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雪松《性命圭旨》哲学考证 >> 中华气功网

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心性者,本体也。 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 道之得一者,得此本体之一也。释之归一者,归此本体之一也。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

这里的“本体”,即有“本来真实”之意,也有“最高纲领”之意。

《性命圭旨》实际上略去了儒释道三教在心性论上的差别,面直就心性理论在成就理想人格中所担负的使命,就心性之学在三教义理中的基础地位这一根本点着眼。实际上,儒家的心性论侧重道德性、价值性,以此为人的伦理行为的根据。道家的心性论侧重生理属性,以此为炼养身体的理论基础。佛家的心性论侧重心理属性,以此为解脱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的理论基础。所以存心养性和修心炼性、明心见性之间的分际是决定性的,非名词之争。(引自《明代哲学史》第672页)

《性命圭旨》从“真人”修炼的立场,阐明了三教的性命观,也继承了元明以来道教性命双修的传统。首先,它论证了性命的定义及性与命二者的关系,“性命说”有:

夫学之大,莫大于性命。性命之说,不明于世之久矣。 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则谓之命;在人,则谓之性。性命实非有两。况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浑然合一者哉。

性命本不相离,道释原无二致。神气虽有二用,性命则当双修。

“性命说”情真理切,阐述性命双修,就是修身修心不偏废,性与命、神与气兼修,即精神修养和肉体炼养,方能成就“真人”之道。它们的关系是:性必然表现为心,而心的活动反过来造成对性的役使;命必然表现为身体的活动,而身体的活动反过来累害命。命受身体累害,所以不能长生;性受心的役使,所以不能静定。身心如此,所以不能达到“尽性至命”的理想状态。“性命说”还借用理学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说法来阐释它的修养方法:

性有气质之性,有天赋之性;命有分定之命,有形气之命。君子修天赋之性,克气质之性;修形气之命,付分定之命。分言之,则二;合言之,则一。其中有理。

修天赋之性,就是《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克气质之性”就是张载所谓“变化气质”。修形气之命,付分定之命,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性命说”强调性命双修,最后与宇宙性命本体合一。又明“君子”,以承“真人”之道,以全“真人”之德:

是以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吾身之神气合,而后吾身之性命见矣。性不离命,命不离性,吾身之性命合,而后吾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见矣。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是吾之真性命也。我之真性命,即天地之真性命,亦即虚空之真性命也。

君子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主人翁,是对 “天地人合一”之“人”的称谓,君子就是哲学之子,“知行合一”的君子,非“真人”,而似《西游记》里的孙悟空。

4、性命理说

《性命圭旨》元集中亦有“生死说”、“邪正说”,教人性命双修,须明识生别死、去邪归正之理。其后的图理之说,皆为性命双修的概念而设;亨、利、贞三集,针对“真人”的性命双修,主要阐述了修炼行为的理论。

人身之体有三,灵质体、流质体和物质体,在中国传统哲学的之中,三体分别代表了人身三个层次和层面,它们的关系是:一心、三元、五行。一心是心灵,三元是元精、元气、元神,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属性喻意,泛指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性命圭旨》为人身定义了统一的名词,汇集了儒、佛、道三教中别名,并对十分重要的概念赋予了动物形象。

“普照图”有灵台、规中、气海三窍,在人体正面腹部腔中,分别代表三元聚居位,内应心、脾、肾三脏,合称前三关,分别直指“心源性海”、“黄中正位”、“气海关元”三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有”与“四为”的哲学意蕴浅释
性命圭旨.4卷.尹真人口述
读《性命圭旨》笔记1-10
王重阳全真内丹心性学思想探微?章伟文著
IRIS-歡樂人生: 《性命圭旨》研讀
《性命圭旨》研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