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64年全军大比武时,他拖着不表态:待研究!贺、罗:要组织参加

1961年,蒙哥马利元帅访华的时候,正好遇到我国解放军军事训练在走了一个下坡路之后又开始复苏的时期。

那时候,我们的军队出了一个典型,叫郭兴福。

他把政治工作、毛泽东思想与军事训练结合到一起,根据每一名战士的不同情况,比如身体、思想、性格等状况,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得战士们一改往日好像得了抑郁症似的死气沉沉,个个变得精神抖擞、朝气蓬勃。

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军队,连蒙哥马利元帅都要感慨一句“千万不要和中国军人作战,这将是人类战争的禁忌之一”。

而正当中央军委要把这种训练方法向全军推广,并要在1964年举行全军大比武,庆贺新中国成立15周年时,竟有人以沉默来表示反对,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郭兴福教学法”的产生

1961年初的时候,位于南京军区金华分区的十二军军长李德生,听说他们军有一个团的副连长,叫郭兴福的,把连队里的训练工作抓得不错,还搞了个先进。

当时,因为某些原因,整个解放军军队的军训工作,开展得极不理想,甚至可以用萎靡不振来形容。1957年参加正规军事化训练的部队,还能够占全陆军的77%,到1960年的时候,却已经不足一半了。

这削减速度之快,不禁让人咂舌。照这样下去,不出一年,中国的军事力量,很有可能出现名存实亡的情况。这个时候万一有外敌入侵,后果将不堪设想。

和很多老兵一样,面对如此颓废的军队,李德生感到忧心忡忡,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自己军队还能搞出个“训练先进连”,李德生不由得有点惊喜,打算前去一探究竟。

李军长就跑到郭兴福所在的连队去蹲点,一连几天下来,发现这小子训练士兵确实有一套,这个“先进”的名头,也算是名副其实,但李军长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目前这些训练项目的指标,有很多都是按照苏联的指标来的,对我们的解放军来说,有的过强,有的又限制发挥,整体来说,不是特别适合。

但面对一个“先进”,如果直接说“你这样不行”,那效果肯定是适得其反,李军长就想了一个“损招”。

那些战士,在李军长的命令下,先是跑步前进五公里,刚到地儿,还没喘口气呢,就被要求再翻十个山头,趟三条河流。就在大家气喘如牛、汗如雨下的时候,又被要求实弹打靶。一番折腾下来,成绩大都只堪堪达到及格线。

郭兴福这个小连长觉得被针对了,表示不服,于是下了训练就去找军长理论。两人在办公室聊了一下午。

进去的时候,郭兴福周身散发着各种不服,还夹杂着一点点委屈的气息。可等他出来的时候,就是另外一种精神状态,让人觉得他不是找人理论去了,而是去领奖、受表扬去了,连眼神都显得更加有神采,更加坚定了。

这一下午的谈话,让郭兴福明白了一件事,军人的军训,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思想上的,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团队揉杂在一起,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变成真正的坚不可摧。

想明白这一点的郭兴福,也不埋怨领导了,而是一头扎进了训练实验中。李军长给他安排了一个实验班,他先从单兵抓起,一个、两个,最后到整个班。

郭兴福靠着以往的经验,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再把政治思想工作渗透进去,用了半年的时间,逐步摸索出一套“郭兴福牌”训练方法。

按这种方法训练,虽然战士们每天都很累,水里来泥里去的,训练一天下来,都看不出个人样。但越训练,战士们的情绪却越是高昂,就像打了鸡血似的,每天都元气满满。

这本来只是一个小范围的试点,但机会来了,想不出名都难。

那时候,叶剑英刚接手军队的军训工作,面对当时军队的那种颓丧、散漫,非常痛心,他决心一定要重振中国解放军的雄风。

他当时还向军委提交了一份报告,里面重着强调了“军训”的重要性。在和平年代,一个军队想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军事素养,或者想要更上一层楼,就必须从以实战为目标的训练中获得。

同时,军训不单单是对战士身体素质的训练,还应是一种精神的训练,这样,部队才能拥有强大的凝聚力,才能训练出真正意义上的钢铁战士。

这份报告,得到了中央军委的高度认可,并且将其传达全军。中国解放军军队的军事化训练,也再次提上了日程。

专门为“军训”写通讯稿的郝云虹,带着一行人到各处去采风,在去福建的时候,正好路过金华,就被邀请去看郭兴福所带实验班的军训表演。

这一看不得了!这种军训理念,不正是叶帅所想要的嘛。这下郝云虹等人直接留在金华不走了。通过与战士们的交流,他们总结出了郭兴福军训的经验,并把它发在了《军训通讯》杂志上,把郭兴福当初琢磨军训方法时写的笔记,也一并收录了下来。

