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因是小妾出身,她在饭桌前站了24年,儿子科举及第后才有了座位

前言

1917年的一天,长沙的名门望族谭家,正在举办一场隆重的丧事,谭家的老太太李夫人已因病去世,一时间宾客盈门。

谭家是长沙有头有脸的大家族,从清末到民国,有许多人在政府担任高官。

因此这次葬礼除了要给老夫人风光大葬以外,也是谭家借此机会和当地上流社会举办的一次社交活动。

可没想到,本来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顺利,中途却出现了意外。

在给李夫人出殡时,谭家小厮正要从偏门抬棺出去,却遭到了谭延闿的严厉呵斥,他坚持要将母亲的灵柩从正门抬出,导致葬礼一度无法进行下去。

谭延闿

去世的李夫人,正是谭延闿的亲生母亲,按理说他应该会尽力,让丧事顺利完成。

作为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出了这样的事,可是会让谭延闿面上无光,可他为什么却会当着这么多社会名流的面,故意制造意外呢?

原来,谭延闿并不是有意要破坏母亲的葬礼,他只是想让母亲在死后能得到一份尊荣,想让她风风光光地离开人世。

李夫人的棺椁为何会从偏门被抬出?身处晚清时期,谭延闿又为母亲做过哪些努力呢?

让我们先从李夫人进谭家大门的因缘,开始说起吧。

谭延闿母亲的出身

谭延闿的父亲谭钟麟是清末高官,他进士出身,历任陕甘总督、浙闽总督和两广总督。

当时他在浙闽总督任上时,一次接受邀约,到杭州一位当地的富商家中赴宴。

宴席期间,酒过三巡,宾主尽欢,菜肴被撤下去之后,便到了奉茶清谈的时候。

清朝末年时的丫鬟

给谭钟麟端茶的是一个十来岁的小丫头,她刚刚来这户人家做工,没什么伺候人的经验,结果一个不小心,竟将茶水全部撒到了谭钟麟的身上。

小丫头哪里见过这种阵仗,立刻吓得花容失色,磕头求饶,但富商老爷却一点原谅她的意思也没有。

谭钟麟见这小丫头年纪尚小,又生得眉清目秀,心生不忍。

俗话说宰相肚子里能撑船,谭钟麟虽然不是宰相,但这点容人之量还是有的,于是出言劝阻道:

“不必如此,本官并无大碍,让她下去吧。”

这富商也是个人精,他此次设宴本就在于要讨好谭钟麟,一看他对这个丫头心生怜悯之情,干脆就做个顺水人情,将她送给了谭钟麟。

谭钟麟本不愿接受,后来转念一想,又怕自己走了之后,这个只有十来岁的小丫头还要挨罚,于是便也就顺势答应了下来。而这个小丫头正是后来的李夫人。

其实谭钟麟只是为了帮她一把,对其并没有其他的想法,因此小丫头进了谭家大门后,很快就被谭钟麟给遗忘了。

在谭府中,年轻的李氏处处小心翼翼,有什么不懂的便不厌其烦地向他人讨教,很快便成长起来,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毛手毛脚的小丫头了。

她的表现被谭家众人看在眼里,尤其是谭钟麟的母亲,她对这个小丫头感观不错,于是便让她单独服侍自己。

一来二去,谭家老太太对李氏是越来越喜欢,她也动了些别的心思。

当时谭钟麟已经有了两个儿子,但在老太太看来,多子多福才是最好的,只有两个孙子怎么能够呢?

不过谭钟麟忙于政务,再加上他的正室夫人陈氏年纪也越来越大,很难再诞下子嗣,于是老夫人就有了让李氏服侍自己儿子的想法。

在那个年代,谭钟麟的婚姻大事,肯定要听母亲做主,他对此倒没什么意见。

等他见了李氏后,这才想起来,这不是当初那个弄了自己一身茶水的小丫头吗?

一年过去了,李氏出落得愈发标致,谭钟麟对她也很满意,最终将其纳为妾氏。

在谭家下人眼中,李氏从一个做杂事的仆役,摇身一变成了官老爷的妾,如同“飞上枝头变凤凰”,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李氏的待遇只是比原来好了一些而已。

谭延闿成了李氏唯一的希望

在旧社会,妻和妾的地位有着天壤之别,只有正妻才属于家族成员,妾室则只能够算是老爷的私人财产,可以随意处置,其地位可想而知。

李氏入了谭家大门后,直到生下谭延闿后,她才不用再做原来那些杂活,但也算不上是正经主子,在谭家主家的面前,她还是得卑躬屈膝地伺候着。

每当谭钟麟和夫人陈氏用膳的时候,李氏都没有坐下一起吃的资格,她必须站在一旁侍奉,只有老爷和夫人吃完以后,她才能到小屋里用餐。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二十四年。

