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在流放途中遇赦,写下一首隐喻深刻的诗,给后人留下宝贵财富

原创作品

佼佼大唐,无限风光。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涌现了无数的优秀诗人。

然而,有这么一位诗人,他生性豪放,诗风清新脱俗,不拘一格,富有浪漫主义情调。他既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不羁,也有“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的惆怅;既有“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深沉,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叹;既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忧郁,更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雄壮。

他就是被后世人称为“诗仙”的李白。

李白是中国诗词界仅次于屈原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写下了千余首诗。

在这千余首诗当中,有一首诗是他在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在白帝城写下的,这首诗就是《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顾名思义就是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的意思。

李白这首诗是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遇到皇帝大赦的时候写下的。

李白作为一个举世大文豪,为什么要被流放呢,他得罪了谁?

这就要先从唐肃宗李亨与永王李璘的权力斗争说起,也就是晚唐历史上有名的永王叛乱。

永王为什么要发动叛乱

永王李璘原名叫李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六个儿子。

皇帝的儿子之所以多,是因为媳妇多,在同房的时候还不用采取避孕措施,更不用计划生育,所以,儿子自然就多了。

作为皇帝的儿子,每一个人都有登上皇位做皇帝的机会。

那么,对于谁当皇帝的问题,儿子们肯定都认为自己是最合适的,清代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就是一个最现实的印证。

既然是这样,那么,永王李璘作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发动叛乱的直接动机,自然是为了自己能够做皇帝。

要说这永王李璘,也是个苦命的孩子。

他出生没多久,母亲就离他而去。

虽然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但是李璘却不一样,因为他生在帝王家,别说没有妈,就算有妈,也轮不到妈妈养活。因为帝王家的儿子出生后,都是有奶妈喂养。

李璘从小没妈,但却生活的很好。

因为,他同父异母的哥哥李亨充当了当妈的角色,承担了抚养他的义务,把他当做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

李璘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

随着李璘年龄的不断增长,李亨发现,李璘这家伙聪明无比,无论是什么东西教一遍就会,简直就是个神童。

唯一不能让人感到满意的是李璘的相貌,这家伙聪明是聪明,却生的奇丑无比,也不知道唐玄宗李隆基临幸李璘他妈的时候,用得什么姿势,居然造出了这么个丑八怪,俨然成了一个歪瓜裂枣。

虽然李璘长得奇丑无比,但李亨并不嫌弃他。在李亨的帮助下,还被加封为永王,这个时候,名字才改为李璘。

这个时候的李璘,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帝王子弟,虽然是丑了点,但人却不坏,而且还忒聪明,谁也看不出他有造反叛乱的苗头。

世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男人不出轨,是因为诱惑的程度不够,女人不出轨,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

这番话的潜在意思就是说,如果给男人诱惑到了一定的程度,男人就有可能出轨,如果给女人背叛的筹码足够,女人就有可能出轨了。

按照这个逻辑推理,李璘没有表现出叛乱的苗头,是因为没有的诱惑,或者说,叛乱的筹码还不够。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天宝十四年安禄山的一场反叛,给李璘发动叛乱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安禄山是胡人,他造反之后,唐玄宗李隆基出逃,到了蜀川,李璘当时跟着李隆基一起逃亡。

一个月之后,李亨在灵武城登基为帝,是为唐肃宗,并把逃往蜀地的唐玄宗李隆基奉为太上皇。

唐玄宗李隆基得知之后,气不打一处来。老子还没死,你就敢登基,说好听点你这叫保江山社稷,说不好听的,你他么这叫谋反篡位。

虽然这个时候的李隆基不同意李亨继位为皇帝,不过,介于当时的情况,唐玄宗李隆基也只能默许。

为了不让大唐的权力落入他人之手,唐玄宗李隆基就下令,让自己所有的儿子担任大唐国土下所有地方的节度使。

当时这个决策遭到了高适的强烈反对,高适认为,这样做容易造成藩镇割据,加速唐王朝的毁灭。

但是,唐玄宗李隆基根本听不进去,他执意要按照他的要求来。

永王李璘作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被敕令担任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坐镇江陵。

如果说安禄山造反给了永王李璘发动叛乱的机遇,那么,唐玄宗李隆基敕令自己的儿子担任节度使,就是一个典型的导火索。

因为在古代,发动叛乱首先得有兵,还得有钱,没有钱,鬼才给你卖命。

永王李璘担任四道节度使,又坐镇江陵,可以说是占尽了富庶之地。

江陵就是现在的湖北荆州,哪里位于长江流域,是非常富庶的地方,这样,就给李璘造反提供了足够的补给供应。

在李璘前往江陵任节度使的途中,他一路上招兵买马,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随意给身边的安排官职,队伍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挂着关衔。

从这里开始,李璘就具备了发动叛乱的能力了。

但真正让李璘萌发造反之心的,应该是唐肃宗在没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应允下,擅自登基为帝的时候开始的。

这就跟清代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是一样的,康熙并没有明确宣布继承大统的人是谁,所以,只要是皇帝的儿子,就都有机会,都有可能。

现在,你李亨没有老爹的指示,擅自称帝,谁能服气?

