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上海的旗袍
旗袍,这个把东方女人的美感体现得淋漓尽致的东西,有着它独特的味道,有着它神秘的面纱,有着它忧郁的气质……

说道旗袍就让人联想到上海昏黄的小巷里,一个女人摇摆的背影,伴随着“哒哒”的高跟鞋声,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我喜欢老上海的感觉,有其喜欢老上海的旗袍,它表现了一种城市的忧郁,一种生活压力下的愁思,一种寻找幸福的彷徨。淡淡的色调下,潜藏着女人无限的魅力。

不得不说的人

1. 阮玲玉

说到老上海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阮玲玉,她可以说是上个世纪上海的第一个“骨感美人”,消瘦修长的身材,袅娜多姿细长飞挑的眼睛,有一种“烟视媚行”的风姿。在30年代,上海电影业最成熟、兴旺的年代,阮玲玉的号召力不亚于胡蝶。有意思的是,“传统型”的胡蝶留存下来的照片里,绝大多数是西式打扮,颇有“现代”风格的阮玲玉正好相反,总是一袭旗袍加身,镶花边的、高开衩的、格子型的、碎花型的还有纯一色的阴丹士林布,阮玲玉几乎当得上30年代的形象代言人,而三十年代,正是旗袍这一款式登峰造极的时代。1935年阮玲玉自杀,两年后战争爆发,旗袍的演变历史就彻底的结束了。

 

2. 张爱玲

张爱玲这个传奇的女子,是不折不扣的“旗袍丽人”,她不仅将自己一点一点的糅合在纷繁的旗袍中,还把这复杂的情感延续于笔下的人物,《半生缘》中曼桢穿一件浅粉色的旗袍,袖口压着极窄的一道黑白辫子花边,清纯而素雅,曼璐则是一件黑色的长旗袍,袍叉里露出水钻镶边的黑绸长裤,精明妖娆。姐妹二人,姿容截然不同;《封锁》里的吴翠远穿的是一件白洋纱旗袍,滚一道窄窄的蓝边,人如其衣,平淡如水;而《倾城之恋》里白流苏脱下来的那件月白蝉翼纱旗袍,大概是被月光浸泡过的吧。她把自己对于旗袍的狂热表现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影响了一代人。

 

3. 宋庆龄

宋庆龄一生钟爱旗袍,也从未放弃过旗袍。她以款款大方的旗袍出席各种正式场合,即使赋闲家中也旗袍不离身。由于宋庆龄的特殊身分,使她免于动乱的迫害,得以保留了着装的自由。从宋庆龄一生的照片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出旗袍几十年的变迁。

 

老上海旗袍的发展

 

旗袍这两字在当初仅仅局限于满族妇女之中,是满清女子的普通服装。它在服装的样式和色彩风格上,都与上海城市妇女原来的装束迥异。但旧体制被推翻,新体制已建立,时代的变迁,反倒使上海妇女钟情起旧旗袍来了,也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她们大胆的剥脱了旧式服装的桎梏,以西洋女装作为模仿的式样,加以改进,遂成为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新式服装。在县城中,一部分领风气之先的女子和学生教师,受到上海等大城市的影响,旧装换新装,大胆的穿起了新式旗袍,在县城中颇受人们关注,而她们却引以为新潮。

 

中国的城市化在二十年代以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城市工商业蓬勃发展。上海在这一时期成了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城市,辐射力度很强,上海周边的一些小城也受到了上海生活方式的影响。城市妇女由于职业社会化程度比较高,节奏快,喜欢穿线条简洁、式样明快的服装,而且讲究实用。原来的旗袍与这种要求恰恰相反,上海妇女按照实际需要,对旗袍的长度、腰身、开叉、色调等各方面进行了综合的改革,之后,才使旗袍渐渐变得更贴身,更适应城市化生活的需要。服装只有适合新的社会生活,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旗袍后来渐渐改短,到三十年代已快近膝。衣袖的长短大小,也是变换不定,到三十年代时,上海妇女所穿的夏令服装,索性没有了袖子,道学家看见了不免又要摇头,以为有伤风化。茅盾长篇小说《子夜》中写一乡下土财主到上海,见到旗袍下裸露出来的女子大腿,差一点昏了过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件旗袍,万种风情
老上海的旗袍文化
“东方巴黎”的海派服饰
巴东有巫山 窈窕神女颜
世界上有一种美叫“旗袍”
老上海的旗袍女郎,真像国产剧里拍的那样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