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正濂老师网络公益讲座文字版(根据录音整理)

     很高兴、很荣幸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活动,今天我想就怎么学习篆刻、怎么面对基层初学篆刻的作者和大家作一番沟通。

我分了四个方面,简述如下。

A、怎么入手学习篆刻

    1、中国篆刻源远流长。民国时期在河南安阳发现了三枚印章模样的东西,史学界和篆刻界考证为商代的器物,称为“商三玺”,将它视为中国篆刻的滥觞,就是起始、初始。商代到现在,那就三千多年了,又经历春秋、战国、秦朝、汉朝等等,一直到宋元,产生后来的流派篆刻。因此说中国篆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是毫不为过的。

但是基层的篆刻教师面对的大多数可能是初学者,他们也不是艺术专业的学生,恐怕没有很多的时间来听你们穷根朔源地慢慢将篆刻讲下来,因此我觉得,从实践入手,可能会相对不那么枯燥,可能在学习篆刻创作上事半功倍。那些初学的爱好者,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循序渐进,则不妨从实践入手。也就是说,先不用详述篆刻的博大精深,把同学都吓回去了,先教会他们怎么刻印,从实践开始。

   2、印章反映在印面上是反向的文字,要盖出来以后才是正面,因此刻的时候文字是反的,首先就牵涉到怎么写印稿的问题,有了印稿后才能刻。按照多年篆刻作者的实践,一般分为三种写印稿的方法。

第一水印法。示范更直观,比我讲很多话更容易了解,所以我做一下,大家一看就明白(水印上石示范)。水印法就是正写,把你要刻的文字正面写在宣纸上,稍微等一两分钟墨迹稍干,反面覆到石面上,用水沾湿,再用折成几层的宣纸压住,用其他的硬的东西用力砑一下,文字就印上去了。

第二种是在印章刻面上直接反写,有用毛笔的,也有用铅笔的。

 第三种是反视法,先正写在宣纸上,然后把宣纸反过来,依样画葫芦把反面形态描上印石。

这三种方法各有千秋。就我个人来说,我还是主张第一种水印法。虽然稍复杂,但是水印法是最能够准确表现出您所希望达到的效果,某一笔重,某一笔轻,某一笔正,某一笔斜,它是最准确地反映出正面效果的。所以我还是主张初学的作者一开始用水印法比较好。将来您刻到一定程度、升堂入室了,您可能会刻比较写意的印风,希望表现一种姿态,表现一种情趣的印风,那与工整的印风不同,文字正反的差异很大,您直接写体会不出来,反视很难准确地判断正面的效果。因此用水印法才真正能准确地表现出您的构思、您的想法,您所希望达到的印章的正面效果。

文字印上去以后就可以开始刻了。至于印床,也有人不主张用。在我看来,您篆刻的优劣、高低跟您用不用印床没有关系,您用也好、不用也好,最后判断都是看您刻出来的作品印蜕效果,不会因为您用了印床因此就贬低您刻得不好,也不会因为您不用印床就认为您刻得好,这是没有关系的。不存在您不用印床就高明,用印床就不高明的说法。反之亦然。

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讲,用印床夹住以后刻,胆子比较大,更不会轻易刻到手上。如果您的老师说必须不用印床,这话就太绝对了,我觉得您可以不用听他的,您可以在家里悄悄地买个印床刻,然后不要给您老师知道就行了。

以上是我说的第一个问题,从实践开始,就是不必讲篆刻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先教学生刻印。他们会刻了,慢慢地技法上熟练了,再进入篆刻的正式学习。

B、怎么临摹

    1、篆刻学习必须要从临摹开始。用宗教的话来说,就是不二法门,就是你要进入禅宗,它只有这一扇门,没有第二扇。所以你要学习篆刻,恐怕必须要从临摹开始,不临摹的话您永远不会理解什么是篆刻。篆刻和书法一样,如果不临摹,写得再熟练,也是一种写大字报的字,不能进入书法的堂奥。篆刻恐怕更其如此,因为它更冷僻,平时生活中恐怕不会接触,您不临摹,不从战国的古玺、秦代的印章、汉代的印章开始,不了解它怎么一回事,你是很难有篆刻的正确理念的。

