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子凌丨总有一个人会找到它 ——读《无始无终:转山——阿尼玛卿》有感
《无始无终:转山——阿尼玛卿》
何贝莉   著
 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
2020年5月

我的面前,摆放着人类学者何贝莉的新作《无始无终:转山——阿尼玛卿》(以下简称《无始无终》),这是她在青海阿尼玛卿神山进行人类学田野考察后写的一本“日记体民族志”。

我为贝莉的《仪式空间与文明的宇宙观:桑耶寺人类学考察》写了书评后,我们成了好朋友。我俩年纪相仿,也很谈得来。她赠我《无始无终》一书时,也拜托我写一篇一定要带有自己感受的书评,说是很期待我看过以后的感想。看着她像小孩子般雀跃的样子,愚钝的我心里不禁打鼓,不知会不会让友人失望,但自然也是厚着脸皮应允下来。

我觉得《无始无终》是一本读起来既适合自省,也适合分享的书。说它适合自省,是因为读的人都能从中汲取智慧,感悟生命;说它适合分享,是因为它为我们传递了美好与正能量的信念。

近年来藏地民族志,因为著名摄影家张超音、自由学者范久辉以及贝莉这样科班出身的年轻学者不断深入藏地进行考察调研,大量优秀成果陆续面世,为读者奉上了很多图文并茂、新颖别致、浅显易懂的好书。同时也仰赖于众多热爱藏族文化的普通读者的大力传播,使得影像学民族志和文学性民族志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并得到了藏学界同仁的高度认可。

具体到贝莉的这本《无始无终》,她的导师王铭铭教授在序言中把它叫做“日记体民族志”。该书用日记的体裁记录了她在2014年秋天,跟随红科寺才旺仁增上师跋山涉水绕转阿尼玛卿雪山,徒步六天的朝圣之旅。

阿尼玛卿是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藏语意为“祖父大玛神之山”。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延伸至甘肃省南部边境,海拔6282米。与之齐名的另外三大神山是西藏阿里海拔6638米的冈仁波齐、云南德钦海拔6740米的梅里和青海玉树海拔5470米的尕朵觉沃,而阿尼玛卿则是其中唯一一座准许从事登山运动的神山。从成都出发,一路向西,经过阿坝州,转向青海东南,行驶950多公里后,百度导航上一个叫做大武镇的地方,就是现在去阿尼玛卿最近的位置。

在藏地文化中,转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祭祀仪式,也是表达敬仰和膜拜的方式,更是一种古老的藏地文化形态,而“锅庄”就是这种文化形态的遗存之一。青藏高原的原始先民,用转圈的方式祈求神灵的庇护,用转圈的方式实践自己对圆满的追求,也用转圈的方式完成人生的圆满回归。英国人类学家蒂姆·英果尔德说:“要了解事物,你必须让它们在你心中成长,让它们成为你的一部分。”若想真正洞悉、体悟一个文明的精神世界,仅靠“参与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让渡自己,并且成为他者。为此,贝莉以传统徒步方式实践她对圆满的追求,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人与物、人与山神的互动。在互动中,贝莉用她细腻、敏锐的笔触,将转山中发生的趣事,身在圣俗之间的体验,所见的山川风物、习俗及耳闻的传说等,汇集成这样一本日记体民族志,同时也描绘了一幅藏汉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美好画面。这份写实的文本,无疑有助于那些没有转山体验的读者感受或体会青藏高原古老的转圈仪式的经验与情怀。

我曾经思考过,为什么贝莉要取这样的一个书名。“无始无终”和我们经常说的“有始有终”意思截然相反,“有始有终”是个常用的褒义词,象征做事开始的坚持和结束的圆满。但“无始无终”听起来总有一丝盲目与怅惘,不知从哪里开始,也不知到哪里结束,颇有些佛教中“轮回”的意味。也许贝莉想告诉我们“无始无终”就是转山仪式的常态,周而复始,没有终点。

我眼中的贝莉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她不屈从于现实,追求生活的本真。我在这本书中,读到的是她对生活的感悟、对信仰的坚守和对自然的敬畏。

关于生活

——“那一日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鲜衣怒马少年时,但最终也不免流于成俗。我还记得一个故事,一个城里人在乡间,遇到一个牧羊人,牧羊人嘴里叼着草根,懒洋洋的晒着太阳,偶尔瞥一眼自己的羊群。城里人说:老乡,你怎么不想着多养一些羊呢,多一些就可以卖更多的钱了。牧羊人说:我要那么多钱做什么?城里人说:有了钱就可以在城里买房子,买车。牧羊人又说:我要城里的房子和汽车做什么?城里人不死心,说道:有了城里的房子,你就可以无忧无虑了。有了汽车,你就可以在周末的时候,开车到自己喜欢去的地方,晒太阳吹风。牧羊人奇怪的说道:我现在不就是无忧无虑的在我喜欢的地方晒太阳吹风么?我为什么还要等到周末?

