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乌克兰分裂危机”历史地缘读本

广告

新思文库·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

作者:[美]沙希利·浦洛基

当当
 
【内容简介】

乌克兰,地处欧亚大草原西缘文明的断层线上,诞生于东方和西方的相遇,许多个世纪以来都是通往欧洲的门户。当战争和冲突到来,关闭的欧洲之门成为阻挡东来或西来侵略者的屏障,而当欧洲之门开启,乌克兰就成为连接欧洲与亚洲、东方与西方的枢纽。

从希罗多德时代开始,乌克兰大地见证了两千年来帝国的起起落落,经历了世界秩序的多次变更。定居和游牧、东正教与天主教……不同的文明在此接触,塑造出乌克兰独特的边境身份。它是欧洲的面包篮,也一度成为杀戮的战场。从罗马帝国到奥斯曼帝国,从哈布斯堡王朝到罗曼诺夫王朝,甚至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每个帝国都索求乌克兰的土地与财富,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直到今日,乌克兰仍是东西方力量冲突的焦点。若不理解两千年以来塑造东欧的复杂力量,就看不清当前牵动世界的动荡。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院院长浦洛基以同情的理解,写下欧洲之门所经历、所见证的两千年,为理解东方与西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补足了拼图上缺失的一块。

【作者简介】

谢尔希·浦洛基(Serhii Plokhy),哈佛大学乌克兰史教授、哈佛乌克兰研究院院长,生于俄罗斯,成长于乌克兰,专攻东欧思想、文化、国际关系史,著有《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切尔诺贝利:一场核灾难的历史》等十余部专著,所获众多奖项包括美国乌克兰研究学会著作奖、表彰俄罗斯思想文化史佳作的新历史奖,以及非虚构类两大标杆奖项莱昂内尔·盖尔伯奖与贝利·吉福德奖。

【目录】

导 言 关于乌克兰历史的综述
第一卷 黑海边境
第1章 世界的边缘
第2章 斯拉夫人的到来
第3章 第聂伯河上的维京人
第4章 北方拜占庭
第5章 基辅的钥匙
第6章 蒙古治下的和平
第二卷 东方与西方的相遇
第7章 乌克兰的诞生
第8章 哥萨克人
第9章 东方的变革
第10章 大叛乱
第11章 分 裂
第12章 波尔塔瓦的裁决
第三卷 帝国之间
第13章 新的边界
第14章 起源之书
第15章 多孔的国界
第16章 前 进
第17章 未完成的革命
第四卷 世界大战
第18章 一个国家的诞生
第19章 破灭的梦想
第20章 共产主义与民族主义
第21章 斯大林的堡垒
第22章 希特勒的“生存空间”
第23章 胜利者
第五卷 独立之路
第24章 第二个苏维埃共和国
第25章 再见,列宁
第26章 独立广场
第27章 自由的代价
结 语 历史的意义
致 谢
附录A 大事年表
附录B 乌克兰主要历史人物表
术语表
延伸阅读

广告

从城邦到帝国:俄国专制君主制探源

作者:周厚琴

当当
 

【内容简介】

专制君主制(самодержавие)是俄罗斯政治文明的核心,其起源与形成有其自身发展的理路。本书以政治文明和政治制度变迁为视角,打破“早期封建君主制”、“等级代表君主制”和“君主制”等西方术语范式,梳理了专制君主制作为俄国独特历史现象在一个长时期内起源、雏形及定型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脉络,真正回答俄国政治制度“是谁”而非“像谁”的本质问题,指出其历史发展符合政治制度变迁的一般逻辑。从俄国自身的地缘政治和不同的历史际遇分析专制君主制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准确把握俄罗斯民族专享的专制君主制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为深入理解俄国政治史和现实政治提供新的参考。

【作者简介】

周厚琴,1982年生,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流动站师资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俄国史。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俄国专制君主制探源”,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俄国通史”(六卷本)卷。现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危机与选择:俄国大动乱研究(1598—1613年)”等。


