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总得有不枉尘世走一遭的东西
1.
淅淅沥沥的小雨,
打在卵石铺就的小路上。
小路通向一扇半掩着的门,
门口两双木屐,
一双略大,一双略小。
显然是为一男一女准备的。
门内榻榻米散着草香,
雅致的茶几横置其上。
门外庭院深深,枫叶层层,
温和得惹人疼爱。
这番光景,
在伊豆这个地方不算罕见。
伊豆,一个中外闻名的地方。
其盛名的一大半要归功于川端康成。
他的小说《伊豆的舞女》太过经典,
所讲述的爱情故事令人难忘。
同名电影男女主角扮演者
山口百惠、三浦友和
在现实中终成眷属,
更为伊豆这个地方涂上了浪漫色彩。
不过,
和伊豆相关的并非只有这些。
有一位日本作家,
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齐名,
也和伊豆有极深的缘分。
他叫井上靖,
生前长期居住在伊豆,
后来就在伊豆去世、落葬。
2.
井上靖(1907-1991),
一个大器晚成之人。
相比之下,
与他几乎同龄的太宰治,
20来岁就在文坛崭露头角,
39岁自杀离世时,
井上靖还是个无名小卒。
直到42岁,
他才走上作家之路。
出道晚,所以厚积薄发。
创作生涯长达40年。
82岁高龄时还出版了一部重要作品,
《孔子》。
很多人惊讶于一个日本人写孔子,
事实上,他不只写了《孔子》,
还写了《敦煌》《天平之甍》
《苍狼》《楼兰》《杨贵妃传》等,
都和中国有关。
他和中国的缘分从哪里开始的?
这还得从头说起。
3.
1907年,
日本北海道的—个军医之家
诞下一个男婴,
取名井上靖。
3岁时,
他离开父母,
到伊豆汤岛的庶祖母家生活。
庶祖母是艺妓出身,
常常受到村里人冷眼。
井上在那里—直生活到5岁,
“井上与这样一个孤老相依,
过早地体味人生的凄苦
在幼小的心灵上
留下了浓重的阴影。”
年少时的经历,
井上靖的作品中常常弥漫着
一种挥之不去的寂寥感。
1921年,
井上14岁。
以第一名进入静冈县立滨松中学校。
中学期间,
即可背诵陶渊明、杜甫、白居易的诗。
对《论语》也有了解,
非常喜爱中国历史。
1932年,
考入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系。
虽然学的是哲学,
但他的阅读视野并没有受到专业限制。
他自觉涉猎中国历史典籍,
读过《史记》、《汉书》、《后汉书》等著作。
并对中国汉唐文化和西域
产生了“极深的爱慕和向往”,
对敦煌,尤其爱慕。
4.
毕业后,
就职于每日新闻大阪本社。
此后5年中,
除了短暂的从军经历外,
一直都在每日新闻工作。
先后负责宗教、美术等栏目,
并撰写有关佛教经典的解说和评论,
还经常到日本古代文化发源地采访。
这一时期积累的渊博知识,
在后来他写历史小说
《天平之甍》和《敦煌》时,
突显了出来。
多年的记者生涯,
为他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
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素材,
为他日后专门从事写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1951年,井上靖44岁,
辞去了每日新闻社的工作,
为了创作取材和巡回演讲,
开始在日本国内旅行。
6年后,他开始访华。
此后就没有间断和中国的各种往来。
1957年,他和中国作家楼适夷交谈,
1984年,他和中国作家冰心交谈。
此外,还和巴金等作家交流。
不过,这些只是他中国故事的一部分,
他把和中国最深的缘分都写到了书里。
5.
前面我们说了,
井上靖在求学期间就饱读中国诗书,
对敦煌有相当大的兴趣。
后来,他便创作了一部小说,
就叫《敦煌》。
很多人不知道,
他在创作《敦煌》前,
其实从未到过那里。
该书问世23年后,
也就是1977年,
井上靖踏上了憧憬已久的古丝绸之路。
白雪皑皑的天山山脉,
澄澈湛蓝的赛里木湖,
雄宏神秘的莫高石窟,
古诗里的酒泉、玉门关,
让他陶醉其间,流连忘返。
他感叹:
“真没想到,敦煌竟与我想像中的这样相像。”
“23年前我就写成了《敦煌》,
可直到今天才头一次见到它,
却一点儿也觉不出陌生。
我与中国太相通了。”
井上靖对敦煌毫无不适感,
“每天夜间,
我在呼啸的风声中,
高枕无忧,睡得十分香甜、安稳。”
想到自己写下的《敦煌》,
再目睹眼前敦煌的沧桑变幻,
井上靖感慨万千。
虽则如此,他依旧觉得
月光、沙尘、干涸的河道、流沙,
自古而然,从未变更。
上世纪末,
日本掀起了一股敦煌热。
非常多的日本人来到甘肃,
去敦煌看莫高窟。
而掀起这股热潮的,
正是井上靖的小说《敦煌》。
6.