在当时,就是妾与妾之间,身份地位也是有差异的,其根源就是出身。

比如,像李氏这样出身于下人的妾,地位就是最低的,因此她在谭府中受尽了委屈。

谭钟麟的另一个妾室颜氏,很看不起她,平时经常对其呼来喝去,李氏却不敢反抗。

这种艰难处境,一直到1880年1月25日,李氏生下第一个孩子,也就是谭延闿,才有所好转。

不过李氏并没有因此母凭子贵,在谭家大院中得到主子的待遇。

嫡庶之分是非常明确的,只有正妻所生的孩子才是有继承权的嫡子,至于妾室所生的孩子则都是庶出,地位远远不能跟其相比。

好在谭钟麟对这个儿子还算疼爱,没有因为他是庶子就放任不管,这也算是李氏得到的唯一安慰。

后来,李氏又生下两个儿子,但依然没能改变她的家庭地位。

在时代大环境下,这种局面并不是李氏独自就有能力改变的,她只能敦促儿子谭延闿,

“你要努力读书, 将来做一番大事业,让母亲看看,这才不枉为谭家子孙,也不枉是我李氏的儿子。”

从那一刻起,幼小的谭延闿就牢牢记住了母亲的话,他再也不贪玩了,开始足不出户,成天躲在书房里读书习字,这让李氏倍感欣慰。

谭延闿高中会元

谭延闿的父亲谭钟麟,是一个学问精湛的读书人,因此他对儿子们的教育非常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五个儿子向来一视同仁,没有因为谭延闿三兄弟是庶出,就不重视他们。

当时他年事已高,已经辞官回到长沙去养老,安定下来以后,谭钟麟给儿子们找了最好的先生来教导他们。

而谭延闿也确实争气,天资聪颖的他,在五岁开始读私塾后,学问突飞猛进。

谭延闿的书法

看这个儿子是可造之材,谭钟麟非常高兴,他要求儿子谭延闿三天要写一篇文章,五天要写一首诗,此外还要苦练几大页书法。

这一切都是为科举而做的准备,当时科举的核心科目就是做八股文,文章本身的内容和字写得好不好,都是很重要的,谭延闿后来能取得佳绩,与父亲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很快,谭延闿就成了湖南当地小有名气的神童,连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也将其称之为“奇才”。

他并不是有名无实之人,1893年,年仅13岁的谭延闿,就在长沙的童子试中考中了秀才,没过几年又考中了举人。

这让谭延闿成为谭家几兄弟中最为出色的,也让母亲李氏的脸上有光,虽然并不足以改变她的家庭地位,但儿子有出息是最令她开心的,自己受点委屈又算什么呢?

1904年,谭延闿参加了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试,在这次考试中,他高中榜首,成为会元。

这也是湖南省,在清朝二百多年间出现的唯一一个会元。

消息传回家乡后,湖南各界都兴高采烈,历代先辈们做不到的事,竟然被谭延闿这个二十四岁的青年做到了,他成了湖南人的骄傲。

母亲李氏,听说这一消息后激动得泪流满面,自己多年来的夙愿,终于达成了。

谭延闿功成名就后、对母亲孝敬之至

高中会元后,谭延闿成了谭家的骄傲,父亲谭钟麟也以这个儿子为荣。

同年4月,谭延闿参加殿试,列为二等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消息传到谭家时,其父谭钟麟的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他志得意满的向前来恭贺的左右邻居道谢。

当日晚上,谭家众人准备用餐时,谭钟麟刚一坐下便对随侍一旁的李夫人说道:

“你以后就坐下来,跟我们一起吃吧!”

这虽然看起来是一句平常的叮嘱,但是在宗法森严的古代却是不寻常的,正是因为谭延闿的争气,才让他的父亲放宽了尺度。

而谭延闿见自己的努力,终于帮助母亲取得了应有的地位,更是对以往母亲受到的种种委屈而难过,他发誓以后一定要侍奉好母亲,让她安度晚年。

李氏二十四年来,没吃过一顿安稳的饭,谭延闿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点,只要他没有公事,每顿饭必会陪母亲用餐。