 2、要明确临摹的目的。临摹目的最终是为了创作,而不是为了做假古董、做假印,因此关注临摹对象的章法安排、文字结构、线条形态——尤其转折和起始的地方,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不必追求惟妙惟肖的形似,那些历史原因造成的古印的破损、漫漶更没有必要理会。有些老师主张惟妙惟肖,对着灯光一照,临摹对象和您的临摹作品可以吻合在一起。那个难度非常大而且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我们临摹的目的不是做a货,而是为了创作,所以追求临摹对象之神重要于临摹对象之形。只有关注神,关注章法安排、文字结构、线条形态才有利于从临摹进入到创作。

3、临摹内容。初学的爱好者可能对篆刻毫无概念,他们是很难辨别什么好什么不好的。因此,教师应该有所选择,可以布置一些选择过的印章作为作业。

刚开始时候,我觉得临摹的面可以略微宽泛一些,古玺、秦印、汉印,包括明代以后的流派篆刻,都可以临一临。因为这时候您对篆刻的理解基本空白,很难精临,很难深入。临摹的面宽泛一些,其实是在整体上对中国篆刻有一个了解。您有个了解之后,将来您看别人的篆刻您也可以相对地看得懂,您知道人家刻的是什么,他的印章原来是从古玺、汉印里面出来的等等。所以刚开始临摹,不妨接触的面宽泛一些,可以什么都知道一点。

过了一个阶段以后,您有一定认识了,到了一定程度了,或者你要进入创作了,那可以把你临摹的面缩小一些,缩小到一家或者两家,或者你专学古玺,或者你专学汉印,专学流派中的赵之谦等等。就是由广泛到深入,由粗临到精临,从没有好坏判断地盲目临到自己有一定认识地选择临。

4、临摹需要一定的量,没有量的积累,很难有质的提高,包括技法的锤炼,对临摹对象的理解,毫无疑问,你必须要有一定的量。

但是我今天在这里想说的是,既要一定的量,但又不要唯量是从、唯量是好。过去说浙派的钱松,曾经临摹过两千方。后来也有一些前辈,喜欢对年轻作者讲,他年轻时候临了两千方、三千方。我觉得鼓励年轻作者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对的,但是在数字上不适宜唬人。说句不礼貌的话,要临三千方之类的话,我个人是不敢太相信的。今天手机前的同道,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您要是临了三千方以后,您会不会留下一点?也就是说,你以前临过三千方,你今天能够拿出个三百方,不要三百方,拿出一百方吧,我也就相信你临过三千方。如果今天你就翻来覆去只有三、五方可以拿出来示范,你要说你临过三千方,坦率说我是不相信的。

退一万步讲,即使您确实临过三千方,然后您临一方磨一方,现在全没了,连印蜕也没了。那么我想说,在这么一个漫长的岁月过程中,您怎么能记得您临摹了接近三千方呢?难道您是临一方在墙上画一杠,临五方凑成一个“正”字吗?所以我觉得不太靠谱,没有实据。

再退两万步来讲,即使您有实据,恐怕也未必就能说明临摹量多了,就绝对肯定对水平提高有帮助。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那时候我刚刚学篆刻,在上海的福州路旧书店,曾经看到过有本印谱叫《程荔江临摹印谱》吧,好像是上下两册,大多数是汉印,古玺比较少。程荔江自己是一位收藏家,收藏了很多印章,他将收藏的印章大规模地临摹,然后出了这么两册。从书上反映的应该说临摹得非常好非常精到,形神兼备。这是有实据的,有书作为真凭实据,不说三千方吧,上下两册书,五百方、八百方总是有的。但是即使有实据,我们想想,程荔江后来成为著名篆刻家了吗?没有,现在很多年轻作者甚至都没听说这个人!大家不妨百度一下,我不知有否记错。所以也就是说,即使有实据证明您临过很多印,也并不说明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因此,不要唯量是从,对于临摹的质,怎么临摹,怎样深入理解,恐怕是更重要的。

