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和尚:师父说了,好好说话,少些烦恼



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民谚说的是我们要好好说话,因为话说得不好,杀伤力很强;若说得合适,也可以是暖心丹。好好说话有很多学问,学问多了,你的烦恼可能就会变得更少。


心直可以,口不能快

很多人说话时,特别心直口快,还老爱强调,“我这个人就是直肠子,有什么说什么,绝不遮遮掩掩。”他们往往还会这样想:我总比那些有话藏在肚子里面不说,装阴使坏的人好些吧?
 
这样的人是缺乏智慧的。
 
自己认为的好话不一定就是好话,心直口快也很容易伤人。心直口快的人,可能是一个古道热肠的人,但说出来的话,却让人不能接受。
 
没有智慧的人,怎么能体会到你的慈心悲心呢?人家听到的,全是你很直的“伤人之语”。
 
在佛家看来,心直是好事,口快却是没有智慧,是不善巧的。
 
还有人认为,心直口快的人往往不会说假话。其实,这个也不一定。
 
比如,某人看见一个什么现象,马上就说了,这是我先看见的,我认为是事实。但是,你看到的这个现象可能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他认定他看到的才是事实,冲突必然发生。所以,千万别认为心直口快的人说出来的话就一定是实话。也许对他而言,这可能是实话;但对于事实来说,不一定就是实话;对别人来说,不一定就是真相。
 
过去,佛经里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比丘,半夜里在山洞里打坐。突然有一个女子进来躲风雨,当时,比丘也没有注意到有人进来,静静地独坐了一夜。第二天,比丘出来了,女子也出来了。有人就说“我亲眼看见了,这个比丘破戒了。”然后,佛就跟这个传话者说,你千万不要这样讲,虽然是你看见的,但不一定是事实。但这个人就一口咬定:他俩就是衣冠不整从里面出来的……后来佛就反复地劝他不要这样,但是他最后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最后遭受到很严重的果报。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心直口快确实不一定是好事,直率常常是伤人的借口。

说话不知轻重
因为内心糊涂

说话不知轻重,这实际上是内心糊涂的一种表现。
 
比如父母爱孩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父母对孩子说话时却不知轻重,像“你看看,张三学习怎么样,再看看你……”这种话对孩子来说是很重的话,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样的父母,虽然不乏对孩子的慈悲心,但是没有智慧,内心是糊涂的。所以当他看到孩子有一些缺点或不良习惯时,就会迫不及待地去强行改造,说话不知轻重。
 
为澄清糊涂的内心,避免经常性轻言、狂言、多言,我们有必要对自己进行止语的训练。
 
曾经,有过节的甲乙两公司的代表见面商讨和解大事,因两位都是严谨之人,对他们而言,讲错一个字都是大事。于是,见面以后,甲掏出一个纸条说:“我怕把公司领导的话转达错了,所以就把他托我带给你的话念出来给你听。”于是他就拿出纸条念了起来。念完了,另外一个公司的代表就说,好,我受谁谁的委托,然后给您带过一句话。
 
其实,在寺院里也有这种训练,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弟子们要把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记录下来,以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妥当,而自己又不知道。
 
另外,弟子们每晚一定要做功课,睡前要反省,反省当天说错了哪些话,做错了哪件事,然后,第二天改正。

为什么人岁数越大越烦恼?

一位居士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小孩子的思维方式特别有意思。“我儿子小时候,有一次给他剃头,头顶留一撮,周围都剃掉。剃完后孩子照镜子,觉得很奇怪,问我为什么头顶要留着头发,却把周围剃掉了。我就跟儿子说:‘因为你是小孩,这样会显得比较可爱。’孩子想了想:‘哦!我明白了,大人是把头顶中间的剃掉,周围留着显得比较可爱。’
 
“在上小学前,孩子会讲这样的话,但在上学后他的作文已经开始这么写了:‘今天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我怀着愉快的心情走向了学校。’”
 
这位居士说,现在他的儿子告诉他,如今再也说不出小时候的这些话了,因为他已经学会了用制式语言的方式去表达了,找不到初心和本心的那种状态了。
 
这位居士问禅师:“是不是说人长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由本真、初心的那个状态,慢慢走向无明?”
 
禅师回答他:“某种程度上是这样。有可能一开始就无明,后来越来越无明,增加了无明。”
 
也就是说年纪越大越无明,越糊涂。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还没有领悟到生命的真相,生命就这样衰退了,是一件多么可怜的事。
 
我们没有听说过哪位修行的老和尚老糊涂了,老和尚都是越老越明白,越活越明白。一座寺院里,如果有一个80、90岁乃至100岁的老和尚,那就是宝了,镇寺之宝。

人最需要提防的是自己的烦恼

当今社会,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但精神上却很难说越来越愉悦。虽然购物、上网、旅游以及生活中的种种便利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惬意,然而我们发现,短暂的快乐之后,自己的烦躁与焦虑依旧存在,甚至越来越多,郁闷、迷茫的心境也会不时笼罩心头。
 
我们的不快乐是很微妙的。有时候,虽然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我们却闷闷不乐,暗暗抱怨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提升,工资没有别人涨得多;还有的时候,同事得到赞美和赏识,我们的内心会酸酸的,黯然神伤;夜深人静,本是安然入梦的时候,我们却为了人际关系复杂、利益分配不均等事彻夜难眠……
 
是买房购车的压力,是老板的苛刻,还是同事之间的矛盾让我们失去了内心的安宁与祥和?为何即便我们有车有房,跳槽换了公司、换了老板,内心的苦恼仍旧得不到解决?
 
究其根本,我们的痛苦不是源于外在的人、事、物,而是源于我们内心,外在只是一个“缘”罢了。
 
从小到大,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内心感受到的,都是这个“我”——我的想法,我的感受,我的喜好,我的自尊,我的利益。有了“我”,也就有了“他”,在我们的观念中就会形成种种与他之间的对立。
 
但这种对立并非真实存在,只是自己的一种感受。由于我们常常本能地以“我”为中心看待周围的一切,这就造成很多想法是片面和错误的。
 
其实,这个“我”,说穿了不过是一个因缘和合的产物。就像是一幅画,画上四肢和脸,加上喜欢的衣服,再加上一些附属物,比如亲人、地位、房子、财产、喜好的东西等,就成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我”,成了我们每个人都认为实实在在的“我”。这个“我”是变化无常的,年轻会变得衰老,新的会变成旧的,权力、财产、名利都会时过境迁。
 
我们不得不承认,身边的一切人、一切事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之中,我们真的预测不了,更掌握不了。而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当我们化作一把泥土,重新回归大自然怀抱的那一刻。
 
所以,为了满足、美化这个变化无常的“我”而拼死拼活、生闷气,实在是划不来。
 
我们对他人常抱有一份戒备之心,其实最需要提防的倒是自己的烦恼。烦恼一旦出现,我们的内心就会失去安宁,丧失理性与智慧。
 

要想减轻烦恼,享有快乐,就要从去除烦恼产生的因入手。比如,我们习惯了只在意自己,那现在可以尝试多用一些心思去体会他人的处境和心情,多去关心他人。关心他人的时候,自己那颗紧绷而僵硬的心会变得轻松而柔软。疗治自己的烦恼心病,最好的医方在于利他。



《好好说话》

作者:学诚法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好好说话 | 说话不知轻重,因为内心糊涂
榕树下 人生经典禅语—49条
有关佛家的经典语句 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烦恼以忍辱为智慧,办事以尽力为有功
记住20句话,内心会更强大
改变内心世界的100句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