心中不服,自然就有想法。

凭什么你能做皇帝,老子就不能呢。

现在,老子要把他抢回来。

于是,李璘便开始招兵买马,一时间聚集了一批人,李璘借着这股力量,打算跟李亨争夺皇位。

由于李璘招募了很多人,日常开销又大,加上他从小长在皇宫中,根本不知道柴米贵,钱粮耗费之巨,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统领四道节度使的李璘觉得这样的日子实在很好,打算占据金陵,与老哥李亨分庭抗礼。

当唐肃宗李亨知道此事后,就下诏书,让李璘去蜀地见唐玄宗李隆基,但李璘根本不听。

爱谁谁,老子不去。老子不但不去,还要发兵攻打你。

原本在李璘手下的高适、李砚觉得苗头不对,立即借机奔赴唐肃宗李亨,陈说情况。

高适和李砚是绝顶聪明之人,他们看得出永王李璘成不了气候,赶紧离开李璘,这样的人都是官场的人精。

而这个时候,我们的大诗仙李白仍旧在李璘的幕府中,他没有那么强的政治敏锐性,他看不出李璘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仍旧跟着李璘鞍前马后。

李璘发动叛乱后,很短的时间就被剿灭。

李璘被皇甫先在平息叛乱中诛杀。

在这场叛乱中,由于李白是李璘的幕僚,大致相当于秘书或谋士一类的人,因此受到牵连,罪行却不是很大,最终被判流放到夜郎这个地方。

由于李璘是唐肃宗李亨一手抚养长大的,李璘叛乱被杀。

他尤为悲伤,虽然李璘叛乱死去,但唐肃宗李亨并没有迁怒李璘的儿子,而是给他们高官厚禄,让他们衣食无忧。

永王叛乱说到底就是一场政治斗争,因叛乱受到牵连的人,被杀的杀,流放的流放,但途中流放的人被赦免,李白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流放夜郎的途中白帝城这个地方遇赦。

李白被赦免之后,心中非常高兴,诗兴大发,就在白帝城写下了这首《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表达了什么含义

李白被流放的地方叫夜郎,夜郎大约就是现在的贵州省。

在唐代,夜郎是一个不毛之地,可以用鸟不拉屎、鸡不下蛋、狼来了都掉眼泪的倒霉地方来形容,被流放到这样的地方之后,一辈子就只能呆在这样的地方了,最终老死在那里。

也许是命运的不公,李白恰恰就被流放到这样的地方。

在流放的路上,李白万念俱灰,感觉人生已经永无出头之日,怪就只能怪他跟错了人。

李白在初入永王幕府时,本以为出头之日就在眼前,找到了一张长期饭票,哪知道永王这厮看到江陵这个地方富庶一方,想要在这里圈地不走,效仿东晋,在江陵建立自己的政权,与唐肃宗分庭抗礼。

李璘这么做,不但唐玄宗李隆基不愿意,唐肃宗李亨也是断然不会同意的。

安史之乱爆发时,唐肃宗李亨在未经唐玄宗李隆基的同意下登基为帝已经触摸了李隆基的逆鳞,现在,李亨刚刚登基,李璘又要来个割据一方分庭抗礼,建立自己的政权,那是绝对不行的。

一山不容二虎,何况是三条龙。

最终,永王叛乱被剿灭,李白当时作为李璘的幕僚,被判流放夜郎。

由于永王李璘是唐肃宗李亨一手带大的,他爱弟心切,决定赦免流放以下的人员。

李白在赦免之列,刚到白帝城,李白就收到了朝廷的赦免通知。

然后,他在白帝城坐船,前往当初永王李璘坐镇的江陵。

这就是《早发白帝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白帝城大约在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传说是公孙述建造的。

白帝城这个地方原来的名字叫鱼复,后来公孙述发现一条白龙从一口井中飞出。

李白看到这样一个地方,加上刚刚被赦免,心中高兴,挥笔写下这首诗。

千百年来,人们读到这首诗,总感觉李白这首诗抒发了一种历经岁月艰辛之后的畅快,充满的无限的豪情和欢悦。

可是,如果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境,其实更能体现出李白对唐肃宗对李亨和永王李璘争夺皇位的嘲讽。

表面上看,这首诗的前后两句写了彩云和猿啼,先是表达了一日顺江而下的千里行程,后又借着轻舟划过万重山的经历。李白看上去很喜悦,很高兴,山两边的猿猴都在为他歌唱庆祝。

可是,这首诗的含义并不是这么浅显。

永王叛乱时候的的李白,已经五十八岁了。

在唐代医学不算发达的的社会,一个人能活到六十岁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这个年龄的人,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难道还会以物喜、以己悲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个人在社会上经历过起起落落和浮浮沉沉的人,他已经看惯了世间的悲与喜,对世间的悲喜早已不在乎,早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所以,尽管在流放的途中遇到大赦,他也会高兴,但是绝不会像刚入世的小伙子那般轻浮,那般畅快。