然后一边临摹,一边要及时地介入创作。这话怎么说呢?就是说你不必要到临得非常好以后再去创作,你临了有心得了,你就仿照那个意思,就可以及时介入创作了。一边创作、一边临摹,一边临摹,一边创作,这样反复交叉地进行,对于您创作能力的尽快提高是有帮助的。我看到有很多作者,包括写书法的也有很多作者,他们就只会临摹不会创作。离开临摹原来的印章,让他自己刻一方,他完全都不会弄。这就是死临,不及时介入创作的弊端。

所以,临摹的数量是重要的,但是临摹的质量和及时介入创作,恐怕是更重要的。

5、不能把临摹看成初级的课程。您不能过了初级阶段,进入中级、高级班了,就可以把临摹扔掉了、不管了,不是那么回事。前几天我在微信上看到上海著名书法家沃兴华,又出了一本书《临摹与创作》。他说,写了五十年的字,也在不断临摹,发现今天的临摹和他几十年前的临摹感觉完全不一样,体会不一样,感悟不一样,也就是“常临常新”。他说的是书法,其实我们篆刻的临摹也是一样的,您也会“常临常新”。您刚刚开始临摹的体会,和您有了一定水平、有了自己的认识能力以后临摹的那种体会是不一样的。所以你不能把临摹看成初级课程,我会刻了,临摹就不要了,不对的。临摹应该是一个篆刻家终身陪伴的修为。你到了晚年以后,你刻得很熟练了,甚至是出名了,即使你没有时间再像初学时一样经常临摹,你经常地回顾一下,把以前看过的印谱再看一看,经常翻一翻,经常再读一读,我觉得那种感悟、那种体会、那种进步还是不一样的。

C、怎么理解篆刻史

刚才讲了,中国篆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了方便叙述,我们不妨可以把它分为“源”和“流”两大部分。我的老师钱君匋先生写过一本书叫《中国玺印源流》,就是这意思。

1、“源”是什么呢?“源”就是我刚才讲的从商代三玺开始,然后到春秋战国古玺,到秦代的印章、汉代的印章,以及包括那时候的金石文字等等等等。那些东西我觉得都可以算作篆刻的“源”。这个“源”博大深厚,历史悠久,时间跨度长,是我们挖掘不尽的篆刻学习的资源。它们虽然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但是在当时来讲,它们都还是实用品。当时的作者并没有有意识地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的概念。那些所有的实用品,我们把它全部归为篆刻的“源”。

唐、宋以后的印章,应该也属于源,但是被篆刻史相对忽视。一直到明朝开始——当然元朝已经有作者以艺术创作主观意识制作印章,但成就不突出,主要有成就的作者还是从明朝开始——文人书画家要用印章以后,在书画上钤盖印章以后,篆刻才开始了有意识的艺术创作的历程。那个时候出了很多流派的篆刻家,比如文彭、何震、汪关、程邃等等等等。那些作者都创作了许多品貌各异、形式多样、个性突出的篆刻作品。我们在篆刻史上把他们统称为“流派篆刻”。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印章作为资源的时期称为“源”,作为艺术品创作的时期称为“流”。

流派篆刻年代不长,从明代到现在也就六百多年,但却是篆刻艺术家有明确艺术观念介入创作的开始,时间虽然短,但是面目丰富,具体的章法安排、文字造型、刀法的各种不同,导致不同的线条表现等等等等,确实是蔚为大观。那种丰富个性恐怕是几千年的篆刻之“源”都不能比拟的。尤其是一些代表性作者的成就,不断为篆刻开启新的空间,就更多地有学习、借鉴的需要。

