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汾城镇

历史沿革

汾城顾名思义,也就是汾河岸边的城邑。所谓“汾城”又名临汾城,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城邑,其旧址在今襄汾县南端与新绛县交界处的晋城村。《史记·秦本纪》中:“(秦昭襄王五十年)益发卒军汾城旁”即指此地。西汉因在此置临汾县,县域包括今新县和襄汾县南部。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分临汾县北境设泰平县,县治即今襄汾县古城镇北周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讳,改为太平县。唐贞观七年(633年),太平县移治敬德堡,即今汾城镇。
1914年1月,山西省在全面调整省内区划地名期间,鉴于当时全国已有3个太平县,所以决定启用太平县境内的古地名“汾城”,改名为汾城县。1954年,襄陵县(设于西汉,因晋襄公陵墓所在而得名)与汾城县合并后称襄汾县。同年10月14日,县人民政府驻地迁到史村,即今襄汾县城。千百年来,襄陵县和太平县沃野连属、经济富庶,人民勤劳敦厚、安居乐业,素以“金襄陵,银太平”并称于世。
1949年,为汾城县第一区。
1954年,分属襄汾县汾城、尉村、西李、膏腴、中黄、高家庄6乡。
1956年,分属汾城、膏腴2乡。
1961年,属汾城公社。
1984年2月,汾城公社改汾城镇。
2001年3月,贾岗乡并入汾城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汾城镇地处襄汾县西南部,东依西贾乡,南连赵康镇,西南临运城市新绛县,西靠乡宁县关王庙乡,北接古城镇,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约18千米。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49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2.6千米,行政区域总面积129.0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汾城镇地处姑射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分为山地、丘陵、平原等。主要山脉有吕梁山脉,汾城镇最高峰位于姑射山的堡圪塔,海拔1312米;最低点位于定兴沟,海拔483米。
水文
汾城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主要河道有三官峪1条,从西北至东南流经汾城镇尉、西中黄、北中黄等村,长3.5千米。

自然资源

汾城镇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铁、石膏、石灰岩等。
2011年末,汾城镇耕地面积10.4万亩,人均1.9亩。

行政区划

1961年,汾城公社辖北中黄、西中黄、南中黄、程公、张高、尉村、太常、北膏腴孝村、汾阳岭、定兴、良陌、东坡、汾城、李果、三公16生产大队。
1962年,汾城公社增设高家庄、西圪塔、单家庄、薛庄、东关5生产大队。
1963年,汾城公社增设南关、北关、南膏腴、大有4生产大队。
1972年,汾城公社增设长子头、阜育庄2生产大队,辖27生产大队。
1984年2月,汾城镇辖27村民委员会
2001年3月,汾城镇增设北贾岗、北贾坊、北西城、南西城、南贾坊、南贾岗、兴平、高庄、辛丰车口、峪口、吴兴庄12村民委员会,辖39村民委员会。[2]
2011年末,汾城镇辖尉村、三公、太常、西中黄、北中黄、南中黄、南膏腴、北膏腴、大有、北贾岗、北贾坊、北西城、南西城、峪口、南关、东坡、东关、西圪塔、汾阳岭、定兴、单家庄、阜育庄、高家庄、良陌、吴兴庄、南贾坊、南贾岗、兴平、高庄、辛丰、车口、张高、薛庄、城内、北关、李果、程公、长子头、孝村39个村民委员会。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汾城镇辖3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城内村。汾城镇区划详情
北关村
张高村
单家庄村
城内村
薛庄村
高家庄村
西中黄村
南中黄村
南高一村
南贾岗村
辛丰村
南贾坊村
程公村
南关村
尉村
大有村
北西城村
高庄村
/
东坡村
三公村
孝村
定兴村
南西城村
兴平村
/
襄汾县辖镇。县政府所在地。1961年设汾城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82.1平方公里,人口3.8万。临新路过境。辖西中黄村、南中黄村、程公村、李果村、张高、薛庄、尉村、三公村、太常村、北高一、南高一村、大有村、孝村、良陌、高家庄、汾阳岭、阜育村、定兴村、单家庄、南关、西圪塔、东坡、东关、城内、北关、长子头、北中黄27个村委会。主要工业产品有焦炭等,农产品以小麦,棉花为主,盛产苹果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43491
22027
21464
家庭户户数
10289
家庭户总人口(总)
43253
家庭户男
21896
家庭户女
21357
0-14岁(总)
12548
0-14岁男
6604
0-14岁女
5944
15-64岁(总)
28005
15-64岁男
14069
15-64岁女
13936
65岁及以上(总)
2938
65岁及以上男
1354
65岁及以上女
158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42722
2011年末,汾城镇辖区总人口54512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878人,城镇化率21.8%。总人口中,男性29436人,占54%;女性25076人,占46%。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54485人,占99.95%;有回、布依、土、蒙古、藏、土家、满7个少数民族,共27人,占0.05%。2011年,人口出生率9.52‰,人口死亡率3.96‰,人口自然增长率5.5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32.9人。
2017年末,汾城镇常住人口为56221人。
截至2018年末,汾城镇户籍人口为57675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汾城镇常住人口为45296人。[1]
新农村建设
硬化街巷25.8万平方米,2007年,又硬化农村街道32000平方米,新建支部活动阵地7个,安装调频广播20个,建甲级卫生所32个,科技服务站18个,便民店40个,老年活动中心12个,新建舞台2个,省级园林生态推进村4个,全镇新农村建设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高层次迈进。

