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函电看淮海战役的形成

粟裕到西柏坡汇报他的设想后留影

人的回忆其实是有偏差的,偏差大的时候,可能把多年前的梦境照进现实,所以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文献资料很重要,当然,文献资料也有粉饰太平,掩过为功的现象,比如实录,回忆录,口述,都不免有过滤性的回忆,选择性的真实,这也和成书时的舆论环境,政治环境有关,尤其在中国,虽然有秉笔直书的传统但也有为尊者讳的规矩。由于有这样那样种种导致偏差的因素存在,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函电就非常重要了,从当时的函电来恢复当时的历史真实,无疑是个可靠的途径,尤其有关战争的函电。

前文已经提到粟裕在淮海战役之前,最重要的两份电报是所谓子养电,和齐辰电,现在再仔细说一说。这子养电是一九四八年一月二十二日发出的,抬头是:军委并报刘邓,标题是《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这一电报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粟裕提出了在江北存在打大的歼灭战的机会,而为啥存在着这样的机会而没有打成大的歼灭战呢?如果直言,那就是若让我粟裕直接指挥江北所有部队,我就可以打。但他也不好这样说呀,因为当时江北有三大战略区,分别是中原,豫鄂陕和豫皖苏。除了华东野战军七个主力纵队,两广纵队之外,尚有中原野战军,也就是刘邓大军四个主力纵队,还有陈谢大军。他要直接这样说,也显得太狂了,想实现他的设想,阻力也就太大了,谢富治还好说,刘伯承邓小平陈赓都比粟裕的资历那要深得多了,再加上一位陈毅,当时还是粟裕的顶头上司,是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虽说粟裕已经被毛泽东专旨授权战役指挥交粟负责但毕竟名不正,言难顺。

粟裕在这封电报里,就尽量想把这不顺的言语说顺了。建议三军(刘邓,陈谢和我们)在今后一个时期,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以求能较彻底地歼灭敌人一路(我们一军如果不负责打援,兵力是够用的)只要邻区能及时协同打援或钳制援军迟进,歼敌一路是很可能的。

他这一段,虽然说的婉转,但实质性的东西又无法回避,就是我担任主攻,其他两军配合我打援,如果打援您有困难,至少钳制敌援军迟进。为了使自己的设想能够实现,避免各方误解,粟裕在此段的最后加了这么一句如认为可行,则请刘邓统一指挥

说完这段核心意思之后,为了冲淡打主攻的色彩,粟裕转向具体的专业问题建议军委统一计划调剂和加强该项炮弹之生产其实这一句也棉里藏针,言外之意,打仗多的拿到的弹药补充并不比打仗少的拿到的多,希望军委损有余而补不足,不能平均分配。

最后一段,他又回到困扰他的主题,就是不能画地为牢,限制我华野仅在自己的战略区作战。他是这样说的,建议统一全国之建军思想,使无地域与界限之分,减少与消除指挥者及被指挥者相互间之顾虑与打破本位主义。粟裕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以他的地位和资历,就全局性的问题发表意见,似有僭越之嫌,不说又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最后以十六个字收尾管见所及,斗胆直陈。是否有当,尚盼裁示

可是一月二十七日,中央军委发给粟裕一封电报,却不像是对他子养电的回复,而是让他以华野一,四,六纵队三个纵队组成一个兵团,打过长江去,吸引江北敌军回防,并要求粟裕熟筹见复而对他在子养电中的建议,未置一词。其实此时华野名正言顺的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同志,正在毛泽东身边,他热烈主张把解放战争第三年上半年战略重点放在跃进江南的行动上并向中央提出,华野可于秋季出三个纵队作机动使用

粟裕没辙,只好先执行命令,布置东南野战军先遣兵团的组建工作。在一月三十一日粗有头绪后,粟裕借汇报渡江计划的机会,在电文中插入一段与主题无关的话,重提子养电中的观点在军事上,如能于最近打几个歼灭战,敌情当有变化。因此,于最近时期,将三个野战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要有突然性)的战法,于三个地区辗转寻机歼敌(华野除叶王陶外可以三至四个纵队参战)是可能于短期内取得较大胜利的战局的发展可能急转直下,也将推动政治局势的迅速变化。

