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典故大全·武备·兵器

  【匕首献】 《战国策·燕策三》载:战国时,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秦王,荆轲以燕督亢地图卷匕首献于秦王,展图将尽,匕首露,轲以匕首刺秦王,不中被杀。喻最终显露本意或真相。宋钱惟演《始皇》:“金椎漫筑甘泉道,匕首还献督亢图。”另参见器用部·其他“图穷”。

  【三刀】 《晋书·王浚传》:“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浚为益州刺史。”后遂以“三刀”作为刺史之代称。唐杨炯《恒州刺史王义童神道碑》:“门容驷马,位列三刀。”唐李商隐《街西池馆》:“太守三刀梦,将军一箭歌。”亦用作官吏升迁之典实。唐柳宗元《奉和周二十二丈》诗:“梦喜三刀近,书嫌五载违。”明何景明《送江华州》诗:“少年乘五马,何夜梦三刀。”参见人事部·睡梦“三刀梦”。

  【大刀头】 汉武帝时李陵败降匈奴,昭帝即位,遣陵故人任立政等三人至匈奴招陵。单于置酒赐汉使者,“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见《汉书·李陵传》。刀环在刀之头,后即以“大刀头”作为“还”字的隐语。《玉台新咏·古绝句》:“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藁砧今何在》:“‘藁砧今何在’,藁砧,趺也,问夫何处也。‘山上复有山’,重山为‘出’字,言夫不在也。‘何当大刀头’,刀头有环,问夫何时当还也。‘破镜飞上天’,言月半当还也。”宋方岳《水调歌头·九日多景楼用吴侍郎韵》:“旧黄花,新白发,笑重游。满船明月犹在,何日大刀头?”参见人事部·情感“刀环有约”。

  【牛刀】 宰牛的刀。语出《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后常以喻大材器。南朝宋谢灵运《与诸道人辨宗论》:“譬割鸡之政,亦有牛刀。”唐孟浩然《赠萧少府》诗:“鸿渐升仪羽,牛刀列下班。”宋辛弃疾《破阵子·为范南伯寿》词:“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参见文明部·礼乐“武城弦”。

  【吕虔刀】 三国魏刺史吕虔有一宝刀,铸工相之,以为必三公始可佩带。虔以赠王祥;祥后位列三公。祥临终,复以刀授弟王览;览后仕至大中大夫。事见《晋书·王览传》。后遂以“吕虔刀”为宝刀之美称。唐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前军苏武节,左将吕虔刀。”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天下军储一线漕,无能空佩吕虔刀。”参见人事部·富贵“有佩刀”。

  【佩犊】 《汉书·循吏传·龚遂》:“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勤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后因以“佩犊”喻弃官务农。《陈书·世祖纪》:“自顷寇戎,游手者众,民失分地之业,士有佩犊之讥。”宋曾巩《阅武堂》诗:“柳间自诧投壶乐,桑下方安佩犊行。”亦作“犊佩”。宋苏轼《次韵聪上人见寄》:“归心忘犊佩,生术寄羊鞭。”参见政事部·治理“卖剑买牛”。

  【笑里刀】 《新唐书·奸臣传上·李义府》:“义府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而阴贼褊忌著于心,凡忤意者皆中伤之,时号义府‘笑中刀’。”喻阴险狠毒。唐白居易《劝酒十四首》之十四;“且灭嗔中火,休磨笑里刀。”另参见人事部·情感“笑中有刀”。

  【余刃】 《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后因以“余刃”喻指处事裕如的能力,亦喻指利刃。宋苏轼《再送》诗之二:“余刃西屠横海鲲,应余诗谶是游魂。”参见九流部·杂技“庖丁解体”。

  【干镆】 亦作“干莫”。古代名剑“干将”、“莫邪”的并称。《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请干将作名剑二枝。干将者,吴人也;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金铁之精不流,于是干将夫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一说干将、莫邪铸剑,铁汁不流,莫邪投身于炉而成剑。见唐陆广微《吴地记·院门》。泛指利刃,或喻良才美器。唐李商隐《赠司勋杜十三员外》:“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宋王禹偁《酬种放徵君》诗:“褒我尘埃韵,铅刀化干镆。”

  【干将】 注释见上“干镆”。唐韩翃《送刘侍御赴陕州》:“金羁映骕骦,后骑佩干将。”

  【莫邪】 注释见上“干镆”。宋苏轼《乔太傅见和复次韵答之》:“莫邪当自跃,岂复须炉炭?”