经济

汾城是个农业大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里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又好又快的新时期。农业生产形成了以苹果、小麦、秋粮、小杂粮为主的四个支柱产业,工业发展从无到有,淘汰落后的五小企业,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效益逐年提高。林业、交通、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以及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多元化结构的新格局。
2011年,我镇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己任,强力实施“三镇”建设,克服工作头绪多、任务繁重、资金短缺等困难,化解矛盾,开创了各项工作的新局面。2011年,我镇在司法、信访、计生、文化、宣传、统战、妇联等多个方面,先后获得省、市、县各类表彰奖励十余项,在年初召开的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我镇再次迈进全县综合实力先进单位的行列,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隆重表彰。
农业
2011年,汾城镇农业总产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9.6%。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2011年,汾城镇生产粮食45833吨,其中小麦220007吨,玉米19665.5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作物、药材、蔬菜等。
2011年,汾城镇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600亩,产量400吨,其中花生220吨,油葵180吨;药材种植面积1000亩,产量500吨;蔬菜种植面积6800亩,产量16300吨,主要品种有番茄、黄瓜,其中番茄8000吨,黄瓜2000吨。
2011年,汾城镇生猪饲养量3000头,年末存栏15000头;羊饲养量12000只,年末存栏7000只;牛饲养量10头,年末存栏500头;兔饲养量46万只,年末存栏20.8万只;家禽饲养量48万羽,上市家禽11万羽。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兔、家禽为主。
2011年,汾城镇生产肉类1675吨,其中猪肉1125吨,牛肉65吨,羊肉75吨,兔肉300吨,鸡肉110吨;禽蛋38.6吨,鲜奶15吨;畜牧业总产值0.65亿元。
截至2011年末,汾城镇有林地面积1.62万亩,其中防护林1731亩,经济林1450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130万株,林木覆盖率31.66%,活立木蓄积量6.9万立方米。
2011年,汾城镇水果种植面积14000亩,产量25000吨,主要品种有苹果,产量17000吨。
2011年,汾城镇页大中型农业机械104台(辆)。
工业
2011年,汾城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工业增加值占全镇生产总值的57.1%。
2011年,汾城镇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职工110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商业
2011年末,汾城镇有商业网点113个,职工1974人。
2011年,汾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8亿元,比上年增长9.7%;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邮电业
2011年,汾城镇邮政业务收入5.1万元。
2011年,汾城镇电信业务收入1714万元。

文化

民间艺术
汾城镇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跑鼓车、抬阁、木版年画、米醋酿造技艺、面塑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尉村跑鼓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平面塑、三盛合米醋酿遣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交通