2、篆刻的学习,我觉得“源”和“流”这两个范畴都不宜忽略,这两个范畴都应该有所接触。您不了解篆刻的“源”,不了解篆刻的来龙去脉,你就不能深入篆刻的殿堂,作品会缺乏历史的厚度和深沉。您不了解篆刻的“流”,恐怕也就对不同篆刻的具体特征、刀法的各异、线条的丰富性、各种审美类型的判断等等,以及无数流派篆刻家丰富多彩的风格表现无从把握,你就很难刻出自己的个性面貌来。

    3、篆刻史和书法史有所不同,书法史我们说起来好像是一代不如一代,王羲之最好,然后唐比宋好,宋比元好,元比明好,明比清好。流派篆刻虽然是从元朝、明朝就开始了,但是高峰在晚清,刻的最好的作者多产生在晚清。因此流派篆刻家虽然众多,而以晚清到民国为我们主要学习的目标,恐怕是比较适宜的。

以我个人的体会,我建议大家可以关注从晚清到民国的六位作者:第一位吴熙载,第二位赵之谦,第三位是大名鼎鼎的吴昌硕,第四位是这两年很红火、学的作者比较多的黄士陵,第五位齐白石,第六位来楚生。

我觉得这六位作者是流派篆刻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家。当然我们不必六位都要学,但是你恐怕很难逃脱这六位作者的大法的笼罩,所以关注他们是比较重要的。

D、关于创作

这问题我和大家作多一点的沟通。

1,篆刻是刻出来的。

一定要大量的实践,您才能有创作水平的提高。没有创作量的积累,创作质的提高是很难想象的,篆刻创作实践是第一性的,篆刻水平的提高可以说基本全部来自实践,而不是读书、听讲座得来的,尤其那个姓徐的老头的直播,更没有意思,完全对您创作水平的提高没有帮助。纂刻是刻出来的,实践是唯一途径,而且你实践的量跟你篆刻水平的提高完全成正比的,这一点必须强调。

2,好的篆刻习惯要在初期就养成。

什么叫好的篆刻习惯呢?我这里不是说刀法,刀法比较复杂,但其实又没有一定之规,能够刻出好的印章,那就是好的刀法,您不用太顾虑太拘泥。我所谓好的篆刻习惯是说用刀要肯定、坚决、有力。就是说您在初学篆刻的时候,您就要肯定、坚决、有力地用刀,而不要小心翼翼地去修啊挖啊改啊。无可否认,在初学阶段,您不可能不修、不改,因为您的技术还不成熟,您恐怕一刻就坏了、一刻就错了,坚决、有力了错误更多。但是我觉得没问题,刻错了可以重来,刻坏了可以磨掉再刻,用刀还是要养成坚决、肯定、有力的习惯。从一开始的生疏到慢慢锻炼,您自然会熟练起来的。相反,你如果养成了那种小心翼翼的修、描、改的用刀,那就如同书法中的描字一样,您觉得描得很像,但是在行家眼里一看就看出破绽。篆刻也是如此。你如果刻相对工稳的、精细的作品,也许您还可以稍微修修描描;但是将来您登堂入室了,您希望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您想刻一些写意的作品,您想追求一种力量、一种壮阔气象的时候,您小心翼翼的修、描用刀,肯定就很难达到效果。

因此,虽然一开始用刀的坚决、肯定、有力不那么容易,可能会刻坏很多,可能会造成您很多返工,但是我觉得养成这个习惯是很重要的。我前两年跑过一些地方,我就看到过有好多这种作者,我不好意思当面说,但是我就发觉他们像绣花一样地篆刻,很难使自己的作品大气、雄强起来。所以在篆刻初期的时候,就要尽量坚决、肯定、有力,您不要怕刻坏,刻坏了再来。养成这个习惯,对您将来的篆刻发展一定是有好处的。