  【丰城龙剑】 《晋书·张华传》:“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张)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乃要焕宿,屏人曰:‘可共寻天文,知将来吉凶。’因登楼仰观。焕曰:‘仆察之久矣,惟斗牛之间颇有异气。’华曰:“是何详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因问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华大喜,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遣使送一剑并土与华,留一自佩。……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子华为州从事,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须臾光彩照水,波浪惊沸,于是失剑。”指宝剑,或喻出类拔萃之人及华美宝贵之物。金元好问《赠答平阳仇舜臣》:“沧海骊珠能几见,丰城龙剑不终藏。”另参见天文部·天体“星辰剑”、地理部·城建“丰城气”、动物部·鳞介“未掘双龙”、九流部·神仙“剑为龙”、人事部·冤怨“剑埋狱底”、人事部·病死“剑化”。

  【欧冶剑】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战国策·韩策一》:“韩卒之剑戟……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指宝剑,或喻良才、美器。唐章孝标《思越州山水寄朱庆除》:“还将欧冶剑,更淬若耶泉。”另参见人物部·人杰“欧冶子”。

  【太阿】 注释见上“欧冶剑”。唐钱起《秋霖曲》:“焉得太阿决屏翳,还令率土见朝曦。”

  【巨阙】 注释见上“欧冶剑”。唐僧鸾《赠李粲秀才》诗:“笔下铦磨巨阙锋,胸中静滟西江水。”

  【鱼肠】 注释见上“欧冶剑”。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之二十:“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湛卢】 注释见上“欧冶剑”。唐杜甫《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久居费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

  【冯谖剑】 《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谓怀才未遇者希望为人赏识重用。唐钱起《新丰主人》诗:“客里冯谖剑,歌中宁戚牛。”参见人事部·贫贱“叹无鱼”。

  【弹铗】 注释见上“冯谖剑”。唐骆宾王《咏怀古意上裴侍郎》:“磨铅不沾用,弹铗欲谁申?”参见动物部·鳞介“冯谖有鱼”。

  【陆家宝剑】 《汉书·陆贾传》:“贾常乘安车驷马,从歌鼓瑟侍者十人,宝剑直百金,谓其子曰:‘与女(汝)约:过女,女给人马酒食极欲,十日而更。’”指遗产。金元好问《九日午后入府知曹子凶问夜为不能寐》:“陆家正有诸郎在,宝剑千金更属谁?”参见人物部·官吏“陆贾分金”。

  【佽非剑】 《吕氏春秋·知分》:“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荆王闻之,仕之执圭。”南朝梁何逊《和刘咨议守风》:“本惭佽非剑,宁慕澹台璧。”参见人事部·秉性“佽飞勇”。

  【故剑】 汉宣帝即位前,曾娶许广汉之女君平,及即位,封为倢伃。时公卿议立霍光之女为皇后,宣帝乃“诏求微时故剑”。群臣知其意,乃议立许氏为皇后。见《汉书·外戚传上·孝宣许皇后》。后因以“故剑”指元配之妻。南朝齐谢朓《齐敬皇后哀策文》:“空悲故剑,徒嗟金穴。”唐长孙佐辅《相和歌辞·宫怨》:“莫道新缣长绝比,犹逢故剑会相追。”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倒提新缣成慊慊,翻将故剑作平平。”另参见人事部·情感“思故剑”、伦类部·亲眷“故剑”。