汾城镇有232省道、30省道过境。县乡级公路3条,总长26千米。
2011年末,汾城镇道路总长度28千米,道路铺装面积11.2万平方米。

社会

教育事业
汾城镇(1张)
2011年末,汾城镇有幼儿园19所,在园幼儿1821人,专任教师45人;小学11所,在校生2382人,专任教师15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480人专任教师6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99.97%;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2219人专任教师162人;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1所。
科技事业
2011年末,汾城镇有各类科技人才345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968人,经营管理人才183人,技能人才543人,农村实用人才1761人。
文化事业
2011年末,汾城镇各类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个,剧院1个,座位200个,年演出6场次,观众1200人次;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40个。文化行业从业人员526人。举办的文化节有鼓车文化节。
2011年末,汾城镇有中央、省、市、县等54个电视频道在本地落户,有线电视用户9266户,电视综合覆盖率73.1%。
体育事业
2011年末,汾城镇98%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5.5%。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汾城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3个,其中卫生院1所;病床144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64张。专业卫生人员113人,其中执业医师25人,执业助理医师18人,注册护士3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07人、执业(助理)医师0.78人、注册护士0.57人。2011年,汾城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747万人次住院手术634次,出院病人1821人次。
2011年,汾城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7.3%,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30.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
社会保障
2011年,汾城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6户,人数23人,支出7万元,比上年增长60%,月人均253.6元,比上年增长38%。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03户,人数933人,支出145.67万元,月人均129元,比上年增长0.73%;农村五保分散供养58人,支出16.3万元,比上年增长20%;农村医疗救助6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140人,共支出5.7万元,比上年增长3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32人,抚恤事业费支出84.92万元,比上年增长28%。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汾城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200千米,投递点340个,乡村通邮率100%;征订报纸1560份、期刊310册。2011年,汾城镇有固定电话用户4400户,移动电话用户26300户。
基础设施
  • 给排水
2011年末,汾城镇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13.5千米,生产能力980吨/日,生活用水1769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年人均生活用水14.9吨;排水管道3千米。
  • 供电
2011年末,汾城镇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80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13条,总长度860千米。综合电压合格率98%,供电可靠率96.0%。
园林绿化
2011年末,汾城镇园林绿化面积2.5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2公顷,绿化覆盖率36%。

现代农业新发展

现代农业建设实现新发展2011年,我镇按照建设四个万亩特色农业基地的战略目标,着力建设万亩优质苹果基地、万亩蔬菜基地、万亩干果经济林基地和万亩中药材基地。全年我镇共栽植核桃、花椒57万株、9000亩,发展大葱和三樱椒等露地蔬菜6000余亩,发展黄瓜和西红柿等大棚蔬菜2000余亩,建设苹果基地3个,面积达到1万亩,种植各种药材8000余亩,四个万亩特色农业基地的雏形初步形成。同时,围绕全县“一村一品”建设的要求,我镇完成了20个专业品牌示范村的申报工作,为全镇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农村建设树新貌

新农村建设呈现新特点2011年,我镇在继续抓好“张高——李果——西中黄”循环圈基础上,巩固延伸“程公——孝村——吴兴庄——良陌——高家庄——东坡”循环圈建设,重点建设推进了吴兴庄、良陌、高家庄、东坡四个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推进村的建设任务,建设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亮点村和文明村,全镇的新农村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呈现出特色明显、连片发展的特点。

民生建设新突破

民生建设工作实现新突破2011年,我镇坚持把民生建设这个根本牢牢抓在手上,围绕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八难”问题,结合“一事一议”和新“五个全覆盖”工程等惠民政策,加强和谐汾城建设。全年各村街巷硬化总长度达到了80公里、28万平方米,建成19个农家书屋、14个文体广场、13家农村便民连锁商店,收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288万余元,全镇2.63万人参加新农保。我镇共为大病、分娩和慢性病患者975人次,报销金额367万余元,为全镇90%以上的群众建立了健康档案,为4000余名参合农民进行了免费体检。2012年全镇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我镇完成了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任务,中考成绩明显优于往年。全镇打机井6眼,铺设管道1万余米,扩浇耕地面积8000余亩。我镇还完成了1万余吨爱心煤发放任务,为6408名60岁老年人发放养老金211万余元,为37户困难群众进行了危房改造,计生双服工作也取得了好的成绩。

社会管理新亮点

社会管理创新显示新亮点2011年,我镇按照“创新社会管理,发挥三个作用”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建设“和谐汾城”的主题,充分发挥说事室、智囊团、人才资源三个作用,在社会管理机制、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一年来,我镇各村说事室先后化解各类群众矛盾纠纷150余起。说事室真正成为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压器和助推器,成为和谐汾城建设的重要内容;各村都成立了智囊团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安全生产新局面

