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人穿衣的里里外外丨他山之石

研习君语

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



“衣食住行”,这四个字,可以说是概括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千年的文明史带来的,是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居住文化。

原始社会至今,家具与服饰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家具文化与服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服饰,亦深深融入家具文化中。

深衣与胡服

东土与西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碰撞与交流,都是服饰文化与家具文化发展中的强大推力。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人们都是席地而坐的,当时的家具形制也适应这种生活方式,为矮型家具。

而在服饰上,“褒衣博带”的深衣是当时中原地区最为普遍的服装形制。

着衣女俑 湖北荆门马山1号楚墓出土

战国晚期 《人物龙凤帛画》

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的基本服装形制,深衣也是在此时最为流行。

深衣,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袍,上狭而下广

当人们席地而坐时,采用在宽大的坐具上,跪坐或者跽坐的方式;而深衣可以有效遮住身体各部分,适应当时的生活方式,亦符合当时的礼教。

不过,跪坐舒服么?看看孟子当年发的牢骚——“腓(腿肚子)痛、足痹、转筋”,就知道了。

战国木床 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墓出土

秦汉时期,袍服大袖与曲裾深衣依旧占据了多数,而且袖子宽到了什么程度?

一个词儿“张袂成阴”,就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穿的衣物到底有多么宽大,能配套的也就是塌与席,这类低矮但是宽大的家具了。

东汉 画像石

同时在装饰上,“秦黑汉赤”,秦代尚黑,汉代则以“火德”得天下。除了秦汉帝王运用玄赤二色以显尊荣外,当时的家具装饰的典型手法也是黑地红绘。

而且秦汉时人盛行求仙,尤其是贵族们都渴望得道成仙,因此,在服饰和家具装饰上大量采用线条舒卷起伏的云纹。

西汉 黑地朱绘云纹漆碗

河南侯古堆一号墓 漆木俎

漆木俎 战国中晚期

至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与民族融合下逐渐出现的胡服胡床,则是另一番境遇。

与深衣相比,衣长仅及膝的胡服,并不适合当时跪坐的起居方式,但是胡服因其短打的特征,却十分适应野外打猎的生活方式

最先感受到胡服好处的,自然就是“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

与胡服需求相对应的,就是“胡床”。作为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胡床”长得和小马扎、小板凳类似,两边腿可合起来,便于在行军打猎时使用。

《北齐校书图》中的折叠凳——胡床

魏晋名士们放诞不羁的风尚,也让他们开始藐视传统礼法上的正襟危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坐姿,随之出现了隐囊这样的软性靠垫。

佛教里的忍冬纹、莲花纹与圣树等纹样也广泛的用在了家具与服饰上。

宽袖与窄袖

到了盛唐,画风一变。

阎立本的《步辇图》画中唐太宗盘腿坐可以看出来唐代大多数人可能还是席地而坐

强盛国力使得丰满起来的不仅是女性的体型,更有女性的衣裙。豪华奢靡的社会风尚,使得衣服的占地面积比汉朝更为夸张。

初唐,永泰公主墓前室壁画

唐代 周昉 簪花仕女图

唐代女性们前期穿的小袖短襦和曳地长裙,到后来竟然发展到衣袖大过4尺(约133cm),长裙拖地了四五寸(约15cm)。

这一点,在深受盛唐影响的日本文化中还能找到影子。

和服里的十二单衣与他们仍旧保留的榻榻米为中心的、低矮家具式的起居方式, 依旧互相应和。

周昉《内人双陆图卷》 北宋摹本 双层双陆局

此时家具大多宽大厚重,博大稳定,比如独具风格的月牙凳,其浑圆丰满的造型和富丽华美的装饰,与唐代贵族妇人们的体态更是协调一致。

周昉《调婴图卷》仕女所坐大方床

自隋唐以后,生活方式由席地而坐转变为垂足而坐,家具形制由低矮型转为渐高,到了宋代进而发展为高型家具。

家具提供给人们服饰盛装的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割,相对来说是变小了的,这促成了两侧开裾不缝合的缺骻袍的出现。

《砖刻厨娘图》

再加上受到当时“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与家具一样,都是崇尚简约,色彩追求素雅,风格清新雅致。