【目录】

导论
一 “专制君主制”新译及概念内涵
二 专制君主制的学术史嬗变
三 新制度主义理论下的俄国专制君主制
章 基辅罗斯:专制君主制古已有之?
节 俄国史学界对基辅罗斯政治制度的争论
第二节 王公及其职能
第三节 亲兵与波雅尔
第四节 城市公社与维彻
第五节 11~13世纪初基辅罗斯城邦的非专制政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蒙古桎梏”下的选择:俄国专制君主制的起源
节 13~15世纪蒙古统治时期的封邑罗斯
第二节 俄国专制君主制何以源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莫斯科罗斯:俄国专制君主制的雏形
节 等级代表君主制还是专制君主制
第二节 莫斯科罗斯的中央政权机构
第三节 莫斯科罗斯的地方管理体系
第四节 伊凡四世的“特辖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彼得堡罗斯:俄国专制君主制的成型
节 大动乱年代的变局:未完成的等级代表君主制
第二节 大动乱后的俄国:专制君主制的重建与强化
第三节 帝国模式下的专制君主制
本章小结
结语
一 政治文明视野下的俄国专制君主制现象
二 历史比较视野下的俄国专制君主制特点
三 现代民主视野下的俄国专制君主制遗产
参考文献
附录
译名对照表
后记

广告

俄罗斯与西方:从亚历山大一世到普京

作者:安德烈·P.齐甘科夫 著 / 关贵海,戴惟静 译

当当
 

【内容简介】

自从俄罗斯成为全球大国以来,其外交政策一直备受关注。在《俄罗斯与西方:从亚历山大一世到普京》一书中,安德烈·P.齐甘科夫将荣誉界定为决定俄罗斯国际关系的关键概念。他认为俄罗斯获得权力、安全和福利的利益取决于这一文化信仰,对荣誉的不同理解提供了一种组织框架,产生了与西方关系中的合作政策、防御政策、强硬政策。运用19世纪初以来包括神圣同盟、三国协约、俄格战争在内的10个案例进行分析,齐甘科夫认为,当俄罗斯觉得其荣誉感将得到承认时就与西方国家合作,失去对其荣誉的承认时就采取防御或者强硬的独立政策。

【作者简介】

安德烈·P.齐甘科夫 俄罗斯政治学者,现任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国际关系与政治学教授。1991年于莫斯科国立大学获得副博士学位,2000年于美国南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俄罗斯/后苏联问题研究、比较政治与国际政治。在西方及俄罗斯学界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其中包括:《俄罗斯外交政策:国家认同的变与不变》、《谁的世界秩序?俄罗斯对冷战后美国思想的认知》、《俄罗斯的强大国家:发展与危机》等。与其父帕维尔·A.齐甘科夫合著颇丰,包括已译介给中国读者的《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社会学》等。

【目录】


丛书总序纵谙古今韬略横务天下经纶王缉思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部分理论
第二章国际关系中的荣誉
第三章俄罗斯国家与其荣誉
第四章俄罗斯与西方关系
第二部分荣誉与合作
第五章神圣同盟(1815—1853年)
第六章三国协约(1907—1917年)
第七章集体安全(1933—1939年)
第八章反恐战争(2001—2005年)
第三部分荣誉与防御
第九章韬光养晦(1856—1871年)
第十章和平共处(1921—1939年)
第十一章限制北约东扩(1995—2000年)
第四部分荣誉与强硬
第十二章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
第十三章冷战初期(1946—1949年)
第十四章俄格战争(2008年8月)
第十五章结论
参考文献'

广告

理想国译丛·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NO:025)

作者:奥兰多·费吉斯 著,郭丹杰 曾小楚 译

当当
 

【内容简介】

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舞,不论苏格兰舞、英吉利茲舞,还是俄罗斯民间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现婀娜多姿、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奥兰多·费吉斯通过“娜塔莎之舞”,重新诠释《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介绍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再现广袤质朴、包容一切的俄罗斯。

《娜塔莎之舞》通过对18世纪兴起的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讨论,探索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与民间元素之间的分歧,“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农村民众间的分裂。书中更进一步讨论“俄罗斯灵魂”和“俄罗斯性”的建构与表现,揭示政治、国族认同、社会观念、风俗習惯、民间艺术、宗教等对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呈现出一幅充满戏剧性的细节、辉煌炫丽的文化长卷。

