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下场令人唏嘘

前言

春秋战国晚期,各国雄兵争霸,矛盾频生。此时,赵国得到了一件神奇宝物——和氏璧,这引来了秦国的觊觎,双方积怨益深。为化解危机,赵国派遣心腹蔺相如出使秦国,一场惊心动魄的智勇对决由此展开......

一块璧玉,引发风波

和氏璧,其质细腻圆润,璧体纯净无瑕,在当时可说是绝世罕见的美玉。它被发现的过程充满传奇色彩,据说是一位名叫和氏的百姓无意中得此物,上面隐约可见“天之玉环,持此者天下归”字样,由此引发“得璧者得天下”的传言。和氏将此璧献给赵惠文王,惠文王大喜过望,对它寄予厚望。他派人秘密保管此璧,并嘱咐深宫中的宫女日夜祈祷,希冀借此璧的灵气助自己称霸天下。

消息传出后,各国使者纷纷前来赵国观璧。他们亲眼所见和氏璧的美貌非同凡响,纷纷赞叹不已。其中秦国使者更是直言不讳地对惠文王说:“此璧乃天地灵宝,藏之赵国,恐怕难以发挥它的效用。不如献于秦王,让秦王来承担统一天下的重任,这样才可谓尽璧之效。”惠文王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秦国使者逐出赵国。

此事让秦王蒙恬倍感愤怒与羞辱。他本就有意图统一六国,称帝而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如今赵国得了传说中的和氏璧,让蒙恬看到了中原霸主的曙光,可赵国竟然这样狭隘自私,拒绝将璧献与自己,这让蒙恬恨之入骨。

为得到和氏璧,蒙恬先是软硬兼施,以厚礼屡次求贿赵国。但惠文王态度坚决,丝毫不为利益所动。无奈之下,蒙恬选择出兵威逼,他派大将王翦带领十万雄兵,沿黄河南下直指赵都邯郸(今河北临漳),一路所过城镇均被攻克。邯郸告急,惠文王不得已向诸侯联盟求救。诸侯国见秦国如此膨胀野心,纷纷表示愿意出兵相助。蒙恬也不愿与多个强敌为敌,只能下令王翦退兵。

蒙恬的野心并未消减分毫,他明知武力未必能威胁到赵国交出和氏璧。于是他派心腹李斯出使赵国,以极其优厚的条件向惠文王交换和氏璧——15座边城相换。惠文王陷入两难,和氏璧固然可助自己称王称霸,但失去15座城池势必削弱国防。左右谋臣意见纷纷,争论不休,难有定论。

在这危急关头,蔺相如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请求前往秦国执行这重大任务。他分析道,不接受秦国开出的交换条件,势必招致秦军再次入侵;但如果轻易交出和氏璧,秦国志得意满,恐怕会蚕食赵国的疆土。此时必须用计平衡双方实力,化险为夷。

惠文王素知蔺相如谋虑缜密,品行正派。在大臣一再推荐下,惠文王终于点头同意,派蔺相如携璧前往秦国,但要他务必保护好国之瑰宝。蔺相如接受使命,誓言必不辱命。

蔺相如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将直接关乎赵国存亡。他准备了丰厚的财宝,选拔两千精锐作为护卫,历经一个多月,才来到秦都咸阳。

面圣时,蒙恬满面春风,热烈欢迎蔺相如的到来。他准备了盛大的筵席,美酒佳肴,热情招待蔺相如一行。筵席间两国使者你来我往,蒙恬故作谦逊,表示愿意以城池交换和氏璧。他高声盛赞和氏璧是天地间的瑰宝,必将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

蔺相如察言观色,看出蒙恬言不由衷。他判断蒙恬志在璧玉而非城池,根本无意做交换。不能掉以轻心。宴会结束后,蔺相如回到下榻之处,与心腹详谋对策,准备孤注一掷。

第二日,蔺相如将和氏璧呈上,蒙恬接过璧玉,眼中惊喜之色溢于言表。蔺相如见机行事,他拿出佩剑对准自己,誓言道:“大王,若不封还十五城,我当场自刎身亡,玉碎我死无憾!” 一时间满堂静默,蒙恬和左右大臣都惊呆了。蔺相如言辞坚决,丝毫不见犹豫。

