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论高中地理优质课的评分标准
---如何上好一堂高中地理优质课
岳来生
e-mail:61591645@qq.com  http://blog.sina.com.cn/laoyue1206
河南省安阳市实验中学
河南省安阳市高中地理优质课决赛于2010年11月17-18号在安阳市开发区高中举行,比赛的题目是新教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共有14位优秀中青年教师参赛,本人是本届大赛的评委,在比赛过程中和赛后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想法,经过一个多月的不断修改写成此文,但愿对今后可能参加比赛的及有志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青年地理教师有所帮助。
这次比赛没有制定明确的评分标准,所以参加比赛的选手心中无数,就是我们五个评委也是根据个人对优质课的认识去评分,我个人认为一堂优质课的评价应该有一个明确的量化的标准,那么该标准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每项内容在总分中应该占多少比重,比赛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本文将从三方面给出初步答案,一共分为优质课评分标准、评分标准的量化、赛后三个建议三部分。
一、优质课评分标准
优质课评分标准分为基础标准与高级标准两类。
(一)基础标准。包括以下四项:
1、教案格式规范,项目完整,内容详细。15位参赛选手的教案都达到这一标准。
2、课堂教学结构完整。课堂教学结构主要有复习巩固—导入新课—新知教学—小结—反馈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六个环节。大部分选手做得很好。
复习巩固这一环节我谈谈个人的看法。复习巩固主要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复习上一节课的全部学习内容。这一类型用时较长,要求新课内容比较简单,用时较短,一般优质课的难度较大,用时较多,这种模式多用于平时教学中。第二种模式是复习新课的准备知识。准备知识有些是上节课学过的知识,有些则是过去学过的知识,有些却是其他学科的知识。本节课的准备知识是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地面大气的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和高空大气的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由于本节课难度较大,新课教学用时较多,建议本节课以第二种模式为主。第三种模式是是上面两种模式的结合,这种模式用时更长,要求新课内容更为简单,用时更短,一般而言,优质课不能采取这种模式。这一环节可以放在最前面,也可以在学生学习相关新知识时导入。
3、时间安排合理。课堂教学结构的六个环节及新知学习的各个部分都要预先安排好时间,最后留有一分钟的宽裕时间即可,千万不要超时或过早结束。本次比赛中有个别选手超时。
4、普通话授课。按要求中小学教师授课应该使用普通话,优质课比赛更应该使用普通话,但这次比赛只有少数选手使用普通话,至少有一半方言比较严重。
(二)高级标准。包括以下七项:
1、教学思路清晰。教师的教学思路应该符合学科的思维规律,由易到难,有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图一是气压带、风带形成教学思路图,大方框内是本节学习内容,一共分为三个新知板块,重点是第二个板块,诸多重点、难点也集中在该板块,该板块教学处理是否成功,也是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1、2、3、4是形成条件,图中可以看出,每增加一个条件,就会形成相应的结果,每一个结果是前面相应条件的叠加,比如三圈环流的形成条件是前面两个条件的叠加。第1个条件引入是导入本节学习内容,4条件的引入是导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从而保持思维的连续性,使学生认识到前面学习内容是本节课的学习基础,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又是下一节课学习内容的基础,这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整体科学观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在教学思路清晰方面二中的王金源老师做得最好,图一主要是根据他的教学课件作的整理。
2、地理科学原理正确,没有科学性错误。地理学科是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基础学科之一,地理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经过规定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地理科学思维达到相应的水平,掌握属于自己年龄阶段的学习方法及相应的地理知识,所以教学中是否出现科学性错误是评价优质课优劣的重要标尺之一。课堂教学特别是优质课绝对不可以出现科学性错误,一旦出现,该节课的得分不会太高,根本没有进入前几名的可能性,同时将会大大影响评委对该选手本节课的教学水平及其所在学校的地理学科组整体地理教学水平的评价。
2008年8月我曾是安阳市招聘高中地理教师的评委,面试内容是《热力环流》,当时有几位研究生在试讲中就有一处或几处科学性错误,,综合得分就不如几位有一年教学经验的本科生,尽管他们是以笔试最高分进入面试(笔试免试,以其他参加笔试第一名的成绩为面试成绩),但最后录取者中只有一名研究生,就是这一名研究生,至少也有一年高中地理的教学经验。
