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中医学中的“积证”与现代医学中“恶性肿瘤”的区别于联系

  现代医学中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腹腔肿瘤等,多属中医“积”之范畴,然而并非所有的“积证”都与肿瘤相关。现将古医籍中与恶性肿瘤相似的相关内容加以总结,旨在为目前中医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积证”可能是恶性肿瘤的依据

  古医籍中所提供的信息只有症状的描述,我们只能根据所描述的症状特点判断“积证”与恶性肿瘤的关系,以期找到积证可能为恶性肿瘤的证据。

  1、《黄帝内经》首提积证病名

  《灵枢·百病始生》曰:“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膜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这段有关积证形成的论述,与肿瘤的发生及转移极其相似,初步阐明了积证的发病及形成过程。《灵枢·卫气》曰:“积不痛,难已也。”恶性肿瘤多为无痛性肿块,这进一步证明了积证中有一部分可能为恶性肿瘤。

  2、其他医籍有关积证性质的论述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脉因证治·积聚》曰:“其在脏者,始终不移为积”。“终不移”与现代医学中恶性肿瘤的浸润性生长也相符合。《临证指南医案》曰:“着而不移,是为阴邪聚络”,这再次说明了积证固定不移的特点。

  《灵枢·百病始生》曰:“积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难经·五十五难》曰:“积者,阴气也,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证治汇补·积聚》曰:“积属阴,五脏所主,发有常处,痛不离部。”说明积证的阴阳属性当为阴,这为后世的肿瘤辨证论治提供了依据。

  《肘后备急方》曰:“凡癥坚之起,多以渐生,如有卒觉便牢大,自难治也,腹中癥有结节,便害饮食,转羸瘦。”《圣济总录·积聚门》曰:“积气在腹中,久不瘥,致腑脏虚弱,食饮不消;久不已,令人身瘦而腹大,至死不消。”以上论述表明,古人对肿瘤晚期出现的恶病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3、部分“积证”不是恶性肿瘤

  《难经·五十六难》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心之积名曰伏梁,脾之积名曰痞气,肺之积名曰息贲,肾之积名曰贲豚。”对五脏之积具体分析发现,很难与恶性肿瘤相联系。《脉因证治·积聚》中将积证分为肉积、酒积、血积、气积、水积、食积、鱼鲜积等多种类别,但能明显看出其中大部分不是恶性肿瘤。《脉因证治·噎膈》中将噎膈分为五噎和五膈,但只有五膈中的忧膈(忧膈者,胸中气结,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短气)与现代医学中的食道癌相似。

  由此可见,我们在阅读古代文献时,需要详细分析,这样才能真正为当前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可能有效的方法。

二、近似恶性肿瘤的“积证”的治疗

  古代中医对于积证的治疗没有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可能是恶性肿瘤。《杂病广要·积聚》曰:“日久,此为难治,以药不易到也。”《医学入门·积聚》曰:“阳虚有积易治,惟阴虚难以峻补。”因此,选择治疗方药时,需要精选出与恶性肿瘤致病特点相符合的部分。

  1、积证的治法

  积证治疗时,通常是攻法与补法的结合应用,但在不同的阶段各有侧重,此外,还应该注意二者的结合应用。古代文献中在这方面论述较多,现将具有代表性的列举如下。

  攻法的应用:《证治汇补·积聚》曰:“徒用磨坚破积之药,只损真气,气愈耗而积愈大,惟当渐磨熔化,……若积去半,宜纯与甘温调养,则破残余积不攻自走,所谓养正积自除之谓也。”《医学传灯·积聚瘕僻痞块》曰:“凡治积,若必欲攻之无余,多致积散成臌。”《杂病广要·积聚》曰:“不宜消尽其块,假如鹅卵大者,消至如弹丸即止,不必再服。盖块既渐少,大势既杀,必无再大之理,如暖解冰,一解即不能合矣。若必欲消尽,则人之元气亦消尽,反不可保,况块势既衰,久必自消矣。”说明积证的治疗在积块较大时以攻为主,积块缩小后以调养为主。

  调补的应用:《张氏医通·积聚》曰:“善治者,当先补虚,使血气壮,积自消也。不问何脏。先调其中,使能饮食,是其本也。”这说明调补一法对积证治疗的重要性,但并非皆可调补,故《张氏医通·积聚》又曰:“虽然,此为轻浅者言耳。若夫大积大聚,不搜而逐之,日进补养,无益也”。这说明调补的应用以病轻者为主,病重者必攻之。

