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景区判断承载力靠“猜”?建立分析警告系统是智慧景区标配

作者/李寿兰

编辑/张丁


旅游旺季,经常发生一组现象——“看景变看人”,由于景区接待能力有限,导致大量游客滞留、排队等待进入景区。回顾早些年我国景区发生安全事故,如1983年华山游人从“千尺幢”跌落的事件、1991年太原迎泽公园“煤海之光”灯展的恶性伤亡事件、2004年北京密云迎春灯展的恶性踩踏事件,教训都是极为深刻的,而且无一不与景区环境承载力失控密切相关。


目前很多五A级景区和部分优质的四A级景区分别有对外发布景区的实时在园人数,并根据在园人数的异动及时调整应急策略并对外发布。全国做的比较好的景区是北京故宫景区、四川峨眉山景区、宿迁洪泽湖湿地景区、南京牛首山景区,其中后二个景区目前还是四A级景区。而大多数景区还没有核定景区的承载力,或者也仅仅是拍脑袋定了一个承载力,实时在园人数更是无从说起,预警系统更是没有,节假日超量接待现象严重,导致景点拥堵不堪。一些景区接待量虽未超载,却因预警分流措施和配套服务不到位,导致游客旅游体验极差。

 

从国家旅游局和各地旅游主管部门大力推广和检查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预警系统的首要目的来看还是保证旅游活动的安全。同时保护旅游设施、保护旅游生态环境,让旅游者获得最好的旅游体验和旅游享受,也是制定旅游管理措施和旅游规划的依据,为景区和旅游局提供提前预警,也能疏导游客选择游玩时间。新中安副总裁余静在公开课上曾说“旅游景区若没有上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预警系统请不要对外说我做好了智慧旅游”。景区为什么有必要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预警系统?

 

与景区“生死”紧密相连


无论是《旅游法》第四十五条、第一百零五条,《风景名胜区条例》第四十八条,《旅游安全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GB/T 17775-2003和《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等法律法规规定。还是各级旅游局派到景区的暗访组均对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预警系统进行了着重要求。其中可以明确的是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预警系统关系到景区能不能评上五A级景区、会不会被停业整顿、领导人会不会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以及会不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当前专门做智慧旅游的企业并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公司有十余家,其中大部分都用区域性,其中全国智慧旅游做的好的有江苏、浙江、四川三省和北京,这里按照区域代表性的着重分析几家:

 

浙江做智慧旅游企业比较多,甚至说是全国最多的地方,不完全统计有近十家,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地区,其中大部分都是小微企业,有代表性的企业是卓锐和天迈二家公司,另外也有专门做票务系统的深大也开始声称要做智慧旅游。从客户应用反馈来说卓锐应该是浙江智慧旅游做的最好的企业之一,同时卓锐在安徽市场也有很强的影响力。

 

江苏做智慧旅游的企业也是非常多,有影响力的就五家公司分别是南京新中安、江苏有客、东方智旅、马上游、溜溜云,江苏智慧旅游项目也是在全国做的最好的省份,同时也是对外输出最多的省份,其中新中安专注智慧景区一体化解决方案特别是五A级景区创建的一体化智慧旅游,目前除了在江苏市场占有率很高,在宁夏、甘肃、河北、辽宁、内蒙古均有市场影响力;江苏有客侧重在智慧旅游营销和旅游局的智慧旅游,也是全国最早的智慧旅游企业之一;东方智旅侧重在导游导览和电子讲解在苏州和河南都有很强的影响力;马上游侧重全域旅游电商平台,在江苏镇江、徐州和湖南、江西有很强的影响力;溜溜云侧重在智慧旅行社其在浙江和广西都有很强的影响力。

 

四川做智慧旅游的企业也是非常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大旗,大旗几乎垄断了四川省及各市旅游局端的智慧旅游,并号称旅游局智慧旅游的保姆,目前也开始向四川省外的地区拓展。

 

北京的智慧旅游企业都是大巨头、大集团比较多,还有一些规划和咨询公司转型做智慧旅游,但更多的是概念性的为主,实质落地案例不多,项目的运营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有一家北京做智慧旅游的公司在江西三清山做了智慧旅游,2年多了还没有做成,仅仅留下一个指挥中心,现在大屏都已经损坏不能用了。记得年前,在三清山出现过局部承载力过载事件,当时山上下山缆车处出现停电事件时候,应急预警功能启动,但是承载力预警系统没有启动,预警系统不能及时通知到其他下山乘缆车游客和各路口景区管理人员,出现大量游客滞留在缆车门口下不了山,导致局部承载力超载,后来虽然缆车停电事件抢修好了,停电应急事件解除了,但是承载力超载事件没有预警,直到晚上下班时间游客却都没能全部输送下山,这时景区门口和下山的各小公交都下班了,上万游客还滞留在上山,很多游客半夜才徒步走下山,当游客走下景区门口什么交通都没有,又不得不继续徒步几公里的事件。而该企业确到处将此项目作为公司作为经典智慧旅游案例进行讲学,成为业内的笑谈。可见智慧旅游若缺了承载力分析预警系统就不那么智慧了。

 

景区承载力判断缺乏科学依据

 

目前很多景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数字都是“估计”、“大概”、“差不多”拍脑袋出来的,瞬时承载量也都是最大客容量除以8或7或5小时营业时间估出来的,没有科学的依据。甚至很多旅游局也不知道怎样给景区科学核对。

 

安徽省一5A景区工作人员一语道破天机,一些景区接待游客数量存在造假,“接待量都是景区自己统计与上报,谁会说自己超载超限了呢?” 

12月7日在南京新中安物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泗洪洪泽湖湿地景区智慧旅游应急指挥中心,看到新中安副总裁余静正在给江苏省旅游局组织的参观考察景区建设专家做讲解。余静说到“旅游景区若没有上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预警系统请不要对外说我做好了智慧旅游。”

 

余静介绍说,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预警系统其实是由多个应用系统和智能硬件等有机组合而成的平台软件。包括环境监测系统、电子票务系统、客流统计系统、门票预约系统、智能停车场系统、信息发布系统、数据交互分析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等多个子系统以及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算法组成。难点不在预警,而是算法模型的取值是否科学,如何有效的引导分流。

 

单个景区出现人流预警并不可怕,可以提供线路的组合优化,及时的信息发布,合理的引流和错时高峰等来解决,甚至可以带动周边景区人气,发展了全域旅游。


我们看看几个景区的实施在园人数,并实时对外发布,没有弄虚作假,指导学习。



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承载力分析预警系统?


目前景区上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预警系统的并不多,需要加快推进步伐,因此建议,旅游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此的专项检查力度,增加专项扶持资金,鼓励景区尽快的完善该系统,让法律法规得以落实。

 

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儿,指望景区“挥刀自宫”并不现实。《旅游法》实施两年来,尽管景区超过最大承载量接待游客成为公开的秘密,但从公开报道来看,没有一家景区因此受到处罚。

 “景区最大承载量”成摆设,损害了游客权益和景区环境,也不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为此,必须架起“高压线”,通上“高压电”,坚持“零容忍”,倒逼景区树立对于规则的敬畏。一方面,要完善运行机制,由第三方来主导最大承载量的制定、接待人数的统计以及预警信息的发布,避免景区自说自话。同时,强化责任追究,凡违规超载接待的景区,该整改的整改,该停业的停业,这样景区自然会趋利避害,不敢逾越雷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农家乐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政策调控
同里文旅融合的绝佳休闲地
别人去黄山看云海,我在黄山看云计算
去太白山旅游,自驾车可以开上去吗?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景区新玩法
金准:“智慧旅游”应着眼满足游客需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