后来谭延闿成了湖南著名的美食家,他爱吃也会吃,而这不光是为了他自己,也出自于对母亲的孝敬。

为了让母亲晚年能够顿顿吃好,他花费重金请来两位名厨,一位是江苏的谭奚庭,擅长淮扬菜,另一位则是湖南的曹敬臣,湘菜烹饪大师。

谭延闿品尝过两种菜系后,将其融合起来,形成了大名鼎鼎的“组庵湘菜”,其中也深深蕴含着,他对母亲李氏的一片孝心。

除了在用餐方面以外,谭延闿对母亲处处孝敬有加,每天早晚都要去请安,他外出做官时,就让弟弟谭泽闿代替他照顾母亲李氏。

袁世凯

对于不能常伴母亲左右,谭延闿感到非常惭愧,他经常给家里写信,表达对母亲的思念,还在自己的诗集中,用整整一卷来描写母亲。

但是到了1913年,谭延闿由于得罪了袁世凯,职务也被全部免去了。这下他倒是有机会和母亲团聚了。

当时在上海闲居的谭延闿,特意置办了房产,将母亲接过来一同居住,以方便他尽孝。从那以后,李氏就一直住在上海。

不巧的是,没过多久,由于袁世凯登基称帝,遭到了革命派的一致抵制,谭延闿也加入了反袁的队伍中。

因为名气和声望,他被革命政府任命为湖南省长兼督军、湖南参议院院长。

然而李氏并没享太久的清福,或许是因为年轻时太过操劳,又或许是长期心绪不佳,当时她的身体越来越差,很快就一病不起了。

谭延闿

看到母亲病重,谭延闿自然焦急万分,他请来不少名医为母亲医治,可惜却收效甚微。

他实在不忍心在母亲病重的时候离她远去,可是以李氏目前的身体状况,也基本不可能舟车劳顿再回长沙了。因此谭延闿一度动了放弃任职在上海陪伴母亲的念头。

见儿子如此为难,深明大义的李氏将他找来,做了最后一番教诲:

“你有这份孝心,母亲就知足了,母亲的身体情况自己清楚,勉强不得,你还是以国事为重,不要留恋。”

就这样,在母亲李氏的劝说下,谭延闿终于下定决心去湖南任职,可他没想到的是,这竟是和母亲的永诀。

1916年,谭延闿的母亲李氏在上海的寓所内病逝。

虽然李氏生前出身低微,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她却忍辱负重,教育出一位优秀的儿子,不愧为一个伟大的母亲。

谭延闿在母亲的葬礼上、为她正了名

当时在长沙任职的谭延闿,听闻母亲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绝,他为自己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感到懊悔。

然而当时护国战争激斗正酣,谭延闿忙于公务,本来实在是无暇去上海处理丧事。

因为湖南内部斗争也十分激烈,上下都在争权夺利,而且外省军阀也妄图控制湖南,局面十分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谭延闿离开长沙前往上海,他湖南督军的位子可能不保。

但是在对母亲的一片孝心之下,谭延闿实在无法顾及这么多,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他已是十分遗憾了,如果连母亲的丧事都要请人代办,岂不是枉为人子?

于是,谭延闿立刻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前往上海,为母亲在当地办了下葬仪式。

不过他也没呆太久,让李氏的遗体暂时下葬在上海,自己先回去,等将来有机会再将灵柩迁回长沙。

后来湖南省局势逐渐稳定下来,谭延闿终于可以腾出手来让母亲回家了。

1917年,谭延闿再次前往上海,亲自为母亲扶灵迎葬长沙,他请来湖南众多名流士绅,要为母亲办一个风光的葬礼。

当年母亲生前没能享受到好的待遇,但是谭延闿无能为力,如今则要让她在死后极尽哀荣,这也是谭延闿唯一能做的事情。

这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由于谭家老宅位于谭家祠堂的后面,因此灵柩出殡必须要经过族祠。

而麻烦正在此处,因为按照传统规定,妾室的灵柩是不能从族祠正门通过的。

虽然李氏由于儿子的出息,在家族中地位有了一定提高,但是谭家人认为祖制不能乱,所以还是决定将其棺椁从偏门抬出。

谭家不少老人都来劝说谭延闿别那么固执,免得让外人看笑话,按规矩走侧门就是了。

可是谭延闿却勃然大怒,表示都已经到了民国时期,老规矩也该改改了!