3,成熟的篆刻家,一定是筹划、安排,就是写印稿等等,所花的时间要远远长于刻凿的时间。

您将来成熟以后,刻印的时间不会很长,但是您花在琢磨印稿的时间、设计的时间一定很长。古人说的“九朽一罢”,就是这意思,反复地写印稿、反复地考虑、反复地对比,才最后定稿,开始刻凿,甚至一挥而就。

我不否认,篆刻是有一蹴而就的可能的。有些印章作者也没写印稿,甚至就这么随便刻两刀,刻出来效果倒很好。无意中得之,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概率很低,绝大多数优秀的作品,绝大多数能够留得下去的作品,都是九朽一罢,反复安排,甚至有刻两遍、三遍、四遍的例子,包括吴昌硕、黄牧甫,都有这样的记载。如果您刻得很慢,但是您筹划、安排的时间却很快很草率的话,我觉得成功的概率不会高,恐怕很难创作出留得下去的作品。

4、初学篆刻,我觉得咱们不妨安排一些稍大的印。

大的印章其实比小的印章更难刻。不懂的朋友,他会觉得小印很精细呀,很了不起。其实比较起来,除非老花眼,小印要比大印好刻多了。从难度大的开始才是有益的,咱们给初学的学生安排作业的时候,我建议不要安排去临那些小古玺,去刻得很小。因为从篆刻的实践来看,从我自己多年和我的朋友多年的创作实践来看,从大印到小印容易,但是从小印到大印难。您能刻大印,再回过头去刻小印,这个相对容易。但你刻惯了小印,每天小印慢慢琢磨,像绣花一样慢慢磨练的作者,让他刻一个四公分的大印,他肯定放不开。

所以对初学者来说,开始就锻炼一下力量,锻炼一些您的磅礴之气,我觉得比较有利。

5、篆刻“唯力不败”。

这什么意思呢?武林中人有句话叫“唯快不败”,就是说您有千般武艺,但是出手快总是不错的。那我把它套用到篆刻上,我觉得是“唯力不败”,您注重作品的力量宣泄,表现雄浑壮阔的气象,那是怎么也不会错的。

篆刻可以有好多种审美类型,雄浑壮阔是一种,但是也可以是妩媚流走、静默端庄等等等等各种审美类型之间,本身并没有上下、高低、优劣的区别,不能说哪一种审美类型就高级,哪一种审美类型就低下,没有这种差别。但是我觉得在突出作品的震撼力强化作品的视觉效果方面,追求力量的宣泄,表现壮阔的气象那是事半功倍的。

也许我们可以举例子打个比方。齐白石先生的字是学的什么?我不是说篆书,篆书大家都知道,篆书他是从《三公山碑》里化出来的,我说的是他的行书,他题画的字,他诗稿的字。也许你们知道,但是我眼浊,说实话我看不出来。刘海粟先生的字是学什么,你看得出来么?我也看不出来。还有更有名的、咱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的黄宾虹先生的字,他的诗稿的字、他的题画字学的什么,你们看得出来龙去脉吗?老实说我也不能。包括如雷贯耳、大名鼎鼎的吴昌硕,他写的字充其量咱们就看出来线条有石鼓文的雄厚,但是结体、姿态写的哪一块碑、临的哪一本帖?说实话从他的作品里面,我也看不清楚。

但是这些前辈大师无一例外,都把他们写字的着重点,放在一种力量的表达上面。说得具体一点,就是结体的险峻、气象的宏阔和线条的老辣。您有了结体的险峻,有了气象的阔和线条的老辣以后,不管怎么样,不管您在其他方面可能略微差一些,略微逊色一点,大体上您还是能够过关了。书法如此,篆刻也如此。

