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泥塑万象 塑人塑鬼塑神明

7米高的阴天子,双目圆睁,庄重威严;四大判官、十大阴帅,或慈眉善目,或青面獠牙,或口似血盆,个个身高丈二,威风凛凛;众鬼或上刀山,或下油锅,或剖腹剜心,或背火背篓,惨不忍睹……在重庆丰都,就有这样一座“鬼城”。

 


鬼城里,2000多尊栩栩如生的泥塑像,全都出自徐氏之手。此外,宝光寺500罗汉、罗汉寺1250尊罗汉、绵阳圣水寺3000余尊神像……都是徐的杰作。这门塑人塑鬼塑神明的泥彩塑技艺,在徐家人手里已经传了100多年



从养家糊口开始


徐家在相隔丰都350多千米的遂宁市大英县一个偏僻的街道上,临街的两间铺面十分简陋,展示的作品也不多,且多是小件。



“这些都是闲着没事做的小玩意,好东西都在全国各地摆着呢!做了几十年,好些作品送走就再也没见过了。”一位清瘦却精神的六旬老人——徐兴国,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氏泥彩塑第四代传承人。


徐兴国的技艺来自父亲徐得亲,徐得亲是川中塑像名师杨子园、罗体成的关门弟子,当年民间有“杨塑罗画,盖过天下”的美誉。徐得亲既得两位名师真传,加上自己勤奋钻研,风格自成一派,才有了徐氏泥彩塑。


“大英县泥塑最红火的是在解放前后,真是家家户户捏泥人,一个农民一年农闲做的泥玩具能换两三百斤粮食。”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泥塑却热火朝天。



受父亲的影响,徐兴国很小就开始接触泥塑,且模仿能力强,十来岁时他已能做些叫虎、摇猴、叫鸡补贴家用了。1967年文革爆发,刚上初中的他停了学,自然,泥塑也不敢再做了。


“那时候,我以为这个技艺再也没有用武之地了。”转机发生在1979年,在宝光寺出家的和尚圣兴找到他父亲,请他去修500罗汉。“当年,老汉(父亲)很吃惊,直说哪个还敢做菩萨!”得知是国家批准的,才敢接下活。徐父带着一帮泥塑艺人前往宝光寺。同去的徐兴国才算正式跟着父亲开始“学艺生涯”。这年,他已经26岁。



宝光寺的罗汉被灰尘全部遮盖,徐兴国在父亲的指导下,“先用皂角水对500罗汉一遍一遍地清洗”,同时父亲还指点如何绘制罗汉的眉毛、嘴巴,传授“补衣服”“加指头”、上色、补金的技巧。两年修复时间,徐兴国也系统地学习了绘画、选料、扎架、设计、彩绘……很快成为技术骨干。


刚修好宝光寺,丰都鬼城就找上门来。这一次是2000多尊神鬼形象。“大部分雕塑造型都只有民间传说,没有原型,只能自己设计、创作。”



徐父的泥塑技艺无可挑剔,策划和构思却不是强项,重担就落在了徐兴国头上。他们商议许久,决定“塑造的正神要威而不恶,小鬼则要怪而不恐怖”。按照这个标准,父子查阅历史资料、向专家请教。绘制的初稿改了一遍又一遍。制作时,每一件作品从脚捏起,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在彩绘上则以细腻的笔触,从头到脚,从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裥作精致的描绘。


这一做,就是8年。丰都鬼城很快名扬天下,徐家班子的徐氏泥彩塑名声也传播开,找他们塑像的人越来越多。只是,做完丰都鬼城,徐父就过世了。徐兴国接过徐家班子,继续走南闯北。绵阳圣水寺3000余尊神像,湖南南岳塑神州祖庙、三教九流殿、七十二行祖师堂、百家姓祠堂……

 


黄泥塑万象


泥人分南北,北方最有名的是泥人张,西南最有名的,自然是徐氏泥彩塑,不仅有南方的细腻和灵秀,并且百年不变型,五十年不变色。



做一件泥像,少则一周,多则半年。在徐兴国的家里,随处可见泥垛、泥坯,勉强算他们的制作工坊。


细细数来,徐氏泥彩塑有构图、扎骨架、和泥、做细泥、修补、上彩、开相八大工序。第一步当然是确定塑何方神佛,设计好后,用柏木或樟木扎骨架,然后就可以和泥了。



徐氏泥彩塑之所以百年不变形,其秘诀之一就是。徐兴国揭开几层塑料,露出下面的黄泥。“这些泥巴都是土下面50厘米的土。这种土是生土,年份久,杂质很少,比一般的泥土坚固、稳定得多。”秘诀之二就是和泥。就地取谷草扎成小截,和入泥中。如果是比较细的泥活儿,还要加细河沙、棉花、细麻筋。然后人工和之。


