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文看懂人类逻辑的演化史
这是理清人类逻辑的第二篇文章.
 
我们知道,按照现代纵向演化论的世界观,人类复杂的身体构造是从简单生物演化而来,那也同时说明“所谓”属于我们人类阶段的“逻辑”、“意识”同样是由简单生物的低等逻辑演化而来.
 
而绝不可能是在人类阶段突然发生!
 
那么逻辑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化而来?为什么随着物类的样态演化其逻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本篇文章我们将给出答案.

 
01
广义逻辑与狭义逻辑

广义逻辑包含理化逻辑、感性逻辑、知性逻辑、和理性逻辑.


在广义逻辑中,前衍逻辑是决定后衍逻辑的基础,所以前衍逻辑相对更稳定,代偿效力更强、普遍性更大、范围越广;后衍逻辑包含前衍逻辑的全部素质,但是代偿效力更弱、普遍性越低、范围越狭隘.

尽管后衍逻辑包含前体存在所有内涵,但在简约原理下感知鲜明性不同,而且主体的前衍逻辑对主体而言,都处于无意识或潜意识的状态,所以容易被忽略,而且仅仅只有在理性逻辑阶段,才能进行逻辑反思,感性逻辑和知性逻辑是不自知的.
 
而既往哲学所说的“狭义逻辑”仅仅指的是理性逻辑,其核心是推理,(归纳、演绎、纯逻辑推理),而狭义逻辑不过是原始自然感应属性从感应到感性,再到知性,最后到理性的一步步代偿增益的产物.

在物演通论中准确表达为“感应属性的代偿增益”

 
02
从感性逻辑到理性逻辑的演化过程


首先是依存对象增多。从感性、知性到理性的过程,就是依存对象逐渐增多,达成依存越来越繁难,依存结果也越来越不稳定,依存主体不得不提升自己的感知逻辑能力,以实现在对象信息量增大的情况下寻求稳定的依存条件,这是感知越来越复杂化、飘摇化且准确性越来越低的原因.

 
感性是对单一对象的“感”“感”A=A的直接确认(不需要判断)是最简单主客体间的点对点式依存,如质子、电子之间的点式依存。主体在单位时间只能依存唯一的对象,处于感性衍存阶段的主体如扁形动物,它的感性就是最澄明的“知”,能感知到的就是依存条件,感性所得直接达成依存;
 
感性无需选择和判断、推理,感性本身就能完成识辩、达成依存的感知状态,这是感性的最原始概念.
 
任何存在者的感知层级都是由存在度决定的。存在度越高则感知能力相对越弱,存在度越低就越需要高的感知能力,因为逻辑的复杂强弱是跟生物载体维护自身稳定存在是呈必然联系的.
如扁体动物代偿出感性的视觉而没有代偿出知性和理性,是因为感性足以建立起它的识辩系统,满足其生存的需要;这也就是说,扁体动物只要能看到与它依存相关的对象就是它的依存条件,这是感知层级的纯感性阶段;

 
而依存对象一旦复多化感性就会迷乱必须上升为知性是指对象由一变多,但主体在单位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依存对象时,所以必须对感知对象加以筛选从而做出判断,即判别求断,这才是狭义的知性,是人类感知系统中作为特定感知层级的知性;

所以说,知性比感性多了“分离”和“确对象的两个要素,所以“知”是不可换位的主体以自身之“点”面对客体之“面”(由“多点”形成的“面”)通过对“面”的定位整合完成的依存.

任何一个囫囵的没有具体内容的整体指的就是单一的对象,而一旦分化出具体的内容,就必须对内容区分和判断,也就是从感性所得的诸多对象A、B、C、D、E等找出A,然后完成A=A的确认,这个从多中找一的确认过程(先分离后确认)就是判断.
如脊椎知性动物只能本能式的判别求断,而这个过程是基于基因突变的身体本能所直接引起的,无任何推理过程;
 
在既往哲学中,把知性视为对人类理智的总称,这时候的知性是广义的知性,广义的人类知性会掺杂着后天理性的沉淀,所以人类的知性都是混合知性,而仅在脊椎动物时,才是相对的纯粹知性(因为广义逻辑发展是个连续的进程、贯通的体系,所以严格来说,任何划分都是武断,划分的目的仅仅是为帮助理解广义逻辑过程)

 
最后,随着物演的分化,后衍存在的依存对象越来越多,在感官上已经无法直接进行直观选择依存对象,也无法直接判别求断,必须把众多对象概念化,在具象概念和非具象概念上进行推导或者说在逻辑上虚演,然后才能找见判断的对象以达成求存的全过程,于是形成了理性,构成整个广义逻辑的整体.
 