【作者介绍】

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 Figes),英国人,生于1959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现任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历史学教授。俄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政治经济,他都烂熟于心,无人能出其右。他的一系列解读沙俄及苏联历史的著作如《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人民的悲剧》《克里米亚战争》等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当今英语世界俄罗斯研究的一流大家。作品曾获沃尔夫森奖、NCR图书奖,并入围萨缪尔·约翰逊奖、达夫·库珀奖等,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

【目录】

导读  “娜塔莎起舞”与俄罗斯文化之婆娑丽影(张建华)
地图
导言
第一章 欧化的俄罗斯
第二章 1812年的孩子
第三章 莫斯科!莫斯科!
第四章 与农民结合
第五章 寻找俄罗斯灵魂
第六章 成吉思汗的后裔
第七章 透过苏维埃看俄罗斯
第八章 俄罗斯在海外
注释
术语表
大事年表
致谢
版权许可
延伸阅读
译名对照表


广告

民族的重建:波兰、乌克兰、立陶宛、白俄罗斯,1569—1999

作者:[美]蒂莫西·斯奈德

当当
 

【内容简介】

“在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们可以找到所有能想象到的造成民族冲突的原因:帝国瓦解、不具有历史合法性的国界线、挑衅的少数族群、扬言复仇者、恐惧的精英人群、新建立的民主政治体制、种族清洗的记忆以及长期冲突的民族迷思。”

维尔纽斯,维尔尼亚,抑或维尔纳?在本书中,这些指涉着同一座城市的区别微妙的名字以看似不动声色的方式出现在同一个句子的两端。它们是本书所述故事的背景音符,指示着一整套有关“我是谁”“我的祖国在哪里”“什么是民族”的记忆、理念和话语。跨越四个世纪,四个国家,通过将目光落在这片有着复杂民族混居背景、经历过极其多元的政体模式,被几度撕裂乃至摧毁的土地上,斯奈德试图为我们揭示民族理念转变的奥秘,追踪概念如何被解释、扭曲、发明和滥用,如何在与更为复杂的外部力量相互衍生的过程中酿成深重苦难,又焕发出崭新光辉。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试图为有关通往国家的路径的终极问题寻找回答: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这条路上的苦痛经验?

【作者简介】

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1969—),当今美国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现为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维也纳人文科学学院终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东欧史。撰有多部备受称誉的史学著作,包括《黑暗世界:作为历史和警示的大屠杀》(Black Earth: The Holocaust as History and Warning)、《一幅秘密战争的素描:一位解放苏维埃乌克兰的波兰艺术家》(Sketches from a Secret War: A Polish Artist’s Mission to Liberate Soviet Ukraine)、《红王子:哈布斯堡大公的秘密生活》(The Red Prince: The Secret Lives of a Habsburg Archduke)等。此外,以对话的方式,斯奈德帮助他的朋友、著名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在弥留之际完成了最后一本书《思虑20世纪》。其著作获得了包括艾默生人文奖、汉娜·阿伦特奖等在内的12项大奖。此外,他还是《现代欧洲历史期刊》和《东欧政治和社会》的编委之一,其文章常常见诸《纽约书评》《外交事务》《新共和》《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

【目录】

名字与来源
地名表
地 图
缩 写
档 案
导 论
第一部分丨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的祖国之争
第1章 立陶宛大公国(1569—1863)
第2章 立陶宛!我的祖国!(1863—1914)
第3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维尔纳斯之问(1914—1939)
第4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维尔纽斯之问(1939—1945)
第5章 尾声:苏维埃立陶宛的维尔纽斯(1945—1991)
第二部分丨危机四伏的乌克兰边境
第6章 近代早期的乌克兰(1569—1914)
第7章 加利西亚和沃里尼亚的边缘(1914—1939)
第8章 乌克兰西部的种族清洗(1939—1945)
第9章 波兰东南部的种族清洗(1945—1947)
第10章 尾声:共产主义和被清除的记忆(1947—1981)
第三部分丨重建波兰祖国
第11章 爱国的反对派和国家利益(1945—1989)
第12章 标准的民族国家(1989—1991)
第13章 欧洲标准和波兰利益(1992—1993)
第14章 尾声:回到欧洲
注 释
致 谢
索 引