  【淅米矛头】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次复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喻指危险或不可能的事。金元好问《感事》:“富贵何曾润髑髅,直须淅米向矛头。”另参见动物部·走兽“瞎马”、器用部·饮食“剑米危炊”。

  【剑头炊】 注释见上“淅米矛头”。形容处境危殆。宋黄庭坚《次韵奉送公定》:“脱身天禄阁,危于剑头炊。”

  【剑痕】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契,一本作“刻”。宋苏轼《顷年杨康功使高丽还》:“作诗颂其美,何异刻剑痕?”宋陆游《村居》诗:“生憎快马随鞭影,宁作痴人记剑痕。”参见器用部·车船“刻舟求剑”。

  【剑舞鸿门】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后用为典故。清严遂成《乌江项王庙题壁》:“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参见人事部·行止“项庄奋剑”。

  【留徐剑】 《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后以“留徐剑”为悼友之典故。唐杜甫《哭李尚书》诗:“欲挂留徐剑,犹回忆戴船。”明何景明《哭以道》诗:“他时若挂留徐剑,忍向桥山觅墓林。”参见伦类部·师友“挂剑”。

  【乌号】 《淮南子·原道训》:“射者扞乌号之弓,弯棊卫之箭。”高诱注:“乌号,桑柘,其材坚劲,乌峙其上,及其将飞,枝必桡下,劲能复巢,乌随之,乌不敢飞,号呼其上。伐其枝以为弓,因曰乌号之弓也。一说黄帝铸鼎于荆山鼎湖,得道而仙,乘龙而上,其臣援弓射龙,欲下黄帝,不能也。乌,于也;号,呼也。于是抱弓而号。因名其弓为乌号之弓也。”后以“乌号”指良弓。晋阮籍《咏贫》之十二:“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唐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之二:“百发乌号遥碎柳,七尺龙文迥照莲。”参见九流部·神仙“乘龙”。

  【鼎湖弓】 注释见上“乌号”。唐元稹《宪宗章武孝皇帝挽歌词三首》之二:“狼星如要射,犹有鼎湖弓。”参见九流部·神仙“乘龙”。

  【射日弓】 《淮南子·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唐李贺《古邺城童子谣效王粲刺曹操》:“切玉剑,射日弓。”参见天文部·天体“九日落”。

  【虚弓】 《战国策·楚策四》:“异日更嬴与魏王处京台之下,更嬴谓魏王曰:臣能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嬴曰:可。有鸿雁从东方来,更嬴以虚弓发而下之。王曰:射之精可至此乎?更嬴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者,其创痛也;悲鸣者,久失群也。故创未息而惊心未忘,闻弦音引而高飞,故创怯。”喻因遇灾祸而过分惊恐。唐卢照邻《失雁群》:“虞人负缴来相及,齐客虚弓忽见伤。”另参见动物部·飞禽“闻弓雁”、人事部·情感“惊弦”。

  【楚弓】 汉刘向《说苑·至公》:“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后常用为典,多比喻失而复得之物,表示对得失的达观态度。唐刘长卿《避地江东留别淮南使院诸公》:“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

  【三箭】 《新唐书·薛仁贵传》:“诏副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总管,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谓大将武艺高强,声威服人。宋苏轼《次韵王晋卿奉诏押高丽燕射》:“天山自可三箭取,海国何劳一苇航。”参见武备部·其他“三矢平虏”。

  【如皋一箭】 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孔颖达疏:“《诗》云:‘鹤鸣于九皋’,是皋为泽也。如,往也。为妻御车以往泽也。”后用为取悦美妻之典实。宋刘筠《无题》三首之一:“渐渐麦陇藏鸣雉,更恨如皋一箭迟。”参见伦类部·亲眷“射雉”。

  【彻扎箭】 亦作“彻札”。谓穿透铠甲。语出《左传·成公十六年》:“潘尫之党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宋张耒《鲁直惠洮河绿石研冰壶次韵》:“新编来如彻扎箭,劲笔更似划沙锥。”参见武备部·兵器“七札贯”。