也即是说今天人类直观所看到的一切能够满足人类的依存对象,其实背后都是有一个由经验推理和理论推理的巨量信息所决定,而绝不是人类纯粹的人类本能就能无意识选择出来.
 
理性是多层级的归纳、演绎推理。当感知对象分化为无数,主体已经无法直接判别求断,这就必须把众多对象概念化,用概念推导,即在逻辑(指狭义逻辑)上进行虚演,然后推导出依存所需的对象再做出行为,这个思想过程叫做理性.

也就是在新概念的基础上归纳、演绎,最后达成简一律的模型表象,即A系=A理“理”是不可换位的更残弱的主体(即理性载体)以自身之“点”面对客体之“立体的系统”(由“更泛化的指数倍增的多点”形成的“立体之系统”),并通过对“系统”的层层梳理实现自身失位状态下的艰难依存.
如人类能够通过纯逻辑的概念去推导出世界在人类逻辑中的呈现,进而找到使得自身能获得稳定依存的条件.

 
理性是知性判断后仍无以应,还需要继续推理才能达成依存,但是我们要知道衍存位相越高的主体如扁形动物的存在方式比衍存位越低的主体如人的存在方式稳定的多.

之所以后衍存在的逻辑越复杂、强大,是因为自身的残弱才需要对应匹配更复杂强大的属性.

 
03
逻辑序列是一个连续过程.
 

逻辑一直存在着,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呈现的方式不一样。感性生物拥有理化逻辑和感性逻辑,知性生物有理化逻辑、感性逻辑和知性逻辑,逻辑在理性生物以前是隐藏起来的,只有在理性阶段才被显化出来.

 
也就是当人类的感应属性增益到具备自我意识,能以逻辑本身为对象进行反思时,逻辑才突显出来,也就是说逻辑作为一个纵向序列、一个整体,并不是被某个层次单独所拥有,任何后衍物类都存在有包含关系,逻辑本身也有一个演化过程,不同阶段的逻辑对应着不同阶段的物类或者说物种,是为满足其获得稳定的依存条件.
 
既往哲学认为理性是人类独有的天赋...
但人类的狭义逻辑反思不过两千年,而早期人类乃至其他动物的知性逻辑、感性逻辑已经存在百万甚至千万年,只是不具备逻辑反思,无法将自身逻辑像人类一样能够总结成一套一套系统,无法直接察觉自身的逻辑本身.

这是因为逻辑的分化进程涵盖了从“非思”(即理化感应、感性和知性)到“思”(即理性)的所有过程,“非思”阶段,没有理性的中间推导环节,就是一个含有逻辑的黑箱,即便是和感应、感性相比最复杂的知性也是本能反应,直觉或知觉,这时候主体的逻辑代偿还没有分化到具有自我意识的阶段,即知性不自知,所以逻辑本身不作为一个对象性的元素存在.
这就好比说蚂蚁、蜜蜂等建造的巢穴是非常复杂和精美的,但是你能说蚂蚁、蜜蜂有类似人类的逻辑推理?再比如人类的身体的胃肠蠕动、体内的免疫系统杀死入侵者等,这样的过程需要人类去逻辑推理?并没有!这些过程就是非思阶段,是逻辑载体自身根本对自身逻辑无所认知,但是却符合某种逻辑.

 
并且随着生物体质的演化,其对应的逻辑会发生分化,包括理性逻辑仍然处于不断的分化之中,而且理性逻辑一旦出现,就出现了逻辑反思,同时能够察觉逻辑本身以及整理整个广义逻辑序列.
 