“唯力不败”,并不是一定要您必须刻雄阔的、壮大的、猛利的风格,一定要向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看齐。而是说,您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忽视线条的坚实、文字的遒劲,即使您要刻一种妩媚、流走、静穆、端庄的效果,也不要忽视力量的存在和表达。

6、文字学和篆书。

咱们知道篆刻是用篆字作为媒介来镌刻的一种艺术,那必然要关系到篆字。篆字是两千多年前的文字,你要学篆刻,要用篆字创作,你必然要对这种古文字有所了解,这就牵涉到文字学。

我发现有很多老师教学生,首先就耳提面命,要学习《说文解字》,把《说文解字》仔细地读几遍甚至临几遍等等。《说文解字》是什么书呢?《说文解字》是解说文字来源的书。学《说文解字》有没有必要呢?我不说必要,但肯定有好处,是了解古文字的来龙去脉,是我们篆刻不刻错字的一个非常有力的保证。

古人从小就学《说文解字》,而对今天非文字学专业的普通学生来说,《说文解字》则无异于天书!文字学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你没有花个三年五载的话,恐怕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掌握的。因此,针对我们这一类的学员,中国书协针对的基层书法篆刻初学的作者,我觉得,如果您能提供充分的条件、足够的时间,您可以把文字学和篆书两方面都抓起来,大家在两方面都有一定造诣的话,那当然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您在这两者之间必须要有所取舍,有所选择的话,我的意见,您可以舍弃文字学,也就是可以舍弃《说文解字》,你应该更关注篆书,那才是对篆刻创作有直接帮助作用的。

那么篆书是什么呢?篆书就是比如《石鼓文》,比如《峄山碑》,比如《袁安碑》《袁敞碑》,比如《虢季子白盘》《散氏盘》等等古代器物上的铭文,以及后人学习这些铭文的墨迹。这些东西才是对您篆刻创作的提高更有直接帮助的。您只有学了篆书以后,才能够体会什么是好的文字,美在什么地方,线条什么地方应该重、什么地方应该轻,这些艺术方面的认识不是《说文解字》能够提供的。

至于《说文解字》之类的古文字学方面的知识阙如,我觉得篆刻创作时还是可以有弥补方法的。那就是你必须小心谨慎地在每一次创作之前,每一次刻印章之前,多查考字书,这方面的书籍还是很多的。您不要自以为是,要每一次都认真地查考,确定无误以后再上石动刀。

这是我的观念,当然我必须强调说明,不是我反对文字学。我刚才讲了,您如果有充足的条件、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你有能力学习文字学,那我也是不反对的,坚决支持。我是说在您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二者你必须有所取舍的话,您应该将重点放在篆书上,而不是放在文字学上。

7,怎么才是好的篆刻?

那么多印史留名的优秀作品,琳琅满目,那么多彪炳千秋的篆刻大师,各擅胜场,要具体描述什么是好的篆刻,确实很难。但是简单概括,我和很多朋友很多学生讲过,可以用八个字:“似曾相识、无可名状”。

什么意思呢?就是您的作品要真正进入篆刻殿堂,必须是“似曾相识”的,也就是说,必须是从传统中继承下来的,必须有传统的影子,作品有历史的厚度,才有艺术的高度和深度,才能得到行内专家的首肯。这是您刻出一方好作品的前提、基础。没有“似曾相识”,您就别来说篆刻。

但是仅仅有“似曾相识”,可以说您进入了篆刻这个大门,但是还不能登堂入室,还上升不到很高的层次,您还必须“无可名状”。就是说,您的作品好像有汉印的规模,好像有古玺的神韵,好像有吴昌硕的精神,好像有齐白石的意味,等等等等。但是仔细分辨的话,它又不是汉印,又不是古玺,又不是吴昌硕,也不是齐白石,很难用一种具体的前人的格式或者前人的风格,来完全说明您的作品,把您的作品概括起来。您的创作如果到这样的程度,那么,朋友我恭喜您,您成功了。

