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豫剧音乐的的特点

一、豫剧音乐的民间性与群众性

豫剧音乐,作为民间戏曲的一种,当然属于民间音乐范畴,这种属性,不仅使它区别于其它形式的音乐,如交响乐、歌剧等,它还有不同于其它音乐形式的创作方式、流传方式,它并不由某一位作曲家创作,而由包括艺人在内的广大群众,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创作、加工、润色、提高;不仅代代相传,还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而且多以口头的方式传承,叫做“向无曲谱,只沿土俗”,因此,它有巨大的灵活性与可变化,但它又不是说变就变,而是有着极强的传统性和稳定性。例如,都是一个二八板,在不同的剧目、不同的演员演唱,就不大相同,但无论怎么变,怎样不同,人们一听仍能听出是二八板。

这种创作,在一般情况下,又表现为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一体性,即:演员既是作曲者,又是唱曲者;因此可以说豫剧音乐,是无数人加工创造的成果,它凝聚了世世代代民群众的创造智慧。但它又区别于我们常见的所谓集体创作,因为这种创作往往并不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集体进行,反过来又多取个体劳动的积累这一特殊方式,因此,称之为群众性,而不称之为集体性。显然,这种群众性多来自于人民群众之间,有广泛的民间性。

二、高亢粗犷与婉转柔美的结合

豫剧音乐以“高亢粗犷”、“豪迈激越”著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艺术特色也会随之改变。1934年张履谦著《相国寺梆子戏概况调查》一书早就说过:“梆子腔往后略有改变,既是以东南柔婉之调代北方之高亢声乐。”加之,在辛亥革命前后,河南梆子从农村进入城市剧院,女演员相继出现,促使豫剧在粗犷豪放的基础上增添了妩媚婉秀的成分。

三、豫剧音乐的善于吸收和融化外来曲调

豫剧善于吸收和融化外来曲调正是它生命旺盛、广为流传的源泉。豫剧音乐对于外来曲调的吸收和融化,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整段地吸收其它剧种或曲种的曲调,如常香玉在《拷红》中吸收的河南曲子扬调、在《花木兰》中吸收的河南曲子诗篇;还有现代戏《朝阳沟》中吸收太康道情、《好队长》中吸收的越调等等。二是以本剧种的唱腔为基础,适当地吸收某些外来曲调,经过融化,使本剧种的唱腔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打金枝》中“你打了金枝国母不怪你”一段,显然是从河南坠子中吸取了某些音调,但如不仔细听,又很难找出它的痕迹。增加了曲调的说唱性和亲切感。三是只吸收一种节奏或一种表现手法。例如常香玉在演唱中的笑声,据她说是解放初期在中南海听某新疆演员唱《哈萨克圆舞曲》时所得到的启发,而她在此基础上试验多种不同的笑,如《花木兰》中“我这低下头仔细看我自己好笑”是笑得那样豪放爽朗;而在“真木棣假木棣我自己知晓”时的笑,又是那样含蓄内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族民歌
毛南戏
唢呐演奏家 任同祥
琴弦上翩然起舞的蝴蝶
【哟喂哟】地方戏曲的出路在民间
【读史明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延安文艺新面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