这一段电文,比子养电略微不同之处,在于粟裕加强了对愿景的描述,时间上用了最近,短期内战果的描述用了较大的胜利,急转直下,迅速变化以期打动毛泽东。

紧随此段之后,粟裕以计算过江后兵力损失数量的方式,巧妙了重提当年七军团先遣北进到国统区失败的教训,(红七军团出发时7000人左右,熬到国共联合抗日时,粟裕带下山的只有400多人了)。强调在国统区伤员都不好安置。按说这愿景说得挺明确了,据说,毛泽东阅后,把就要返回华野的陈毅又留了下来,按常理猜测,毛肯定问陈,你也在南方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你看咋办。那陈毅肯定没有支持他的副手,所以二月一日,粟裕得到的复电是同意粟裕对渡江工作的安排,不渡江的华野三,八,十,十一等四纵队集中配合刘邓,陈谢两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战法,机动歼敌粟裕看了估计挺堵心的,把华野一分为二,虽然还是忽集忽分,但已经不是打大歼灭仗的安排了,因为华野的精锐,就是一,四,六,纵队,有时也称为叶王陶纵队,纵队司令分别是叶飞,王必城和陶勇。舍此三大主力纵队,再忽集忽分,也就谈不上打大的歼灭战了。无非剩下的四个纵队就划给刘邓了,陈毅在刘邓大军里还兼着个第二政委,这安排本来就很巧妙,虽然华野实力最强,纵队最多,但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在中野只能排在刘邓后面。不过他们三个人都是四川老乡,估计沟通起来比较方便。

 


(在皖南粟裕与周恩来,叶挺,陈毅等合影)

粟裕接到这么明确的回电,也不好再争辩了,他集中精力布置东南野战军的组建,休整,集训,一点没敢耽误,按张震的话,做到了万事俱备了就这样过去了三个月,已是弓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候了。粟裕深思熟虑之后,觉得自己前两电还是没有把事情说透,过江还是不过江的利弊说得太抽象了,经过三个月左右的深思熟虑,在东南野战军先遣兵团盘马弯弓整装待发之际,在陈毅已经与毛泽东告别从西柏坡回到濮阳整训基地,对部队进行渡江南进的动员的时刻,粟裕于四月十八日,给中央军委发了一篇长电,标题开门见山,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的建议

这封电文反映出粟裕除了谦虚谨慎的性格特征之外,还有直面矛盾,据理力争的一面。针对去江南兜圈子的决定粟裕算了一笔账如以兜圈子中付出之巨大减员,作为有后方依托打大歼灭战的伤亡,则每一万人减员至少可以歼灭敌人一个主力师,如是对战局较有利之后他又分析,十万大军过江的粮食补给是最严重的问题双方大军往返拉锯,直接与民争食,也同样将自己弄乱最后他更具体地说了他这大歼灭战怎么打,打谁,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济南,以吸引五军并歼灭之。这五军就是邱清泉兵团,是蒋介石在关内剩下的两大主力之一。

电文最后,他说对于江南,华野可以派两个旅过江,同时也希望,刘邓,陈谢各派一个旅过江。

这封电报发出之前,华野的张震等几个人都同意粟裕的看法,开始想联名发出,但想来想去,怕“联名似有向军委施压之嫌”最后粟裕文责自负,一个人署名发出。

 


毛泽东见了这份电报,以他的明察秋毫和战略眼光,完全洞察了在过江不过江的争论中所隐藏的各方不同的考虑,粟裕都承诺歼灭最凶悍的邱清泉兵团了,为啥不让他试试呢。这邱清泉兵团被歼灭掉,形势肯定急转直下呀。所以毛泽东决定把陈粟都召到西柏坡,当面锣,对面鼓,说说清楚,甚至也把刘少奇召回,毛刘周朱任五大书记听他汇报。结果,我前文已经说过了。粟裕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跨江击刘表的既定方针。先遣兵团的主要领导也在濮阳忐忑不安地等待消息,直到接到了粟裕简短电文“行动计划有变”才松了一口气。可这行动计划有变可给陈毅来了个大窝脖,刚在濮阳做了动员大军过江的报告,眼见这就实现了“稳渡长江遣粟郎”,居然让粟郎力挽狂澜了。虽说这华野的司令和政委的头衔还在,可这说了不算,那也是太窝火了。不过毛泽东说过:“陈毅同志是个好同志”这好就好在真的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就是度量再大,说回濮阳由他再给部队做暂不过长江的报告,也真是强人所难,所以朱德就陪着他们回濮阳了。

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留在江北打五军的决定可以说是淮海战役的先声。当然,这还不足以说明淮海战役就是粟裕提出来的,对淮海战役的发起,粟裕另有电文,容在下篇从容道来。(待续)《从函电看小淮海如何演变成大淮海战役的》

请参阅上两篇《大将粟裕故里》《湖南师范毕业的三位军事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早在孟良崮战役后,毛泽东就有了渡江南下的计划,粟裕斗胆直陈,三谏毛泽东
主席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一)
淮海战役前夕,粟裕提出不同意见却“升官”,心中担忧不已
淮海战役即将打响,陈毅却被调任中野,是被迫让位,还是妙手高招
湖南会同县坪村镇粟裕故居
淮海战役总前委是指挥机构还是协调机构?连一份指挥电文都没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