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吃货的季节-莜面

​我不在享受美食

就是在去拍摄美食的路上

——美食“记录者”

作者 | 门徒乌日勒

来源 | 文化广记

要领略制作莜面的原始工艺,

必须回到最接近自然的地方。盛夏,雨水充沛,内蒙古进入最湿润的季节,爷爷垒好了土灶,搭上炒锅,这是制作莜面的工具。

制作莜面的主料,是莜麦碾成的粉,当莜麦收割下来,拉到场上脱粒,脱下来的籽粒自然是生的,不能吃。这就是“一生”。要将莜麦磨成粉,须先将麦粒炒熟。支一口大铁锅,将脱好的莜麦倒入锅内,下架文火,用锅铲徐徐翻动。等到莜麦粒炒到黄熟微焦,飘出香味,这就成了“一熟”。

你准备好了吗?

NO.1

empha-sis

乌兰察布,地处阴山南廘,古老的风俗,顽强地留存,今天是爷爷的生日,向春一家已经忙乎了好几宿,水烧开,将炒熟的莜麦粒磨成面,这就又成了生的了这就是“二生”。

莜面粉从外观上看,除了颜色略暗外,和普通小麦磨成的面粉没什么大区别。 当地老乡家习惯用木制的面柜贮藏面粉。这种面柜外漆大红漆,放在屋子里十分抢眼。

北方人家陈设简单,屋里一大半是炕,所以面柜就是最主要的家具,家境的好坏,从面柜的大小和光鲜程度一眼可看出。

莜面粉在吃的时候,要先和成面,而最特别的是,和面得用开水(当地人叫滚水)。舀适量的莜面粉在面盆里,兑上一半的滚水,就可以和面了。由于是开水和面,所以这就成了“二熟”。和好的面,要趁热制成莜面制品上笼屉去蒸。

莜面制品形式多种多样,最省力偷懒的,是用一个木制的压榨机,将面团挤压成许多条面条,

这叫做“压饸饹”;讲究传统一点的,用手将莜面团在案板上搓成细细的面条,称之为“莜面鱼鱼”。这种鱼鱼,一般人一次只能用手搓一根,而最能干的主妇能两手同时操作,且一手能搓两三根鱼鱼。最常见的制作方法是做“莜面窝窝”:捏一小团莜面,在一块巴掌大,象搓衣板那样斜搁着的上釉陶板上用右手这么一推,左手拈起一揭,掀起一片薄薄的莜面片,然后就势在手指上绕成筒状,竖着立在笼屉的纱布上。许许多多这样的圆筒一个挨一个立在一起,就形成状似蜂窝的莜面窝窝了。

NO.2

empha-sis

不管是饸饹,鱼鱼还是窝窝,又成了生的了(三生)。莜面的快速成形,蒸汽弥散,空气中浸润着朴素的甜香,那是谷物特有的气息,火力至关重要,接下来就是添水加柴,烧火猛蒸。有60多年经验的奶奶手艺最棒,火候全靠她拿捏。刚出锅的莜面又劲道又香这自然成了(三熟),彻底放凉,就会慢慢变韧。

NO.3

empha-sis

今天,从三生三熟,到家常小菜,莜面几乎可以包裹一切,并且多寡随意,但对地道的内蒙人来说,最适合用烩菜和凉汤来调着吃,凉汤里还要加些葱花和芫荽,内蒙人最看重质地和口感,莜面入口回甘,但对人的食量是一个挑战。当地人有种说法莜面吃个半饱,喝点开水正好。

从汉武帝攻打匈奴,卫青在河套地区播下的第一颗种子。和名叫“袁焕”得到制作方法和莜面的各种吃法的静乐人。从此莜面窝窝成为静乐人的待客饭。后静乐人看见这种窝窝象存放东西的直筒“栳栳”,故将窝窝改称为“栲栳栳”。

NO.4

empha-sis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替,袁焕的子子孙孙为躲避战争一大部分迁徙到了大同的天镇,随后又迁到了张家口的张北县,日久这种民间美食传遍了山西、陕西、内蒙、河北等地,成为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现如今袁焕的第二十二代传人袁博已定居在张北县二泉井村,还保存着“莜麦”传统的加工,制作方法。是属于全人类的“民间文化”。来自唐朝的“味道”。

莜面的演化一路精彩,延绵在内蒙古由东北到西北8000里边防线,内蒙古最北的呼伦贝尔到西北的阿拉善,从张北到山西。坠碾提拉。从形态到内容,从神到形,莜面的变化千姿百态,这看似食物们的旅行,追根溯源,其演变终究离不开人类的流动和迁徙。

本期编辑:门徒乌日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吃了三十面莜面今天才发现莜面的秘密
商都的遐想(六十)话说莜麦(三)
50碗形形色色的陕西面让你一次吃个够(二)[美味自编,附制作方法]
在山西只有贵客过节才能吃,莜面栲姥姥
莜麦窝窝
莜面 的做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