“郭兴福教学法”也拉开了全军大比武的序幕。

全军大比武

“郭兴福教学法”,自从登上杂志后,很快就在南京军区流传开来。

当时负责军事训练的副司令,原本对此还是半信半疑的。为了证明是否是杂志为了宣传而言过其实,就把郭兴福和他的班子调到南京,让他当众演示一回。副司令在看过他们的表演后,当即就向中央请示,要把这种训练方法,在全军推广。

而中央这边呢,自从看了《军训通讯》上的宣传文章之后,就已经开始关注这个人、这件事了。现在,南京军区又提交上来这样一份报告,中央那些负责军事训练的大佬们,更是好奇得不得了,都想一睹其风采。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1962年的时候,整个国际大环境,对中国不是很友好。中央军委发出了“全军备战”的命令。这下,对军训这个事儿,就更加重视了。

1963年年底,叶剑英来到镇江,现场观看了郭兴福等人表演。实战、近身战、对抗战……训练场上硝烟滚滚、热火朝天,寒冬腊月的,战士们就像一个个小老虎一样,完全不惧严寒,一丝不苟地把8个科目全部表演完毕。

面对这样的训练结果,叶剑英极为震惊,都等不及回去汇报,当下就写报告给中央,把“郭兴福教学法”详细介绍了一遍,还说这种训练方法,不仅对解放军原本的训练方式进行了继承和发扬,还进行了改革,而且是成功的重大改革。

这份报告中的“个个都像小老虎”,也引起了毛主席的兴趣,于是他也将这种训练方法,在全军推广。

之前在南京军区推广的时候,他们司令员说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把战士们的动作教活了,把他们的思想也教活了。起初对这个“活”字还不太了解,现在全军推广之后,就有更具体的了。

济南军区的司令员说,如果按这种方法教下去、练下去,那我们解放军将不惧任何敌人。军事学院的参谋长也表示感慨,从中国解放军还是“红军”的时候起,一直到当下,在防御这块,还从没有人胜过郭兴福带的这个班。

当时,不仅军队里用这种方法在训兵,连民兵、群众也在用。“郭兴福教学法”,大有一副能让我国全民皆兵的架势。

如此的一致好评,当时任职中央军委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就提议1964年,第15个国庆,把大阅兵仪改为“全军大比武”。

当年蒙哥马利元帅已经看到了冰山一角,这次,就让全世界都来看看我们中国解放军的作战能力。

这一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军委的批准,然后就开始在各大军区,选拔“尖子”。到时候,让这些“尖子”,将会在北京、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表演一场“大比武”。那场面,想想都觉得震憾。

1964年的新年一过,各大元帅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们,就开始督促各大军区的选拔。这热火朝天的架势,连日理万机的周恩来都惊动了。

在5月下旬的一天,周恩来在贺龙、罗瑞卿等人的陪同下,到天津的射击靶场,去观摩了一番。事后也给出了肯定,说练兵就应该这么练。

原本负责军委日常工作的林彪,因为生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在治病休养。暂代他工作的贺龙,在陪同周恩来观看打靶回来后,就给林彪写了一份信,主要是各大军区选拔“尖子”,参加国庆“大比武”的进度和状况。同时,也是征求这位正主儿的意见。

说是征询意见,其实就是走个流程。毕竟在林彪上任之初,就曾开公表示军事训练很重要,一定不能对部队的军事训练有所松懈,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大比武”的事,在中央军委也好,毛主席那儿也罢,都过了明路,也都得到了同意和肯定。况且,信息都已经散发出去了,如果没有原则性的问题,基本不会有更改。

谁知贺龙这份信发出之后,林彪一直没有正面回复,只是说要再研究研究。至于和谁研究,负责此事的一干人等,谁也没接到研究的通知。研究的结果如何,也像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最后实在等不了,贺龙就和罗瑞卿商量了一下,下令“大比武”如期举行。

虽然因为场地问题,最终没能够在北京集中举行“全军大比武”,而是在全国各地分别举行。但是场地被安排在北京的“比武”,在正式开始之前,也邀请了林彪去观看,但人家还是“称病不出”。

再结合之前的事,再单纯的人也能想到,这是不赞同“大比武”了,但又不好明说,只能以沉默表示反对呢。但当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且这场盛事,不光主席和全国人民,连全世界人民都等着看呢,哪能说不办就不办的。