《敦煌》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
我想是这样的:
《敦煌》讲述了一个关于
“慌乱人生路上的守与藏”的故事。
布满《敦煌》一书的,除了慌乱人生,
还有慌乱人生路上的无数死亡。
这种迹象,让人绝望。
但在慌乱中的诸多坚守,
又让人感到再慌乱的人生脚步,
也有办法不至于丧失人的体面与尊严,
不至于丧失那可以永恒流传的文化瑰宝。
这本书让人时刻记得,
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生时仿佛就已肩负使命,为此而生;
死前,也要将之好好安顿。
所以,再坏的命运,再慌乱的人生,
有所坚守,便不会有比坏更坏的命运,
比慌乱更慌乱的人生。
就像书中人物所说:
“人嘛,能够活下去,还是应该活下去。”
“行德明白了自己已经陷入无能为力的境况,
随即放慢脚步,信步径直朝前走去。
不管前方有什么样的障碍,
他决定一概不躲避,徒步走下去,
这么做不见得会坏到哪里去。”
7.
井上靖和母亲井上八重
井上靖对中国神秘的西域文化着迷,
确实超乎我们想象。
他一生曾27次访问中国,
到新疆、甘肃等地实地考察,
除了《敦煌》,
他还写了与西域有关的《楼兰》《丝绸之路诗集》。
除了心心念念的西域,
中国古典文化对他也极具吸引力。
他晚年时花费巨大心血创作了长篇小说《孔子》。
创作《孔子》的时候,
老先生81岁高龄,
亲自去山东济南、曲阜等地收集资料。
此外,还前后六次去河南,
寻找孔子被逐出鲁国后
和子路、子贡、颜回众弟子的14年流浪之地。
写孔子其人其事本来就有难度,
何况是一位日本作家去写,
何况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写。
但井上靖并没有让读者失望,
孔子在他笔下那么生动、鲜活、真切。
正是这样一个人物,让看到他的人意识到
“身处此滔滔乱世,
人总得拥有不枉尘世走上一遭的某些东西。”
8.
《孔子》起笔写的是
老者蔫姜在孔子仙逝以来的第33个年头上,
和前来向他请教的众人讲授他所知道的
孔子、孔门弟子、以及孔子诸多重要思想,
如仁、知、信、天命等。
其中,笔墨所涉最多的是命和天命。
老者蔫姜娓娓道来,
将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放置在他与孔子共同生活过的那些日子里,
同样放置在自己的一生中。
小说交织回忆与当下,
穿梭于年轻的蔫姜和年老的蔫姜之间,
展现出孔子生前面貌和死后气象。
命、天命,是孔子所慨叹所承载的,
也是蔫姜所领悟所持守的,
更是作为读者的我所不得不深思的。
命、天命究竟何谓?
井上靖对“天命”一词的认识
主要透过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一句来诠释。
他借蔫姜之口说道:
“……自觉去做自己所欲为之者,
乃是上天所赋予的使命。”
但这里“所欲为”不是“为所欲为”,
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至于所为的结果如何,就交给上天。
“既然自觉为上天赋予的使命,
理所当然会拼命以赴,
然而无论具有多大的使命感,
乃至因而付出多大的戮力,
与是否成成功并不相干。
极有可能横生意想不到的阻碍,
以致功败垂成。
一切只好交由上天裁夺。”
“只需心怀柔顺,
能把认为正当的事视作自己的事功即可”。
蔫姜,是小说虚构的一个人物。
他是幸福的,
他遇到过高贵灵魂。
不唯遇到过,
而且见识过,聆听过,追随过,坚守过……
不唯见识、聆听、追随、坚守,
还尽此生努力成就自己的高贵灵魂。
这样的一生是掷地有声的一生。
或许,井上靖之所以虚构蔫姜就是为了告诉我们,
人人都可以是蔫姜,
只要你追随高贵的灵魂。
9.
阅读井上靖常有荡气回肠之感,
他笔触细腻又不失宏大。
尤其是对个体生命行迹的书写,
震撼人心。
井上靖小说的力量
甚至对中日关系发挥过重要作用。
具体来说就是,
他写的《天平之甍》
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进程。
1963年,中国佛教协会主办了
鉴真和尚圆寂1200周年法会。
此次法会邀请了一批日本佛教界、文化界人士访华。
井上靖作为文化界代表就在其中。
为什么会邀请井上靖作为代表呢?
