(宁静可以战胜狂躁, 寒冷可以战胜炎热), 

清静为天下正(同样,清静无为却可以匡正天下)。 

注释:反者道之动。 凡是复杂的系统,内外必然分家,表面和实质往往分家。 内部的多重杠杆,用力和出力方向往往相反。 盲目追求复杂和完美者,不知“足”,也不知“过足”。这种系统容易崩溃。不足取。 

第四十六章 论马 

天下有道 却走马已粪(如果天下有道,反而良马在民间大材小用); 

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如果天下无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被征用,在战场上分娩)。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大灾祸莫过于不知足, 大过错莫过于贪欲)。 

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所以理解“不足”和“足”和“过足”的界限者, 永远能够拥有“足”)。 

注释:大多数人得陇望蜀,不理解“足”的界限。《道德经》有的概念是基础(比如”自“),在基础上才能衍生其他概念“知”,“足”。 不理解“自”,就不能理解“足”。 道家“知足“,与其他“知足”大不一样。 《道德经》的知足,是知道“生地“,和“生生之厚”的”死地“的红线。跨越这条红线,就是“出生入死”(第五十章)。 

第四十七章 见天道 

不出户 知天下(不出门户,就能够了解天下); 

不窥牖 yǒu 见天道(不望窗外,就可以理解天文)。 

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很多人出行越远, 他所知道的越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所以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道”), 

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不看见而能明“道”, 不妄为而能成就“道”)。 

注释:古代历史学,最重要的基础课就是 1)天文 2)地理 3)水文 4)人文。《道德经》作者作为历史学的泰山北斗,这段话应该是说给蓬莱阁(象牙塔)其他历史学科学精英,不普遍适合。恕我直言,普通人的求学生涯还是要踏踏实实地读《道德经》,学天地史,走万里路; 多数人不要窝家里冥想。这一章也有另外一层含义,建议统治者不要到处窥探隐私,干涉民生。 

第四十八章 损之又损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学知识意味着每天增加知识, 运用”道“却意味着每天简化知识)。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不断简化后,直到”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 常以无事(赢得天下,往往不能复杂化), 

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如果太复杂,就不够赢得天下)。

注释: 这一章继续谈历史泰山北斗《道德经》作者的治学态度,可谓当时”异端“,追求简化。“损“就是简化减法; 恰合近代科学精神。 设计系统的时候,简化的好处一言难尽:1)减少误差 2)增加稳定性 3)增加适应能力 4)长期可维护,可纠错,可改进。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圣人无常心 以民众之心为心(圣人避免成见, 以民众视角为视角)。 

善者 善之(善者,善待之), 

不善者 亦善之(不善者,也善待之), 

德善(这是“善”的德)。信者 信之(诚信者,以诚相待), 

不信者 亦信之(不诚信者,也以诚相待), 

德信(这是“信”的德)。 

圣人在天下 歙歙 xī(圣人领导天下, 开开合合), 

为天下浑其心(为天下,混沌无偏见), 

民众皆注其耳目(民众都成为他的耳目视角), 

圣人皆孩之(圣人也把民众当作自己孩子,无偏爱之心)。 

注释:成见,偏见,偏爱,都不适合领导。 来自基层真实的信息是正确决策的基础。 扭曲失真的信息,必然导致祸国殃民的决策。 《道德经》提倡的“绝圣弃智”,就是为了避免信息扭曲失真。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从生到死): 

生之徒 十有三(3/10 为注定生者); 

死之徒 十有三(3/10 为注定死者); 

人之生 动之死地(有的人本可以存活,却因为妄动死于非命), 

亦十有三(这又有 3/10)。 

夫何故(为什么这样呢)? 

以其生生之厚(他们过度养生,反而作死)。 

盖闻善摄生者(反之,也有 1/10 善于把握生命的人), 

陆行不遇兕 sì 虎 入军不被甲兵(他们行走野外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上战场不被敌方军士残害)。 

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措其爪(犀牛不得目标来用它的坚角,老虎不得目标用它的利爪), 

兵无所容其刃(敌军不得目标用他们的兵刃)。 

夫何故(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 

以其无死地(就是善摄生者没有弱点死地)。 

注释:五十章是《道德经》论帝国兴衰,人身存亡的总结章。 分析长生久视之道,就要分析四种人/组织/国家。 其中特别值得重点理解的是,“生生之厚”作死的 3/10, 和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善摄生者”1/10.