【内容简介】

《俄罗斯史》,体现最新学术动态和反映最好的学术水准。作者在编写过程中非常注意避免仅仅简单地讲述俄苏历史,重视向读者介绍有代表性的各家学术观点。

《俄罗斯史》第八版是在第七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更注重政治、经济史与文化、社会史之间的平衡;更新资料,主要是普京与梅德维捷夫执政时期的内容,叙述扩展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增加妇女问题和日常生活问题的内容;重新设计了地图,增加了彩色地图。

【目录】

译者序
前苦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地理概况
第二章 罗斯人以前的俄罗斯
第二部分 基辅罗斯
第三章 基辅公国的建立
第四章 基辅罗斯:政治概览
第五章 基辅罗斯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制度
第六章 基辅罗斯的宗教与文化
第三部分 封建割据时期的罗斯
第七章 封建割据时期的罗斯:引言
第八章 蒙古人与罗斯
第九章 大诺夫哥罗德
第十章 西南地区与东北地区
第十一章 莫斯科的崛起
第十二章 封建割据时期的罗斯:经济、社会与政治制度
第十三章 封建割据时期的罗斯:宗教与文化
第十四章 立陶宛一罗斯国家
第四部分 莫斯科大公国
第十五章 恐怖的伊凡的统治(1533—1584年)和费奥多尔的统治(1584—1598年)
第十六章 动荡时期(1598—1613年)
第十七章 米哈伊尔(1613—1645年)、阿列克谢(1645—1676年)和费奥多尔(1676—1682年)的统治
第十八章 莫斯科大公国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制度
第十九章 莫斯科大公国的宗教与文化
第五部分 俄罗斯帝国
第二十章 彼得大帝的统治(1682—1725年)
第二十一章 彼得大帝之后、叶卡捷琳娜大帝之前的俄国史:叶卡捷琳娜一世(1725—1727年)、
彼得二世(1727—1730年)、安娜(1730—1740年)、伊凡六世(1740—1741年)、伊丽莎白(1741—1762年)和彼得三世(1762年)的统治
第二十二章 叶卡捷琳娜大帝(1762—1796年)和保罗(1796—1801年)的统治
第二十三章 18世纪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二十四章 18世纪的俄罗斯文化
第二十五章 亚历山大一世的统治(1801—1825年)
第二十六章 尼古拉一世的统治(1825—1855年)
第二十七章 19世纪上半期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二十八章 19世纪上半期俄国的文化
第二十九章 亚历山大二世时期(1855—1881年)
第三十章 亚历山大三世时期(1881—1894年)和尼古拉二世前期(1894—1905年)
第三十一章 尼古拉二世后期:1905年革命和1905—1917年的君主立宪时期
第三十二章 从“大变革”到1917年革命时期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三十三章 从“大变革”到1917年革命时期的俄国文化
第三十四章 1917年革命
第六部分 苏联
第三十五章 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序论
第三十六章 战时共产主义(1917—1921年)与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第三十七章 前三个五年计划(1928—1941年)
第三十八章 苏联外交政策(1921—1941年)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5年)
第三十九章 斯大林的晚年时期(1945—1953年)
第四十章 斯大林之后的苏联(1953—1985年)
第四十一章 苏联的社会和文化
第四十二章 戈尔巴乔夫时期(1985—1991年)与苏联解体
第七部分 俄罗斯联邦
第四十三章 后共产主义的俄罗斯:叶利钦时代(1991—1999年)和普京时代(2000年以来)
第四十四章 1991年以来的社会与文化
附录
一、俄国君主世系表
二、苏联行政区划图(1976年1月1日)
三、有关俄国历史的英文推荐书目
四、专有名词汉英对照表
后记
出版者附记

【内容简介】

《俄罗斯文明的起源与意义》一书是俄罗斯学术界首次对俄罗斯现代文明的特点进行多方面的系统研究。该书不仅确立了俄罗斯现代文明这一概念,揭示出自彼得大帝改革就开始呈现的稳定性,而且阐述了俄罗斯现代文明有别于古今其他文明的重要特征。书中详细分析了俄罗斯现代文明的特点:自然地理特征、地缘政治意义、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交际特点、男女关系特点、俄罗斯的性革命、城市文化等。