就是因为他写了鉴真东渡的小说《天平之甍》。
井上靖写这本书其实是受了一位朋友的“怂恿”。
这位朋友说,
为了纪念先师鉴真,
为了纪念与鉴真共患难的一行人,
改写的工作是必须的。
于是井上靖决定用现代小说的方式
将已有史料加以小说化,
让现代人容易读,容易亲近。
作品问世后,
的确实现了预想,
鉴真东渡的事情被更多普通读者所了解。
10.
《天平之甍》电影剧照
7世纪到9世纪之间,
日本朝廷前后下诏19次,
要派遣唐使至大唐,
而成行者,有15次。
其中,
第9次发生在日本圣武天皇天平四年(公元732年)。
遣唐使中,除大使、副使以外,
还有留学生、留学僧,
这些人除作为外交使节外,
更多地,是要作为唐代宗教、文化的引入者,
为的是使当时初具外形而尚未成为正规国家的日本有所学习。
当是时也,
日本首都平城京在为时23年的苦心经营下,
已大致有了唐都长安的模样,
40余座寺院均已落成,
“只是壮大的伽蓝显得漂浮空泛,经堂中亦甚少经典。”
于是,有了僧人普照、荣睿、戎融、玄朗等人
赴唐“取经”之故事,
有了唐僧鉴真赴日传法之故事,
有了抄经一生、护经一生的业行的故事……
一部分发生在真实的历史中,
更为完整地,
发生在井上靖先生的小说《天平之甍》中。
“既然有人来敦请,我同法众中,
不知有谁愿意渡海前往日本弘扬佛法?”
没有人回答。
“有谁要去吗?”
仍没有人回答。
鉴真三度开口:
“这是为了佛法。纵然大海茫茫,
又何必吝惜性命。既然大家不去,
那么我就去。”
五次渡海受挫,
众人在滚滚波涛间几经沉浮,
或客死异乡,或魂归大海。
鉴真虽然双目失明,却不改初衷,
终于在第6次东渡时抵达日本,
于奈良东大寺登坛授戒,
为天平时代文化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苦抄经书的业行不改初心,始终坚信:
“我抄写的经卷一踏上日本之地,
会自己走起来,丢弃我走向各处。
许多僧人读它们、抄它们、学它们。
佛陀的心、佛陀的教训会正确地传布各地……”
虽然结果并非他所料想,但
正如著名导演侯孝贤推荐这本书时说的:
“他们都不急功,一件事做一辈子”。
是的,
他们肯用一辈子做成一件事,做不成一件事。
11.
井上靖与母亲
井上靖在中日文化交流上做出了诸多贡献,
最大贡献还在于他将一本本好书留在了人间。
《孔子》《敦煌》《楼兰》《天平之甍》……
1991年(平成3年),
井上靖因急性肺炎
在日本国立癌症中心过世,
享年84岁。
死后葬在静冈县伊豆市,
戒名为峰云院文华法德日靖居士。
关于生死,井上靖在《我的一生》中说:
“总想着死的一夜和只想着活下去的一夜,
我不晓得哪个是光明,哪个是黑暗。
然而,无论如何,
假如把这两个夜放在两极上,
那么,我潜伏在其间的一生,
望过去就仿佛是一片潮水。
灯火只在两个夜里点燃。
可喜的是,我潜伏在这中间的杂沓的一生,
却宛如渺漫的黑潮在扩展着。”
关于人生,他在《人生的解释》里说:
“人们相继走进人生,
父亲走进来,
他的孩子接着走进来。
于是,一如父亲未曾理解全部人生一样,
孩子也未能理解,
孩子的孩子也不理解。
关于人生以外的知识,
老师会教给学生,
父亲也能教给孩子。
然而,唯有关于人生的真谛,
却谁也不能教给别人。
只有一种可能性,
那就是各人通过自己的体验,
积累属于自己的东西。
尽管人生有不可理解的内容,
然而,活了70年就有70年的体会,
活了80年也就有80年的收获,
都会积累相应的人生知识,
亦即每个人自己对人生的解释。
这是确定无疑的事实。”
今天是井上靖逝世27周年纪念日,
谨以此文,表示怀念。
井上靖文学碑
井上靖作品荐读
《孔子》
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身在日本,心系中国:井上靖笔下的敦煌与楼兰
新版译后记:井上靖的少作
天平之甍 | 白水·早茶夜读
讲书︱《敦煌》
井上靖的历史小说:打破日式的封闭时空观
雅石欣赏、【孔子问道、鉴真东渡】、(一一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