第五十一章 常自然

道生之 德畜之(道创造万物,德维护万物), 

物形之 势成之(万物各有其形,势能成就万物)。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所以万物都尊道而重德)。 

道之尊 德之贵(道之所以被尊崇, 德之所以被珍视),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为无需外人的命令,他们自然而然)。 

故道生之 德畜之(所以道创造万物, 德维护万物)。 

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它们一起培育万物, 一起成熟万物), 

养之覆之(一起维护万物)。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它们创造而不占有, 有为而不恃功),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滋长而不主宰, 这就是高远之德)。 

注释: ”势“包括了时势和地势和人势。 这一章类似第十章。 

第五十二章 知其子守其母 

天下有始 以为天下母(天下有起始, 它是天下母)。 

既得其母 以知其子(既然知道天下的起始,求万事的轨道结果); 

既知其子 复守其母(既然知道万事的轨道结果, 再反过来印证万事的起始), 

没身不殆(这样做,可以长远避免错误)。 

塞其兌 duì 闭其门(塞它们的嘴,关闭它们的门), 

终身不勤(终身不疲累)。 

开其兌 济其事(打开它们的嘴,帮助它们办事), 

终身不救(终身不可救)。 

见常曰明(能预见规律,叫做清明), 

守柔曰强(能保守柔和,叫做坚强)。 

用其光 复归其明(用这样的光,恢复本身的清明), 

无遗身殃 是谓“袭常”(就不給自己留下祸殃, 这叫做“传承的永恒”)。 

注释: 数学物理,特别是系统科学,需要研究“起始值”,然后用“起始值”,可以推导轨道和结果;互相印证。 这种科学方法,就是“袭常”。 而干涉妄为,多余的信息,失真的信息,都是这种科学方法的干扰。 

第五十三章 民好径 

使我介然有知(自从我稍微入门以后), 

行于大道 唯施是畏(行于大道,就知道避免邪路)。 

大道甚夷 而民好径(大道很平坦,而多数人却热爱走捷径)。 

朝甚除 田甚芜(朝廷很繁华,农田很荒芜), 

仓甚虚(仓库很空虚)。 

服文彩 带利剑(贵族身穿华服,腰佩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余(厌弃美食,财货有余),

是谓盗夸 非道也(这就是大盗的夸耀, 不是道啊)。 

注释:民好径,贫富悬殊。 就是第五十章提到的“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以其生生之厚”。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善建者不拔(善建筑的师傅,他的建筑难以拔起), 

善抱者不脱(善摔跤的武士,他的熊抱难以松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 chuò(这样的能人“善者“,子孙永远祭祀不绝)。 

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遵守道来修身, 他的德就会纯真); 

修之于家 其德乃余(遵守道来理家, 家庭的德就会有余); 

修之于乡 其德乃长(遵守道来处乡邻, 乡的德就会长久); 

修之于国 其德乃丰(遵守道来治国, 国家的德就会丰收); 

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遵守道来治天下, 天下的德就会普遍)。 

故以身观身(所以从一个人可以观察一个人), 

以家观家(以一个家庭可以观察一个家庭), 

以乡观乡(以一个乡可以观察一个乡), 

以国观国(以一个国家观察一个国家), 

以天下观天下(以天下可以观察天下的)。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怎样知道天下都如此呢)?以此(就是以此推断的):注释: ”善建者不拔“就是第五十章提到的 1/10 “善摄生者“。 即使置于死地,也能后生。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 就是不同范围的信息,不是可以随便以小窥大的。 虽然复杂性不同的系统,遵循共同的基本规则;但是毕竟实际运作会用不同,所以不宜贸然推广; 所以“以身观天下”的方法,除非反复验证,不可取。 

第五十五章 益生曰祥 

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厚德的人, 犹如婴儿一般)。 

毒虫不螯 shì 猛兽不据(毒虫不会螯他,猛兽不会抓扑他), 

攫 jué 鸟不搏(猛禽不会搏击他)。 

骨弱筋柔而握固(骨弱筋柔但能握紧小拳头), 

未知牝 pìn 牡之合而全作 精之至(不知道男女交合但生殖器勃起, 可谓体内循环完整)。 

终日号而不嗄 shà 和之至(终日号哭但不沙哑,这是”和“的完整)。 

知和曰常(知道“和”的道理,可谓“永恒”), 

知常曰明(知道“永恒”的道理,可谓“明白”), 

益生曰祥(助长生命,可谓“吉祥”)。 

心使气曰强(随心使气,可谓强), 

物壮则老 谓之不道(万物自恃强大而走向衰老,可以说“不道”),

不道早已(“不道”则加速消亡)。 

注释: 这一章继续第五十四章,描述第五十章提到的 1/10 “善摄生者“, 婴儿为典型;婴儿虽然小,但是整个系统正反馈,负反馈已经成型; 循环“精之至”已经完整。 反之,“物壮则老”是系统硬件强行扩张(scalability),反而衰老崩溃的描述。 

