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事|沈阳历史上8所名校:曾名冠全国,结局你根本想不到

要感受一座城市的文化气息,除了能够从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和建筑文化中了解,还可以在书声朗朗的学校中体会。


沈阳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留给我们的,除了一宫两陵四塔五庙的青砖碧瓦,还有很多文脉所系的学校。


这些学校,或消散于历史长河,或成为如今很多高校的前身。无论它们以何种形式存在于这座城市中,我们都应该多了解一些它们的曾经,感受当年沈阳乃至东北的文化风气!



   

 

 

冯庸大学——东北第一所私立大学

冯庸大学奉系军阀冯德麟的长子冯庸所创办的。它不但为东北地区第一所私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


冯庸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为做大事而散尽家财的奇人'。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1926年,冯庸用父亲留下的遗产创办了这所大学,几乎倾其所有。




冯庸大学从破土动工到建成,仅仅用了四个多月。


冯庸在创办大学初期,就把这所大学定位在中国第一所文武兼修的西式大学。这里以工科为主,设大学部、中学部、小学部。大学部分设工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


为了培养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冯庸大学从国外陆续订购了7架飞机。一所大学自己能拥有7架飞机在当时乃至现在仍实属罕见,冯庸大学是中国第一所拥有军用教学飞机及机场的大学。




最初的冯庸大学,是学杂费全免的,算是一所公益性大学,当时有很多东北地区的贫困学生到那里读书。后来冯庸的家产难以为继,学校又实行普遍的奖学金制度。


“九一八”事变后,冯庸大学的师生流亡到北京,大学被日军当飞机场使用,改建成军用滑翔机场。而今那里是沈阳滑翔小区,是铁西区东南部面积最大的住宅小区。


1933年9月,冯庸大学并入东北大学。那个曾经朝气蓬勃、出过3批毕业生的冯庸大学就此不见了。


奉天实业学堂——沈阳大学前身

提起“奉天实业学堂”,不是对历史发展很有研究的沈阳人想必都是不知道的。但是提到沈阳大学,那就一定没有沈阳人不知道了。


奉天实业学堂,就是沈阳大学的前身。




1906年,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创办“奉天实业学堂”,它成为了东北地区第一所培养实用人才的公立新式学校,以培养经济类人才为主。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十二日,《盛京时报》曾报道:“月之十一日上午九旬钟,小西关实业学堂举行学堂新房竣工典礼。自赵次帅(赵尔巽)以下文武官员咸莅,实极一时之盛云。”


可见奉天实业学堂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这里招生的学生年龄在14至17岁。学年普通三年、高等二年、专门三年。报名时需缴纳一元钱,无论录取与否考后发还。正课生每学期缴纳伙食、住宿、书本、校服等35两银,附课生缴纳书本、校服等15两银。


光绪三十三年奉天实业学堂颁发的毕业证书,是迄今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文凭。文凭上有光绪红字诏书,文凭下方开列的是学生所学课目。




解放初期到上世纪50年代,奉天实业学堂改叫工业部沈阳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是一所多科性的以工业为主的学校。


奉天实业学堂后来并入沈阳大学。原沈阳大学、原沈阳财经学院、原沈阳大学农业分校、原沈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原沈阳师范学院合并共建,组成了而今的沈阳大学。


奉天法政学堂——奉系高官摇篮

当时在奉系政府工作的很多官员,都毕业于同一所学堂——奉天法政学堂。


同样是1906年,赵尔巽为了标榜新政、整顿吏治,向清政府奏请在奉天设立一个奉天法政学堂。




校址最初设置在大南关。首期录取新生60名,分为甲、乙两班学习。学堂设有:法学通论、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刑事手续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债权法、商法、公司法、商标法、经济学、国文等三十余种科目


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将学堂迁到大西门里的盛京第一旅馆,并扩大招生,招收官费、自费学生400名。


1908年招生时,有吉林和黑龙江的学生加入,所以改称东三省法政学堂。


这里可谓是奉系高官的摇篮。在最早毕业的甲、乙班学生中,很多后来都供职奉系政府。比较著名的有:曾任奉天省长兼东北大学校长的刘尚清;曾任黑龙江省长、京奉铁路局长的常荫槐,曾任奉天市政公署秘书长、奉天实业厅长的冯涵清。



