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余党绪:教师不是万能的! | 观点汇

 

本周揭秘——


常常听到这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知道各位老师对这句话怎么看?


有的人会认可,有的人会否定。在小编看来,现任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余党绪的做法是较妥的。他说,常常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激励自己,但又时时提醒自己:我是一个凡人,无论是德行还是智慧,我都是有限的。


余党绪老师是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独立重点课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思辨读写实践研究”课题组组长,他探索了十多年“长文阅读”和“经典精读”,如今这成为当前语文教改的热点。曾获得上海师大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园丁奖等称号。


本周,让我们一起走近余党绪老师。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最近读了徐红老师的教育随笔《护长容短》,接触到一个新词,叫“树瘤”:


校园里有一棵树,我不知道叫什么名,长得特别奇怪,所有的枝条都打着结儿,像裸露的肿瘤,鼓胀着,盘缠着,样子不甚好看。每次路过,我都痛惜它为什么没有柳树那么光滑、槐树那么挺拔、榆树那么美丽。心中老在猜想,它是不是在小树苗时就这个样子?


这是一株病态的树,长满了“树瘤”。文章结尾,作者追问道:


我真得要问问专家它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是天生的?基因异化?抑或师傅没有好好地修剪它?


显然,“树瘤”表达的,是作者对教育的感受和思考。在文中,“树瘤”所指的,正是一个聪明伶俐但骨子里散发着邪气的孩子。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在捉弄老师时所表现出的那些“超人”的才智。


我在徐红老师的随笔里读出了一种为师者的自责。但更多的,恐怕还是无能为力又无可奈何的遗憾与疑惑。名为“树瘤”,已经包含了某种不言自明的倾向。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广为流传至今依然流行的一句教育格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初,若有校长拿此话来训诫教师,那就算给你亮了一张红牌。如今,身为校长的徐红老师也有这样的无奈与感慨,倒给了我些许安慰:原来教育的无力感与无奈感,并非我一人所有啊。


多年以前,这句话曾让我焦虑不安。伴随着这疑虑的,是内心深处隐隐作痛的失败感与羞愧感——我不得不承认,我是个“不会教”的老师。我从来没有过让每一个学生都满意的辉煌,哪怕是在问卷反馈这种敷衍了事的考核中。我也没有过百分之百的完美记录。虽然我对学生也算全心全意、诚心诚意,对教学也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但总有自己触及不到的领域,总有让学生失望的地方。何况,我还算有点想法的人。越是有点想法,就越能吸引人,但付出的代价,就是让另一些人疏离。




二、什么才是“好”学生呢?


如果没有一个关于“好”的标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所谓会不会教,也就失去了参照。我认可的“好”,学生自己未必认可;学生认可的,家长未必认可;班主任眼里的好学生,可能只是个乖孩子;校长理解的好学生,或许与我的理解相差甚远……如果连学生的“好”都众说纷纭,教师的那个“会不会”又怎能服众呢?


当然,也有简单易行的标准,那就是考试。考试面前,人人平等。问题是,就算以考分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我也不敢保证把每一个学生教好。必须承认,人与人是有差异的,有些差异甚至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你无法改变或者弥补它,比如智商,比如心理品质。承认人与人的差别,是对人最基本的尊重,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这些天天叫喊着尊重学生的人,常常走到自己的对立面。


有的学生生来就与“分数”犯冲,硬要教“好”这样的学生,我累,他也累;我苦,他更苦。如果承认天赋的存在,那么,好学生未必都是教出来的,没教好未必一定是教师的过错。现在的学校分三六九等,好学校其实也没什么好“牛”的,你筛子筛、篦子篦,选了一次又一次,掐出一拨儿人尖儿来培养,归根到底,拼的还是学生的智力。这就好比一个老师,他的门生写了个满分作文,老师顿觉脸上有光;但若他从此坐不住了,自觉高人一等,到处宣讲培养天才的法门与诀窍,那就是僭越本分,贪天之功为己有了。其实,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教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些写作的基本知识、规范与思路,满分作文岂是老师你教得出来的?




三、教师不是万能的


萨特说,人不外乎就是自己所造成的那个东西。面对学生,我们要做的,不是塑造,而是发现;不是扭曲,而是顺应;教育不是为了满足培养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应该看到,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不是万能的,教学也不是万能的。教育总有其难以触及的地方,教师总有其德性与知识上的某些缺陷。这不是推卸教育的责任,也不是弱化教师的使命;恰恰相反,这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的敬畏,对教育的敬畏,是为了更精准地理解教育的意义,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


学校只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而且往往是很脆弱的部分,老师们苦口婆心的教育,常常敌不过一件负面新闻的冲击。这就提醒我们,学校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如果将学校与社会隔绝,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些碎片,他拼接不出一个完整的社会图景,就会影响他的社会理解。教与学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也有个生态构成的问题。教师再优秀,也未必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学生面前,教师也应学会敬畏,学会谦让,学会克制和放手。


教育,也该回归常态了。胡适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课是要一节一节上的,学生是要一个一个教的,题目是要一个一个解答的,哪里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念,哪里有什么毕其功于一役的良方?教学是最平常、最平淡的一桩事,真的没必要搞得那么玄乎。什么时候,校长们每天笑眯眯地走在校园里,和老师们聊些柴米油盐血压脂肪,问问孩子们天气怎样游戏快活与否,教育就算进入常态了。


顺便说,直到今天,我依然会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来激励自己。但在内心深处,我却时时提醒自己:我是一个凡人,无论是德行还是智慧,我都是有限的。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有限,阻碍了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

 



本文摘自《祛魅与祛蔽—批判性思辨读写系列》,内容有删改

实习编辑:李天恕

责任编辑:方艺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11期】如果常识出了问题,事情就会很糟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树师德 正师风 铸师魂
安安静静的教书怎么那么难
校长说,宁可教师教学成绩平平,也不愿意教师因成绩而体罚学生,你怎么看?
三句半
远晴聊教育(二十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