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学堂】 诗友作品现场交流会


诗友作品现场交流会

主持人:恁人老师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恁人老师审阅)

今天不算讲课,主要是跟大家交流一下。为什么突然想和大家聊一聊诗,交流一下呢?因为前两天,有一些朋友给我发微信,让我帮他们看看他的作品。在看在聊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对作品的认识,怎样写诗,什么是好诗,怎样把诗写好,怎样发现自己的问题,这些大家都比较模糊。当然,我的认识也不是很清晰,也是模糊的,但我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对大家的作品去点评赏析的过程中,有一些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时间有限,先讲一讲怎么去看待写诗这个问题。我们之前讲过了续诗品等等这些理论很多,我谈谈个人对写诗的认识,也是从前几天朋友们发给我的作品中,我感悟到的一些认识,和大家交流一下。首先声明,我不是一个好的诗人,但至少我是一个读诗读得比较好的人,能做一个合格的诗词鉴赏者。既然我是一个诗词鉴赏者,对大家写的诗有自己的认识,作为一个读者,什么样的诗是好的诗?这个问题,以我一个读者的角度,和大家谈一个我的认识,可能会有助于大家诗词写作的提高。书归正传,既然是读者的角度去看诗,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很多朋友跟我说,我很长时间写诗,写了很多的诗,但总觉得写不好,我对写诗都没信心了。我就问他,你认识什么样的诗是好的诗?他说,起码也得象唐诗三百首吧?对于这个观点,我有一个自己的认识,不知大家是否认可。我们写的诗,都是在古人的基础上去写的,听到这个朋友说以唐诗三百首作为好诗的标准,说老实话,我心里一惊。为什么一惊呢?这么回事,唐诗从初唐成形,逐渐兴盛,随后的宋元明清连绵不绝,一直到当下,这种格律的东西,曾经入过国考,象我们的公务员考试一样,曾经在科举里作为一个题目出现,也曾经被皇帝啊圣人啊学士他们来广为的运用和流传。我们可以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唐五代诗,总共九百卷,是清朝曹寅等十几位翰林编撰的,全唐诗多少呢?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多人,经过衡塘退士选择摘编,选出了唐诗三百首。那么,以唐诗三百首作为我们好诗的标准,恐怕就太高了,以此为标准,那当下是没有什么好诗的。我初学诗的时候,也是这样想,要写出唐诗三百首这样的诗来,但是,这三百首者是经过精挑细选,虽非万里挑一,也是几各首里面才选出一首来,以此为标准,很不现实。



那么,如何看待自己的诗,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呢?我个人认识,诗,有的是写给自己看的,有的是写给少数人看的,有的是写给大多数人看的。诗的好坏的差别,经典与平凡的差别在哪?有一些诗,只有自己能理解,有一些诗,只有少数人能理解,比如一些唱和之作,一些记录心情的作品,可能只有我一个能理解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平凡的作品,也许很符合格律的要求,但是它只是一种感情的记叙。反过来,我们认为好的诗,比如唐诗三百首,好在哪?好在大家看到以后,立刻能被它所感动,能够理解它的意思,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能够让每个人都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忆,越是让更多的人去思考,就越经典越优秀。但不能说这首诗对你来说是好诗,对他来说就不是好诗,举个例子,两个相爱的人,恋爱的过程中,男子给女子写了一首诗,记叙了他们的感情历程,也许对其他人来说都感触不到,都不是好诗,但是对于接受这个的女子来说,它就是一首好诗。所以说,好诗的标准,是能够让人有所感有所思,这样的诗叫好诗,而让越多的人能够有所感有所思,就越是经典,经典和好诗是两个概念,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最能打动人的,就是诗歌当中这种生命的传承,一种真,一种善,一种美,这种气韵在理面,真正打动我们的,永远是诗歌当中的这种感情和气韵,它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当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变化,感受到了的情感的真挚,感受到了品格的美好,天地正气感悟于一身,这个时候,我们才会觉得读到的是一首好诗,诗的本质在这儿。既然如此,对我来说,我看诗的第一个标准,是能不能打动我,能不能感动我,能不能让我去理解,这里读者的感受。读者也分几种,也许有的读者根本没有学过格律,就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清洁工、公务员,能够让他也感动。这个时候,想到一个问题,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用格律在写,但是不是只是为了把格律写进去?不是,格律只是一种工具,甚至诗法,这些东西上,比如如何化用,如何用典,这些东西都不是写诗的目的。写诗的目的,就是古人说的情动于衷,不得不说,必须心头有感受,必须写出来,能够找到理解我的人。这应该是我们写诗的目的。同样,读诗,比如我作为一个老太太,一个小学生,一个清洁工等,我会认为什么是好诗呢?老太太会认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好诗,但不是会认为李商隐的无题是好诗。我们会回到一个最本质的问题,诗是用格律写的,但格律不是诗的本质,诗的本质,在于其中的气,其中的韵,其中的情,你虽然是用诗来表达这些,是在用格律来表达这些,但格律和诗法永远不是最主要的。