常荫槐


法政学堂在沈阳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学府了。校舍特别大,教室宽敞,设备又齐全,图书馆里藏书丰富,学刊杂志一应俱全。


到了1914年,奉天政府想要培养外语人才,开始筹备外国语学校。法政学堂被下令停止招生,1916年正式将其改为奉天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


1922年,这里又被改为奉天公立文学专门学校。1923年,奉天公立文学专门学校并入新成立的东北大学,也算是为法政学堂的建校历史画上了句号。


奉天大学堂——东北第一所大学

奉天实业学堂也好,奉天法政学堂也好,都离不开“奉天”系列,这其实也是有所传承的,它们都传承于被称为“东北第一所大学”的奉天大学堂


奉天大学堂建立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当时的有位盛京将军叫增祺,他利用小西边门外的依公祠、左公祠及三贤祠等作为临时校舍创立了学校。


后来又把小东门的旧营房进行改建,变成了新校舍。



“奉天大学堂”最初校址之一“依公祠”


作为一个正式的大学学堂,奉天大学堂对于学生的入学选拔是非常严格的。考试试题为“策论”、“经义”各一篇。开学初期,前来考试的学生有500多人,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只能择优录取。发榜时仅录取了48名“正取生”、60余名“备取生”。


虽然是新创办的学校,但每年有经费5万两白银支撑,足以把这里建设成一流的好大学。这里的课程也很新颖,除了中国的老师之外,还请了外教。与现在的大学不同的是,当时奉天大学堂的学制是三年制。



画圈的地方为“奉天大学堂”最初校址

图中“奉天公园”位置即市府广场


经费充足,师资力量自然也要选最好的。


学堂的“总办”孙百斛,进士出身,是地道的沈阳人,也是当年的知名教育家。


担任过这里总教习的屠寄也是进士出身,是翰林院庶吉士,还担任过京师大学堂的正教习,学识经验都十分丰富。“辽东三才子”中的荣文达和刘春琅也分别担任过这里的总教习。


所以说奉天大学堂号称当时“东北第一学府”一点都不夸张。



屠寄


遗憾的是,奉天大学堂存在的时间不长,仅有三年。但是也培养出了优秀的毕业生。著名的东北将领王树常,就曾在奉天大学堂学习,因为成绩优异被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赏识,选派东渡日本留学,后来步入军界。


光绪二十九年,奉天大学堂改为盛京省学堂。第二年 “日俄战争”爆发,校舍成为沙俄侵略军的临时军营,“盛京省学堂”被迫停课。


战争期间,学校里的书籍、教学仪器、桌椅板凳都遭到破坏,导致这里在战争结束后都无法使用了。因学校毁坏严重且没钱修缮,最终只好停办。


不过虽然奉天大学堂只开设了三年,却也开了东北新学的先河。


奉天两级师范学校——师范的先声

20世纪初期,是兴修学堂大热的时期。除了大学,当时还设立了各种小学和中学,正是紧缺教师人才的时候。


为了培养教师人才,1905年,设立了奉天师范传习所。类似于现在的教师进修学校,在这里学习三个月就可以到各小学去担任教师了。


1907年,成立了奉天两级师范学堂。1912年改称奉天两级师范学校,1917年更名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教师的培养开始走入正轨,这所学校也就成了沈阳师范学校的先声。




很多耳熟能详的东北近现代名人都毕业于这里。诸如杜重远、卢广绩、关吉玉、王卓然等。


在1923年以前,这所学校以其宏阔的规模堪称当时的“丰省之冠”。校舍为楼房和平房各一座。大小饭厅有两所,能容纳1500余人同时进餐。学生宿舍有南北10排,还有400米跑道标准足球运动场,可谓设施齐全。


1923年,这里被并入东北大学。


东北陆军讲武堂——民国四大军校

这里曾走出13位新中国的开国将军,民国时期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并称中国四大军官学校。


