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长安冬季诗中,看唐朝诗人的除夕活动及情感表达

除夕作为一年之末,一直以来在人们心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代表着结束,也孕育着开始,往往能够引起人们对时光和人生的思考。而'除夕'作为节日发展至唐,已成为大节,十分受重视。上到皇室贵族,下到平民百姓,全民一起欢度佳节,是一个充满享乐色彩的盛大节日。

除夕这一天,长安城中节庆场面隆重盛大,节俗活动形式多样,全城洋溢着热烈的气氛。因此在这个有着特殊文化意蕴和人文氛围的日子里,文人们诗兴迸发,一方面通过诗歌记录唐长安城中多姿多彩的除夕生活,展现当时城中百姓的岁时生活民情风俗,一方面书写自己在岁尽之时的种种感悟,抒发内心的情感。

一、除夕的节日活动及习俗

除夕燃烛守岁之俗,早在晋朝已有,至唐已十分兴盛。唐人在黄昏之后便点燃蜡烛,宴饮娱乐,通宵达旦以迎接新年。守岁是一个全民性的习俗,唐诗中多有记叙: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

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薰天。

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

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

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

除夕之夜,诗人侍宴宫中,王公贵族、皇家子弟都列席于宴会之上,再加上百官群臣,一幅热闹景象。宫殿外面,夜空晴好,群星仿佛闪耀在树枝之间。宫殿之内,烛火极旺,香薰灯的烟气似要飘到天上。乐声阵阵中,带着丝丝梅花的微风吹进殿中,众人游戏娱乐、传饮柏叶酒。明日元日要向圣上吟唱祝福之词,不过还是先好好享受这新春来临之前的盛宴吧。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宫廷之中,君臣宴饮娱乐,欢度良宵的守岁盛况。杜甫《杜位宅守岁》: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则描绘了长安城中,普通官僚家中亲友欢聚一堂、院中蜡炬成行的热闹守岁场景;而谢良辅《忆长安·十二月》:'取酒虾蟆陵下,家家守岁传卮'更是说明除夜守岁是长安城中家家户户都有的习俗。

储光羲《秦中守岁》'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描述的则是关中地区除夕时的'筳燎'习俗,也叫'点旺火',在除夕夜点燃提前堆起来的高大柴塔,让火一直燃烧至天明。在唐人看来,熊熊的火光不仅能够驱邪避害,而且还有着生活红火、人丁兴旺的美好寓意。

逐出疫鬼的'驱傩'是唐代除夕夜里最热闹、最具群众性的活动。《新唐书·志第六·礼乐六》中有详细记载唐代宫廷傩仪的具体情况。唐代声势浩大的驱傩仪式主要功能是寓意逐出疫鬼,不过因其表演性较强,使之兼有娱乐成分。

看似严肃的驱傩活动,事实上已成为人们欢度除夕的娱乐演出。除夕夜,皇帝往往会率王妃、公主及大臣们一同观看由千余人表演的傩戏。沈佺期《守岁应制》:'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侲子乱驱妖'和王建《宫词一百首》:'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袴朱衣四队行'就描写了宫廷内驱傩活动的盛大。'傩声方去病,酒色已迎春'(卢仝《除夜》)则描写了长安城中的驱傩活动。民间活动自然没有宫中那么隆重,但也自有一种天然的热闹。

除夕乃团圆之节,亲友欢聚,自然免不了宴饮娱乐。诗人们在描写欢宴情景时,也在诗中提及了除夕时的饮食习俗,尤其是饮酒习俗。'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写的是宴会上游戏娱乐、传饮柏叶酒的场景。'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杜甫《杜位宅守岁》)则写守岁时喝椒酒。

二、长安除夕诗中深刻的生命意识

时间绵延不绝,一刻不停地流逝着,节日让人们对时光的步伐匆匆有了更加清晰的实感。丰富多彩的节日生活,使诗人变得更加感性。除夕是年轮转换的标志,代表着着旧岁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本身就容易令人思绪万千。此时,诗人对于生命本身会有更深刻的思考,探寻生命的价值。

唐代的除夕是个举国欢度的节日,长安城作为当时的第一大都市,除夕之夜可谓热闹非凡。然而在这种极致的狂欢氛围中,反而会让诗人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时光的飞逝,冷静的思考生命的意义。

除夕之夜代表着年岁的更替与变换,是时光匆匆和生命流逝的见证与提示,十分能够触动诗人的内心,令他们发出时光飞逝的感慨: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盛唐诗人史青所作这首诗虽为应诏之作,但却充满真情实感。今夜过去也就意味着今年的结束,明天催着明年赶快到来。除夕是一年的结尾,同样是冬季的最后,寒气随着除夕夜而消散,黎明到来就是春天。不知不觉中,人们的容颜已经有所改变,物候也悄然发生变化,梅花已经萌发。