本书对彼得改革以来的俄国做出了全新阐释,指出俄罗斯现代文明发端于彼得大帝的改革,但彼得改革并不是俄国西欧主义发展之路的开端。整个18世纪是俄罗斯现代文明初步形成阶段,到19世纪初叶俄罗斯现代文明最终确立。作者认为,俄罗斯历史上所发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动荡对深层次的文明结构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俄罗斯文明结构(国民性格和精神理念,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在总体上大致保持住了“不同于其他文明的几乎所有的特点”。

本书涉及的问题覆盖面极为广泛,直接或间接涉及到现当代俄罗斯现实的热门话题。对想要深入了解俄罗斯、关注俄罗斯命运的中国读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维·费·沙波瓦洛夫(1948—),哲学家、历史学家,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功勋教授,俄罗斯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专长为俄国史、哲学人类学、俄国哲学史,发表相关著述250多种,其中出版书籍12本。主要学术专著有《社会真理与人的创造本质》(1993)、《哲学基础:由经典到现代》(1998)、《俄罗斯学》(2001)、《俄罗斯文明的起源和意义》(2003)、《男人与女人:爱情、家庭与婚姻》(2010)、《哲学·交际·人》(2011)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现代俄罗斯文明的起源与本质及其研究方法
第二章俄罗斯文明的自然地理特征
第三章俄罗斯文明的多民族性质
第四章俄罗斯的政治制度
第五章俄罗斯的劳动和企业活动的意义
第六章科学和技术在俄罗斯的意义
第七章俄罗斯的土地和农业
第八章俄罗斯的城市和城市文化
第九章俄罗斯的男性和女性——俄罗斯的两性和婚姻
第十章西方认知中的俄罗斯
第十一章俄罗斯的社会与个人
第十二章俄罗斯的宗教和信仰
第十三章现代俄罗斯文明的地缘政治意义
第十四章境外俄罗斯

【内容简介】

在一般人眼中,波兰这个国家似乎总是笼罩着一层悲剧色彩。无论是肖邦的《波兰永不亡》还是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钢琴家》,都给人们心中留下了凄怆悲惨的印象。就波兰历史而言,三次惨遭瓜分的经历与纳粹德国侵略者的残酷暴政也为这个国家蒙上了“失败者”的色彩。但事实上,波兰这个国家也有着伟大的过往与充满希望的现在。本书就从梅什科一世开创波兰王国起,讲述了波兰这个国家一千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

波兰裔英国历史作家亚当·扎莫伊斯基以生动和充满激情的方式铺展开这部历史画卷,分析讲解波兰历史中的诸多史实,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之中来讨论。之后,作者走入当代,为读者展示了在波兰人民历尽艰辛重获独立与统一之后,又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作者简介】

亚当·扎莫伊斯基,波兰裔英国历史学家与作家。曾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女王学院,于1974年获得荣誉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历史与文化,著有《肖邦传》《莫斯科1812》《华沙1920》等书。

【目录】

中文版序言
作者序
1 民族、 土地和王国
2 东西之间
3 雅盖隆王朝
4 宗教与政治
5 王国和联邦
6 伊拉斯谟的统治
7 民主对垒王朝
8 上帝的卫士
9 传说中的大洪水
10 国家的“癫痫”
11 混乱的统治
12 振兴之路
13 温和的革命
14 武装斗争
15 起义
16 波兰问题
17 困局之中
18 建国大业
19 波兰共和国
20 战争
21 胜利的代价
22 试与错
23 教宗的力量
24 第三共和国
出版后记

【内容简介】

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借宗教争端入侵今属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两公国。随后,摇摇欲坠而勉力维持其欧洲势力的奥斯曼帝国、担心俄国扩张的英国,以及想要重塑辉煌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陆续对俄宣战。持续18个月的克里米亚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损失,并彻底改写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深刻影响了俄罗斯和土耳其的现代化进程。