第五十六章 玄同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明白人不说话, 说话的人不明白)。 

塞其兑 闭其门(堵塞他的嘴, 关闭他的门), 

挫其锐 解其纷(挫去锋芒, 解开纷扰), 

和其光 同其尘(和光同尘), 

是谓玄同(这是深切的”同”情)。 

故不可得而亲(所以不能得到他的偏爱), 

不可得而疏(也不能得到他的偏疏), 

不可得而利(也不能得到他的偏利), 

不可得而害(也不能得到他的偏害), 

不可得而贵(也不能得到他的偏重), 

不可得而贱(也不能得到他的偏辱)。 

故为天下贵(所以他为天下所敬重)。 

注释: “知者不言”,权威地位的人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沉默以保持中立。“塞其兑”,两句话都是说需要避免偏见,需要避免表现出偏见。 “挫其锐,解其纷”。多次出现; 这是《道德经》重要的处理纠纷矛盾的教育。“和其光,同其尘“则描述光风霁月的胸怀。 《道德经》长篇说领袖教育,必须避免偏听偏信,偏爱偏利偏害。 这一篇特别适合于法官或者类似职位的领袖。 

第五十七章 以无事取天下 

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用正大光明的思维治国,用诡异的逆向思维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无为自然的思维赢得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我怎么知道是这样呢)? 

以此(如下):天下多忌讳 而民弥贫(天下忌讳越繁杂, 民众将越穷); 

民多利器 国家滋昏(民众越多身怀利器,而国家越昏乱); 

人多伎巧 奇物滋起(人越多狡诈智巧,例外的边界问题越来越多); 

法令滋彰 zhāng 盗贼多有(法令越杂碎严苛,盗贼越多)。 

故圣人云(所以圣人这么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为,反而民自己教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清静,反而民自辨正邪);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事,反而民自强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欲,反而民自主朴实)。 

注释: 这一段主要是解释“以无事取天下”的逻辑。 显然,“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听众并无反对。但是“以无事取天下”却遭到听众的质疑。 所以老子娓娓道来。 忌讳,利器,伎巧,法令,都容易产生反作用。 反之,无事,无为,无欲,清静,都是领袖的方法。 长远目标是,激发民众的自主自化自朴的精神。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所倚 

其政闷闷 其民淳淳 chún(执政者简单宽厚, 人民反而淳朴诚信); 

其政察察 其民缺缺(执政者窥探民众隐私,人民反而缺乏诚信)。 

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灾祸中孕育福祉,福祉中隐藏灾祸)。 

孰知其极(谁能明白极端祸福的反复)? 

其无正(因为没有发现原点和振幅)。 

正复为奇 善复为恶(正大光明重新转换成奇诡权谋,善意重新转换成恶意)。 

人之迷 其日固久(这一系列的转变,使人感到迷惘。自古如此)。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guì(所以,圣人方正而不伤害,锐利而不冒犯), 

直而不肆 sì 光而不耀(直率而不放肆,光明而不耀眼)。 

注释: 这章继续解释逆思维,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第 50 章“出生入死”的逻辑。 复杂系统中,“正”<=>“奇”,“祸”<=>“福”,“善”<=>“恶”的转换,特别是临界点产生质变的过程,是永恒的谜题。 物极则反,欲知祸福,需要了解周期,振幅,原点。不了解就尽量“守中”。

 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之道 

治人事天 莫若啬(领袖治人事天,莫过于农夫的珍惜留种)。 

夫惟啬 sè 是谓早服(惟有知道农夫的珍惜留种,才能早作计划)。 

早服谓之重积德(早作计划,方可谓长期积德)。 

重积德 则无不克(长期积德,才能无不克); 

无不克 则莫知其极(无不克,则无人知道他的积蓄潜能); 

莫知其极 可以有国(无人知道他的积蓄潜能,就可以担负国家的重任);有国之母 可以长久(遵守道来担负国家规划潜能, 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蒂 长生久视之道(这就叫根深蒂固, 才是长生久视治国之道)。 

