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聊聊两宋时期的弈棋之风

在宋代,宋太祖赵匡胤曾定下重文轻武的国策。因此,文人的地位空前高涨,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便是那时候的真实写照。正是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之下,伴随着理学的兴起,宗教势力的退潮,各式各样的市民文化开始出现并广泛传播。时人史尧弼曾在《策问》中评价道:“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由此可见,宋代文化之繁盛。

而两宋时期的弈棋之风,便是在这个时候兴起,并逐渐成为大众项目的。相比于隋唐五代时期,两宋的弈棋之风有着显著的发展,它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普遍参与棋类活动,二是棋类项目甚多,远远不止围棋和象棋两种。

弈棋之风盛行

之所以说两宋时期的弈棋之风兴盛,最主要的一块就体现在全民参与这一点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对这些棋类项目有着巨大的兴趣,并且有的人甚至还养成了钻研的习惯。据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吕留良在其所著的《象棋话》中的记载:“宋太祖落魄时,曾游华山,与希夷老人对弈象棋,太祖负于陈,遂于即帝位时罢免华山附近黎庶之征徭,以示不食前言,今犹有遗迹存,可证”,可见,对于下棋的喜爱,就连帝王都不可避免。

除了宋太祖赵匡胤外,宋代的皇帝对弈棋大多有所偏爱。在宫中,甚至延续了唐朝的棋待诏之职,以此来招揽普天之下善于下棋的人才,以供皇帝切磋和学习。这之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太宗赵光义,他通过与众多的围棋高手切磋后,很快便大幅度提升了弈棋水平,《宋朝时事类苑》称其为“棋品至第一”。他甚至还为了研究围棋的布局而费尽心思,据南宋笔记文作家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的记载,赵光义曾独创围棋三势:

太宗万几之暇,留心弈棋,自制三势。一曰对面千里势,二曰天鹅独飞势,三曰海底取明珠势。一时近臣,例以棋图颁赐。故王元之诗云:“太宗多材复多艺,万几余暇翻棋势。对面千里为第一,独飞天鹅为第二。第三海底取明珠,三阵堂堂皆御制。中使宣来赐近臣,天机秘密通鬼神。”

到了宋徽宗年间,弈棋之风更盛。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艺术家,他不仅诗画一绝,棋艺更是出神入化,比之宋太祖和宋太宗丝毫不落下风。为了研究棋谱,他常常彻夜不眠,在他的传播下,一时之间皇宫内外竟弈棋成风。这些都被记录在了由他自己所写的《宣和宫词》之中,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

三月风光触处奇,禁宫通夜足娱嬉。踏青鬬草皆余事,闲集朋侪静奕棋。

在皇帝的倡导之下,两宋时期的官僚士大夫们自然也纷纷迷上了弈棋。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等。北宋名臣张咏就曾在《答王观察书》一文中提到:“塞外清帖,公中事稀,日与虎侯侯杂戏为乐。五木未止,六博已作,投壶奕棋,排象旋子。”由此可见,弈棋的风气已经深入到了官僚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并与投壶等活动有着同等的地位。

除此以外,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宴会上,弈棋这项活动也往往被用来充当助兴之物。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中就有过这样的描述: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当然,除了皇帝和官僚士大夫以外,弈棋之风还流行于平民百姓之中。尤其是一些僧人和道士,因为他们的闲暇时间较多,所以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钻研棋理,而他们的棋艺自然也高人一等。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就曾在《夷坚志》中写过一个关于弈棋的故事:

南剑尤溪县浮流村民林五.十六樵于山.见二人对弈.倚担观之.旁有两鹤啄杨梅.堕二颗于地.弈者目林使拾之.俯取以食.遽失二人所在.林归即辟谷不食.不知其所终。

而一些上流阶层的世家大族之女因为生活富足,弈棋便成了她们闺阁之中,用于消愁解闷的娱乐手段。其中尤以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最为典型,她曾在仅有的几篇传世文章中提及弈棋之事,比如《打马图经序》中曾这样写道:“大小象棋、奕棋,又惟可容二人”,虽然她在文中吐槽了各类博戏,但其擅弈棋之事,却也可见一斑。

棋类项目众多

两宋时期弈棋之风盛行还体现在棋类项目的多样化上,这其中就有围棋,象棋,双陆棋以及弹棋等。

围棋在经过了隋唐两朝的的发展后,已经变得日趋成熟,且更具高雅气息。尤其到了宋代,人们不再一味的盲目对弈,而是开始对下棋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整理,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有北宋国手刘仲甫,围棋理论家张拟以及宋人李逸民。