逻辑序列表达的逻辑分化过程是连续的渐进整个逻辑序列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后衍逻辑都是以前衍的逻辑为基础,也就是说从理化逻辑到理性逻辑没有明确的的断点,只有方便区分而设定的断点.
如感性以感应为基础,是感应的进一步代偿;知性以感性为基础,是感性的进一步代偿;理性以知性为基础,是知性的进一步代偿,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没有断环!
 
将逻辑武断的分为理化逻辑、感性逻辑、知性逻辑、理性逻辑,只是为了方便区别,建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使最起码的思维推理活动得以展开,同时找到逻辑的发生源,以及理清楚它们是如何一步一步从低等逻辑演化到人类的理性逻辑.
 
后衍逻辑是前衍逻辑的叠加、重组和变异。
逻辑的本质是主体的感应属性代偿,随着主体存在度的递弱而增益,增益的过程都是以前衍感应属性代偿为基础,即理性以知性为基础,知性以感性为基础,感性以理化感应为基础,于是你可以这样理解,多个感性逻辑载体的叠加体叠加,不会叠加成感性逻辑载体的集合,而是在某种形态下就会逐步会演变成知性逻辑,否则这个叠加体就不能获得稳定的存在.
例如拥有知性逻辑的脊椎动物,是由不同类别的单细胞组成,其知性逻辑的本质无非就是单细胞逻辑叠加、重组和变异而最终形成.

总之,后衍存在的逻辑是以前衍逻辑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也可以理解为是前衍逻辑的叠加、重组和变异.

 
04
广义逻辑增益过程就是整个物演进程


从感应、感性、知性到理性的广义逻辑进化过程就是整个物演进程。

为广义逻辑或精神是感应属性代偿,而逻辑和逻辑载体(或“知”与“在”)的分化进程同一,只是逻辑在存在度高的物演前衍阶段隐而不显.

所以,万物彰显为唯物的实存状态,而在存在度低的物演后衍阶段,人类的逻辑存在因为理性逻辑的出现而被独立凸显出来.

另外,我们还有知道广义逻辑中任何一个逻辑发生变革都会经历很长的时间,这个演化的过程就和我们了解到的生物演化进程是对等的,不同物类的生物对应不同的逻辑形式,这种代偿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逐渐积累的过程,逻辑同样不可能发生所谓的“飞跃”或者突显.
 
感性逻辑、知性逻辑、理性逻辑都是为了求应!
通过大量的科学信息可以证明,不同物类的生物所对应的逻辑肯定是不同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差异性?为什么越是低等的物类其逻辑表达越是相对低级,而越是演化后期的生物其逻辑相对突出?
 
通过物演通论我们可以知道,是因为求存!
越前衍的生物例如细菌、病毒等,生存能力非常强,对他们来说是不需要过于强大的逻辑的,而越是后衍的生物为什么越需要逻辑更强,是因为越是演化的生物,就越残弱.

病毒总不会说先要推理一下我们是不是制定一下怎么侵入一种动物,然后如果遇到对抗,我是不是要先给入侵的各个病毒布置一下任务,这不可能,病毒也根本不需要这个过程;反观人类,越往后发展越需要这个推理过程,为什么?因为人类今天极度的残弱化,这不代表人类极其强大,如果强大,那么为什么永远无法根除病毒、细菌?这就是问题,所以人类必须要这个推理过程才能获得足够的依存条件.

 
也就是当存在者的存在度极低的时候,知性、感性已经不能使得存在者稳定存在、不能获得足够的依存条件,于是逻辑就会显化,即推理.

这个时候也就能将逻辑作为一个对象而进行反思,但无论是感性、知性、理性,都受到求存规定性,都是为了存在者能够获得满足自身稳定存在的依存条件.
 
通过本文,我们对所谓“人类狭义逻辑”有了一种新的观照角度,这不像既往的人一样,觉得逻辑只存在于人类,是一种突显;同时我们也知道了为了方便区别而对逻辑的划分,而不是只停留在既往哲学所说的“广义知性”中,使得我们对逻辑的认识变成了是从感性逻辑到知性逻辑,再到理性逻辑的纵向演化过程.
 
下一篇,我们将理清“感性逻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解读
《物演通论》卷二精神哲学卷导读
引导未来中国新文化的开端一本书
人类的感知和认知逐渐演化出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了解逻辑的源头,你才能对世界的运行法则更透彻
两种不同的意识方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