既然诗法和格律都不是最主要的,那么作为一个读者,要看是是什么?是意,你所写的意思能不能让我理解。如果你写的意思能让我理解,我觉得这是一首比较不错的诗,如果需要绕几个弯子去理解,那以只能说我感觉到了,但并不会让我觉得是一首好诗。可能层次越高的人对诗的理解会越好,对一些复杂的诗的理解会越好。一个清洁工,一个小学生,他可能停留在李白、白居易的一些诗的层面,对李商隐、柳永可能看不懂,不愿意去看。如果一个大学教授,他可能对李商隐的诗感同身受、捶胸顿足,他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东西。但不管是大学教授还是小学生,他所感受到的,一定是情,一定要东西在,诗里要有货,这样才能让人感受到。接下来,我虽然感受到了,但是没有很好的感受到,总感觉很别扭,看不懂字是什么意思,模模糊糊的。这诗有了,但它是有问题的,问题在哪?往往在布局上,没有按照我一个读者的思路去看,我会联想到下一句的时候,你没有,你断开了,你跳到别的地方去写了,我们俩的理解产生不了共鸣,我就会觉得你辞不达意了,问题在哪?看诗,先看意,我在先看懂才行;第二,看布局,我看你的布局,是否能让我理解,是否能让我共震。这是我们所说的意和局,做为一个读者,先看意思,意思很好,布局上,起承转合,能引起共鸣,布局太精巧了,太棒了。接下来,就是看句子了,虽然布局很好,但有些句子念起来太拗口了,虽然我理解它的意思,但没法去深思,又影响了我的理解。一首诗意思上立住了,布局也很合理,算是一首比较不错的诗了,但是它还不是好诗。当一首诗,意立了起来,局布了起来,句撑了起来,我们说它算是一首比合乎常理正常的诗了,但它还不是一首好诗,还有字。有些诗里,关键在字,往往有些字很突兀,疙疙瘩瘩的,让我很难受。,当一首诗,意、局、句都好,但个别字很难受,你会觉得整个作品都很难受。我作为读者,当读到一首诗,意产了起来,局布了起来,句撑了起来,字也炼得精了起来的时候,我们说它是一首合格的诗了。为什么还不是好诗呢?真正的好诗是什么?是言他人所不能言,我们前面讲过精思、巧思、逸思等,你只是达到了其中的一种,但真正你能把别人不能表达的东西说出来的时候,这才是一首好诗。


罗嗦了这么多,目的就是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所看到的一些作品,用这个办法套用一下大家的作品,以一个读者的眼光,给大家挑挑刺。贴几首诗,作者在的话,大家交流一下,您谈谈写这首诗的原因、理由,或者您觉得这首诗里的问题,咱们用这四点来套一下,探讨一下,看合不合式。



再说一点,今天就是我作为一个读者来给大家毛病,好的地方也会说,但不会说太多,可能有些毛病挑的也不是很合适,先请大家原谅。


这三首诗先贴出来,因为我对它们的认识相对一致些。作者是否先谈谈对自己这首诗的想法,或者写作的起因,不想说也没关系,我先谈谈对这三首诗的认识。


顽童偷瓜(知天命)