正直壮年的诗人或许更多的是一种感慨,而当年老之时,诗人更多的是一种悲叹:这一天提醒着他们又要老一岁,而年轻人的恣意欢乐也刺激着他们敏感的神经。无论'望家思献寿,算甲恨长年'(欧阳詹《除夜长安客舍》)这种对年龄的过度关注,还是'鬓丝饶镜色,隙雪夺灯辉'(李景《除夜长安作》)这种对自己容貌变化的敏感,都是一种沉重的'畏老'情节,凸显出诗人对生命流逝的焦虑意识,表现出对生命的珍视和眷恋。

与之相伴的就是对死亡的思考。除夕之夜本应是团圆的日子,此时就愈发怀念逝去之人,发出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悲叹。刘禹锡《岁夜咏怀》:'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和顾况《岁日作》:'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皆是在除夕时感慨时光一年年过去,又到除夕,往年一起携手同乐的亲朋好友却越来越少,令诗人倍感悲怆凄惶。当然,除此之外,也有诗人面对生老病死十分超脱:

燃灯朝复夕,渐作长年身。紫阁未归日,青门又见春。

掩关寒过尽,开定草生新。自有林中趣,谁惊岁去频。

无可《新年》

无可是晚唐时期的诗僧。身处佛寺,长安城的狂欢之夜似乎与诗人无关,他所关注的只是寒尽草生的物候变化。寄身于佛、禅之中的诗人有着旷达的胸襟,并不在乎年华老去。这种精神可以说十分难能可贵。

三、长安除夕诗中独特的情感体验

首先是壮志难酬之痛。唐代的政治环境十分开明,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被广泛认可和推崇。而且,唐代的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独占仕途的局面,为广大寒门士子提供了进入仕途的可能性,士人们求仕热潮空前。

唐代的文人士子们无不以及第入仕为目标。他们自小寒窗苦读,希望能够一举高中,改变自己的命运。尤其是初、盛唐的士人,处于上升、有为时代中的他们更是充满着积极进取的精神,重视自我价值,拥有崇高理想和强烈的功名心。

都城长安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有着最多的机遇,是每个读书人的向往。多少人孤身一人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长安求学,期望能够及第入仕;四处干谒,渴望能够有贵人引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现实残酷,普通寒门学子很难接近上层贵族,被赏识引荐的机会极少;而科举取士的名额十分有限,竞争却很激烈。

唐代每年参加科考的有数千人,据《通典·选举》记载:

'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

可见唐时进士及第之艰难,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通过这狭窄拥挤的科举之路;即使最终进入仕途,也未必能一帆风顺。这些求仕无门、累举不第、宦海沉浮的失意客们,在万家欢庆的除夕之夜,看着热闹繁华的长安城,不免悲从中来:

十上书仍寝,如流岁又迁。望家思献寿,算甲恨长年。

虚牖传寒柝,孤灯照绝编。谁应问穷辙,泣尽更潸然。

欧阳詹《除夜长安客舍》

中唐诗人欧阳詹早年家境贫寒,发奋苦读以求仕进。贞元二年(786),诗人远离家乡来到长安考取功名,但却屡试不第,耗费了六年光阴,直到贞元八年(792)才考中进士,然而却迟迟等不来入仕的机会。于是为了能够早日进入仕途,诗人又重新开始了科考之路。

唐代取士制度已相对完善,进士考试是唐代科举最基本的类型,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考试,欧阳詹就在贞元十一年参加了直言极谏制举、在贞元十二年参加博学宏词科,不过都没有取得好结果。之后又两次参加吏部组织的选拔考试,也未成功。

这首诗作于诗人入仕之前,此时诗人已在长安蹉跎十余载,长期以来屡试不第、无法仕进,曾经踌躇满志的诗人已被才残酷现实折磨得苦闷不堪。时值除夕佳节,诗人想到自己困于科场十载,如今仍孤独漂泊,今日又是除夕,岁月像流水一般匆匆而过,不觉竟又是一年。想自己若是在家中,此时应该正向长辈敬酒祝寿,算一算光阴,真是让人悲伤。

寒夜里的打更声透过虚掩的门窗传入旅舍里,唯有一盏孤灯相伴。无人关心自己的困顿途穷,诗人唯有独自悲泣。《唐诗合选详解》卷六有言:

'除夜之感,莫甚于旅馆寒灯之下。蓋一年将近,万里未归,已觉无聊,况万事寥落,此身支离,衰谢逢春,愈难堪矣。'

当是此诗的完美注解。年华空老而功业难成,求仕无果却又归家不得,这种绝望与悲凉,可谓是所有落魄寒门学子的真实写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除夕趣赏“除夕诗”
难忘今宵!从守岁诗词领略古人的春节
5首最美除夕唐诗:愿新年,胜旧年!祝君虎年吉祥
唐·高适 除夜作
今日除夕,这12首除夕诗词,带你走近古人的除夕之夜。
除夕守岁品诗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