再说,母亲这些年受了这么多委屈,她去世以后却也得不到家族的承认,这叫谭延闿怎么接受得了。

他怒不可遏,跳上母亲的棺材,就这么躺在盖子上,然后命令扛夫起灵,同时大呼:

“我谭延闿已死,快点拉我去下葬。”

谭延闿这种做法让在场的众人都始料未及,为了母亲的尊严,他竟然完全不顾面子,不怕别人笑话。

这让谭家的长辈们,有些下不来台。

虽然他们竭力维持传统规矩,但是时代已经变了,况且谭延闿是家族中声望、地位最高的人,全族人都还要仰仗他光大门楣,也不敢过多忤逆。

所以最后,李氏的灵柩还是走了谭家族祠的正门。

年轻的时候,谭延闿依靠勤学苦读提高了母亲的地位,这一次,他又通过自己的抗争,为母亲李氏正了名。

这下,谁也不能阻止李氏成为正式的谭家人了。

谭延闿拒绝与宋美龄成婚

李氏对谭延闿的影响还不止如此,因为母亲的一些不公正遭遇,导致谭延闿对婚姻的观念,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民国时期,政府高官纳妾成风,但谭延闿却对此一点兴趣也没有。他和夫人方氏感情非常好,二人相敬如宾,恩爱非常。

方氏曾经主动提出要谭延闿纳妾,毕竟当时社会风气就是如此,但是谭延闿想起了母亲当年的遭遇,一直都没有答应。

谭延闿认为一妻多妾制度是不公正的,这会直接导致,妾室和她所生的子女在家族中遭到歧视,他不想重演母亲当年的悲剧。

而且方氏这个夫人,也是当初父母为他选择的,方氏本名子方榕卿,是江西布政使方汝翼的女儿。她知书达理,温婉可人,是个不可多得的佳偶良配。

谭延闿对母亲如此尊敬,自然爱屋及乌,对妻子体贴备至,他曾下定决心,此生只会娶方氏一人。

而方氏也确实是个贤惠的好妻子,她在谭延闿不在家的期间,一边侍奉长辈,一边照顾孩子,先后为谭延闿生下六个孩子。

后来谭延闿一度在政坛失意,是方氏陪伴他,安慰他,帮助谭延闿顺利走出了人生中的一段低谷。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方氏福薄,年仅三十八岁就去世了,而当时的谭延闿也就四十岁,正当壮年。

他本人出自湖南豪门,不仅是政府高官,又是大书法家,名气很大,因此前来说媒的人,都快把谭家的门槛踏破了。

不过谭延闿始终没有答应,他不想违背自己的誓言,即使再娶一个妻子,对方以正妻的身份嫁给他,自己也是不愿接受的。

后来,孙中山先生不愿看这位老朋友孤独终生,想牵个线,将自己的妻妹宋美龄,介绍给谭延闿。

可这桩看似完美的婚姻,最终还是没能实现,谭延闿以“和亡妻感情深厚,不愿续弦”为由,婉言谢绝了。

不过通过这件事,谭延闿倒是和宋美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宋美龄更是钦佩谭延闿对妻子深厚的情谊,从此二人以兄妹相称。

再后来,谭延闿自己做了个媒,将宋美龄介绍给蒋介石。

虽然这也算是一桩政治联姻,但是蒋介石和宋美龄婚后关系很融洽,他们都对谭延闿很是感谢,两家一直保持着往来。

结语

封建礼数的桎梏,造成了许多的不幸,很多女性无法摆脱这一牢笼,只能终生受到压迫。谭延闿的母亲李氏,就是千千万万曾受到封建压迫的女性中的一员。

虽然她们看似进入了豪门,锦衣玉食,但却丝毫没有地位可言,就连儿女都要在家族内遭到歧视和排挤。

万幸的是,李氏有了谭延闿这个争气的好儿子,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功名,不仅让自己出人头地,同时也提高了母亲在家族中的地位。

同时,谭延闿对母亲的孝心,也是感人至深的。

他深感,母亲前半生遭遇了太多不公,但自己功成名就后,却有没有太多事件让母亲安享晚年。

种种考虑之下,谭延闿才在母亲的葬礼上做出了惊人之举,这在当时虽然有些惊世骇俗,但他的孝心是值得钦佩的。

此后,更是以母亲的悲剧命运为告诫,善待自己的妻子,终身不纳妾、不再娶,这也未尝不是他对腐朽封建礼制的一种反抗。

如今,这样的封建礼数早已被新社会所摒弃,李氏的悲剧也不会再发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某天的一个下午,杭州巡抚谭钟麟午睡之后,一时兴起走进了丫头小李屋
母亲是小妾,死后族人不让从正门出殡,谭延闿怒卧棺盖:抬我出殡
24年前她是妾,没有上桌资格,24年后儿子考取功名,丈夫:坐下吧
民国军阀那些曾经闪光的往事——谭延闿与其通房丫头出身的母亲
谭延闿
在饭桌前站24年的小妾,因儿及第有了座,出殡时儿躺棺盖:走正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