在这次优质课比赛中也出现过一些科学性错误,比如⑴、一位选手把“赤道地区上升的空气到高空后向南北流出”讲成“赤道地区上升的空气到高空后向四周流出”。⑵、一位选手手势比划的环流方向与课件上的实际方向相反。⑶、一位选手指导学生做的一道多项选择题少选一项。⑷、一位选手比喻不恰当,把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相遇比喻成胖子与瘦子相遇,这个比喻一般会使学生想到瘦子后退或倒下,很少会想到瘦子会飞向天空,如果看过电视剧《李小龙传奇》的学生会认为,胖子会后退或倒下,因为李小龙的对手大部分都比较高大,最后全部被李小龙击倒。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设计不出合适的比喻,就不要比喻,待自己在今后教学中能够设计出合适的比喻再使用,否则就会出现画蛇添足的效果。
3、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教学活动形式包括教材中的“思考”与“活动”内容、教学过程中的自主练习、教师在讲解中的点拨提问等。
老教材以学生听为主,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师在讲台上讲的生动有趣,惟妙惟肖,学生在台下听的津津有味,所以我们的家长经常会叮嘱自己的孩子:上课一定要好好听。新教改教材中的每一节课都设计了相应的“活动”及“思考”,以学生“动”为主,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当然没有观众,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次参赛选手大部分做到了这一点,效果普遍不错。我们教师都应该适应这种由 “听”到“动”的转变,包括我在内也还没有完全适应,这次听课才使我清晰地认识到两者的区别,这是我这次听课的最大收获之一。
只要把学生的大脑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是相等活跃的,在这种状态下,个别学生会主动提出一些很有趣甚至很有难度的地理问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方面是非常成功的,这也是讲课是否成功的标尺之一。在这次比赛中某一节课堂上一位学生竟然提出了令地理老师都难解答的问题,该问题是“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上升,那么冷而重的极地东风的去向如何?”。应该讲这是一个难题,大学教材中没有解释,在交谈中一位听课的老师也讲到她的大学教师告诉他们这一问题目前没有合理的解释。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应该讲如果你能正确地处理好这一问题,将会迅速提高你在同学们中的教学威信,这是因为同学们一般都认为:老师上课讲的问题都是你准备好的,谁都会,而我们同学自己提出的问题你是没有准备的,如果老师回答的正确,就证明老师的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如果老师回答不上来或避而不谈,就说明老师水平不高。当我们在教学中遇到这类问题该如何处理呢?如果你能回答,直接回答;如果是待解难题,应直接告诉他,让他继续探索寻找正确的答案,说不定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就会在你的手下诞生;如果属于自己不会或是大学的学习内容,也应坦诚告诉他,课下与他共同探讨这一问题,这一探讨,他注定会成为你的地理课的“死党”。
刚才学生提到的那个问题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我在上课时也曾有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出过这一问题,经过多次认真思考后,我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我的解释是——极地东风在从极地吹向副极地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沿途越来越强的地面辐射而升温,在与盛行西风相遇时,又与盛行西风前端的空气混合,气温继续升高,虽然它的气温比盛行西风低,但却比后续到来的极地东风气温高,受到后续到来的极地东风的顶托,前期到来的极地东风气团也会被迫上升,结果是先行极地东风气团与盛行西风气团都会上升。(见图二)
活动与自主练习的难度、内容的多少、时间的安排都要恰到好处。这一次比赛大部分选手的活动设计较好,进行的较为顺畅,其中王金源老师的自主练习设计的非常好,我把他的《学案导学(师生共研式)》附于本文最后,可能会对大家今后的教学有所启迪。在这次比赛中有两个选手没有完全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了较高难度的活动,效果较差。一个是把三圈环流的模型制作放到本节课,显得时间不够,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另一位选手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为以填空为主的三大块活动题,由学生一次完成,由于难度太大,学生看上去很忙,结果效果极差,基本没有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4、导入新课必须引人入胜,能够点燃大多数学生甚至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上课初始就进入亢奋的学习状态。这次比赛三个导入效果比较好的例子是:(1)以二战日本利用北太平洋上空的西风带把带炸弹的气球送到美国西部,并引发多处森林火灾;(2)以一则视频新闻导入,该新闻含有我国南极考察船越过西风带的内容;(3)先让学生自主复习上节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并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顺势导入新课。其他选手导入效果较差,个别选手缺少这一环节。