注释: 道家基础是历史学,科学。 学历史学科学的目标,就是辨真假,知祸福,明生死,预兴衰。无论身,乡,国,还是天下,都需要”长生久视“之道。 啬,指农夫务农的精神: 长期计划,长期积累;哪怕饥饿难忍,也要留种以求明年的收获。 

第六十章 其神不伤人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

以道莅 lì 天下 其鬼不神(以”道“治天下,鬼神就不显灵了)。 

非其鬼不神 其神不伤人(不仅鬼神不显灵,即使它们显灵也不害人)。

 非其神不伤人 圣人亦不伤人(不但鬼神不害人,圣人亦不害人)。 

夫两不相伤(鬼神,圣人都不害人,也不互相伤害), 

故德交归焉(所以,以”德“相交为家国)。 

注释:继续第五十九章,长生久视之道。 这一章检测神鬼与圣人。 伤人之神鬼,非道; 所以害人之“神鬼”,为淫祀。同样,害人之”圣人“,也非道,为贼子。神鬼与圣人,两不相伤;所以政教分离。 这一章奠定了华夏独特理性,政教分离的宗教观和政治观。 “烹小鲜”,意在温柔谨慎。这章明显对象是大国君主权臣。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大国者下流(大国的定位应如江河的下游)。 

天下之牝 pìn 天下之交(有慈母的包容,天下江河汇合)。 

牝常以静胜牡 以静为下(因为雌性常以宁静而征服雄性, 宁静在下)。故大国以下小国 则取小国(所以大国以宁静谦下的态度包容小国, 则赢得小国的效忠); 

小国以下大国 则取大国(小国以宁静谦下的态度对待大国,则得到大国的维护)。 

故或下以取(所以,有的国以宁静谦下的态度赢得效忠), 

或下而取(有的国以宁静谦下的态度而得到维护)。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大国不过想包容小国增加自己人口国力),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小国不过想服务大国以求自保)。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 大者宜为下(如果两者想要各得所欲,大国最好宁静谦下)。 

注释:这章继续第六十章的“大国”策。 命题是大国的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不以争雄争上游为目标,而应优先争雌争下游。 以此为双赢。 

第六十二章 道为天下贵道者 万物之奥(“道”是万物之奥妙)。 

善人之宝 不善人之所保(善人视“道”为珍宝,不善人也视”道“为护佑)。美言可以市尊 美行可以加人(美言可以受人尊敬, 美行可以吸引从众)。人之不善 何弃之有(有的人即使不善,也不至于抛弃他吧)?

 故立天子 置三公(所以天子既立,置三公爵位), 

虽有拱璧 以先驷 sì 马(与其采用宝玉为信,豪华马车为载), 

不如坐进此道(还不如轻松以“道”治国)。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古人为什么以“道”为尊呢)? 

不曰以求得(”道“不正是所谓“有求必应” ), 

有罪以免邪( 甚至罪过都可以得到救赎吗)?

故为天下贵(所以”道“为天下至尊至贵的信仰)。 

注释:第二十七章,说“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这一章继续解释,为什么不善之人,依然不为“道”, 依然可以得到“道”的保护:“以求得”,“有罪以免”。 “道”能够包容救赎,所以“道”的信仰,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轻诺必寡信 

为无为 事无事(行“无为”之事, 服务以“无事”), 

味无味(以无味为美味)。 

大小多少(大事小事,多事少事), 

图难于其易(谋难事,从容易处突破), 

为大于其细(大事业,成败在细节处)。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难事必须从易处着手);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大事必须从细节突破)。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所以圣人始终不好大喜功,才能成就大业)。 

夫轻诺必寡信(因为轻易承诺者,则大概率误事失信), 

多易必多难(低估难度以为容易,则大概率多灾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 故终无难矣(因此圣人特别谨慎面对困难,所以终于可以克服困难)。 

注释:这一章探讨谋事办事的经验教训,多维度,如大局-细节,难事-易事,多事-少事,计划-现实。 

第六十四章 其未兆易谋其安易持(局面尚且安定的时候,容易掌握),其未兆易谋(变化还没有迹象的时候,容易图谋), 

其脆易泮 pàn(组织脆弱的时候,容易消融), 

其微易散(组织微小的时候,容易分散)。 

为之于未有(作为启动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治理启动于“未乱”)。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合抱之粗树,启动于微小的种子);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九层之高台,启动于一堆泥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千里之行程, 启动于脚踏实地)。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妄图“为”者败坏它,妄图掌握者失去它)。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所以圣人不去妄图”为“,所以不会失败), 