最后“全军大比武”,还是在贺龙和罗瑞卿的主持下,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还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3万多人参加,其中“尖子”个人就有1/10,来参观学习的,就有近9万人。而且各大军区还涌现了类似“夜老虎连”这样的特种兵,可谓收获颇丰。

嫉妒使人扭曲

“全军大比武”从整体来看,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选拔阶段,也不乏有投机取巧的人存在。当初,罗瑞卿到各大军区检查的时候,就发现过一些“猫腻”。

有把一个师的“尖子”兵挑出来放在一块,拼合成一个“尖子连”的。也有一听说要检查了,赶紧把平时训练不太好,或者个子矮小、体格不够健壮的,暂时剔出去,只留下一水儿的高大、健壮、能力强的。

就像班主任听说校领导或者教育局的人要下来检查听课,就让自己班里平时不太听话、调皮捣蛋、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待在厕所,或直接不让其上学一样。

还有那种耍赖式训练,比如说打靶,这把打10环,成绩不错,就记录在案,下一把只打了个6环,就自动忽略不计,重来。

这些情况虽然是极个别的,但当时一经发现,罗瑞卿就作出了严厉批评,也做出了相应的处罚。比如那个打靶耍赖的,罗瑞卿在会议上指名道姓批评,还让他不要老是往外跑,一会儿这儿作报告,一会儿那儿作报告的,有时间把自己的兵管管好。

本来这种是知错能改,就可以翻篇的事儿,却被一些有心人拿来作了文章。

1964年的10月份,大比武圆满结束,各项成绩也都出来了,中央就召开了一次“尖子”经验的交流会,林彪也被邀请出席,但他还是“称病”,只让他的妻子叶群来参加。

交流会嘛,各抒已见,就有人反映那些弄虚作假的事情。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些就被叶群暗暗记在了心里,回去后一一向林彪报告。

而此时的林彪正因为“大比武”的事情不得劲呢。本来这个事情,应该是他和罗瑞卿出面主持,但他身体一直不好。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军不可一日无帅”,毛主席就让同为军委副主席的贺龙,暂代林彪的工作。林彪对此是敢怒不敢言。

而且,罗瑞卿、贺龙两人,再加上个叶剑英,居然能在没有他林彪的情况下,把这个“大比武”搞得是风生水气、有声有色。

最要紧的是,这事儿还被拍成电影。看着围在主席身边的罗瑞卿和贺龙两人,还有军政界的各位大佬,几乎所有人都到齐了,就是没有自己,林彪这心里是酸得呀,就把身为参谋长的罗瑞卿给记恨上了,想搞点事情出来“治治”他。

而选择阶段出的那些“幺蛾子”,就成了他林彪手里的刀。他派人到各地去收集材料,但凡别人谈到一点在“大比武”期间出的成绩,就一律不听,但只要说到这里面存在的问题,就特别来劲,恨不得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落地记下来。

他们把战士们的刻苦训练,说成是领导为了出成绩,不让人休息,把在单杠上吊大环,说成是在练“杂技”……,甚至还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说这些人只要军事训练,政治思想都不知道被抛到哪里去了。

有些人为了避免自己被套“高帽子”,就开始对“大比武”期间冒出来的“尖子”进行排挤、孤立,搞得大家都无心训练,好不容易有点起色的“军训”,又再度滑了坡。

为了遏制这种风气,叶剑英就组织了调查组,去查到底没有没林彪所说的“抓军事、丢政治”的情况。经过一番调查,事实证明,根本就不存在这种情况。

但面对这样一份报告,林彪的态度是“不见、不看”。

在林彪等人的控制下,事态朝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到最后,罗瑞卿在军队的所有职务都被解除,贺龙也职去了军委的工作。而“全军大比武”的“引线”郭兴福,最后也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参考文献:

期刊-党史博览-《1964年全军大比武始末》——于化民

期刊-文史精华-《大比武运动的辉煌与悲壮》——肖季文

新华网-《第一次全军大比武》——梅世雄,张磊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国上将张宗逊回忆郭兴福教学法
59年前毛泽东作出批示:“此等好事,能不能让我也看看”
毛泽东主席批示:“此等好事,能不能让我也看看”
毛主席唯一的持枪照片,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主席没配枪?
1964年全军大比武珍贵影像
1964年贺龙元帅请杨勇吃饭,服务员端上来一瓶茅台,贺老总大怒:把你们经理叫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