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渊明东篱的菊花,风雅着千年的天空

文:王玉

那一年,陶渊明潇洒地写下了《归去来兮》解印辞官回归了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

这样的隐居到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那东篱下的菊花,却千百年来枝头抱香,沁人心脾,每到深秋,它便美成了秋日最有韵致的一抹风情,带着陶潜诗意的隐逸,在枝头、在案台,装饰着季季秋日的天空。

陶渊明赋予了菊花孤标傲世的隐者风范,他和他的菊花诗植入了中国文人的血脉里,代代相传。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东篱的菊花从此便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然风姿联系在了一起,千百年来,耐霜不凋、坚贞素雅的菊花馨香着文人墨客的笔端,风雅着一个季节的天空。

菊花,没有牡丹的华贵、没有梅花的孤寒,自有一番韵致独立秋风: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一枝独秀,冷香枝头,那样的傲骨天生,冷香悠悠,怎不令人心仪不已?

菊花在陶渊明笔下是隐逸的君子,在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眼中却豪气满怀,那冲天的香气弥漫了长安城,一如他气贯长虹的豪情。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还有一首菊花诗,也颇为传神:

《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是最爱菊花的,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与抱负赋予了迎风斗霜的菊花,于是这笔下的菊花也就有了别样的豪情。

年轻时的黄巢,和中国古代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期望着学而优则仕,但屡试不第。“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后来的黄巢还真是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一番事业,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赋予了菊花不一样的恢弘与气魄。

风流才子元稹,情诗写得缠绵悱恻,菊花诗更是占尽风流,也被后人广为传唱: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秋意渐浓,百花凋零,除了菊花,还有谁依然独立西风,抱香枝头?

四时花事,各有千秋。每个季节都有它的美好,春的娇艳、夏的盛放、秋的收敛,大自然以充满节奏与律动的花事,演绎着四季的变迁,带给了我们一帧帧美妙的画卷。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最喜欢的除了只恐夜深花睡去的海棠花之外,也就是这萧瑟秋风里傲然绽放的菊花了。

那淡泊坚韧的品格、那无畏严寒的傲骨,像极了他一生跌宕起伏但从未屈服的命运,即便凋谢零落,也还有残枝迎风傲霜,即便生活在沙漠里,也能让生命开出花来。

苏东坡就是以这样的旷达,把自己跌宕起伏的命运活成了一首诗,站立成了一帧最潇洒的背影,深深地影响着无数后来人。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把菊花写意成了一阙流传千载的《醉花阴》,岁岁秋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深秋的孤寂恰如思念夫君的心绪,相思憔悴人比黄花瘦,还有什么样的文字可以比得上这样的相思更令人彻骨地销魂呢?

才女眼中有四季,心中尽诗情,大自然平平常常的景致,也会被她们赋予无限的意象。只要心中有诗意,生活处处都有花的芬芳。

曹雪芹批阅十载,终成红楼,除了儿女情长、时代悲歌,曹公诗词的功力更令人敬佩不已。

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中,菊花走进了大观园,借助于十二衩的妙笔倾情绽放,每个人笔下的菊花诗与各自的气质都是那样的熨帖。

它在黛玉笔下是淸孤高洁,正如林妹妹“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林黛玉看到秋风中盛放的菊花,不由得想到了自己,谁又能够理解自己像素秋一样高洁的情怀呢?

这首诗在红楼梦中是林黛玉魁夺菊花诗的第一名。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一样开花,你为什么开得这么迟呢?孤标傲世又该与谁一起携手归隐呢?这世间,谁不是孤独的自己?林黛玉懂得菊花的淸孤,每个人其实也都在寻找另一个自己。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菊花花期比较长,一般会从初秋开到深秋,有的还会经冬不凋,它称不上娇艳,却质朴高贵,无论陋室瘠土、无论陌上案头,它都能开出一方冷艳的天地,坦然地绽放出生命最美的色彩。

菊花最早出现在诗词里,是在离骚中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先秦至魏晋,人们都把菊花视为一种高洁并可以食用的花草。

爱菊则是从陶潜开始的,陶渊明不满官场黑暗,仕途失意,索性辞官归隐了田园。

这份归隐,或许也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奈之举,仕途顺意,谁人会想归隐田园?不过也正因如此,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他在田园之中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也安顿了饱满的灵魂。

有时候,失去就是得到,得到亦是失去。

所谓仕途不幸诗家幸,文人特有的气质与性格,或许也不适合为官,但千古文人都崇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数人争的头破血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是古代知识分子最高的理想,所以科举应试之路,千百年来演绎了数不尽的离合悲欢。

陶渊明看透了现实,也真正懂得了自己,他决定放弃世俗的追逐,回归本心,让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让灵魂得到真正的舒展。

据说,陶渊明隐居之后,常在自己的院子里遍植菊花,劳作之余,赏菊饮酒,乐在其中,菊花也是从他以后被赋予了高风亮节、隐逸君子的形象。

千年之后,我们无法探知他的隐居生活是否真的像他诗中一样悠然自得,但不能否认,他为后人树立起了一座南山诗意归隐永恒的丰碑。

每到秋来,人们都会想起采菊东篱下的隐逸,想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

他留下了一卷卷带着墨香的田园诗集,千百年间,为后人构建了一方诗意盎然的天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析古诗词中菊花意象
菊花意象
古诗词意象|菊花
读懂菊花就读懂中华文化,朱元璋写菊花霸气,陶渊明写菊花隐逸
二十四节气花卉||菊花
【酒家*散文】菊花的联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