安全生产工作开创新局面2011年,我镇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先后开展了春节安全隐患大排查、各行业专项整治行动、打非专项行动、安全生产百日大会战等不间断、多方面的安全检查行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把企业安全紧紧抓在手上,防止了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我镇还进行了5次地毯式民爆排查行动,开展了食品安全、农村危房、农村宴席、夏收防火、校园安全等多方面的安全大检查,查出问题,责任到人,立整立改,根除隐患。去年,我镇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城乡环境新变化

城乡环境面貌发生新变化2011年,我镇把城乡环境清洁工程作为全镇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提高标准,提高要求,平时抓,抓平时,认真执行检查评比制度,督促各村落实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抓好日常保洁,抓好平时管理。同时,我镇加快环城绿色景观走廊建设步伐,下大力气统一了临夏线和府前街店面的牌匾300余块,保持了所有过境我镇的省、县道路周边的环境清洁,全镇营造了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人居环境。

历史古镇新步伐

历史文化名镇建设迈出新步伐2011年,我镇恢复成立了龙门书社,举办了半山书社书画展,通过建设百米古建筑群文化长廊、加强古建筑群的保护开发,启动《汾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编著和全省百镇建设的申报工作,配合完成了社稷庙和洪济桥的修复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全镇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通过开展春节文化系列活动和三月十六尉村跑鼓车节,发扬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生活,促进了全镇文化事业的繁荣。
发展状况
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891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35641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80元。农业方面,投资630余万元,对原贾岗井灌区和北中黄、三公等村的洪水渠进行了改造、清理和修缮;投资450万元,解决了车口、高庄、东坡等村的人畜饮水问题;林业方面,完成四旁植树45万株,绿化原贾岗路8公里。完成沿西山6个村嫁接皂荚30万株,单家庄、定兴沟片林500亩、5万株,三公、尉村、北贾岗核桃1500亩栽植任务,完成了1.5万亩荒山林权制度改革,完成了南中黄、北中黄生态村建设;畜牧业方面,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增长态势,全镇现有大牲畜500余头,猪2万3千余头,鸡47万余只,兔8万余只,各类养殖厂1523个,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养殖村8个,成立养殖合作社3个。

旅游

汾城的学前塔,北膏腴的大砖塔,太常九龙沟的普救寺塔,西圪瘩的金代大钟,北膏腴的北魏大钟,文庙的碑林……置身此间,使你穿越时空,品味古县城文化的浓厚积淀,县城西三华里的孝村,安睡着古代英雄李牧将军。这些,都充分说明太平古邑汾城是个旅游览胜的好地方。
2007年,汾城镇在原申报取得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基础上,经过努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申报成功,向社会亮示了名牌,展示了古镇雄风,为汾城今后的发展注入了不可估量的活力。
  • 汾城古建筑群
汾城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南汾城镇区内。存有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到清末的建筑遗构12处40余座。包括古城墙、县衙大堂、城隍庙、元代戏台、文庙、试院、书院、明伦堂、社稷庙、鼓楼、关帝庙、洪济桥、学前塔、魁星楼等及商铺7处,民居3座。建筑宏伟壮观,时代特征明显,是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被国家确定为“历史文化名镇”。
  • 西中黄春秋楼
西中黄春秋楼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汾城镇西中黄村。建于清道光戊戌年间(年),占地面积91.16平方米。楼高22.43米,分楼基、二楼、三楼三层。二楼砖碹窑洞,内塑关公坐像。门匾刻“威震华夏”,门左右墙壁嵌石刻对联:“精忠洵贯日;大义直参天”。三楼为木架结构,内塑关公卧像。楼正面悬匾“春秋楼”。楼顶盖琉璃瓦,四挑角下垂风铃。
  • 尉村戏台
尉村戏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北汾城镇尉村。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建,占地面积1389平方米。坐南朝北,戏台两侧有棚式耳房各一,耳房两侧分别为方形钟楼、鼓楼。戏台砖砌台基,面宽3间,进深4椽,单檐前歇山后硬山筒板瓦顶,五前廊式构架,后墙明间辟方形窗,两边间设圆形窗。

获得荣誉

2006年,汾城镇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镇政府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规划
新农村建设村镇建设发展规划
金沙县沙土镇统筹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
樟树市临江镇简介
撤村并点推进城镇化
思想工作汇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