5、教学串联流畅自然。课堂教学结构各环节及各新知内容之间的串联应该如高山流水一般流畅自然,切记硬转、急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中断。学生的思维中断之后要想再次恢复到先前状态,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也就浪费了学生的脑力,同时学生表情也会表现的一脸茫然,这是教学中的大忌之一。比如从新知板块“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可以这样串联:“在单圈环流中,地面的风一直由极地流向赤道,高空的风一直由赤道流向两极,实际情况会这样吗?”,如果学生没有反应,接着设问:“地球在不停的自传,自传就产生了地转偏向力,地面和高空的风在流动过程中就会发生偏转,想想看刚才提到的地面的风会一直吹向赤道吗?高空的风会一直吹向两极吗?”。一般来讲教学中的串联应该预先设计好,如果串联词没有起到激活学生的思维作用,必须及时使用新的串联词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果你整堂课就是平铺直叙,没有激活学生的思维,那么你的串联教学就是失败的。
6、反馈练习设计科学。反馈联系的设计主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每一个难点、重点都要有一道典型练习题对应,不能重复或遗漏。这次比赛大部分选手的反馈练习设计比较草率,基本没有达到反馈练习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
7、板书板图规范设计合理。板书板图是我们地理教师的基本功,这次比赛没有一位选手板书版图是合格的,如果以5分计,很少能超过2分的。由于电脑课件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我们在教学中使用板书板图的机会越来越少,教师的板书板图能力也就相应下降。如果突然停电,我们的教学还能进行下去吗?所以我建议今后参赛的老师一定要苦下功夫,提高自己的板书板图能力。
二、评分标准的量化
项目
分值
基础标准
1. 教案格式规范,项目完整,内容详细。
5
2.课堂教学结构完整
5
3.时间安排合理。
5
4普通话授课。。
5
高级标准
1、教学思路清晰。
20
2、.地理科学原理正确,没有科学性错误。
15
3、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活动与自主练习的难度、内容的多少、时间的安排都要恰到好处。
20
4、导入新课必须引人入胜,能够点燃大多数学生甚至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上课初始就进入亢奋的学习状态。
10
5、教学串联流畅自然。
5
6、反馈练习设计科学。
5
7、板书板图规范设计合理。
5
总分
优质课评分应该量化,必须量化,根据我自己讲课及听课的体会,按照各项内容的重要程度给11项内容设定了不同分值,是否合理,欢迎各位同仁共同商榷。
三、赛后三个建议
1、承办优质课比赛学校的所有地理教师必须认真听完全部选手的课。连续两天去听十四位老师讲的同一节课,听上去非常枯燥,原先我也这么认为,当了几次评委之后逐渐改变了这种看法。应该说我们每位高中地理教师都讲过这一节课,都有自己的教学心得,因此每位听课老师听课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每位选手的长处和不足,汲取各位选手有益的教学营养,避免重复选手犯过的错误,经过最后的认真总结思考,你对本节课的教学处理就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当然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你的教学处理水平也会不断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放在这里,非常恰当。与单独一个人或本组几个人共同研究讨论处理这一节的效果相比,这种听课效果要好,而且好很多。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每一个听课者的教学水平,本人就受益匪浅,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是最好的进修学习。遗憾的是由于比赛期间每位老师都有上课任务,估计没有一位老师听完所有的比赛课。
2、赛后应该进行短暂的点评。参赛者并不知道自己的教学效果如何,而听课老师和评委各有自己的评课标准。如果设有点评这一环节,经过评委的简单的点评以及参赛者与评委、听课老师之间的简短讨论交流,参赛者会明确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及出现的主要问题,也就为他(她)今后改进自己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如果个人努力就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他(她)的教学水平,这才是比赛的目的所在。
3、赛后应该邀请比赛前两名的选手在市区及各县进行巡回讲课活动。要求所有的高中地理教师参加,讲完之后选手先自评,然后评委代表进行点评,听课老师代表也要点评,最后所有参与者畅所欲言,做出对本节课中肯的评价,同时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问题形成一致的看法。这一活动一定会提高每个参与者的地理教学水平,至少所听的这一节课会比他过去处理的好得多。举行优质课比赛主要目的是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此举却是较快提高全区、全县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