毫无疑问,我们很多人在精神世界里都向往那位洒脱、随性、活得通透的牧羊人,而大多数却是背着物质的负累前行。又想在这些负累之余,找到一丝轻松,一缕快意,一点闲暇。

我们的工作、生活,何尝不是山,但却和圣洁险峻的阿尼玛卿不同。而是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一个又一个的欲望。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是很多人孜孜以求一生的问题。

诗人海子曾经写过: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冒昧地想,海子所要的房子,肯定不是如今在电视屏幕,广告灯箱,街头巷尾那些铺天盖地广告上的面朝中庭,临近学区,或者金牌物业等等,想必海子要的也是在阿尼玛卿山脚下,甚至远远地离开了大武镇的那些毡帐、民房。里面没有豪华的装修,没有智能的让人糊涂的现代设备,有的只是一杯温暖的酥油茶,一张筋道的粑粑,还有家人满眼的笑意和温情。

这样的房子并不昂贵,可这样的“家”却很珍贵。虽然只是短暂为转山的人提供遮风避雨,栖身歇脚之地。这也许是现代人在日出月落,四季变换的转山途中,一份浓烈且厚重的情感祈愿。真正内心澄澈的人,就像贝莉一样,也应该在这样的心无旁骛中,摆脱翻书的羁绊,行走出一片更加高远的天空。

关于信仰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人总是要有信仰的,在人类祖先还处于蒙昧时期的时候,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虔诚的敬意。这样的敬意,在每一个古文明的早期,都可以看到端倪。

先秦周公的网开一面,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各个城邦祭祀的花环。轴心时代过后,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在西方,背负着十字架的耶稣,向教徒们传播福音;在印度,盘腿在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宣扬着西天极乐的美好情景;在中国,因为天灾人祸,悲悯的早期道教教徒,从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开始。

时至今日,宗教信仰的力量都还在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梵蒂冈教皇权杖上的璀璨宝石;中东政教合一的独特体制;2022年世界杯上偶尔还可见源于新西兰的毛利战舞;还有像贝莉一样,围着茫茫雪山转山祈福的虔诚佛教徒。

这一切,都叫做信仰。而上天给了人类一个七窍玲珑的心脏,信仰也是五花八门。除了信仰外在的神灵,祖师,祭祀等,也有这样的一群人,将信仰指向了自己的内心。

“我思故我在。”

“花在我心中。”

每一个可爱的灵魂,说出这样一句发自内心的话,这轻轻的一句话,将人类文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犹如贝莉这本《无始无终》宣传封面上的话:“总有一座山有一个无法追问的名字。”

欧洲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的创始人约翰·加尔文在瑞士布道时所说:一切皆是先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分析法,和马丁路德一起反对罗马教廷,主张教随国定的加尔文,在阶级立场上,更加倾向于在宗教改革中,以革命者和进步者面目出现的资产阶级。但是,身为资产阶级代言人的加尔文,同样也是以宗教首领的角色出现,那么,用宗教代行这个阶级的主张,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先定论,既然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那么工厂主的富有,雇佣工人的贫穷,这是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定下来的“规矩”。同样,出生的时候,还会定下一些规矩,比如文人就应该为当时的社会摇旗呐喊,歌功颂德;再比如男人就应该好好的谋个生计,养家糊口,和其他的人一样,并无二致。

那这些预先定下来的东西,会不会像高耸入云的阿尼玛卿一样,亘古不变?还是会随着虔诚的转山仪式,终究被我们这些凡人窥破些许天机?我只知道要是换作我去转山的话,以我懒人的习性,肯定会选最近的那条路走,或者干脆开车,一天就能到了。

可贝莉就是这样一个不安分的、较劲的灵魂。在这条前人重复了千万遍的路途上,她偏要选一条最远的路走(其实也是下意识的),并将这本日记抑或叫做旅行记的小书,悄然打上了民族学、人类学的烙印。