久梦瓤红欲解馋,呼朋几个向瓜田。

主人虚势不识诈,似鸟惊弓难觅边。


漫步有感(龙王)


眼前似画又闻莺,云白山葱带水轻。

最是悠闲风过处,并肩迤逦竹阴行。

(作者答:是写眼前的景致休闲的去处,并抒发内心的感受。)


顽童偷麦图(武金凯)


犹思少小竞荒唐,嫩麦株株袖内藏。

野火烘烧真美味,肋边只剩碳熏妆。


可能几位有点不好意思,我就先说吧。这三首诗,如果作为初学者对格律的练习来说,是比较合式的,但这三首诗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意浅。问题在意上。为什么说它们的问题在意呢?因为表达过于浅白了,不是很含蓄。为什么这样讲?


先说《顽童偷瓜》,读来只是感觉只是把某事用诗的语言写出来了,只是看了这件事以后,我知道,但感受不到情趣所在,打动不到我。个人感觉,作者可能正在掌握诗词格律的过程当中。我对这首诗的评语:意由思来,思之不深,意必浅白,意由律控,终将失意。可能想的过程中,有感触,想把他记叙下来,但是为了合乎格律,意思渐渐就转了,不是原来的意思了。而且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意由思来,思想有多深,诗的深度才有多深,思想有多高,诗意才能立多高。为什么说这首诗浅白了,因为您想的不够深,写的不够深,所以我看起来就觉得没有意思。如果是我,可能会说,这件事很有趣,让我想到了童年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偷瓜。想到小的时候,每个人都有的美好的光阴,现在一去不复返了,这种感触。如果您和别人去说这件事时,可能不会单纯的去介绍偷瓜这件事,可能会感叹,说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的。这说明,内心是有对童年的一种怀念,一种怀旧,甚至是现实的无奈,由此会引发种种思考,当你把这种思考用浅白的语言写出来,回到诗中,回到顽童偷瓜这件事上,那诗意就深了,不会浅白了,不再只是诗中意了,而是心中意了。我想,您现在心中也有这个意思,只是您现在表达不出来。我觉得,好的诗,我们很多人,往往会有一个思路,突然打动了我,有写诗的冲动,但这个冲动,一定要往深里去分析,不能拿起笔就写。有人给我发一首诗,说当时特别想写,但总觉得立意不高。我就问他,您为什么当时这种情况想写,现在再遇到类似的情况还会不会写呢?他说,我没想那么多,就是当时想写。对,想写是这样,但怎么写是另外一回事,怎么写是技术活。怎么写的技术活,必须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入的解剖,由你的内心深溯到你的灵魂,甚至深溯到你的生命的本质、本真去,再反哺出来,这样的诗,才是好诗。不讲近体诗,看看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感受,绝对不是看到了大海就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是心中有着对生命的思索,这种思索是很伤人的。我一直跟很多朋友说,我绝对不是好的诗人,我也不愿意当一个好的诗人。因为当一个好的诗人,是很痛苦很残忍的事,有时候需要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不管是美好的、真诚的、痛苦的,你要把它想清楚,表达出来。比如柳永,他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他可能送别的时候可能有这种感受,但当他写的时候,再回味出来,表达出来,我想不只落泪千回。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吗?我的建议,如果想写一首好诗,先好好的思索,好好的积累。所以我说,意由思来,思之不深,意必浅白。你想的不够深,你的意思肯定就浅白了。



第二首,《顽童偷麦图》,和上一首很象,但是呢,上了一个层次。读了以后,莞尔一笑,写的挺不错了,有感触了,感受到了童趣了,但是,意思还是浅了,你的表达还是太直白了。如果说《顽童偷瓜》是因为被格律限制了,把自己的意思丢掉了,为的凑韵勉强写出来的,有的地方看不明白,费解,没有感触,那么这一首就很容易看明白了。这一首呢,是把咱们平常聊天交流的一些话,一些意思,把一件事记叙下来了,表达清楚了,而且还有点情趣,这个碳熏妆就很形象。但是,意思还是白,也是说只是表达了想表达的意思,合格了,属于写给自己看的,写童年记忆的一首诗,但也是思之不深。说个有点矫情的话,还没有思索到灵魂。思之不深,意必浅白。