这么一种篆刻面目,一眼看出是有厚度的,是传统继承过来的,但是又不能简单地用历史上任何一种样式、前贤任何一个人的风格把您概括、把您笼罩,达到这种程度,基本可以说,您就已经有了您自己的篆刻语言,距离形成您个人的篆刻风格那一个目标已经不远了,往后您需要做的就是把你的这个样子、把你的这种初具的风格不断丰满,逐渐周到,使它成熟起来,那就可以了。

其实历史就是这样子的。我们刚才讲的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来楚生等等等等,他们的作品都达到了“似曾相识”又“无可名状”的高度。比如咱们说齐白石先生的篆书是从《三公山碑》里面化出来的,但是它和三公三碑一样么?又不一样。咱们说吴昌硕先生的篆刻,它的文字形态、精神面貌,主要脱胎于石鼓文,但你把它和石鼓文去对照,又绝对不能用石鼓文来“名状”。以篆刻来讲,你能说齐白石篆刻里面没有吴昌硕的影子么?他显然也是借鉴过吴昌硕的,但是它又不是吴昌硕,把它和吴昌硕作品对比,泾渭分明,齐白石就是他自己的篆刻语言。您说来楚生先生的篆刻,您把它和齐白石、和吴昌硕作品对照的话,显然也可以看出来楚生先生对吴昌硕和对齐白石的借鉴和继承。但是他在借鉴和继承的基础上,又脱颖而出,又形成了自己另一种方锐、锋芒的效果,它又是来楚生自己的了。

所以“似曾相识无可名状”,才是真正可以在历史上留下来的好作品,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是我们篆刻作者的终极目标。我们只有达到“似曾相识”又“无可名状”,才可以说,您成为一名真正成功的纂刻家了。

与观众互动的几个问题

问:多大规格是大印?

我觉得一般三公分可以了,印章越大越难刻,你如果有能力,你不妨学习四公分、五公分左右的都可以。您能刻大印,我相信除非您老年以后老眼昏花了那不行,您如果还年轻的话,再回到小印那是很容易的。

问:初学篆书学谁的帖?

篆书也有一个“源”和“流”的问题,我们刚才讲的,从商周、春秋战国开始,那些碑刻文字、青铜器文字、石刻文字等等,都可以说是篆刻的“源”。“源”博大深厚,古朴陈郁。明清以后掀起了学习篆书的热潮,然后有邓石如啊赵之谦啊,他们篆书都写得非常高明,黄士陵也写得好,吴昌硕的石鼓文那就更为彪炳千秋,这些都可以学。

我觉得学篆书对“源”和“流”两方面都适宜有所涉及。不学“源”的话,你可能会不明白流派篆书家他们作品的来龙去脉,你会很容易写得新,没有陈旧的历史气息。而“源”里面的篆书呢大多是碑刻,又经历史沧桑,怎么起笔、怎么用笔、怎么走的线路可能会看不清楚。因此,您如果再学流派篆书,比如吴昌硕的石鼓文、比如赵之谦的篆书、吴让之的篆书,他们怎么用笔、怎么写的,有墨迹,比较清楚。这两方面您如果有精力有时间呢,我觉得都应该有所涉及。有了一定基础以后,你喜欢什么类型的,再深入下去。

问:刻大印要注意什么?

刻大印就像我刚才讲的,是养成一种好的用刀习惯的有利条件,篆刻“唯力不败”,表现力量总是不会错的,那么刻大印就更方便于用刀的肯定、坚决、有力。要注意什么呢,我想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是要注意不要刻到手吧,那就回到老问题,用一个印床恐怕好一点。

问:刻章时间长,手会疼,是执刀不对吗?