虽然书名叫做“无始无终”,而且也说了“总有一个人会找到它”。在这看似转圈的“轮回”,我竟然读出一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蕴。王昌龄的诗作,字面看来,萧杀悲壮之气铺天盖地。但我们可要知道,七绝圣手王少伯生活的是什么时代,那是高仙芝率军与阿拉伯世界血战于怛罗斯的盛唐,那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唐。

如果将贝莉置于开元初的时代,我在想,到底是王昌龄,还是这个柔弱小女子会更早写出这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因为贝莉身上有的是一种百折不回的性格,如果没有这么一股子倔劲儿,她怎么可能深入西藏山南、青海果洛,十几年如一日的研究瑰丽神秘而又体系庞大的藏文化呢?

由此看来,贝莉所提到的“总有一个人会找到它。”便带出些勇毅前行的兴味来了。就如她的导师王铭铭教授说的,贝莉选田野点只要涉藏地区,其他一概不要。或许,这就是她的执念,对藏文化的执念。也或许,这就是她的信仰,对阿尼玛卿的信仰。

关于自然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仓央嘉措作为佛与诗人最完美的融合,将转山转水转佛塔的目标,定在了自己钟情的女子身上。这是他的自然,大巧不工,浑然天成。

王昌龄笔下的唐军,是用金戈铁马,在青海,祁连,玉门之间,连接成一堵高墙,捍卫身后的大唐。这是他们的自然,征途万里,白发铁衣。

那么贝莉呢?在《无始无终》的开篇,贝莉写道:“因母亲属马,听闻马年转山很好,为母亲祈福而转山”。

就藏传佛教的习俗来看,转山是一种宗教活动,每年都会有很多虔诚的信徒来参加,特别是每当藏历马年的时候,转山就是个盛会,参加的人数相当的庞大。因为藏历马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其他年份的十三圈。所以一般信徒是不会错过这个转山机会的。

这个理由和执念,如此自然,如此契合。不过,在这本薄薄的旅行记里,我们甚至难以看到“自然”这样的字眼。但是这两个字,却无处不在。

首先,人和人的交流是自然的。我们看到的是,贝莉和才旺师用最原始的方式丈量脚下的土地,实践对“圆满”的追求。一边转山,一边在阿尼玛卿的羊肠小道上,在酥油茶的淡淡幽香中,贝莉听才旺师将他跌宕多舛的命运娓娓道来。本就是感性的我,在才旺师平和、几乎毫无波澜的语言中,不止一次,湿了眼眶。

这趟“考察”的本身是平淡和缓的,此间与人、与山、与习俗传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那些没有转山体验的读者感悟古老的转山仪式,所以这是一本能让人受到感染和启发的书。“信仰”是每一个进藏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的,它是相信人生中有超越世俗利益的精神目标,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其次,人和阿尼玛卿的交流也是自然的。在《无始无终》的世界中,巍峨的雪山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贝莉和才旺师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行走、收获。在行走中,整篇旅行记文笔流畅、优美,一气呵成。见字如面,仿佛让人亲临阿尼玛卿山,跟着贝莉和才旺师一起经历狂风暴雨、趟过冰冷的河水;一起吃糌粑,睡帐篷,看风景,谈人生。其间贝莉与才旺师互帮互助,所结下的深厚友谊也深深感动着我。从文字中我能感受到贝莉的外柔内刚和无比善良。她用坚持与执着,完成了一次不同寻常的人生洗礼,留下一本荡涤灵魂的书。

最后,我想说在读《无始无终》的过程中,羡慕的同时也很佩服贝莉。她听从内心的声音,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并取得了这样令人欣喜的成绩。或许有一天,我也会像贝莉那样,让自己的身心回归自然,体验一次洒脱不羁、信马由缰的生活。

世上所有的爱并非都是圆满,而那些所走过的最美年华和镌刻在生命里的浪漫,却是红尘最好的修行。如果说身体的遇见阿尼玛卿是一场盛大的欢喜,那么对于我这个读者来说,贝莉所带给我的心灵上的遇见,又何尝不是人生最美的风景。

2023年除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保护阿尼玛卿神山
《冈仁波齐》——一次雄奇的朝圣
【图】四大神山阿尼玛卿雪山
阿尼玛卿山,它不仅仅名字独特,而且还是一座神奇的山峰哦
[走遍中国]果洛-《神山阿尼玛卿》(2011.04.20)
如果,流星冲破迷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