费吉斯大量引用俄罗斯、法国、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文献资料,全面展现了民族主义情绪、帝国势力博弈和宗教冲突是如何影响各国介入战争的。从国王与大臣、报道战争的记者与作家,到战场上的军官与士兵、围城内的妇孺,费吉斯不仅从多个视角还原了战争的全景,也为今天理解19、20世纪的“东方问题”,黑海地区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关系,以及俄罗斯与西方的世界裂痕提供了新的入口。

【作者简介】

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 Figes),英国人,生于1959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现任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历史学教授。俄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政治经济,他都烂熟于心。他的一系列解读沙俄及苏联历史的著作如《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等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当今英语世界俄罗斯研究的一流大家。作品曾获沃尔夫森奖、NCR图书奖,并入围萨缪尔·约翰逊奖、达夫·库珀奖等,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

【目录】

彩图列表

插图列表

地图列表

日期及专有名词说明

序言

第一章  宗教战争

第二章  东方问题

第三章  俄国威胁

第四章  欧洲和平的终结

第五章  虚张声势

第六章  土耳其人首尝胜果

第七章  阿尔马

第八章  秋天的塞瓦斯托波尔

第九章  一月将军和二月将军

第十章  炮灰

第十一章塞瓦斯托波尔的陷落

第十二章巴黎与新秩序

结语 有关克里米亚战争的神话与记忆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内容简介】

由于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缘故,自十七世纪以来俄德交往加深,共同成长壮大。德俄关系在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充满了亲善、结盟、背叛、战争等复杂性内容和极端化现象。对于俄德关系中的这种复杂性内容和极端化现象进行探讨,有助于认识和理解两强关系的性质及走向。

【作者简介】

陈新明,中国人民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教授。


【目录】

绪论
章 俄罗斯与德国的早期交往(9—17世纪)
节 关于俄罗斯人和德国人
第二节 基辅罗斯与德意志的交往
第三节 俄罗斯城市与汉萨同盟
第四节 莫斯科公国崛起和大混乱时期的俄德关系
第二章 罗曼诺夫王朝时代的开始(17—18世纪)
节 新王朝的新沙皇
第二节 彼得一世时期的俄罗斯和德国
第三节 从叶卡捷琳娜一世到叶卡捷琳娜二世之时的德国问题(1725—1762)
第三章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俄德关系(1762—1796)
节 来自德意志的女皇
第二节 同普鲁士结盟
第三节 瓜分波兰
第四节 俄罗斯帝 政中的德国因素
第四章 俄普亲近与德国统一(1801—1871)
节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俄罗斯和普鲁士
第二节 通向德国统一之路
第五章 俄罗斯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的关系(1871—1914)
节 现实主义政策——维护和平的手段
第二节 “你想要和平——就去准备战争”
第三节 俄德王朝联盟关系的终结
第六章 在帝国的废墟上重建俄德关系(1917—1933)
节 战争与革命
第二节 凡尔赛和约的结果
第三节 苏德关系的两副面孔
第七章 苏德关系中的交易与厮杀(1933—1945)
节 苏联与德国的对决
第二节 苏德之间的交易
第三节 苏德生死搏斗
第八章 苏联与两个德国的关系(1945—1991)
节 苏联与联邦德国的关系
第二节 苏联外交战略中的民主德国
第九章 苏联与德国问题
节 在三大盟国决议中的德国问题
第二节 两极世界解决德国问题的机制演变
第三节 苏联肯于放手与德国统一
第十章 后两极世界的俄德关系(1991—2015)
节 俄德关系的相互适应(1991—1998)
第二节 俄德关系是“战略伙伴”吗?(1998—2005)
第三节 俄德关系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之争(2005—2015)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沙俄绝对君主制有何特征?金帐汗国八思哈模式、拜占庭君权神授
【真相图文】俄罗斯与乌克兰两个民族有着300多年的世仇
白俄罗斯的前世今生:白俄罗斯是个怎样的国家?和俄罗斯有什么关系?为何多个“白”字?
俄罗斯和乌克兰是一个民族吗?
同宗同源的乌克兰与俄罗斯,为何如今却成了死敌?
赫尔岑:别了!俄国 | 星期天文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