我也会疼,这不是执刀有问题。关于执刀,有很多作者老觉得自己方法不对。执刀没有一定之规,没有讲究。您知道吴昌硕怎么执刀的吗?您知道赵之谦怎么执刀的吗?黄牧甫怎么执刀的吗?咱们都不知道,但是并不妨碍咱们学习他们。所以怎么执刀,只要您感觉怎么能够发力,怎么对您更顺手就可以了。我看到场下有人讲:痛就对了,说明用力了。说的对!如果修修改改,像绣花一样慢慢描、慢慢琢,那手就不会痛,但是不对,那对将来刻大印是一定有妨碍的。

5.学秦汉官印是不是路子最正?

一般我们都是从秦汉官印里面学出来的,因为相对好学,它方正平,章法稳当,对于初学者比较容易。但是路子最正呢也不是这么说,学古玺、学秦印啊,那路子就不正?也不能这么说。就是那些比较生动活泼的东西,可能您开始时掌握可能会比较难。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您学汉印,它比较方正端凝、庄重大方、四平八稳,相对容易一些,是对的。但是您学了一个阶段以后,您光学汉印恐怕也并不有利,其它也还是要学习的。

问:为什么重要的六家没有包含邓石如?

邓石如比较早。刚才我说了,篆刻的高峰在晚清,也许可以说,邓石如比他以前的作者都好,但这六位代表性的作者出来以后,我就觉得邓石如恐怕要略微逊色一点。邓石如的篆书写得好,他是以小篆入印的第一人,因此在篆刻体现篆书方面,他前无古人。但是后有来者,吴熙载是学邓石如的,而在篆刻体现篆书方面,他比邓石如做得更好。体味吴熙载的作品,他中年的篆刻,对篆书的起承转合,哪里起笔、哪里交搭,交代得醒豁、明白,酣畅淋漓。晚年以后,他更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程度,篆书的起承转合,似乎表现得不那么清楚,但意思都在,依然有一种很强烈的浑成的书写效果。因此说,两位前贤有相近的风格特征,我选择了表现更好的吴熙载。

问:讲讲边款。

边款其实没啥讲,刻边款就如写字一样,书法好的人一般边款都不错。至于各人的刻法,您只要仔细观察分析作品,是不难看出用刀的来龙去脉的。具体今天没时间讲,笼统说,有两种刻法,一是刀动石不动,什么意思呢?印章是不动的,如同宣纸;刀动则如同毛笔,在石上刻字,除了个别,大多数笔画的运走和写字一样。还有一种是石动刀不动,用推进印石来刻出笔画,刀老是朝一个方向,但石头转来转去,以石就刀。

两种方法比较,刀动石不动更能够体现书写的那种顺序、书写的那种状态。石动刀不动因为违背常理,会显得有点凌乱。但凌乱有凌乱的高妙,它会表现一种跌宕、一种生动、一种稚拙不拘泥的神态。比如西泠八家里的蒋仁,他的印章边款按照分析,估计就是石动刀不动,用他的石头来就那个刀,他的边款特别生动活泼。当然比较而言,石动刀不动难度大。

问:学习吴让之篆刻怎么用刀?

他的用刀是所谓“披削法”。执刀刻印总是需要有点斜度的,真正90度没法操作。如果说我的执刀是70度、60度,吴让之则是30度、40度,他是横卧刀斜削着刻的,刻得非常浅。比较特殊,却得神地表现了一种书法线条的抑扬飘忽感。当然无缘目睹,是后人从他的作品中分析出来的。具体做法您当然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揣摩。从根本上讲,只要您篆刻的线条达到您意想的效果了就是成功,可以不用关注别人的具体刻法。只有在达不到您意想效果的情况下,才需要借鉴别人的经验。

(录音整理:戴安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篆刻打基础:篆刻技法——篆法
韩天衡篆刻漫谈
《徐正濂听天阁印话》
从“印内求印”到“印外求印”,从“印从书出”到“印从刀出”
印文与印风(十七)(图文)
薛元明|论“印从刀出”(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