  【穿杨箭】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唐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叶怯穿杨箭,囊藏透颖锥。”参见武备部·其他“百步穿杨”。

  【鲁连箭】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预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喻指不战而屈人之兵。唐李白《江夏寄汉阳辅录事》:“君草陈琳檄,我书鲁连箭。”另参见武备部·其他“聊城功”、器用部·日用“鲁连书”。

  【石没羽】 谓连箭翎都射入物体,形容射箭用力之大。《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石没镞”裴骃集解引晋徐广曰:“一作‘没羽’。”唐李白《豫章行》:“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参见动物部·走兽“射虎”。

  【潮头弩】 《宋史·河渠志七》:“淛江通大海,日受两潮。梁开平中,钱武肃王始筑捍海塘,在候潮门外。潮水昼夜冲激,版筑不就,因命强弩数百以射潮头,又致祷晋山祠。既而潮避钱塘,东击西陵,遂造竹器,积巨石,植以大木。堤岸既固,民居乃奠。”清赵翼《西湖咏古》之二:“千秋英气潮头弩,三月风情陌上花。”参见人物部·帝王“射潮”。

  【樽中弩】 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后郴因事过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后多用以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唐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疑惑樽中弩,淹留冠上簪。”另参见动物部·鳞介“弓蛇”、器用部·器皿“蛇杯”、人事部·谬误“杯中影”。

  【玉斧】 《汉书·王訢传》:“武帝末,军旅数发,郡国盗贼群起,绣衣御史暴胜之使持斧逐捕盗贼,以军兴从事,诛二千石以下。”宋王翊龙《谢王绣使同二教举充讲宾》:“绣衣玉斧下青冥,端为斯文主夏盟。”元马祖常《过采石》:“绣及玉斧晚霜寒,同是天涯苦行客。”参见人物部·官吏“持斧”。

  【楯矛】 《韩非子·难势》:“人有鬻矛与楯者,誉其楯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因以“楯矛”比喻事物互相抵触。宋王安石《哭梅圣俞》诗:“圣贤与命相楯矛,势欲强违诚无由。”清钱谦益《甲子秋北上渡淮寄里游好》之三:“楯矛互陷多奇疾,食宿相兼乏好方。”参见人事部·谬误“矛盾”。

  【鲁阳戈】 《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后以“鲁阳戈”谓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南朝梁萧纪《同萧长史看妓》诗:“想君愁日暮,应羡鲁阳戈。”唐杜甫《伤春》诗之五:“难分太仓粟,竞弃鲁阳戈。”参见天文部·天体“戈挥日”。

  【博浪椎】 秦始皇灭韩,张良为韩报仇,在沧海君处得力士,做铁椎重一百二十斤,趁秦始皇东游,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见《史记·留侯世家》。清吴伟业《咏史》:“惜哉博浪椎,何如圯桥履。”参见人事部·冤怨“博浪飞椎”。

  【漂杵】 《书·武成》:“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孔颖达疏:“自攻其后,必杀人不多;血流漂舂杵,甚之言也。”形容恶战流血之多。前蜀韦庄《辛丑年》诗:“九衢漂杵已成川,塞上黄云战马闲。”另参见人体部,其他“漂杆血”。

  【七札贯】 《左传·成公十六年》:“潘尪之党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喻箭术精湛,或喻速度极快。宋黄庭坚《再和寄子瞻闻得湖州》:“春波下数州,快若七札贯。”另参见武备部·兵器“彻扎箭”、九流部·杂技“七札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國典故 武備卷 WORD
武备/兵器
刀,剑,枪,矛,盾,弓,塔,扇,网,箭,戟,刃,甲,榜,图,镯,琢,镜,花,盆,...
中国古代武器名称
古代兵器大全
三国十大最强兵器排行榜,丈八蛇矛仅排第五,第一的贡献最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