宋代 赵佶《听琴图》中的君臣三人都是垂足而坐

男子服装多承袭唐代,但是也是逐渐收敛的,常服主要有袍、衫、直裰等,袖子也分为了广身长袖与紧身窄袖。

宋 何充《摹卢媚娘像》

宋代的女性服饰上衣有襦、袄、衫、褙子、半臂等,下裳以裙为主,与唐代相比,服装整体缩小。

像宋代《蕉荫击球图》中身材苗条瘦长的贵妇,身穿直领、对襟、直线型腰身的褙子,十分贴身。

宋代的家具则呈现了同样轻简秀直的风格,像这幅图中的桌案,就是梁柱式框架结构,不赘加装装饰,格外的简约、工整、文雅、清秀

到了明代,由于社会普遍开始使用谐音、比拟象征等手法来创造出富有吉祥寓意的纹样,这些纹样也同样运用在了家具与服饰上,如麒麟、龙凤等纹样更是有等级之分。

明 黄花梨透雕靠背圈椅

清代为满族政权,服饰与家具上均有明显的满族特色。服饰上为大襟左衽,圆领、系纽扣、开叉、紧身窄袖,像马蹄袖就是由猎装演变而来。

颜色上,则更是与明代迥异,“后宫尽是黑衣女”。

和电视剧上演的不一样,清朝后宫的嫔妃们穿的根本就不那么花团锦簇、争奇斗艳,反而是一水儿的“青蓝黑”,不管奢俭都这样。

而这种“崇黑”的风气,不仅是在服饰上,家具上也是这样。

清代极重紫檀,时至清中期,清廷中实际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无论哪级官吏,只要见到紫檀木,不论其归属绝不放过,悉数买下送交皇宫或各地皇家工场,这在《造办处活计档》和宫中进单中均有记载。

清康熙 紫檀高束腰雕螭龙纹大画桌

除了材质上的偏好外,清式家具在继承了明代构造传统手法之外,风格大变,展现出游牧民族特有的审美喜好。

比如清代独有的鹿角椅,这种粗犷风格在前代家具上是见不到的。

头上戴官帽儿

交椅与官帽椅,毫无疑问,就是最典型的将服饰元素纳入家具设计的的经典案例。

戴直脚幞头的皇帝(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宋代的时候,就有官员戴幞头,庶民戴巾,文人戴的头巾被称为儒巾,其中东坡巾就是很有名的一种。

官帽是平翅乌纱帽,发展到明朝则为展翅漆纱,帽翅长达一尺二寸;明代官帽大致沿袭宋元官帽,虽稍有不同。

为了防止幞巾的掉落,在交椅搭脑处设置了带荷叶形的托首构件。

明 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一对

而官帽椅,在承袭搭脑这一构件的同时,由于是因为它扶搭脑两端均出头,靠背甚高,整体造型如缺翅乌纱帽而得名。

有裆与无裆

前面提到,周朝先秦时期,大家都是裹着一身又长又宽的袍子作衣服,没必要穿啥内裤,与之相搭配的也就是袴(kù )。

套上两根裤管,然后用两根带子系在腰间,和孩童们小时候穿的开裆裤没啥大区别,前后都不遮蔽。

因此,叉开腿坐是万万不成的,老老实实的跪坐才是合乎礼法的。

但当时已有了“三角裤”的雏形叫做犊鼻裈(kūn),穿着犊鼻裈干活方便。

尤其是底层的劳动人民,在下地干活儿搬东西做苦力时穿长袍根本不现实,因此才选择了光着身子穿个犊鼻裈,不妨碍干活儿也节省布料。

只有到魏晋唐代,骑马方式与高足家具逐渐盛行,穿上有裆的裤衩已经成为贵族平民们统一的刚需之后,正儿八经遮挡严实的裤才得以出现。

南宋画师梁楷的《蚕织图卷》

到了宋代,大家广泛使用太师椅、椅子、凳子、梳妆台等高足家具后,过去坐席坐榻也完全变成了垂足而坐,出门则由乘马、乘轿发展到乘牛车、独轮车、串车、太平车、平头车,轿子也由大轿发展到不垂帘幕的小轿。

南宋画师梁楷的《蚕织图卷》

商品经济使得宋人们的生活的节奏比已往更快了,就连一些女性也可以单纯着有裆裤而不系裙了。

衣饰之外

当服饰的形制发生变化时,家具也随之改变,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衣架。

清乾隆·黄花梨龙纹中牌子大衣架

中国传统服饰主要是上衣下裳的宽袍大袖,因此决定了我国传统衣架为搭衣服而不是挂衣服,还且还常被古人用来搭被褥。

因此,衣架中部多加一横梁,使其稳固,为了防止衣物滑落,衣架的两端翘起,并常常以蕉叶纹或者云头纹装饰。

清 紫檀透雕螭龙捧寿衣架

民国随着西服的传入,我国开始出现挂衣服一说,衣架的形制也随之个改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紫檀架类家具鉴赏
中国古代家具简史
唐代服饰及制度
中国古典家具的发展史(概述)
[转载]明清家具(坐具篇)
古家具:官帽椅形制浅析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