无执故无失(不会妄图”掌握“,所以不会失误)。 

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多数人做事,常常半途而废)。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能够谨慎始终的人,则不会失败)。 

是以圣人欲不欲(所以圣人的追求,不是多数人的追求); 

不贵难得之货(圣人也不贪恋,多数人贪恋的财货);

学不学(反而圣人要学习,多数人不学的冷门); 

复众人之所过(这样复盘多数人的错误)。 

以辅万物之自然 而不敢为(这样做是辅助万物自然, 而不敢妄为)。 

注释:这篇有两段。 1)继续第六十三章。 表述建立组织办事“无中生有”,由小变大的”拔靴带“(bootstrap)现象。 而经过拔靴带过程的,可以是大功业(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也可以是大灾难。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 2)针对大多数人半途而废的建议。《道德经》的建议是“慎终如始”,“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这些建议,多数是逆常识的。 事实上大多数人之所以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必然是因为他们基于常识的选择有局限性。 

第六十五章 稽式玄德 

古之善为道者(古代善于治国以道者), 

非以明民 将以愚之(不去鼓动民众智巧诡诈, 而容忍民众淳朴自化若愚)。 

民之难治 以其智多(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他们追求智巧诡诈)。故以智治国 国之贼(所以用智巧诡诈来治国的人,是国贼); 

不以智治国 国之福(杜绝智巧诡诈的治国的人,是国宝)。 

知此两者 亦稽 jī 式(理解这两种国策,也是影响深远的选择), 

常知稽式 是谓玄德(永远了解这种深层的选择,可谓深奥的”德“)。 

玄德深矣远矣(深奥的”德“影响很深远啊)! 

与物反矣(这种选择似乎违逆直觉的方向啊)! 

然后乃至大顺(却能够导致大”顺“)。 

注释:《道德经》经常教育选择,特别是逆常识的选择。 这一章是从国君的视角,需要摒弃多“智”复杂的取巧国策;反而需要选择简单笨拙的国策设计。 为什么?因为简单笨拙,有稳定性,有可维护性,有可扩展性(scalability)。 多智复杂的国策设计, 反而脆弱不可维护,不可扩展。 

第六十六章 以其不争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江海成为河谷之王的原因),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因为它善于居下,所以江海成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类推之,如果希望统帅民众, 必先辞令谦下);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如果希望引导民众之先,必须把自己的利益置后)。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所以圣人处上而民众不感觉负担), 

处前而民不害(圣人处前而民众不感到伤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所以天下民众都愿意推举而不厌弃)。 

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圣人不争, 所以天下无人能与他争)。 

注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

第六十七章 慈俭让 

天下皆谓我道大 似不肖(天下都告诉我:道大;似乎不容易比喻理解)。夫唯大 故似不肖(正是因为它很大,所以似乎不容易比喻理解)。 

若肖 久矣其细也夫(如果有很容易理解, 渐渐地,它也就”小“了)。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我有三宝,保持可以长久): 

一曰慈(第一是慈爱), 

二曰俭(第二是俭朴),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三是不敢贪恋天下之先)。 

慈故能勇(慈爱才能激发勇气); 

俭故能广(俭朴才能推广扩展); 

不敢为天下先(不敢贪恋天下之先),

 故能成器长(才能成大器)。 

今舍慈且勇 舍俭且广(今人舍弃慈爱而追求勇武, 舍弃俭朴而去追求扩展), 

舍后且先 死矣(舍弃谦后而且争先, 这是死路啊)。 

夫慈 以战则胜(慈爱的人,征战则胜), 

以守则固(守御则坚固)。 

天将救之 以慈卫之(天想要救护他, 必然以慈爱来卫护他)。 

注释: 道,这个概念贯穿大格局。 因其大,以至于不容易理解。 正因为不容易理解,老子用切实务实的“三宝”来贯彻,使之可小可大。 而这三宝,都是逆反常识(counter-intuitive),也是可以扩展(scalability),可以长久(sustainability)的基础。慈爱为勇武的基础。俭朴简单为扩展的基础,“不敢为天下先”为天下大业的基础。 这章特别强调慈爱的重要性。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善为士者不依赖勇力,善战者不动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善胜敌者不争锋,善用人才者谦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这是所谓不争之美德, 这是所谓用人之能力), 