2010-12-31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安阳市二中 王金源
学案导学(师生共研式)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 。
温旧而知新
A′        B′      B′___________1006        A ___________1006
A′___________1008        B ___________1008
A          B               北  高                  北  近
受热         冷却
要求:1 写出图1 A、B两点地面及高空A′B′的高低气压状况并完成它们之间的热力环流
2 画出图2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影响下M点的风向
3 画出图3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影响、摩擦力下M点的风向
我能自学
大气环流指                                         。
单圈环流(假设前提:a地球不自转;b阳光直射赤道;c地表均匀。)
赤道空气受热(   )到高空形成(  )气压,极地空气冷却(    )高空形成(    )气压,气流在高空由(   )流向(    )、近地面(    )流向(   )
我能参与  请用图示意单圈环流的形成。
我能自学
三圈环流(假设前提:b阳光直射赤道;c地表均匀。)
A低纬环流  赤道地区空气因受热上升,致使近地面形成低压,称为(         )赤道高空形成高气压,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流向北极上空(南风)但受(     )影响,到(   )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时,变成了西风,空气便在(   )附近自西向东运动,并且堆积的越来越多,最终下沉形成(      )    在近地面气流由副热带高压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形成了(      )
我能参与
请用图示意低纬环流的形成,(假设前提:a阳光直射赤道;b地表均匀。) ,
我能自学
B中高纬环流  进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西南风,也叫(     )。与此同时,从(       )向南的气流,逐渐向由偏形成东北风,又叫(    )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     )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近地面形成(    )。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    )上空 ,另一部分流向(    )上空
我能参与
请用图示意中高纬环流形成。(假设前提:a阳光直射赤道;b地表均匀。) ,
我能总结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   )偏,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并且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   )个气压带(    )个风带
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
我的思考
我们选择赤道作为受热的A点是假设阳光直射赤道上,实际太阳直射点是在南北回归线上来回移动的,那么气压带和风带还会在原来的位置上吗?
结论1、气压带、风带随              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
2、就北半球来说,
课堂检测
1、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中,有两股冷暖性质不同
的气流相遇的地带,它出现在(    )
A.赤道附近            B.南北纬3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极地附近
2、在南北纬30°附近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原因是 (  )
A.空气在这一带大量收缩下沉
B.近地面气压较低,使高空空气下沉补充
C.由赤道上空流来的空气在南北纬30°附近上空聚积产
生下沉气流
D.空气受热膨胀,产生上升气流
3、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圈环流的近地面除中纬度是西风外,高纬和低纬都是东风。
B、副热带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上升气流都是热力作用形成的。
C、三圈环流包括低纬环流、高纬环流和季风环流。
4、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是         (   )
A.向东飘扬      B.向西北飘扬
C.向南飘扬      D.向东南飘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理教学难点突破:全球大气环流
怎样上好一堂地理课?(新课程-转载)
中学地理学科素养的内涵、结构与培养策略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精讲-气压带和风带
高中地理必修1新课精讲-气压带和风带1
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