接下来说《漫步有感》,这又比第二首上了一个层次,但还是浅白。此景此情都写了出来,但此情在哪里呢?如果写个日记,给自己看,没问题。但我不承认它是一首好诗。我看完以后,知道你去散步了,但你散步以后有什么感触呢?对读者来说,感触不深。可能对您的同行者来说,可能有所感触,但读者不行。问题在哪?在句,您用的这个句子有些白了。还有一个问题,眼前似画又闻莺,个别字用的白,很浅露。“似画”二字,能不能用别的语言表达呢?古人在表达诗词的时候,会用含蓄的说法,说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说似画,会说千山鸟飞绝等,似画呀,如风啊,不是诗的语言,是口语表述的语言。另外一个问题,“最是”二字,又太懒散了。一首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要用最精练的语言来表达意思,对诗的用字上,还要精炼一些。



说下面两首,请作者来谈谈当时写作的想法,交流一下,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也有助于把这首诗打磨的更好一些。


十一月半赏“当头月”有感

(深谷幽兰)


今夜月当头,清辉扫万愁。

无人相对饮,有意独登楼。

照得三厘影,攒成一缕柔。

托风捎口信,美酒为君留。

(作者答:一直都很喜欢诗词,但认真学习写作的话,有一年多了。写这首诗的时候,是诗社布置了一个作业,当时月色很好,爱人刚好出差了,看到月亮,也是有点想他,有些淡淡的忧愁,记录下来了。请老师多多指教。)


问   雪

(玲珑)


飞琼一别是何时?腊月望穿不得之。

砌下空枝斜日影,庭前薄雾敛蛾眉。

拈梅插鬓遥成忆,冻手呵冰底为痴?

渐觉年来风景错,罗浮梦杳对谁思。

(作者答:是久居江南无雪有感)


先谈对作者深谷幽兰的感受,应该是学诗有一定时间了,读过很多的诗,对古诗是很喜欢。这样一个人独坐的时候,怀远,是古诗中经常遇到的主题。这首诗,个人感觉,把意思写到了,但是还有问题。先说好的,比起前面三位,她不仅把意思写到了,还有些含蓄的东西,比如“无人相对饮,有意独登楼”,不说自己多孤独,对比,很好。但是问题在意上,为什么说她读过很多古诗,因为她用的很多意象,都是中国在典诗词当中常用的,比如“对饮”、“登楼”等,但有的时候,这种意象用的太多了,用滥了,我们常说意老了,就是意在古人,用古人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把自己的意思丢了。其实意在自己,方可为诗,你要把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才能让我们有感触。比如三联“照得三厘影,攒成一缕柔”,对的非常好。三厘影,刚开始看了很不解,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以为是典故,诗可无绪,但不可无意。问了作者,才知道是她照了个照片,发给爱人,攒成了一缕愁,这个多好。接下来,托风捎口信,这种感触,您的爱人至少是理解的,是能够打动他的。但是回头说,思之不深,则情之不真,气之不济,不穿鲁缟,您的想法还是停留在你们两个人层面的事,没有什么好写的,气力不够,笔力不继,结的太弱了。



