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锦绣纹章——从内织染局到耕织图

▲    颐和园耕织图景区写意图


明永乐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的正月,永乐皇帝朱棣正式迁都北平,将南京的一众皇亲国戚、富商大贾一并迁到了新的都城之中。所有朝廷六部以及宫内官署全部一分为二,南北两京各组建了一套政府班底。在南京曾经隶属于官署八局之一的内织染局,自然也踏上了北境的土地。在《明会典》中详细记录了“两京织染”,隶属于工部,专司负责皇家所用衣料丝绸的织造,其中地处南京的内织染局又称“南局”。而地处北京的内织染局则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与皇家更为密切的衙署,为鼎鼎大名的内府二十四衙门之一。

除去南北两京织染局外,明朝还在全国各地设有官营织染局二十三处,这还不包括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六处织染局,最重要的丝织重镇有苏、杭、松、嘉、湖五地,可见大明王朝对于织造业的重视。随着明代中后期海禁的开启,丝织品与原材料大量出口欧洲及东南亚国家,给日渐孱弱的明王朝带来了大量的税收白银。

不过好景并不长,随着山海关门户大开,吴三桂降清,崇祯皇帝最终在景山上结束了大明王朝276年的统治,清军入关。

成长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统治者对于丝织品的热爱,丝毫不逊于在此之前的数百任帝王。清朝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整体织染格局,只是大范围的缩减了地方官营织染局的数量,从原来的二十几处变成了江南三织造。

皇位过度到清圣祖康熙时,清王朝也不过刚刚经历了十几年的动荡期,年幼亲政的皇帝认为明朝的灭亡在于暴政使农民没有饭吃,才揭竿而起,推翻了统治。因此从他即位之初,就制定了以农桑为国政之根本的一系列措施,其中便包括一本图册的绘制——御制《耕织图》。

▲    御制《耕织图》


“衣帛当思织女之寒,食粟当念农夫之苦。”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廿二,御制铜版耕织图正式面世。激动不已的皇帝亲自为这套艺术品写了序,并在其中表示之所以绘此画作,就是为了“以示子孙臣庶,俾知粒食维艰,授衣匪易。”只有知道耕织的不宜,才可以珍惜每一根丝线、每一粒粮食。

颐和园西北向,一片名为耕织图的景区,每日都要迎来数以万计的游客在此驻足。此处包括延赏斋、织染局、蚕神庙、耕织图石碑、水村居,以及耕织图长廊等多处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结合。缘何一幅图画竟成了一处园景呢?

乾隆十六年,即公元1751年,皇帝将内织染局“移万寿山之西,与稻田毗近,立石曰《耕织图》”。内织染局正式从景山后身的织染局胡同搬到了清漪园中,织染局的名字也由此改成了“耕织图”,就连织机上“织染局”三字也改用“耕织图”作为标示。在此之前内织染局织出的布机头上都有“织染局”三个字,可迁到耕织图后,生产的织品机头上就只见“耕织图”,不见“织染局”字样了。可见,“耕织图”到了乾隆十六年后就正是替代了曾经的“内织染局”。

尽管织染局的驻地从宫外搬到了皇家园林之内,但是仍然挡不住内织染局的日益衰落。明朝盛时南局有织机300台,北京织染局织机减半,仍有150之数。然从清朝初建织染局时,织机的张数就只有32台,乾隆十六年更是改为16台,道光二十三年织染局正式裁撤,织机之数几不可寻。工匠的数量更是断崖式骤降,曾经在南局服务于大明皇室的织工多达三千余名,数量之大,实属令人咂舌,单单为了宫中贵族穿衣这一项,就消耗了帝国三千名最优秀的工匠。康熙初年为内织染局设定工匠、杂役共825名,中途多次裁减,到乾隆十六年将织染局整体搬至清漪园耕织图时,已经仅剩几十名尚在为皇室服务的工匠。江南三织造承办了皇家几乎全部的衣料需求,即使是筹建耕织图时,也只是从三织造各挑选了8名挑花匠与织匠赴京。随着江南三织造的发展,内织染局逐渐从实际工作的衙署转变成了只附有象征意义的代表。

“柳金桃绮春风梦,蚕陌鳞塍耕织图”,当年,这座“墙外红桃才欲绽,岸傍绿柳已堪攀”的清漪园耕织图遍植桑树,周遭修建富有江南风情的水村居,河湖、稻田、蚕桑,生活于此的匠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将一根根比头发还细的丝线织成绚烂的锦绣纹章,古代中国的丝织技艺也正是通过他们,传承给了子孙后世。

作者: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赵芮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南三织造解析
丝绸工匠(30)周村有位国家级“大工匠”
苏州丝绸导游词
苏州、杭州丝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清代宫廷珐琅彩收藏 炫彩的釉料尽然是砒霜
织染局胡同29号王国维故居--王之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