良久,蒙恬方才开口,他明知蔺相如言出必行,顾全大局,只得应允照约交城。蔺相如表面上谢过秦王,暗中却早已准备好了后手。他派心腹将士埋伏在逃亡的必经之路,然后佯装醉酒,趁深夜从城门溜走。城门卫兵见他酩酊大醉,未加怀疑。蔺相如顺利突围,舍命狂奔,终于将和氏璧完璧归赵。

消息传回赵国,民众欢呼雀跃。惠文王亲自前来迎接,封蔺相如为上卿,诸位大臣也纷纷向他祝贺。这一役,蔺相如遵命而行,机智果决,化险为夷,使赵国重新夺回了主动,保住了和氏璧这份天赋国运。功勋卓著,他也因此一战成名,声名远扬。

一纸诏书,害苍生

长平将战前后,赵国君臣处理失当,导致国破家亡。蔺相如和廉颇均看清这场的根源,却无法阻止历史滚滚向前......

蔺相如凭借出使秦国的大功,一时间名满朝野。然而,廉颇却对此心生不平。

廉颇本是赵国大将军,他自幼习武,骑射无双,曾数次率军击退外敌,立下汗马功劳。他性格直爽,铁骨铮铮,深得国人爱戴。但见文臣蔺相如靠一次出使便名声大震,廉颇心中很不是滋味。

他认为自己劳苦功高,镇守边疆,舍生忘死,却无法出人头地;而蔺相如只是“出门在外走一趟”,就能身份骤变,实在令人难以接受。廉颇认定蔺相如不过油嘴滑舌,凭借花言巧语蒙蔽君王。他决心在朝堂上当众揭露蔺相如的真面目。

于是在一次朝会上,当蔺相如进言时,廉颇毫不客气地辱骂他“安能臣之贼子,乱朝维市”。并称他不过是靠花言巧语欺君罔上,实则毫无建树。蔺相如面对廉颇当众羞辱,态度沉稳,并未还击,只是默默离席回家。

廉颇犹不满足,多次在公开场合对蔺相如大肆口诛笔伐,意在彻底打击他的声望。然而蔺相如从不正面应对,他向惠文王辞去官职,避居城郊,与廉颇保持距离。

有赵国大臣劝说蔺相如,廉颇过于直言,但本性不坏,不必与他一般见识。蔺相如微笑道:“臣不敢与大将军相提并论,大将军忠诚老实,臣自叹弗如,决无怨言。”他甘心让贤,退居幕后,引得众人叹服。

廉颇发现蔺相如对自己刻意避让,心中不禁羞愧起来。经过深思,他意识到自己确实鲁莽了。蔺相如大度忍让,才是君子。廉颇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决定主动寻找蔺相如认错赔礼。

次日,廉颇来到蔺相如家中,抱着一捆荆条跪地请罪,请求蔺相如鞭笞自己以谢罪。他痛心疾首地说:“昔日鲁元公鞭著名臣子游 ,深刻反省己过,而今臣无能,恬不知耻,错怪贤相,实在该受责罚!望相如大人宽宥臣之过错,用荆条惩戒臣,以正君命!”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将荆条扔掉:“大将军言重了,您为国出生入死,臣 您的忠心,何来对错!我们共事一霸,本应相敬如宾,皆为君王分忧。让我们扬长避短,互相督促,如何?”

两人如此一番亲密谈话,化干戈为玉帛,从此相知相惜,成为患难之交。后人称颂他们宽厚际遇和豁达胸襟,堪称君子典范。

然而好景不长,一纸凶讯突然打破了暂时的和平与富足。赵国与秦国为争夺上党之地展开了长平决战,两位知交的命运也因此天翻地覆。

这场关乎国运的战争,开端甚小。原本上党之地属于韩国,但韩王怯弱,轻易把上党割让给了秦国。上党百姓恐受秦国欺压,集体向赵国求援。赵惠文王眼红上党的富庶地界,欣然接受。

