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免疫治疗及评价
userphoto

2016.09.04

关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张星虎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累及脑(膜)血管及脊髓(膜)血管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病灶可累及动静脉,但以动脉受累为主,受累血管管壁受损,导致血管狭窄、缺血、出血及脑功能慢性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是青年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发病机制分类,主要包括感染性及免疫介导性,后者又包括系统性血管炎及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ACNS)。


PACNS组织病理学显示,柔脑膜及脑实质血管跨膜炎症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聚集。病理上存在不同的类型,常用的分型为Miller分型(肉芽肿性、淋巴细胞性、急性坏死性)。因为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所见的多样性,缺乏特异性生物标志物,诊断难度较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若显示颅内血管呈节段性狭窄(串珠样改变)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但并非所有患者具有该特征,且该检查具有一定的创伤性。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往往会有阴性结果,患者对该项检查也有一定的顾虑。因此,对该病的诊断需要依赖临床、磁共振成像(MRI)、DSA、脑活检等综合判断。PACNS最新的诊断标准为Calabrese诊断标准(2012),该标准包括:存在经全面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不能解释的神经系统损害;脑血管造影显示多个区域节段性血管狭窄和扩张或呈串珠样改变;脑活检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皮质、软脑膜的小血管炎,累及小动脉和小静脉,可表现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以及肉芽肿改变。

PACNS的发病机制尽管还不十分清楚,但普遍认为,其发病源自于针对脑血管壁的免疫反应,这就是临床采用免疫治疗的理论基础。遗憾的是,由于疾病的异质性以及目前报道的病例数较少,目前尚无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治疗方案的确立主要来自个案报道及队列研究。2007年,Salvarani在101例PACNS患者队列研究中,给予单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均获得较好效果。2015年,Salvarani再次报道,病例数增加到163例,随访发现约1/4患者治疗后仍复发,单用激素者较联合用药者更易复发。除激素及环磷酰胺外,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氨甲蝶呤、吗替麦考酚酯等也有用于PACNS治疗的报道,并有一定疗效。最近一些新的免疫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阻断剂(etanercept,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阻断TNF的人鼠嵌合型单抗)、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抗CD20单抗)也尝试用于PACNS的治疗,主要用于一线免疫治疗无效的患者。

PACNS治疗流程建议:(1)小血管/远端血管受累(血管造影阴性;脑活检阳性;MR I显示脑膜强化但无脑梗死;诊断为Aβ相关血管炎):一般开始口服泼尼松(1 m g·kg-1·d-1),急性发病者可给予甲泼尼龙(10 0 0 m g /d,3~5 d)。若治疗有反应,泼尼松缓慢减量;若治疗无反应或反应差,加用环磷酰胺(口服或每月冲击治疗)。若泼尼松+环磷酰胺治疗有反应,病情稳定后过渡到维持治疗(小剂量激素+硫唑嘌呤(1~2 mg·kg-1·d-1)或吗替麦考酚酯(1~2 g/d)),若泼尼松+环磷酰胺治疗无反应或反应差,考虑加用T N F 阻断剂或利妥昔单抗;(2)大血管/近端血管受累(血管造影阳性;存在脑梗死;病情迅速进展):诱导治疗为甲泼尼龙冲击治疗(1 0 0 0m g / d ,3 ~5d),继而泼尼松(1 m g·k g -1·d-1)及环磷酰胺(口服2 m g·kg -1·d-1,3~6 个月;或每月0.75 g /m 2,连续6 个月)。若治疗有反应,转入维持治疗(小剂量激素+ 硫唑嘌呤(1~2 mg·kg-1·d-1)或吗替麦考酚酯(1~2 g/d);若治疗无反应或反应差,考虑加用T N F阻断剂或利妥昔单抗。

PACNS是一种异质性且呈慢性病程的疾病,特别强调早诊断、早治疗及治疗的个体化,依据严重程度分层治疗,同时应定期随访监测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效性评价主要依赖神经功能改善以及神经影像的变化,系列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复查(开始治疗后4 ~ 6 周, 治疗第1 年每3 ~ 4 个月,或出现新的神经症状)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神经影像稳定但临床症状恶化者,应进行脑脊液常规检验及DS A复查。对于首次诊断时未行脑活检的患者,若免疫抑制治疗后病情加重,应进行脑活检。用药安全性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多数免疫抑制剂及单抗等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合并感染、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诱发肿瘤等。

有关PACNS的免疫治疗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各种免疫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何时开始免疫治疗以及用何种免疫治疗,疗程长短等。未来需要开展国际合作多中心研究,对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梳理,建立标准化的分类及诊断标准,开展该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为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开展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科学评价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6年第14期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微信号:xinxidaobao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神经综述:瘤样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病理确诊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8例分析
真假难辨!这例占位性病变到底是什么?
可怕的血管炎
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学术报告分享——带您认识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