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岁迟金声:京剧艺术“活辞典”

中国文化报记者 刘源隆

京剧名家迟金声1922年生于梨园世家,自幼学戏,数十年追随马连良研习问艺,成为马派艺术传承的执鞭人。曾担任中国京剧“音配像”几百出剧目的总导演,并执导现代京剧《沙家浜》《红岩》、新编京剧《三打陶三春》等,2011年获得中国戏曲表演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百岁迟金声在家中

11月24日,北京京剧院为迟金声庆贺百岁生辰。期颐之年的迟金声精神矍铄,他表示:“希望北京京剧院不断出人、出戏,把京剧艺术传承好、弘扬好。院里排戏说戏,如果有需要,随时都可以打电话询问。”

迟金声祖籍山东蓬莱,祖上是清代“昆弋十三绝”的武生迟财官。迟金声解释道:“弋”是弋阳腔,即当年的高腔,在乾隆年间很红,《红楼梦》里提到的“京腔”就是弋阳腔。从迟财官到迟金声,迟家的京剧已经传了8代。

迟金声从10岁开始学戏,11岁唱戏,13岁开始跟着老一代京剧艺术家时慧宝、尚小云、王凤卿等演小孩戏。从16岁开始,迟金声就观摩京剧名家马连良的演出。因为没有正式拜师,只能偷着学。迟金声从小脑子特别好使,马连良在台上演戏,他在下面看戏。一出戏只要看三遍,他就能把整出戏全部掌握,从主角的唱段到一举一动的细节,甚至跑龙套的戏也能记忆清晰。

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迟金声才正式拜师马连良。但作为跟随马连良最久的学生,迟金声把马连良自上世纪30年代以后演出的戏基本都掌握了,被誉为马派戏的“活字典”。在迟金声著作的《马连良》一书中,他就提到:“你学一样东西必须有兴趣,你得喜欢它、爱它。从兴趣出发,到热爱到钻研,才能对某一样实物学习得更深刻。”

马连良对待艺术的认真和严谨让迟金声一直铭记在心,这也为迟金声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他直言:“现如今京剧行当中,演员水平并不平衡,新鲜事物发展太快,与时俱进是没错的,但创新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基础打好、态度谦逊才是进步的关键。”

1963年,中央召集全国京剧院团进行现代题材剧目汇演,北京京剧团准备移植改编上海人民沪剧团的沪剧《芦荡火种》,刚从中央戏剧学院的戏曲导演班进修毕业的迟金声与肖甲被选任导演,编剧由杨毓珉、汪曾祺担纲。

“有一次,我和肖甲、汪曾祺一起到阿庆嫂的扮演者赵燕侠的家中读剧本,我们都总觉得《授计》一场只写了4句散板,未免太少了,可以添加一大段唱腔,舒缓一下节奏。”迟金声回忆,当时汪曾祺就在房间里低头凝神来回踱步,口中似有似无地念念有词。“也就是20多分钟的样子,随即落笔写下了著名的那段18句的'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在迟金声的回忆中,汪曾祺才华横溢,令他很钦佩。

1964年7月在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中,京剧版《芦荡火种》取得了很好的反响。汇演结束后,各地京剧团开始到基层为工农兵演出。据迟金声回忆:“9月我们正在昌平劳动、演出,当时的北京文化局局长张梦庚找到我们,向大家传达彭真同志转达毛主席在北戴河中央会议期间的指示:'剧名改为《沙家浜》,突出新四军武装力量斗争,正面打进去。’于是我们开始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修改剧本。”

“我们集中修改、重编了场次,才有了后来的'奔袭’'突破’两场戏,提升了郭建光在剧中的分量,增强了新四军的群体作用。”迟金声介绍,团队对郭建光的唱腔进行反复修改,武打动作既保证了京剧“打”的技巧与美感,又突出打斗的真实感。

重新修改后的《沙家浜》于1965年相继在北京和上海演出,轰动全国。1966年后,《沙家浜》被定为“样板戏”,又经过多次修改完善,精益求精,成为永恒的经典。

熟悉京剧的人对“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一定不会陌生,京剧流派众多,各流派、行当都有属于自己的“骨子老戏”,通过后代青年演员对前辈京剧艺术家的演唱录音进行配像这一形式,保留下了一批濒临失传的京剧经典剧作。

“我是从1994年开始参加'音配像’的,这时也是京剧音配像工程的正式启动。”迟金声介绍,“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是在李瑞环同志的创意和指导下实施的一项文化工程,历时21年,70多个单位、3万余人参与其中,录制剧目460部。“音配像”的录音大多是从电台找来的,其中中央广播电台保存的最多。据说中央广播电台把这些老资料存放在地下室,有一回下大雨进了水,淹了不少。所以,能留下来的都是“幸存”了。

作为总导演,迟金声开创性地提出了两个意见。第一要原汁原味,“原汁原味就是原剧不动,唱念做打都按过去的样子。既然用老艺术家的唱,他的动作就也得符合老艺术家的表演原貌。此外要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加点电影、电视的手段。”迟金声说。

老艺术家当年唱戏的时候都不拉二道幕,工作人员直接上舞台换道具。后来,为了净化舞台,增加了二道幕,如果出现在电视中,既拖沓又影响表演。迟金声提出第二点意见:“不拉二道幕,等台上摆完或撤完再开始拍。到后期制作的时候再把空的这段接上。”

除了做舞台导演,迟金声还为恩师马连良的录音配像。参加“音配像”时迟金声已经72岁了,一干就是十几年。他自豪地说:“'音配像’把前一代老艺术家的录音做得有声、有像,不仅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而且对于宣传京剧、扩大京剧影响力,以及京剧教学,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正是在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录制期间,李瑞环同志又提出了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选取当代戏曲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采取先在舞台取像,后在录音室看像录音,再由演员本人为自己的录音配像的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反复加工,留下最完美的艺术记录,使之成为新的经典。

在迟金声的参与下,第一批“像音像”自2001年到2002年共录制34出。2013年工程再次启动,迟金声因为年事已高,只参与了部分剧目的录制。2016年在中宣部和原文化部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迟金声当选委员,虽然不再参与具体录制,但仍然为后辈京剧从业者奉献着自己的经验,为京剧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智慧。

对于自己的艺术生涯,迟金声谦虚地说:“几十年来做了不少工作,没什么大的成绩。”他也坚定表示:“京剧界比我年纪大的基本没有了,我现在精神头很足,虽然腿脚不太灵便,但脑子还灵活,京剧发展工作有什么事需要我,我都义不容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迟金声先生收徒尚远拜师仪式在京举行
抢救传统剧目:且为传承留更多薪火
「天使谭」马连良先生的弟子、学生及传人(一)
迟金声先生在纪念马连良大师从艺百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京剧名家——马长礼
【京剧】马连良音配像剧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