下面说玲珑的诗,她肯定是学诗有一段时间了,诗法格律运用的比较成熟了,典故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运用。有一个问题,很多学诗的朋友往往过于注重诗法,要写成律啊,写成词啊,但从来没有想过到底要写什么的问题。单纯的讲诗法和技法,这首诗很纯熟,但对这首诗的理解,让我很困惑。这首诗,有典故,一开篇就有,“飞琼”,开篇起义,也是很多诗法倡导的,但问题在哪呢?让我对你的理解很含糊。为什么呢?你问雪,到底问些什么。作为读者,你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断断续续的,我正在看望穿不得之,你又说“砌下空枝斜日影,庭前薄雾敛蛾眉”,意思不得继续了。如果你开篇开得这么高,下面该发议了,但你又转到了写景。问题在于你没有按照一般人的思维规律来写,让我困惑,但也不是问题。但是下面一联“拈梅插鬓遥成忆,冻手呵冰底为痴”,更困惑了。如果按一般的规律,承首联的话,应该想不得之怎么样,但没写,插入了二联,最后说了“渐觉年来风景错,罗浮梦杳对谁思”,这中间经过了二联,把开始拔起来的气韵完全打乱了。中二联是好联,但影响太大了,对诗的表达影响太大了,显得气浮意杂,气韵是不连续的,让人感觉不理解,你这个问雪倒底要问什么,没有扣住题,散了。最后好在,兜底好,结的不错,用了一个典,罗浮梦杳。这个典是柳宗元在《龙城录》记载的,赵师雄有一天在酒店中喝酒,遇美女对饮,他喝了就睡在桌上,等他睡醒来的时候,发现什么酒店都没有,他睡在一株梅花下,罗浮梦杳,有点象黄粱美梦一样,表现人生的短暂。渐觉年来风景错,因为雪不到,我觉得风景都错了,我就觉得象罗浮一梦一样在,但是又没有寄托,所以“对谁思”。所以,木矣同志说我是一个剪刀手,那我就简单明,去掉中二联,不要这么多的描摹,就一问,的把它剪为:


飞琼一别是何时?腊月望穿不得之。

渐觉年来风景错,罗浮梦杳对谁思。


简单明了,意尽了,就纯了,意气就立起来了,连贯了。或者化为两首绝句,或者干脆写一首词,因为你要表达的意思太多,一首绝句容纳不下来。可能我的层次不够,理解不到的地方,请多见谅。


下面几首,一首一首的讲,因为都是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诗了。


游董家村董家河

(在水一隅)


春山业已翠,碧水接天流。

村静偶闻犬,人勤不说愁。

晴云远连树,飞鸟慢随舟。

渐解桃源意,欲行还复留。

(作者答:是一个回忆,是去年游的。今年因为生病躺了半年,经常写愁的,想写一个比较高兴的,就写了这个,因为是我写的第一人五律,也不知道病在哪。我学诗学了半年了,今年六月份开始的,但是我住了两个月的院,以前一直写七绝七律,这是第一首五律。)



虽然只学了半年,但是学的很快,整体说,立意很不错,不仅把意写出来了,还有些更深远的东西让我们去思考。先写景,写到人,然后写到树,最后写到对桃源的向往,相对来说,格律中规中矩,也能看懂看明白,了解作者的想法。问题在哪,不在意,您对意已经有所深入,当然还可以再深,但普通人不用非要写到唐诗三百首的水平,不用再追求太多,一般人能够写到这个层面,把思考带出来,而且让人明白,已经很不错了。它的问题,在布局上,我建议您时行一个调整。

调整结构:


春山业已翠,飞鸟慢随舟。

晴云连树远,碧水接天流。

村静偶闻犬,人勤不说愁。

渐解桃源意,欲行还复留。


因为原诗意思虽然很明白,但让人觉得天一脚地一脚,上一脚下一脚,写诗布局,要有一个逻辑。我做的调整,是视角由上至下,由外至内的逻辑来调整形成的。为什么这样调整呢?春山业已翠,大概是坐船游览,先看到了山,紧接着视角上去,就看到了鸟在飞,再高一点,看到晴云连接着树,又看到了碧水接天流,视线已经看到了极远处,这时候,转了,把视线收回来,看到了河边的小村,村里的人,由物转到人,由事转到人转到情,非常好,然后来结句,“渐解桃源意,欲行还复留”。逻辑关系是由远及近,由下自上,由外至内,这首诗这样连接下来,我就看明白了。另外一个问题,五律讲究炼字,每一字必有出处,不得有懒字,春山业已翠,业和已,是一个意思,浪费了,是一个懒字。如果是我,我就会说“倦鸟投急翠,春山慢行舟”,把每一个字都用准确,用好。


无    题

(楚乡布衣)


浮生如幻变千端,已惯此身居易安。

梦里枯荣何忍问,眼前风雨可加餐。

关山隐隐回眸远,霾雾朦朦行路难。

月晓星稀杨柳岸,今朝留醉与谁欢。

(作者答:只是表达个人的某些感受)