此举激怒了秦王,他立即派大将王翦率十万大军讨伐赵国。惠文王慌了手脚,连忙派出廉颇镇守上党,试图先稳住军心民心。

然而,这场战争从一开始便][-的不利。秦军势大力强,很快攻占上党全境。廉颇只得退守长平,与秦军隔河对峙。他采取坚壁清野,固守待援的策略,意图消耗秦军军力。

这种保守做法招致了赵王的不满。年轻气盛的赵王想一决胜负,多次遣使责问廉颇不积极作战。廉颇对赵王的错误决策极为忧心,但奈何无力回天。在秦国谋士的挑拨下,赵王最终诏调廉颇返国,改派大将赵括迎战。

此举乃大错特错。赵括不及其父赵奢,秦将白起。在长平决战中,赵军大败,40多万将士被坑杀,仅百人生还。蔺相如和廉颇眼睁睁看着祖国江山破碎,却无能为力。

命运弄人,赵国君主一错再错,蔺相如和廉颇虽然早已看到危机,奈何最后功亏一篑。长平一役,让他们付出了惨痛代价。

一去不返的故友

长平大捷后,赵国国力日衰。廉颇继续效力赵国新君,力图挽救疆土。然而新王既忌惮又猜忌廉颇,最终迫使他离开赵国,从此东奔西走。

长平之战,赵国损兵折将,国力元气大伤。赵王赵敬太子也在战乱中受重伤,不久驾崩。其子赵邯苏年仅八岁继位。邯苏性格多疑,加之幼主在位,朝纲败坏,赵国内忧外患频生。

燕国乘赵国之危,大举南下侵袭赵国边境。边境城池陆续沦陷,局势危急。赵相国使命廉颇率领残部痛击燕军,夺回寺失地盘。廉颇力战奋勇,终于大破燕军,一举扭转了被动局面。

赵国臣民欢呼雀跃,人人称颂廉颇英名。一时间,廉颇的威名赫赫,声势济济。邯苏幼主深感自卑,加上谗臣在背后插科打诨,使他渐渐产生了忌惮心理。

邯苏开始借故刁难廉颇左右部属,意图削弱廉颇军权。甚至在廉颇率军再次大破燕军后,邯苏反以“擅作主张”的罪名剥夺了他的兵权,软禁在家。

廉颇忠心报国,现在却被猜忌清算,他无奈又愤慨。每每入朝,都受到各种刁难冷遇。许多曾经的同僚也都视他如疠贼。廉颇感慨自己在赵国恐已无立足之地。

他开始考虑离开赵国,重新出发。或许邯苏只是暂时误信谗言,日后还会重用自己。一念及此,廉颇打消了出走的念头,仍然忠心耿耿地为赵国效力。

然而好景不长。一日朝会上,有大臣纷纷夸赞廉颇前期战功。邯苏听后勃然大怒:“我以为廉颇乃战国英雄,现今看来不过如此!”当场撤销了廉颇的所有官职恩荣。

廉颇忍辱负重已久,终于愤而摔杯离席。邯苏下令在全国通缉他,廉颇别无选择,只得弃官逃亡,自此一去不复返。

流亡之初,廉颇想过投奔韩国或者燕国。但想到这些国家曾与赵国为敌,廉颇终究下不了决心。最终,他选择了前往魏国发展。

魏王原本打算重用廉颇,但见他已命悬一线,不复当年勇猛,也就渐渐疏远。廉颇终日沉浸酒色,所有战功荣耀一夕之间化为乌有。

在魏国待了数年,廉颇身体欠安,最终还是离开了这里。他渐渐意识到,一去不复返的故土,永远留在了记忆中。经历了种种打击之后,廉颇再无斗志,只求温饱度日。

晚年的他来到楚国,在一处山中小屋里寄居读书。身无长物,与世无争。偶尔村民来访,問及往事,廉颇一笑置之。他淡泊名利,行将就木之时唯有怀念故土和蔺相如知交。

结语

终老异乡的廉颇,与自刎殉国的蔺相如形成鲜明对比。但他们志同道合、宽厚仁义的性格,却是划时代的难得典范。虽然后半生多舛,但两人莫逆之交,值得后人缅怀追思。

曾几何时,两人为赵国出生入死,最终却难逃乱世厄运。人生多疑,亦多无常。我们怜惜英烈惨遭劫难,也期盼国泰民安的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精典-----完璧归赵与负荆请罪
怒发冲冠的故事
天天成语故事:完璧归赵
耳边历史(66)
完璧归赵
儿童剧——《完璧归赵》剧本【学识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