这里就是东北陆军讲武堂。




东北讲武堂的建立,比广东黄埔军校还要早。1907年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遵照清政府“各省应在省垣设立讲武堂,作为带兵者研究武学之所”的规定,借用奉天陆军小学堂的校舍,建立了东三省讲武堂。


1908年10月始,讲武堂开设陆军、巡防两个班,学期六个月,共举办三期。1911年由于爆发辛亥革命,停办一年,1912年又继续开办,名为陆军二十七师随营讲堂,1915年因中日交涉再次停办。


1919年,张作霖任东三省巡阅使,这里重新办学,并更名为东北讲武堂。聘请了来自全国的优秀军官担任教官。




从1919年到1931年,东北讲武堂走过的这13年,也正是张氏父子主政东北的时期。这里也成了为东北军储备军事人才的基地。


东北讲武堂的著名校友有:张学良、孙烈臣、汤玉麟、吕正操、马本斋、崔连山、万毅、张竞渡、萧军,后来萧军因为斗殴而被开除。


“九一八”事变后,讲武堂正式停止招生。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张作霖深知军队的重要性和知识的价值,在东北讲武堂任职的教务长每月有300元奉大洋的薪资,科教官200元,教员150元。


这个薪资待遇在当时算是怎样的级别呢?一名奉军士兵每月军饷是2元,在1920年,1块奉大洋就能买9斤猪肉,相当于现在的200多元人民币。照此计算,各科教官每月工资4万RMB,教员3万RMB,收入丰厚!


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东关模范小学,应该没有沈阳人不知道吧。这里曾流传出一句家喻户晓的名人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13岁在这里读书时发出的救世救国第一声。




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是在1910年由省立第六与第七两所小学合并而成,当时有9个班。学校校舍是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这也和中国现代教育中西结合一脉相承。




周恩来进入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后不久,就爆发了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序幕。他在这里经历了辛亥革命,接触了进步教师,阅读了进步书报,受到了先进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是他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


其中有一位教史地的高亦吾老师对他影响最大。几十年后,周恩来和同学相逢,回忆这段学习生活时曾感慨地说:“高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




1978年1月,省委和市委决定在这里建立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2006年又对这里做了修缮,增添了许多图片和实物资料,更突出周总理在此的学习生活。


南满医学堂——东北最大的医科大学

南满医学堂的旧址,现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被列为沈阳市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之一。  




1911年,日本关东都督府开始在沈阳筹建南满医学堂,目的是为了培养在南满铁路工作的医师。


1922年升格为大学,更名满洲医科大学,学制七年。还有人称这所学校为关东医科大学,因为它是当时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学术和医疗水平最高的医科大学。当年在日本,是排在前五名的医科大学。


1926年增设4年制医学专门部,专门用来招收中国学生,并允许女生入学。当时只有非常优秀的中国学生才能上大学部。1945年随着日本的战败,使得满洲医大的许多秘密被掩盖起来。


后来,日本福岛医科大学讲师末永惠子女士在她的研究报告《战时医学的实态——前满洲医科大学的研究》中,揭开日本在战争时期进行医学犯罪的冰山一角。




1946年,这里改为沈阳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与辽阳医学院、锦州医学院合并,统称为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的成立,也代表着这里终于成为了人民自己的医学高校。


满洲医科大学旧址,就是现在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这里曾经两次扩建,保存比较完好。在医大至今仍保留着两间地下室,就是当年日本人的解剖室。在这里他们不仅曾用小动物进行试验,更残忍的用活人进行试验。


当年,这个地下室里曾设立了一个“群灵碑”,用来悼念在实验中死去的动物,但不包括被用来实验的中国人。




1950年3月1日,毛泽东、周恩来访苏归来路经沈阳,曾亲临这里视察。


现在这里是沈阳一所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也算是传承了曾经的医学辉煌了吧!


 

这些学校,无论随着岁月的流逝演变成了什么样子,它们所承载都是沈阳悠久的文化底蕴,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先进思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堂·兰州大学》
中国近代法政教育始于湖南
沈阳之最|奉天大学堂开沈阳高等教育之先河
清代教育
清末高等教育——陕西大学堂
新中国成立前河北省高等教育情况|光绪|北洋大学|学堂|民国|河北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