刘仲甫在北宋哲宗,徽宗年间,独霸棋坛,所向披靡,堪称当时的围棋界天下第一。其官居翰林院棋待诏二十年,而长盛不衰。他一生著有多部围棋书籍,现存于世的仅剩《棋诀》一部。在这部《棋诀》中,他仅用了四篇的文字就精炼的概括出了实战中的各种变法,这变化包括布置,侵凌,用战,取舍四块:

棋者意同于用兵,故叙此四篇,粗合孙吴之法。古人所谓“怯敌则运计乘虚,沉谋默战于方寸之间,解难排纷于顷刻之际。动静迭居,莫测奇正。不以犹豫而害成功,不以小利而妨远略。”此非浅见謏闻者能议其仿佛耳。

而张拟则是宋仁宗年间的棋士,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写下了《棋经十三篇》。较之于刘仲甫的《棋诀》,他的《棋经十三篇》内容更加丰富,书中详细地评述了围棋的战略战术,是一部影响极其深远的著作。

至于两宋时期的象棋,其有过几次比较大的改革,这其中就包括司马光改革。我们都知道司马光曾主持编撰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可你是否能想到,其实他还是个象棋高手。不过,话又说回来,司马光这一次对象棋所做出的改革着实让人震惊。他自幼酷爱象棋,入朝为官后,因为觉得两人的对局太过单调,便想出了七人对战的模式,史称“七国象戏”。为此,他还特意撰写了《七国象戏》一书,该书虽然比较荒诞,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象棋专著。当然,由于该玩法规则复杂,始终未能流行起来。不过司马光对于象棋所作出的贡献,还是不能忽视的。

另一次比较大的改革则出自北宋文学家晁补之之手,其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另有外号“当代王摩诘”,可见其文学造诣之高。可是,他却做了一件不亚于司马光改革象棋之事,他提出了全新的象棋格局,据收集在《鸡肋集》中的一篇《广象戏》记载:

象戏,戏兵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而以“象戏”名之。余为儿时,无他弄,见设局布?为此戏者,纵横出奇,愕然莫测,以为小道可喜也。稍长,观诸家阵法,虽画地而守,规矩有截,而变化舒卷,出入无倪,其说亦可喜。暇时因求所谓象戏者,欲按之以消永日。盖局纵横路十一,棋三十二,为两军耳。意苦而狭也,尝试以局纵横十九,棋九十八广之,意少放焉”

可见,晁补之对象棋的样式进行了重新定义,所谓《广象棋》,棋子共九十八枚,棋盘纵横各十九道,没有河界,没有九宫,棋子的位置也和从前不同。这种奇怪的结构自然没有受到人们的欢迎,最终淹没在人海里。

除了围棋与象棋外,还有一种棋在宋代非常流行,那就是双陆棋。双陆棋并非宋人首创,但却在宋代很受欢迎,在当时的酒楼茶馆里多设有双陆棋盘,南宋钱币学家洪遵曾在其编撰的游艺书籍《谱双》中提到:

“双陆最近古,号雅戏。以传记考之,获四名,曰握槊、曰长行、曰婆罗塞戏、曰双陆,盖始于西竺,流行于曹魏,盛行于梁、陈、魏、齐、隋、唐之间。”

由此段记载来看,双陆应是舶来品。此外,按照洪遵的记载,宋代双陆棋的形制也非常多,包括平双陆,三梁双陆,七梁双陆,打间双陆,北双陆,佛双陆,广州双陆,大食双陆等。形制不同,玩法和称谓自然也有所区别。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李清照曾在《打马图经·打马赋》中言道:“打马爰兴,樗蒱遂废。实博奕之上流,乃闺房之雅戏”,此处的打马属于博戏的一种,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是民间对于双陆的别称,目前尚无定论。

结语

总的来说,两宋时期的弈棋之风,得益于当时宽松的文化氛围,以及自唐以来较为完整的传承,这才最终造就了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全民皆弈棋的盛状。并且,因为宋代的弈棋名家辈出,著书立说的也不在少数,这自然也为棋类项目的普及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参考资料:《宋史》,《夷坚志》,《鸡肋集》,《谱双》,《中国风俗通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学入门
中国象棋的发展史原来如此!
围棋由来
古代生活史——体育
每个人的花期不同,不必焦虑这盘棋是赢是输
中国古代棋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