这个时候的李白,诗歌的创作水平已经登峰造极,不会用猿啼来形容内心的喜悦。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晚唐时期,有一个跟李白同一时代的诗圣杜甫写过一首叫《登高》的诗歌,其中两句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在这里,杜甫用的是猿啸,来表达内心的惆怅与哀怨,抒发心中的寂寞与寥落,

在北魏郦道元的《三峡》中,他曾写道:每当天气晴朗,常常就有猿猴高声呼啸,在江上打渔的人经常唱: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意思就是说,在巴东的瞿塘峡、西陵峡、巫峡当中,巫峡是最长,两边经常有猿猴鸣叫,听到叫声后,泪水不自觉的就掉了下来,打湿了衣裳。

从这里就足以说明,猿猴的啼叫,绝对不是来形容精神喜悦的,猿啼与快乐没有什么关系。

在那个时候,三峡还没有被开发,野生动物遍地,难道山的两侧就只有猿猴叫声吗?难道就没有鸟叫,就没有虎豹豺狼的吼叫吗?

当然是有的,但是,李白却选择只听到猿啼,充耳不闻鸟叫和虎豹豺狼的吼叫。

这就说明,李白的诗中有隐语,他有一些想说的话,无法拿到台面上说,只能暗暗隐喻。

这里应该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李白本已千里江陵一日还,回到了当初永王李璘坐镇的地方——江陵,耳畔响起了猿猴啼叫,看到了万重高山,心中又回忆起叛乱的腥风血雨,由眼前的景色过渡到写自己的内心,以猿啼的阴森和万重山的艰险,反衬自己从白帝城到江陵轻舟划过的自在。

第二层含义:李白以沿岸的悲惨景象、艰难景象来隐喻这些年的遭遇,唐肃宗李亨与永王李璘为争夺皇权的斗争,就好比两岸的猿啼。李璘与李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其中最假惺惺的莫过于唐肃宗李亨。在叛乱中,李璘是被皇甫先杀死的,唐肃宗李亨不但没有奖赏皇甫先,还诛杀了皇甫先。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李璘身为永王,就算叛乱,没有皇帝授意,谁敢擅杀?说白了,李璘被杀,绝对是李亨授意的。但是,为了体现他的皇恩浩荡,把杀死李璘的罪名栽到皇甫先身上,再假惺惺赦免那些因叛乱而受到牵连的人,并把李璘的子嗣封荫高官厚禄,让他们感恩戴德。

这就是帝王的权术。

而在李白看来,这不过是矫揉造作的假象,是用来迷惑人的,是用来维护统治的。李白认为李亨与李璘的兄弟相残,是两败俱伤,李亨虽然胜了,但胜的并不心安理得;李璘 虽然败了,但却败的死不瞑目。

因为这场叛乱中搭上了很多无辜者的性命,他们也有妻子儿女,谁来为他们的死埋单呢,就如同三峡两岸的猿啼一样悲哀。归根结底,李白把李亨与李璘相互残杀的不义之举,比作两岸的禽兽猿猴。

这就是这首诗的隐喻。

李白到底是不是无辜的

李白作为李璘的幕僚,只是一介隐士,算不上政治上的斗士。

李白能在李亨与李璘两派势力的夹缝中生存,也主要是因为李白只是为了找一张长期饭票,究其原因还是李白知道,无论是李亨还是李璘,他们都是李家的人,帮谁不帮谁都不好。

假如李白真的帮助了李璘造反,帮他出谋划策,帮他大搞宣传,试想,唐肃宗李亨能放过李白?

当然是不可能的。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叛乱中的另外一位诗人高适。

高适是唐代诗人当中做官做的职位最高的一个人,李璘叛乱之前,他在江陵做长史,李璘叛乱后,他以极高的政治敏锐性,立马以有病为借口,偷偷的去投奔唐肃宗李亨,并将江陵一带的形势全部给李亨兜了个底朝天,并断定李璘发动叛乱必然失败。

高适还因此立了一件大功。

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敏感性是唐代的文人政治与政治文人的本质区别。

因为李白不懂政治,他不知道官场还有这一套。

假如李白有高适这样的政治敏锐性,再凭借李白的才气,在唐代绝对比高适混得好。

但是,李白还是太过于专注他喜欢的诗文,他觉得,把诗写好就行。

所以,李白最终才落得个流放的处罚,要不然,我们也看不到李白这首隐喻深刻的《早发白帝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读李白《早发白帝城》:蒙冤获罪,赦免后作了一首诗,成为流传经典
“两岸猿声啼不住”隐喻李亨兄弟相残
从安史之乱到永王之乱,对唐肃宗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从赐金放还,再到流放夜郎,李白真的不懂政治
他身为皇子,却趁国家混乱时谋反,顺带捅了李白一刀
一纸赦书,李白就无罪释放了,他当即赋诗,日行千里想回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