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期待有你,跟我一起读合川 | 合川兴学史略(总第48期)

九读合川:中国教育史上的
不朽乐章
(第9读第1期  总第48期)

     合川兴学史略 



在合川,单就教育而言,要说具有广泛社会影响、深远历史影响和重大国际影响的人和事,当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和他所创办的育才学校。从1939年3月选址合川办学到1946年4月育才学校绘画组迁往重庆,陶行知在合七年多,于中华民族遭受危难之际,开辟一块先进教育思想试验田,集毕生思想之大成,在中国教育史上矗立起了一座崭新丰碑。

陶行知选择合川办学,除去抗战的大背景外,看似是因为受邀而来,是一次选址的偶然事件,但深究起来,却也有它相应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生渊源。这渊源是卢作孚,更是卢作孚背后积淀千年的合川教育土壤。合川教育不仅传统底蕴深厚,而且在陶行知来合办学之前,已全面开启了近代化的转型升级,旧式教育全面退出历史舞台,新式教育初步覆盖城乡。这里,不妨顺着中国教育的大线索,让我们先来回眸一下合川的兴学史略。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教育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官学便已昌明,到汉代有所谓“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的传统。庠序是古代最早的学校,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后来泛称学校和教育事业。


孔子杏坛讲学(油画)  作者孔奇

公元前520年左右,孔子“杏下设坛”,开始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活动,打破了“学在官府”、“教育有类”的格局。从此接受教育的权利不再把持在少数贵族手里,教育开始步入民间。私人讲学的兴起,受教育范围的扩大,是孔子对我国文化教育的一大贡献。

西汉景帝时(公元前157~141年),蜀郡太守文翁为了兴学治蜀,启迪民智,一方面从郡县小吏中选派聪敏有才者进京师太学学习,学成后委托他们担任郡中高级职务;另一方面,他又在成都城南修建一所郡学,设礼殿,招收所属各县子弟学习,并形成制度。由此中央太学开始向地方官学延伸,地方兴学逐渐延展开来。


文翁兴学图(拓片)


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国家开始以科举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从而扩展了封建国家招揽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集团。科举考试制度沿袭1500年,有力地推动了地方官学和民间私学的发展。

作为州一级行政区,合州不论是地方官学还是民间私学,都很兴盛。

从官学体系来看,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先于宋仁宗下诏“建学于天下”20年,合州知州徐舜俞便创建了合州州学于涪江之南,这在巴渝地区同类官立学堂中是最早的。1065年,除州学外,合州所辖石照、铜梁、巴川、汉初、赤水5县均有县学。南宋时期,合州的文化教育很是发达,属于官立学堂的州学和5县的县学已具有一定规模。各官立学校相继建立孔庙(又称文庙),实行庙学合一,体现了崇儒尊孔的文教政策,使学校成为地方官员和学校祭祀先贤的场所,有着深刻的教化作用。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殿试榜被誉为“千年科举第一榜”,有人总结,一共出了“一名将三文豪九宰相”,榜中包括曾巩、苏轼、苏辙、程颐、程颢、张载等听来如雷贯耳的名字,其主考官则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

元朝时期,在州学、县学的基础之上,又推行“社学”。“社”是元朝城乡的基层单位,通常以50户为一社。社学,即设在社上的小学。社学的设立,对于普及城乡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一直传留到了明、清两代。

到清代,随着“捐资兴学,相习成风”,开始有了乡学。合州乡学的兴起,促进了普及教育的发展,堪称清代合州学校教育史上的一大亮点。

从私学体系来看,在州、县学兴起之前,合州私人讲学授徒之风已十分盛行。


私学讲学图


到明代,合川的民间教育更为兴盛,多层次办学、多形式兴教已成体系。私塾、家馆已遍布城乡,义学、族学也广泛兴起,并且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式,即从学生入学拜师到授课,从教授的内容到考试方法,都有固定的规矩。这类民间教育属于启蒙教育,所学习的内容也都是从识字开始。

民间教育的高层次办学主要体现为书院形式。“书院”之名起于唐代,有官办和私办之分。最初官办的书院是藏书和修书的地方,并非讲学的地方。至宋代,书院聚徒讲学,其教育的功能得以充分显示。书院的教学内容高于一般启蒙教育,以传习儒学为主,同时教授学生学习时文,兼有学术传播和学术探讨教育功能。宋代合州有名的私家书院有石照县的清湘书院、铜梁县的度子书院和巴岳精舍等。

官办书院则当属合宗书院。合宗书院,又称濂溪书院、周子书院,是明朝嘉靖年间为纪念宋朝理学大师周敦颐(号濂溪)所建。1460年,知州唐珣建周子书院,书院内建有濂溪祠,故有濂溪书院之称。1531年,御史邱道隆按原规制,重建书院于今南津街,取名合宗书院,塑濂溪像奉祀其中,尊其为合州学术之宗。1904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合宗书院随即更名为“合州学堂”,1906年,合州学堂又改名为合州中学堂,为合川中学的前身。


庙学合一的合州文庙大成殿遗迹(摄于2001年7月,现已无存   刘智供图)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兴起,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进程。洋务教育的兴办,首次改革了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变。1898年,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主张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和发展农工商业的“百日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教育近代化进程却得以全面开启。

正是在这一进程中,合川也推进了教育的变革并开了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先河。值得特别骄傲的是出了两位教育家:一个是张森楷,一个是卢作孚。前者被后者尊奉为老师,后者还参加过前者主持的《合川县志》编修。

张森楷不仅是史学家、实业家,也是教育家。他对教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的方面,也有创新的方面。他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为一体,在学生中倡导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他的实业教育代表了教育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他兴办实业学堂,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所开设课程以理工课程为主,兼容部份文科课程,他还组织学生赴日本留学。


▲晚清新式学堂


而卢作孚所办教育,则是完完全全的新式教育。他始终秉承教育救国的理念,汇通百家、博采众长而又独树一帜。卢作孚在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民众教育、师资教育、乡村教育、环境教育等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行政方面都有所涉猎,他是新文化的传播者,杰出的教育改革家,教育现代化先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与陶行知同时代的教育家,卢作孚对陶行知十分推崇,尤其欣赏陶行知发明的小先生制。早在1934年,卢作孚与其弟卢子英就参观过陶行知兴办的山海工学团,对陶行知十分敬重。1938年,陶行知在武汉拜会卢作孚时,正值嘉陵江三峡地区乡村建设处于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时期。经卢作孚的邀请,陶行知便来到重庆。在看了卢作孚乡村建设试验区后,他便决定在这里办学。

至此,合川的学校教育在张森楷和卢作孚的基础上,又迎来了陶行知先进教育思想的推动。合川来了个“陶夫子”,这不仅给合川的教育,更是给整个中国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引起了整个教育界和社会界的关注。

话题:合川是教育之乡、教育大区。如今,除基础教育外,已有高等院校6所、在校大学生11万人,这是合川教育的一大历史性突破。如何推进校地合作,让合川的高等教育更好地为合川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留在合川就业创业呢?相信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有超过500年文脉传承的今日合川中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统教育为何总易被”冤枉”?
对不起,我要去合川了!
范仲淹与苏州府学
走进泉州教育史话展示馆,与知识来个亲密接触。
卢作孚[代表作《卢思数学全解》]
行走丨十皆院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