这首诗名为无题,实是有题,很多句子我也很喜欢,是诗的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无题,也有逻辑的关系,我觉得至少读明白了它是对人生的感慨,对现实的无奈,不能说已经居易安了,只能是无奈,还是行路难,还是风雨可加餐,最后想到了杨柳岸,想到了月晓星稀,想到了留醉与谁欢。个人认为,小的布局上可以调整,开篇有些平直,诗的问题不在意,在局上,个别句子的衔接上,没有把内在的关系理顺,可能变换一种方式更好一点。当然,只是按我的理解来说,已惯此身居易安,眼前风雨可加餐,说的都是现实,梦里枯荣何忍问,浮生如幻变千端,说的都是梦里的东西,不如调整为:梦里枯荣何忍问,浮生如幻变千端。为什么不问,是因为浮生如幻,逻辑关系很通顺。然后再说:已惯此身居易安,眼前风雨可加餐。从梦里事、身外事,感喟到今生事、眼前事,是境界由大到小的关系,这个关系是可以更理解的。然后,关山隐隐回眸远,霾雾朦朦行路难,是否两句倒置一下,当然不调整也可以,关山是远看、霾雾是近看,对眼前风雨可加餐进行一次反复。结句,要含蓄,不要直白,月晓星稀杨柳岸,今朝留醉与谁欢。柳柳岸,是孤独的时候,有送别意思在,别人已经走了,前路雾朦朦的,还有谁一同欢呢?我觉得这样的逻辑关系可能好一些。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认识,肯定有不适合的地方,请见谅。



冬夜遣怀(用词韵)

(木矣)


客泊京华且认灯,一窗冷暖渐凝澄。

迷离眼对纷纭路,懵懂心怀错落声。

是幻是真皆寂寞,于真于幻俱崚嶒。

轻风欲渡无由语,捎与青冥何处听?

(作者答:背景很简单,自己散步的过程中,感受冬天的景物,略有感慨,没有特别具体的内容,写了这么一个,也算是个练笔。感觉写起来没话说,乏力。)


其实觉得写的还不错。先说意,有些人写诗的时候,立意立的都非常高,往往要写的象唐诗三百首一样。其实,别强求,作者在这上面做的很好,没有想写的多深隧,把所思所想写出来就行,“轻风欲渡无由语,捎与青冥何处听”。什么叫无由语?没有理由,我也没有什么想法。这个无由语,就是一种情怀,就是一种情素,真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候,无所事事,很无聊,无精打采,霎时间的时候,这种无绪的状态,你让他怎么写?一定要很高深吗?不一定。诗的立意,一种叫深远下去,一种叫真挚起来,你要真诚的对待生活,对待自己。有的时候,真实才是一种真正的诗意和诗味。从头解读一下,客泊京华且认灯,一窗冷暖渐凝澄。这个韵用的很险,手法熟练。作者是住在北京的,但不是老北京人,客居北京,冬夜的晚上,客居,这种感情,大家可以体会。结合题目来看,冬夜,很冷,还在外面走,客居京华,一边走一边看路上的灯一盏一盏的,这样悄悄地走过去,仔细品味,会有一种凄凉,但是他不说。一窗冷暖,冬天的窗户遇热气会凝结,由暖进冷,是对乡情、对家的温暖的体味,通过一窗冷暖表现出来,居住在北方的人,会体会到感受到,是共同的感受。迷离眼对纷纭路,懵懂心怀错落声。纷纭路,是眼前景,也是心头事,以眼前景道心头事,笔法老道。是幻是真皆寂寞,于真于幻俱崚嶒。因为看不懂,所以不管是真的还是幻化出来的,都是寂寞的,回过头来,于真于幻俱崚嶒,内心是寂寞的,但事是存在的,我无所谓事,事有所谓我呀。这联为什么好?很精巧,让我有理由去读去想,会去琢磨,一琢磨就会琢磨他诗里面的内容了,这就是诗的技巧与情绪表达的一种融合。轻风欲渡无由语,捎与青冥何处听?很真诚,我都想不清楚,就是这种无绪的感觉,说出来谁又能听呢?我也就是无聊说的,捎与青冥何处听。青冥,出自《楚辞·九章·悲回风》,意指高天。这首诗,好在老实。其实写诗未必高深,但必要真挚。柳永“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我没有情绪就没有情绪,我老实说。“依栏无绪不能愁”,也是如此,不故意拔高。这首诗的问题,在于技巧用的太老道了,去写这么一首诗,会觉得牛刀杀鸡的感觉,大材小用了,就显得刻意去琢磨这东西了。学诗学到这么一个层次,再写东西,能不能返璞归真一点,表达清楚就行了,不必做的很精致,不然就失去了本真的东西了。