是谓配天 古之极(这也是所谓的”配天“, 古人得“道”的巅峰)。 

注释:继续第六十七章,第三宝:“不敢为天下先”。 《道德经》很多章都致力于教育领袖能力,文治武功。 “配天”指,因材致用;类似“善救人”,“善救物”; 领袖的作用在于激励团体个体最佳发挥。为了团体发挥,“不争之德“,意在增强内部信任,减少内部磨擦,避免内斗磨损。 

第六十九章 祸莫大于轻敌用兵有言(兵家有言): 

吾不敢为主 而为客(我不敢进攻为主,宁可谦退如宾客),

不敢进寸 而退尺(不敢轻易推进一寸,宁可退出一尺)。 

是谓行无行(这是所谓的不动声色地以退为进):攘 rǎng 无臂 执无兵(攻击对方却不显露力量, 控制对方而不消耗士兵), 

扔无敌(达到目标却不树敌)。 

祸莫大于轻敌(最大的灾祸,莫过于轻敌), 

轻敌几丧吾宝(轻敌几乎导致我失去我的珍宝)。 

故抗兵相加 哀者胜(所以对抗双方实力相当, 则哀兵胜)。 

注释: 《道德经》为诸子百家的奠基作,百家中包括兵家。 作者老子,作为历史学泰山北斗,应该熟悉军事历史,有可能本人军队出生。 这一段“轻敌几丧吾宝”,及前后文,似乎在说作者本人军队经历。 老子总体建议是,不动声色,以退为进。“抗兵相加,哀兵胜”,意味着能够占领道德高地的一方,有一定优势。能够做到“知人”,不“轻敌”,能增加兵家生死决策的成功概率。 

第七十章 圣人被褐怀玉 

吾言甚易知 甚易行(我说的“道”很易懂,也很易行)。 

天下莫能知 莫能行(但天下人都少能懂,也很少能付诸行动)。 

言有宗 事有君(我说的话有来源, 我做的事也很务实)。 

夫唯无知 是以不我知(正是因为天下人缺乏某些知识背景, 所以他们不能理解我说的“道”)。 

知我者希 则我者贵(理解我的人很稀少,实践“道”的人更可贵)。 

是以圣人被褐 hè 怀玉(因此圣人外表质朴而胸怀美玉)。

 注释:《道德经》所论,似乎逆反常识。 但是古人常识,往往格局小,数据少,因果效应短期。 而老子因为有深厚的历史背景,格局宏伟,验证数据更是超常博大,远超古人的生命历程。时人缺乏的知识背景,正是科学精神,历史学数据。 所以老子有“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感叹。 “被褐怀玉”指《道德经》提倡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以求真求简为美。 本章与第四十一章结合。 上,中,下士的概率分布,意味着《道德经》的道,常有曲高和寡的悲哀。 这一段也颇有前瞻性。 确实华夏以后两千多年历史中,除几个短暂道家为主导的治世(汉初,东晋,唐朝)以外, 经济学描述的“劣币驱逐良币”是常态。“天下莫能知“道。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知不知 上(知道自己知识有盲区误区,最好); 

不知知 病(不知道自己知识的局限,就是弱点)。 

夫唯病病 是以不病(只有把自己知识的盲区误区当作弱点, 方可避免弱点导致灾祸)。 

圣人不病 以其病病(圣人没有弱点,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盲区误区), 

是以不病(所以说他没有弱点)。

 注释: 《道德经》提倡的“自知”,意味着知道自己知识的盲区误区。 能够做到“自知”,做到“病病”,才能注意纠错,增加决策的成功概率。 一旦不知道自己的盲区误区,就容易被对方利用。

第七十二章 无狎其所居 

民不畏威 则大威至(民众不知道畏惧执政者的威严,那是真正的威严)。无狎 xiá 其所居 无厌其所生(不要侵犯民众的隐私空间,不要扰乱民众的生计市场)。 

夫唯不厌 是以不厌(只有不去扰乱民众,民众才能不厌弃执政者)。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自爱不自贵(所以圣人自知,却不热衷于表现,自爱却不自以为高贵)。 

故去彼取此(所以避免自见、自贵而追求自知、自爱)。 

注释: 统治者欲长治久安,需要避免干涉民众的生计生活。这就需要统治者实行自我克制,为“无为”。 类似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 也继续第七十一章,统治者“自知”其局限。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勇于“敢”的人招杀祸,勇于“不敢”的人存活)。此两者 或利或害(这两种”勇-敢“,各有利-害)。 

天之所恶 孰知其故(天“道”选择要惩罚某些人, 谁知道确切真正原因呢)? 