  2、积证治疗的用药原则

  积证的治疗用药涉及较广,各种药性都可能用到,但文献中论述和讨论较多的主要是温性药物和下药的应用,现简要列举如下。

  温性药物的应用:《证治汇补·积聚》曰:“初起为寒,宜辛温消导,久则郁热,宜辛寒推荡。”《临证指南医案·积聚》曰:“难以五积、肥气攻治,大旨以辛温入血络治之。”这说明了积证的难治性,用药需以辛温。《临证指南医案·伏梁》曰:“阴主静,不移即主静之根,……必有阴静之血以倚伏之,必藉体阴用阳之品,方能入阴出阳。”这说明了积证与肿瘤具有血供这一特点相符合,阐明了药用辛温的原因,并进一步说明药物当具“体阴而用阳”之性。

  然而《杂病广要·积聚》中对辛热药物的应用提出了疑问,曰:“人有积块疝气心腹等证者,虽多服久服附子、姜、桂等热药,而不发药毒,不生他病,然本病日深者,何也?曰∶诸积诸痛,喜温而恶寒,热药与病情相合,积久成郁而大邪深矣。郁热既深,则见寒愈逆,见热愈喜,两热相从,故不生他病,所谓亢则害,承乃制,火极而似水者也。然真气被食,阴血干枯,病日深痼而不可为矣。世人不识,但见投热不热,误认为沉寒痼冷而益投之,至死不悟”。由此可见,在积证治疗时,辛热药物的使用应该慎重。

  下药的应用:《丹溪心法·积聚痞块》曰:“凡积病不可用下药,徒损真气,病亦不去,当用消积药,使之融化,则根除矣。”这提示我们在治疗积证时应该慎用下药。但也有医家治疗时选择下法,如《素问玄机原病式》曰:“破坚积之药,非下热养阴之药也”。《医学启源》曰:“因气动而内有所成者,谓积聚癥瘕;丸可以破坚积。”

  3、治疗积证的有效中药

  积证治疗涉及药物很多,但对与肿瘤相似的积证具有直接作用的药物很少,文献所载方剂中应用频率较高者有三棱、莪术、鳖甲。如《兰室秘藏·疮疡门》曰:“三棱、莪术,此二味若疮坚硬甚者用之。”《证治汇补·积聚》曰:“消坚,加三棱、莪术。”《医碥·积聚》曰:“莪术、三棱、鳖甲,专治积聚。”《顾松园医镜·积聚》曰:“三棱、莪术,消积聚癥瘕之要药。”

  4、治疗积证的有效方剂

  《杂病广要·积聚》曰:“凡诸块不宜用煎剂,只宜用丸子。盖块至难消,若用煎剂,如过路之水而已,徒损元气,于块无益。惟丸子入胃,徐徐而化,径至所患之处,潜消默夺,日渐损削,其块自小。”

  丸剂:各家学说有关积证治疗时所用的丸剂很多,但与恶性肿瘤相近似的很少,此处将相近的、可能有参考价值的列出如下,主要包括石丸、又阿魏丸、大阿魏丸、阴阳攻积丸、攻积丸、消积丸、鳖甲丸。《千金翼方·癖积》曰:“石丸,主积聚,癥坚不能食方。”《丹溪心法·积聚痞块》曰:“又阿魏丸(与阿魏丸不同),去诸积聚。”《医学入门·积聚》所载大阿魏丸亦治积聚。《顾松园医镜·积聚》曰:“阴阳攻积丸,治积聚,一切皆效。”《古今医彻·积聚》曰:“以攻积丸累累加用,……邪自无容留地。”《圣济总录·积聚门》曰:“治久积癥癖,冷热不调,痰逆痞闷,心腹刺痛,喘满膨胀,泄利羸困,不思饮食,消积丸方;治积聚胀闷,减食黄瘦,参苓丸方。”《证治准绳·类方·积聚》曰:“鳖甲丸,治痞气,当胃脘结聚如杯,积久不散,腹胁疼痛,体瘦成劳,不能饮食。”

  其他剂型的应用:《兰室秘藏·中满腹胀门》曰:“广荗(莪术)溃坚汤,治中满腹胀,内有积聚,坚硬如石。”《万病回春·积聚》曰:“化铁金丹化一切积块如神;神仙化痞膏,专治一切积聚痞块,一贴即消,应验如神。”《证治汇补·积聚》曰:“新制阴阳攻积散,治积聚、癥瘕,不问阴阳,皆效;三圣膏,贴积。”《圣济总录·积聚门》曰:“治诸症结痛,起于胁下,按之而坚。……不能饮食。渐加羸瘦,当归煮散方。”

  研究发现,古代医家对于积证的治疗与现代中医的治疗思路大相径庭,应用的药物也不相同。在治疗总的原则上,古代医家应用攻法和补法方面也有独特之处,提出“衰其大半而止”的思想,这是与当代医家另一不同之处。在用药剂型方面,古代文献中提出应以丸剂为主,而这恰恰是被我们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疼痛的中药外用经验方的制作方法
阿魏膏——治一切痞块
【中华中医中药贴脐疗法】精选(17)——积 聚
阿魏膏
阿魏
千方百剂:化积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