工人们脱了鞋跳入泥池中,一人手里拿一把耙子,脚下不停地踩泥,手上不停地用耙子勾谷草或棉花进来。量大的时候也会牵牛来踩。但是,绝对不能用机器搅拌。



因为配料里面的谷草、棉花、细麻筋很有用处:首先是增加韧性,机器搅拌会破坏它们的韧性;搭骨架时,配料还可以增大体积、减轻重量;当泥土由湿变干,不变形的谷草还能充当“缓冲剂”。



泥和好后,先搭粗坯,7成干后再用细泥做衣纹头像。等待晾干的过程中,若有裂缝及时修补。干透后,就可以穿金上彩了。


俗话说:三分塑,七分彩。着色十分紧要。上色前要先刷一层防水的白胶粉,再刷一层底色。徐兴国指着桌上一堆颜料说,“上彩用矿物色、油漆、油彩、国画色、水粉都可以。”但穿金必须用土漆灰或胶灰,“这样才不得掉色。”色彩还是原来的红、绿、黑为主,对比很明显。



做完这些工序,就是最后的画眉眼、开嘴唇、取眼神了。基本上,最后这一步都是由徐兴国来完成。虽然徐家班子现在有100多人,可真正掌握徐氏泥彩塑全部技艺的只有徐兴国一人。他的三个儿子从艺十多年,也不敢说熟练掌握技艺。“这项技艺,需要年代的沉淀和多年的技艺锻造,不是一年两年所能做到的。”

 


泥菩萨过河


2008年,徐氏泥彩塑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时,徐兴国还在外地寺庙里做佛像,听到这个消息,让靠“泥彩塑”谋生的他感受到重要性,也带来担忧。“徐氏泥彩塑成国家非遗了,总不能让它在我手里失传了吧。”怎么更好地把技艺传承下去,是这些年老徐一直思考的问题。



虽然徐家班子有100多人,但大部分都是请的村民。他们农忙干活,闲了才有功夫来做泥彩塑,大部分只会做一两个工序。严格来说,他们并不能算是做泥彩塑的匠人。之前徐家班子的收入勉强够糊口,成为国家非遗后情况有所好转,一年的营收额也不足500万元。经济效益上不去,谈何传承。


文化程度不高的徐兴国,决定把徐氏泥彩塑制作工艺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记录30年的从艺历程和自己在泥彩塑工艺上的创新。



2011年,他开始写作,整整9个月足不出户,编著了《徐氏泥彩塑工艺技法》一书。全书分20个章节,涵盖泥塑起源、流传、师承;徐氏泥彩塑的工艺流传:选料、扎架、设计、彩绘;宗教人物、历史人物、现代人物的绘制雕塑技法。又创作了长4米、宽1米的黄帝大战蚩尤战争场面的《逐鹿之战》,60米长的历代与卓筒井盐业历史场景《卓井源流图》以及100张《百孝图》、72张《72行祖师爷》、78张《百家姓》。


有这样详细的总结,传承是不是就变得很容易了?事实并非如此,毕竟时代在发展,年轻人并不怎么接受传统的泥彩塑,泥塑匠人依然只能靠塑神像等挣口饭吃。市场如此小,工艺又如此复杂,学徒大多留不住。说它是高度濒危行业,一点也不为过。




非遗档案  徐氏泥彩塑


徐氏泥彩塑以泥塑圆雕、浮雕、单尊、群像为主,以宗教故事和历史故事为题材, 劝善向道。 起源于清末,大胆借鉴和吸收年画、木雕、皮影等民间艺术精髓。作品多取材于民俗风情、神话传说等,造型生动活泼,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被誉为 “立体的年画” 。其作品流传于四川、重庆、湖南、江西、海南等地, 在旅游景点及宗教寺庙极受欢迎。


2008年徐氏泥彩塑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 | 杨世海 陈丽萍  摄影 | 蒋雨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匠心]泥造万象 重塑中华经典艺术
山西这俩大师彻底火了!
苏州紫金庵十六罗汉 宋代彩塑
中国好手艺:杨氏泥塑
徐姓霸气!姓徐的一定要看的3个视频,一定要传下去!
你知道千年前敦煌彩塑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