是以圣人犹难之(所以圣人也深知其复杂难度)。 

天之道(天”道“如此):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不争而善成功,不言而善应对), 

不召而自来 繟 chǎn 然而善谋(不需要大声召唤而万物自来帮助它,淡然而善于谋划)。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天道隐约宏大如网,稀疏而不大失漏)。 

注释: 《道德经》说的”不争“主要指不内斗。勇-敢,利-害,佑-惩;是永恒的为人治国的难题。 “天网恢恢”指一种可以设计的大概率。 这章涉及国家的“立法”精神:”天之所恶“,”天网恢恢“。 下章继续解释立法。 

第七十四章 代大匠斫 

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民众已经不怕死,那么怎能用死刑来威吓呢)?若使民常畏死(若使民众一直畏死惜命), 

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诛之(只有特别悍恶的罪犯,我才捉拿他们判处死刑), 

孰敢(一般的民众又有谁敢触犯法律底线呢)? 

常有司杀者杀(稳定的司法程序下,由司法人员判刑), 

夫代司杀者杀(如果非司法人员,代替司法人员执行刑法), 

是谓代大匠斲 zhuó(就好比新手外行,代替大匠砍木头)。 

夫代大匠斲 zhuó 者 希有不伤其手矣(代替大匠砍木材的新手外行, 少有不自伤手的啊)。 

注释: 这一章主要面对国家的司法执法人员,阐述国家立法和执法常见的问题,比如滥刑,司法越权,政法混淆,军法混淆等等。解释“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内在逻辑。 “代大匠斫”指司法需要专业人士,不能政/军/君主,新手外行越俎代庖。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 

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众饥荒,是因为执政者贪收重税), 

是以饥(导致民众饥荒)。 

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民众的难治,是因为执政者好大喜功), 

是以难治(导致民众动乱难治)。 

民之轻死 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众的轻死厌生,是因为上层重视自己权势生命), 

是以轻死(导致民众轻死厌生)。 

夫唯无以生为者(只有不过分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的执政者), 

是贤于贵生(可以胜过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的执政者)。 

注释:这章详细讲解第五十章“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以其生生之厚”。 也是第五十三章的延续。《道德经》提倡所有人“贵身”,即获得基本的生存权益。 但是上层的“求生之厚”已经远远超越了“贵身”的范围。统治者层层盘剥,雁过拔毛,还自以为是好大喜功。 后果就是民众饥饿,难治,轻死。 最后统治者“生生之厚”的结果,反而是作死。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活人柔软, 死人僵硬)。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万物亦然-活着的草木很柔脆, 死后却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因此坚强是高概率死亡的特征), 

柔弱者生之徒(而柔弱是高概率生存的特征)。 

是以兵强则不胜 木强则折(所以自视兵强反而失败; 有如树木强硬反而被折断)。 

强大处下 柔弱处上(强大者不妨处下,如树干; 柔弱者不妨处上,如枝条) 。 

注释:这章详细讲解第五十章“死之徒“,”生之徒“。 也继续第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 也继续,上/下的逆常识的稳定需要。 为了加强稳定保险,强大者应该处下,让柔弱者处上。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柔韧而根深,长生之道。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天之道 其犹张弓欤 yú(天之道,不正像一把拉满的弓吗)? 

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瞄准太高需要抑制它,瞄准太低需要抬举它); 

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有余的弓需要减小幅度,不足的弓需要补充力道)。 

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减损有余者而补充不足者)。 

人之道则不然(人之道,却不是这样的), 

损不足以奉有余(减损不足者,以补充給有余者)。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谁能执行天之道,减损有余者以补充天下不足者呢)? 

