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拒绝出版21次的畅销小说,看完久久不能平静

本周,我们将陪大家阅读的是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蝇王》。

2014,上海译文出版社

戈尔丁的作品常常是由别人的作品派生而来的,《蝇王》也是如此。

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便是脱胎于《珊瑚岛》,但他又在其中加入了自己对于人性的思考,使得作品富有独特的个人色彩。

今天我们将一起跟着戈尔丁去经历荒岛生活,看看《蝇王》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和人生感悟。

在开始《蝇王》的阅读之前,我们可以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 你是怎么看待人性之恶?
  • 人能否摆脱自身的兽性?
  • 身处荒岛,你会怎么生存下去?
  • 当活下来都成问题时,你会顾及道德吗?

这些关于人性,关于人生的命题,相信在完成本周的阅读后,你也许会有新的思考与认识。

威廉·戈尔丁,英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也是1983年诺贝尔文学的获得者。

戈尔丁在成名后也大量产出作品,如《继承人》、《品契·马丁》、《自由坠落》、《教堂尖塔》、《金子塔》、《看得见的黑暗》、《蝎神》等。

其中《过界仪式》获得当年英国最具声望的布克奖。

除了大量写小说外,戈尔丁也尝试写过剧本和评论等。

他在1955年成为皇家文学会成员,1961年辞去教职专事写作,同年还获得了牛津大学的硕士学位,1970年获得布莱顿市萨西克斯大学文学博士,1983年获得诺贝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这样评价他的作品,“因为他的小说用明晰的现实主义的叙述艺术和多样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

除此之外,他的作品还富含寓意,也广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征主义。

因此,他被西方评论家称为“寓言编撰家”,其作品也被称为是“神话”或“寓言”。

英国文学批判家伊文斯就称《蝇王》是关于恶的本性和文明的脆弱,这样一部哲学寓言式的小说。

就《蝇王》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等,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

纵观戈尔丁的作品,《蝇王》无疑是最重要,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

然而这样的一部作品,它的出版之路颇为坎坷,曾被二十一家出版社拒绝,直到一九五四年才得以出版,而这离作品完稿已过了二十年之久。

令人可喜的是,《蝇王》一出版,便广受好评。

英国小说家、批评家福斯特甚至把这部作品评为当年最佳小说。

英国评判家勃列却特当时就称戈尔丁是“我们近代作家中最有想象力、最有创造力者之一”。

尤其在六十年代,《蝇王》一跃成为大学校园里的畅销书,广受英美学生的喜欢。

现在,《蝇王》已经被列为“英国当代文学的典范”,成为英美大学文学课中的必读书之一。

听到这,你一定很好奇《蝇王》到底是一部什么内容的小说,它又为什么在西方引起如此的重视呢?让我们一起接着往下看。

《蝇王》的故事情节不复杂,它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生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

飞机在中途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飞机舱落到了一座珊瑚岛上。

起初,这群孩子齐心协力一起在岛上生活,后来由于害怕所谓的“野兽”,就分裂成两派,一派为兽性,一派为人性。

蝇王一词,出自希伯来语,即是苍蝇之王。

在《圣经》中,苍蝇被当做万恶之首,在英语中,苍蝇是粪便和污物之王,因此也是丑恶的同义词。

小说取此名,似乎预示着兽性战胜了人性,这群孩子害怕莫须有的野兽,其实真正的野兽是隐藏在人性中的兽性。

归根到底,孤岛上并没有什么怪物,是人本身把乐园变成了一座冰冷无情的屠宰场。

《蝇王》很好地体现了戈尔丁寓言式小说的风格,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

故事的发展是从拉尔夫和杰克这一基本矛盾出发的。金发的拉尔夫出身中产家庭,心地善良,有自己的主见,代表着一定程度的文明和理智。

与之相反,红发的杰克,个子瘦高,是教堂唱诗班的领唱,象征着野蛮和专制。

两人的矛盾在于,头头拉尔夫最关心的是怎样才能得救,所以他坚持要生一堆火,来作为求救信号。

此外,他还要求大家建房子躲避风雨,要大家讲卫生,到固定的地方解手。

这些想法和要求都代表着文明和传统的力量。

杰克却不以为然,他对于打野猪一事入了迷,其他事情一律不管不顾。

随着矛盾的深化,杰克渐渐得势,拉尔夫的追随者寥寥无几,连自己都差点被杰克的人杀死。

在矛盾冲突的过程,对野兽的恐惧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从全书来看,海中来的野兽,空中来的野兽其实都是一种渲染,作者无非是想借此对比突出真正的野兽是来自于人本身。

除去心中野兽,即是净土。

小说的结尾,拉尔夫感叹万分,他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坠落惨死而悲泣”。

事实上,拉尔夫和猪崽子也曾在雷雨时,参与杀害西蒙的狂舞,所以作者认为他们的童心也不在了。

不同于猪崽子的是,拉尔夫在故事的最后,终于认识到人性的黑暗,而猪崽子始终否认这一点。

所谓的人性黑暗,指的是嗜血和恐惧。

嗜血最先是从杰克开始,然后逐渐发展为他那帮猎手的共同特性。

恐惧是从害怕野兽开始发展,最终成为支配孩子行动的异己力量。

在这种力量的作用下,杰克一帮人把脸涂得五花八门。

在这些假面具的背后,他们摆脱了羞耻感和自我意识,并激发了体内的兽性。

这标志着猎手们已经可悲地退化为野蛮人。拉尔夫强烈地反对涂脸,实际上是在坚守着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

戈尔丁想通过这场文明与野蛮的决斗,来揭示作品的道德主题——人性之“恶”。

他认为,社会的缺陷是因为人的缺陷,而作为一名作家,他的使命是医治“人对自我本性的惊人无知”。

他的作品要使人正视“人自身的残暴和贪欲的可悲事实”。

戈尔丁将这些理念深深地融入在书中的各种人物身上,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人物进行全角度全方位的细节刻画,让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小说前半部分,以温暖的色调为主,后半部分急剧下降为冷色调。

除了色调的转变外,小说的结构也是一种简洁明快的风格,开篇就让人直接进入故事的场景,结尾的戛然而止又给人无穷的回味和反省的余地。

如果你问《蝇王》到底写了什么?

那是在荒岛上,当生存成为困难时,一场文明与野蛮的对决不可避免,你会选择坚守文明,还是把脸涂上颜料,抛弃羞耻感和自我意识,让心中的兽性把控你的头脑。

世间本无鬼,鬼自在人心中。

在明天的阅读中,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个考验人性的故事,去到荒芜人烟、世外桃源般的珊瑚岛上,看看困境下人性是如何被泯灭的。

看看拉尔夫、杰克、猪崽子这些鲜活的人物,去感受野蛮与文明的角逐,聆听一曲人性的悲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威廉·戈尔丁《蝇王》:现代文明就是一座充满虚伪和暴力的荒岛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孩子们何以自相残杀?
《蝇王》人性与兽性的角力:世上最恐怖的不是灾难,而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兽性
zt:戈尔丁《蝇王》来自搜狐博客 > 末代文人
为何诺贝尔文学奖 给了这个邪恶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