岁末怀旧

(快乐仙子)


冬韵天寒梦夜窗,悠悠往事送飞幢。

险山望水两闲对,孤影吹花千骨双。

心有香浮皆自扰,字无色幻亦纷庞。

梅开片片如飘雪,也逸浓情漫大江。

(作者答:冬天的寒窗夜看到梅花,心里盼春,回首往事有所感)


我觉得,很多字句的用法上,诗法上,可能学了很多,但对意没有抓住。诗是凝炼的,字句凝炼的一个艺术,心有香浮皆自扰,字无色幻亦纷庞,这一联很好,可能整首诗是由这一联衍生出来的。在成篇布局上,立意上有欠缺,如果仅是冬窗梅花简单的意思,不要用七律,因为意思很单纯。如果是回首往事,应该由看到的逐渐展开。冬韵,没法理解,飞幢,是典故吗?也是有些不解。二联在,险山望水,吹花千骨双,很难理解。承句不争,导致转句也费解,这种不清楚,缘于两个原因,可能您过于注重字和句,注重对联的锤炼,把意和局给忘了。结句,个人感觉无力了,怀旧从哪出来?笔力达不到了。作为读者,建议在意和局上返璞归真一点,让人理解就可以了。


梦约孤山客

(梅影点点)


疏篱曲径枕烟霞,可是当年处士家。

竹外相迎白衣客,门前不过广乘车。

兴来酒酌诗兼诵,醉罢朋呼鹤可差。

梦近孤山帘外影,一枝独向月边斜。

点点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作者,诗法,对于用典,谋篇布局都非常好。意到了,是一首好诗,但不是一首经典的诗。经典的诗,意要拓展出去,言他人所有不能言。梦约孤山客,孤山客指林逋,结庐杭州西山,梅妻鹤子。孤山处士,是指隐逸山中的高人隐士。梦约,是对这些人有向往,所以梦之,把这种感觉,梦里的情景记叙下来。那他写出来这个梦,能不能让我所了解,所理解。首先,诗的起承转合非常好,疏篱曲径,我看到的,略疑,然后紧接着就看到了白衣客,隐士,竹外相迎,对我很投缘,意味着我们是志趣相投的人,隐喻着我也是这样一个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隐居,坚守志趣,“门前不过广乘车”,不与达官贵人交往,这是对孤山客的一种欣赏。三联,二人志趣相投,饮酒吟诵,醉后有鹤可差,是诗人对这种生活向往的描摹。这种想象非常真挚,场景的描摹,通过诗的语言写出来,让人想象,返璞归真,说明作者考虑的很深,对技巧的运用也很纯熟。结句,可以理解为从梦里醒来,看到一枝梅花很孤独,由梦里的有所求,到现实中的孤独,很无奈,引人深思,但非常含蓄。是非常好的诗,不能说是点评了,只能说是学习和欣赏。


以这么一首诗结束今天的交流,非常圆满,感谢点点。还是那句话,我只是一个读者,只是把一个读者的感受说出来,好与坏,大家自有评说,能够感动人的就是好诗,诗,是用来读的,用来感受的。最后,谢谢大家,陪我这么长时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诗词创作方法探微(上)
今日荐读 | 格律精讲第一课:能力诊断!你是入门还是没入门?
【星园诗话】学诗要怎样才能算是入门?
如何开始学写诗词?
《诗词的写作技巧》全文
怎样学习写作诗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