唯有道者(只有得道者)。 

是以圣人 为而不恃(所以圣人建设而不自恃功劳),

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功成也不养尊处优,他不希望炫耀其贤德)。

 注释: 继续第七十六章的“上/下“。 呼应第四十二章,第四十八章的“损/益”。 但是这一章很明显指大格局(macro)的两级悬殊的问题。比如贫富日益悬殊。 ”人之道“(恶性正反馈)往往逆反“天之道”(负反馈)。这是理解人类组织的变迁,生命循环,需要特别注意的。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于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 

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然而能够攻坚者,没有能胜过水的)。 

其无以易之(因为水不可替代)。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弱小战胜强大,柔韧战胜刚强),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天下没有不知道这个道理的, 却又不实践它)。 

是以圣人云(所以圣人说): 

受国之垢 gòu 是谓社稷 jì 主(能接受国家所有污垢不善的人,可谓社稷之主); 

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王(能承受国家所有灾祸压力的人,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正言真知,听着却像是反话)。 

注释: 大多数人喜祥瑞,求褒奖,自恃强大无敌,听好消息不喜欢听坏消息。但是大多数人不堪重任。 只有愿意听真话,不介意受侮辱,自持柔韧,有准备面对灾祸的人; 才能成大器。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 

和大怨 必有余怨(和解大仇,必然有余怨未消), 

报怨以德 安可以为善(一味以德报怨, 怎么可能善后)? 

是以圣人执左契(因此圣人虽然执有契约债权), 

而不责于人(却不会强迫别人还债)。 

故有德司契 qì 无德司彻(所以有德者只控制契约, 而无德者苛刻彻底地执行契约)。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天道无亲疏,却大概率地帮助善于和解契约的人)。注释:这一章集中处理:“德”/“怨”,“契”约的和解/贯彻的问题。 即使有法制健全,依然有很多积怨,矛盾夹缠不清。 何况历史上法制健全的(时间-地点)坐标,概率上远远不如无法无天的动乱(时间-地点)坐标? 所以《道德经》作为历史总结,也有先见之明。 “和大怨”,往往是末代战乱灰飞烟灭,新朝百废待举的第一要务。但是“和大怨”虽为良药,也需要时间做药引,持续几十年“有余怨”是很正常的。 “报怨以德”本来在六十三章。 但是更加符合这章的主题。 一味报怨以德,并不符合《道德经》的思想。 《道德经》提倡实践契约精神,这一章也提出了“囚徒困境”博弈问题的成功策略,不是报怨以德,也不是报德以怨,也不是眦睚必报;而是善于立契,善于司契,善于和解。 

第八十章 结绳而用 

小国寡民(小国少民)。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即使拥有几十几百人的大器皿,却并不使用),使民重死 而不远徙(即使民众求生,也不用远离故乡)。 

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然有舟车,乘客却少); 

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虽然有军队,却很少打仗)。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让他们立契只用结绳,却能普遍遵守), 

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他们衣食简单甘美, 安居乐俗), 

邻邦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邻国可以互相观望,可闻鸡犬之声), 

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可是民至老死,也不相往来)。 

注释: 作者年轻时,中原应该还有这种小国存在。 但是春秋末期战国开始,征战频繁,这种小国已经越来越少,渐成奢望。 今天,这种小国在欧洲稳定存在,比如瑞士。瑞士是贫穷山地,曾经靠输出雇佣军为国生。 几百年中立国策的经营(注意中立”不争“避免卷入纷争,也是道德经提倡的),现在却能吸引全世界求稳资本。 瑞士虽然中立,却重视军事安全,自立自治自主(这些也是道德经提倡的),一直拒绝参加欧盟。 这一段“结绳而用”,延续了第七十九章的契约论述。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诚信的言辞往往不动听, 动听的言辞往往不诚信)。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有善长的人往往不善辩, 善辩的人往往无善长)。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理解大道的人往往不贪图广博, 贪图广博的人往往不理解大道)。 

圣人不积(圣人不会一味为自己积累), 

既以为人 己愈有(他越帮助他人,自己越积累); 

既以与人 己愈多(他越給予他人,自己越富足)。 

天之道 利而不害(天之道,利人而不害人); 

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释: 最后一章“信言不美”与第一章”道可道“遥遥呼应;都是悖论。 《道德经》重申其总结的独特(逆常识)的价值观,信善知,善与而多,利而不害,为而不争。《道德经》总结历史有两个相反现象,却都引导历史的走向。1) 物竞天择(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 第七十九章);2)劣币驱逐良币(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本章)。 学《道德经》,并且需要传播《道德经》:“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就是良性的正反馈。

中英加拼音-乌鸦子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归的《道德经》1
古诗解码《道德经》-乌鸦子版(46-54章)
老子《道德经》中75句名言及解释
道家经典嘉言二十八句
老子“不争”思想蕴含的养生智慧
《标准统一的老子〈道德经〉》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