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象”由心生——论《周易》的易象思想源自思孟学派

上回说到,《周易》卦爻辞中体现的易象思想,远可溯源至我国数千年前的观象授时传统,近则直接继承了老子道论中“象”的思想。

从《周易》中“象”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这部书的作者只可能属于战国时期的思孟学派。

子思作《周易》

一、《周易》之象与老子之“象”

易卦本身原本只是数字和阴阳符号。

它们原本并不包含“象”。

象,来自于人心所想象。

《韩非子》在解读老子之“象”的时候也说过,“象”是人们“臆想”出来的。

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以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韩非子.解老》

大象无形,大道无名。

要想描述那无形无名的大道,唯有通过“象”才能达到。

执大象,天下往。

《周易》的作者无疑也在试图通过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之象,来为我们描述那难以名状的大道。

作者将其在卦中所见之象,都写在了卦爻辞中。

那些龙,那些马,那些君子和小人……那些光怪陆离的文字和形象,记录的是作者要为我们展现的大道之象。

那么,作者是如何从卦中看出这些“象”来的呢?

卦象阴阳

二、“见龙在田”,万象唯心

思孟学派所作的易传《系辞》中写到,“见乃谓之象”。

这句话,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心中所见,即为“象”。

同样是思孟学派所作的《性自命出》中,有一句非常接近的话,叫做

“见者之谓物”。

心中所见,即为“物”。

物和象,都是心中所见。

心外无物。

心外无象。

所以,老子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这恍恍惚惚的“象”和“物”,实际上都是产自人心所“见”。

在《周易》的第一卦中,不仅屡屡提到了“龙”,也屡屡出现了“见”字。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作者如何能够从那抽象的数字符号中,“见”到那些“龙”和“大人”呢,原因很简单:

《周易》的作者,同样也是思孟学派中人,这个最早的心学流派,有着其独特的观象之法和专属用语。

比如“龙”,比如“大人”。

三、大人之心,有孚在中

深谙《周易》密旨的扬雄,曾经在《太玄经》里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龙出于中,首尾信,可以为中庸”。

“中庸”,就是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子思的代表作。

“龙出于中”的“'中”,和“中庸”的“中”,以及《周易》卦名里“中孚”的“中”,指的都是心。(参见本号系列文章关于清华简《心是谓中》的解读。)

所以,《周易》卦爻辞里面的“龙”,不论是飞天是潜渊,不论是在田还是在天,实际上都是在人心之中。

不论是“有悔”还是“无咎”,也都自在人心。

当一个人的心学修养到达中庸之时,就成了爻辞里面的“大人”。

巧的是,对于“大人”的定义,思孟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也是用“心”来界定的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通史——东周之春秋篇(二)
颠覆易学5:《易经大传》不是孔子弟子所写
吴小如:追忆先师严群
尚中思想
推荐、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 楼宇烈
《周易》中冬至的这一卦,为什么可以“见天地之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