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晴峦萧寺图》:从不平则鸣到闲和宁静,朦胧画意时代的序章

前言:

一幅绘画怎样看起来富有诗意?不同时期的绘画会带给我们不同的答案。

潇湘八景曾经风靡一时,米氏云山也曾让无数画家为之折服。在12世纪初,一幅烟霭朦胧的远景山水被认为是十分具有诗意的,甚至可以说'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在宋代的山水画中,若要使一幅画具有诗意,决不能处处显山露水,让人一览无余。反之,一定要用暧昧的淡墨渲染出水云烟霭,让人不得窥见背后的风景。

这其实也是潇湘八景、米氏云山风靡一时的原因。即使画家只会勾勒出'水云烟霭','潇湘夜雨'、'掩霭惨淡之状'也常常不可名状。然而,此种类型绘画的效颦者纷纷,不过其中大多为'庸工',以此出名者不多。这一现象的背后,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一'萧条淡泊'类型的绘画在宋代可以流行起来?这一类型绘画背后具有怎样的时代意义呢?

朦胧画意时代

01、'乱山藏古寺':《晴峦萧寺图》背后之'新意'

在12世纪的宋徽宗时代,画院考核中就出现了'乱山藏古寺'这样的题目。参试者大多以塔尖或者鸱尾来表示暗藏于山间的 '古寺',有的甚至还画出了佛殿。这些在考官看来都缺乏'新意',落入俗套。不过很明显,这一类型的画作风格也是带有朦胧气质的,水云烟霭之状弥漫于绘画之中。

许道宁 《秋山萧寺图》

以'乱山藏古寺'为主题的绘画在北宋时期已经十分流行,比如当时山水画大类下的一个流行题材——'萧寺图'。北宋《宣和画谱》著录的皇家收藏中就有二十多件这个题材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出名画家的作品。如今,在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收藏有许道宁的一件《秋山萧寺图》:在山间萧疏寒树的掩映之下,一塔一亭的轮廓线仅依稀可辨,隐约暗示着山林之间坐落着一个寺院。画面依旧延续着骚体悲秋的传统,就像宋玉在《九辨》中的那篇赋一样,开创了寒士潦倒穷途的悲秋范式,木叶凋零的秋天最与寒士潦倒、失落的遭心境相称。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粟兮,若在远行。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沉寥兮,天高而气清;

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懵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怆怩愤兮,去故而就新;

坎廪兮,贫土失职而志不平;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调怅兮,而私自怜。

……

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

目前很难说'萧寺图'滥觞于何时,在北宋中前期流行的画工口诀中便已经有提到:'古寺萧条,掩映松林佛塔'。白居易的诗篇中便已经出现'古寺萧条'的习语,'衡门寂寞朝寻我,古寺萧条墓访君'。大中八年(854年)进士刘沧也留下了'古寺萧条偶宿期,更深霜压竹枝低'的名句。

现今传为李成的《晴峦萧寺图》可能创作于11世纪中期,这是一件萧条淡薄的典型之作。在画面中,凋零殆尽的树木零星地点缀在平远延伸的荒芜之地。画面整体的形象与大片的留白可以'淡泊'视之,'平淡'的意绪弥漫于画卷。画面的总体效果是以强烈的戏剧性对比凸显萧条与闲和两种意趣的强烈反差。巧妙地经营位置,先以寒林动情,终以闲和平静来平息萧瑟秋意带来的情绪躁动。这种画面是具有开创性'新意'的,对于后世绘画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

(传)李成 《晴峦萧寺图》

02、谁是背后画意的推动者?原来是他

'萧条淡泊'的风格趣味是欧阳修主要推动的,他同时标举'萧条淡泊'与'闲和宁静'。《晴峦萧寺图》的创作年代接近于欧阳修《画鉴》的写作时代,但是我们如今无法确认谁先谁后。欧阳修通过娴熟的文字,将他那一时代对于画意的时代想象和企求表达了出来。欧阳修所言传的是北宋中期文人群体所共享的审美学和文化上的旨趣,而画家则敏感地把握住了世人心态和时风律动,将其诉诸于画面之中。欧阳修对于此类型的绘画有过评价:

'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査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欧阳修画像

至于,关于《晴峦萧寺图》画中的'佛塔',是一个宽敞的八角木塔。北宋文人在精神层面上虽喜禅悦,但耗资费财的佛塔在北宋文人士大夫的伦理世界里很难有立锥之地。虽然佛塔是佛寺中最引人注目的标志性建筑,但它造价最为昂贵。建塔所费的大笔财政支出经常会遭来宋儒文臣的愤怒。北宋国都开封的开宝寺塔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这座佛塔坐落于内城外的东北角,是开封最显眼的地标,于公元989年由太宗敕建。

《晴峦萧寺图》局部

据说在1013年塔身曾经放出金光,因此获得了皇家大量的赏赐,并成为皇室和国家的典礼台。然而这个宏伟壮丽的建筑成了儒家士大夫的眼中钉。一位文臣曾毫不客气地对皇帝说道,虽然大家都称颂这座佛塔金碧辉煌,可是在他看来,上面涂满了民脂民膏和人间血汗。104年一道闪电击中开宝塔,并将它烧为灰烬。仁宗重修开宝塔的提议遭到了群臣的竭力反对,理由是花费甚巨,并且要动用大量的人力。欧阳修是最激烈的反对者之一,并提出这场火灾是对这种靡费建筑的天遣。最后仁宗力排众议,还是重建了该塔。在反对无效之后,欧阳修就不再提重修后的开宝塔了,他的文集中我们从此再也找不到有关它的只言片语。不独欧阳修如此,同时的文人士大夫也对它表示出明确的排斥,以至于北宋时期关于开宝塔的吟咏在这段时期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空档。

总之而言,文人在画意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由于时局造成的,因为这类画在北宋流行,并非是世事凄苦所致。相反,朝廷上下取士制度优礼文人,以文词进,使得时风日趋文雅,人皆留意斯文。

'为文者,喜为穷人之辞……无忧而为忧者之辞'

'深于诗者,尽欲慕骚人清悲怨感以主其格'

'非穷途而悲,非乱世而怨,华车有寒苦之述'

'富贵之时,所作皆凄楚愁怨'

画工为了生存立足,自然要迎合时尚。唐以来,山水盛行青绿,求的是富贵气象。人宋后,既然富人官宦文人都喜为穷人之词,竞相作'悲愁凄婉郁塞无聊者之言',那图绘枯木寒林不仅没有什么不吉,反而投世人所好,应市面的需要。于是悲愁凄婉的'寒林图'大行其道,一反唐代以降的青绿山水所传达的富贵温柔,穷途悲秋与寒苦之述充溢于绢素之间。李成这种样式的'寒林图'在北宋也流行开来,就像《宣和画谱》中记载的图绘形式:

'故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云雾之状,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

03、一种时代旨趣,两种媒介表达

'萧条悲秋'的这种时代旨趣,无论在文学领域,还是绘画领域都是共通的,只不过是两种媒介方式的表达。欧阳修这类的文人运用文字,而像许道宁、李成这样的画师们则运用图像,文人与画师同处于一种文化氛围。文字与图像都不约而同地传达出了某一类似的画意,即对于特定时代的想象和企求。这一类型绘画所显示出来的朦胧画意,也拉开了一种画风时代的序章。这一朦胧诗意的画面,完美地呈现于《晴峦萧寺图》之中。仿若,一动一静的山水楼阁形象在绢素上展示出了一段由动趋静的心路历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发 现 | 寻寺
萧条淡泊,此难画之境。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趣远之心难形!
元 赵孟頫-行书欧阳修秋声赋
清代 梅清作品欣赏 (九)
清隽雅逸
【知行精选】秋天的悲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